<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向暮的詩詞(1365首)

    121 《暮春三首》 宋·張耒

    還將多病眼,冉冉對殘春。
    啼鳥日求侶,晚花如向人。
    物情懶著意,杯酒最關身。
    亦有功名志,吾生付大鈞。

    122 《吳正仲見訪回日暮必未晚膳因以解嘲》 宋·梅堯臣

    永日無車馬,閑坊有竹鄰。
    雨中烏帽至,門外綠苔新。
    不殺雞為具,堪題鳳向人。
    山公識墨在,知我舊來貧。

    123 《客舍春暮》 明·高啟

    酒醒閑寫送春詩,細雨殘花尚一枝。
    莫向天涯望芳草,客愁多似去年時。

    124 《暮春寄李審言龍圖》 宋·邵雍

    年年長是怕春深,每到春深病不任。
    傷酒情懷因小會,養花天氣為輕陰。
    歲華易革向來事,節物難回老去心。
    唯有前軒堪靜坐,臨風想望舊知音。

    125 《汴堤暮雪懷徑山澄慧道人》 宋·晁補之

    朔風吹雪亂沾襟,走馬投村日向沉。
    遙想道人敲石火,冷杉寒竹五峰深。

    126 《和人春暮》 宋·寇準

    流年賦分長多感,盡日長思立短亭。
    猶謝海棠花始發,似留春色向凋零。

    127 《歲暮有懷》 宋·楊億

    遠辭金虎觀,來守縉云城。
    鳴律行將盡,枯荄又向榮。
    匏瓜宣父歡,江海子牟情。
    求瘼曾無術,投虛豈有聲。

    128 《歲暮》 宋·韓維

    高風動河漢,肅肅下陰霜。
    起視夜向艾,華星粲相望。
    犬吠閭巷靜,哀鴻正南翔。
    歲暮已多感,及茲重成傷。

    129 《暮春伯憲留飲席上走筆戲成二首》 宋·強至

    春從花際來,卻向天邊去。
    鶯蝶空徘徊,尋春不知處。

    130 《暮春泛西湖次口號韻呈程待制十首》 宋·陳造

    何須履道寫新圖,不用悲歌缺唾壺。
    巖壑清奇皆我有,利名韁鎖向來無。

    131 《暮春泛西湖次口號韻呈程待制十首》 宋·陳造

    老來已謝著書忙,但向清游訪睡鄉。
    寄語深師與包叟,可無客枕假云堂。

    132 《與德洪明甫伯與暮春六日同登烏飲於浴鴉池琴》 宋·李彌遜

    老懷不知春,但愛遠峰碧。
    乘高恣遐觀,未快雙目擊。
    稍為松根坐,遂與參井逼。
    女媧補天馀,墜此百煉石。

    133 《和董伯玉不向東山久韻》 宋·吳芾

    我暫出山去,常憂蕙帳空。
    聞君東山樂,愛君古人風。
    日暮君不來,碧云蔽高穹。
    凌晨戒僮仆,駕言將租東。

    134 《九日和向巨源送行韻》 宋·吳芾

    世事無窮生有涯,羞將白發對黃花。
    一江秋水涵初雁,萬里暮天飛落霞。
    昔日自憐長作客,今朝方喜得還家。
    尊前話別寧辭醉,后夜相思月滿沙。

    135 《暮春雜詠八首》 宋·曾協

    楚甸三千里,旌麾列大邦。
    渺瀰連沃野,隱轔抱長江。
    此際藩王室,何人擁將幢。
    向來稱下邑,國士有無雙。

    136 《糧料院葵向亭》 宋·樓鑰

    結屋蒼崖晝不嘩,崚嶒亂石繞簾牙。
    濤江渺莽三千頃,煙瓦參差百萬家。
    雉堞環山余暮雪,龍樓聳闕煥朝霞。
    登臨可是望都省,但有葵心向日華。

    137 《和劉晉父寒食日從郡掾游花光相祠絕江訪向園》 宋·廖行之

    官事何時了,郊行亦興佳。
    不因修佛供,端為憶詩家。
    歌櫂浮春浦,吟筇倚暮花。
    翻思紅蘂句,想像怨年華。

    138 《用韻賦歲暮田家嘆聞之者足以戒也》 宋·虞儔

    催科里正莫頻頻,望麥登場更浹旬。
    紈绔向來無餓死,黃冠此去罷迎神。
    田間作苦誰憐汝,天上調元合有人。
    自嘆農家消底物,百金斗米便回春。

    139 《贛縣道中有懷晦庵用江東日暮云為韻作五詩寄》 宋·趙蕃

    我行向可許,貢江與章江。
    悠悠異所見,俗變服亦龐。
    定遷本中州,來南已殊邦。
    況此接荒服,寸心那得降。

    140 《贛縣道中有懷晦庵用江東日暮云為韻作五詩寄》 宋·趙蕃

    此心如江水,日夜東復東。
    不惟愛吾廬,顧瞻幾臨風。
    向來御史驄。
    在我何得失,人自分悴豐。

    * 關于向暮的詩詞 描寫向暮的詩詞 帶有向暮的詩詞 包含向暮的古詩詞(1365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