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名儒的詩詞(781首)

    21 《次韻邢敦夫秋懷十首》 宋·秦觀

    祖宗舉賢良,充賦多名儒
    執事惡言者,此科為之無。
    雖有仲舒錯,或橫江潭魚。
    果欲鳴鳳至,還當種椅梧。

    22 《賀必遠叔四月八日洗兒》 宋·楊萬里

    年年四月初八日,水沉湯浴黃金佛。
    今年大阬當此時,真珠水洗白玉兒。
    吾家英杰相間起,胄出關西老夫顳。
    公家宣和中大夫,大江之西推名儒
    六十年來誰繼渠,愿兒長成讀祖書,再起門戶光鄉閭。

    23 《送梅子明通判余杭》 宋·張耒

    東南山水窟,錢塘吳越都。
    吾人神仙后,厭直承明廬。
    一舸去莫挽,落帆風月湖。
    蹁躚青衿子,能誦先生書。

    24 《又四首》 宋·劉克莊

    咄咄清流久灌輸,帝虛館殿待名儒
    縱□□□□□嶺,未抵鴟夷泛太湖。
    青史方將觀晚節,黃封尚可易村沽。
    書言耳重知君意,怕聽朝雞與漏壺。

    25 《挽鄭令人二首》 宋·劉克莊

    乃翁自是里名儒,箴史遺言幼染濡。
    設饌禮如初作婦,貤封誼不忍先姑。
    色絲尤妙于前制,彤管從刪以后無。
    一事可紓存沒恨,即今丹穴有雙雛。

    26 《蔣邁說易》 宋·劉克莊

    新圖別義初拈出,四座皆驚昔未聞。
    定是胸中通象數,或于夢里見羲文。
    向來夫子編三絕,近世名儒說七分。
    自笑腐生尊古注,可能挾冊便從君。

    27 《蕭端偉挽詞》 宋·周必大

    二頃良田數畝居,筆耕學殖世名儒
    蘭闈初喜攜兒去,蒿里旋悲與婦俱。
    四季澆花非實相,百年種德是宏模。
    素車會葬空閭巷,試問他人得爾無。

    28 《送王賓玉》 宋·強至

    相如昔乘使者車,縣令負弩當前驅。
    頗矜意氣夸里閭,檄詞爛熳肆欺誣。
    歸來不說民饑臞,馀佞更留封禪書。
    江山清絕冠天區,豈甘久被斯人污。

    29 《和陶勸農韻勉吾鄉之學者》 宋·吳芾

    大抵名儒,豈患窮匱。
    大抵外物,豈在僥冀。
    學成道尊,富貴自至。
    不學空虛,非惟自愧。

    30 《挽林紹伊二首》 宋·吳芾

    三朝褒舊德,一代仰名儒
    晚歲持荷橐,頻年剖竹符。
    共期調鼎鼐,豈謂老江湖。
    身后知無憾,傳家有鳳雛。

    31 《讀漢史》 宋·姜特立

    萬石躬行不讀書,公孫張禹號名儒
    詩書何罪工發冢,自是諸生愛頷珠。

    32 《陳右司挽詩》 宋·姜特立

    麟絕絕學冠名儒,科甲巍峨壓雋途。
    兩作星郎歸省戶,五持玉節佩州符。
    義倉睦族前賢少,猶子推恩舉世無。
    忝竊親鄰違一奠,不堪老涕落寒須。

    33 《次延平郡文學宴新進士韻》 宋·陳宓

    文章千丈吐寒芒,更要新登孔氏堂。
    講學若能膻自至,致君端使鳳來翔。
    衍山劍水多奇產,赤箭丹砂詎可當。
    自有名儒常輩出,莫將詩句詫錢郎。

    34 《和饒司理》 宋·陳宓

    往來曾識老名儒,今日方欣拜履初。
    小試不妨三語掾,平生何止五車書。
    詞源已作泉初注,德性仍知玉不如。
    自古活人由小利,會看囹圄著園蔬。

    35 《詠史上·彭宣》 宋·陳普

    法度名儒奉束修,帝師禮數亦宜優。
    公卿股栗朱云劍,白首門生忍不羞。

    36 《慶陸仁重舉男四首》 宋·方回

    積善懸知慶有余,芝蘭袞袞秀階除。
    紫陽一滴泉源遠,早聘名儒授四書。

    37 《陪侍知府待制丈巾山高設竊聞是日賡和去春林》 宋·蘇籀

    磴蘚梯飚最上頭,挈排犧象主觥籌。
    從容北海能延客,酣適東風詠倚樓。
    獻歲順成當大有,名儒過計與私憂。
    仰看鳳德翔千仞,總領鴛鸞也狎鷗。

    38 《送云陽鄒儒立少府侍奉還京師》 唐·韋應物

    建中即藩守,天寶為侍臣。
    歷觀兩都士,多閱諸侯人。
    鄒生乃后來,英俊亦罕倫。
    為文頗瑰麗,稟度自貞醇。

    39 《送周魯儒赴舉詩》 唐·劉禹錫

    宋日營陽內史孫,因家占得九疑村。
    童心便有愛書癖,手指今馀把筆痕。
    自握蛇珠辭白屋,欲憑雞卜謁金門。
    若逢廣坐問羊酪,從此知名在一言。

    40 《壺公山(古老相傳古仙姓陳名壺公于此山成道因而名焉)》 唐·黃滔

    八面峰巒秀,孤高可偶然。
    數人游頂上,滄海見東邊。
    不信無靈洞,相傳有古仙。
    橘如珠夏在,池象月垂穿。

    * 關于名儒的詩詞 描寫名儒的詩詞 帶有名儒的詩詞 包含名儒的古詩詞(781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