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史跡的詩詞(283首)

    21 《賀新郎·讀史》 現代·毛澤東

    人猿相揖別。
    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
    銅鐵爐中翻火焰,

    22 《趙麗卿豸史座留別限韻》 明·邊貢

    聽雨罷彈棋,蒼茫生遠思。
    遙應白門柳,飄蕩綠煙絲。
    旅跡江花笑,歸心海燕知。
    倚酣方戀別,休誦渭城詩。

    23 《經史閣四言詩》 未知·張衡

    玄黃氤氳,混沌未死。
    道隱冥默,文郁雕跂。
    蚩蚩熙熙。
    結繩而治。

    24 《詠俞仲義屏上王內史》 宋·關注

    手追心慕漫悠悠,寫向丹青入臥游。
    絕勝山陰問陳跡,茂林修竹想風流。

    25 《上喻史君重建霞起堂六首》 宋·陳夢建

    丈人昔日經行處,草暗苔荒四十春。
    誰倚高寒訪陳跡,璇題寶墨一時新。

    26 《讀史》 宋·陳宓

    一嘿盡知天下事,片言常得古人心。
    千年成敗興衰跡,只向忠邪兩路尋。

    27 《吳刺史廟》 宋·王應麟

    城西有祠臨水涘,翠松列植路如砥。
    問之耆老此為誰,唐大歷中吳刺史。
    刺史為民開陂湖,故跡猶傳堰九里。
    年很小鼓報豐穰,決渠為雨潤澤美。

    28 《玉女潭題贈吏史部恭甫》 明·陸師道

    玉陽古洞天,名是神仙宅。
    因君地始顯,令人思俱逸。
    玉岡繞鸞鵠,云莊藝芝術。
    修廊俯大觀,列卦開玄室。

    29 《山中酬唐太史見訪》 明·萬表

    山齋寂寞臘初深,披衲朝朝聞梵音。
    我已出家惟帶發,君來連榻與同心。
    天涯避地因多病,幻跡隨緣即故林。
    明月滿庭殘雪在,那堪孤棹返山陰。

    30 《過巴東縣不泊聞頗有萊公遺跡》 宋·蘇軾

    萊公昔未遇,寂寞在巴東。
    聞道山中樹,猶余手種松。
    江山養豪俊,禮數困英雄。
    執版迎官長,趨塵拜下風。
    當年誰刺史,應未識三公。

    31 《次韻張舜民自御史出倅虢州留別》 宋·蘇軾

    玉堂給札氣如云,初喜湘累復佩銀。
    樊口凄涼已陳跡,(昔與張同游武昌樊口,來詩中及之。
    )班心突兀見長身。
    (臺吏謂御史立處為班心。
    )江湖前日真成夢,鄠杜他年恐卜鄰。
    此去若容陪坐嘯,故應客主盡詩人。

    32 《曲江陪鄭八丈南史飲》 唐·杜甫

    雀啄江頭黃柳花,??鸂鶒滿晴沙。
    自知白發非春事,且盡芳尊戀物華。
    近侍即今難浪跡,此身那得更無家。
    丈人文力猶強健,豈傍青門學種瓜。

    33 《讀史》 宋·陸游

    馬周浪跡新豐市,阮籍興懷廣武城。
    用舍雖殊才氣似,不妨也是一書生。

    34 《題太和宰卓士直寄新刻山谷快閣詩真跡二首》 宋·楊萬里

    太史留題快閣詩,舊碑未必是真題。
    六丁搜出嚴家墨,白日青天橫紫蜺。

    35 《和史宮贊》 宋·林逋

    門對遠岑青,常時亦懶扃。
    久貧慚嗜酒,多病負窮經。
    鶴跡秋偏靜,松陰午欲亭。
    蜀莊何足問,惟解事沉冥。

    36 《故殿中侍御史滎陽鄭公》 宋·王禹偁

    柱史有名跡,清才自天縱。
    構思慶云合,落筆醴泉涌。
    歌詩與文賦,錚錚人口諷。
    揚袂入澤宮,鵠心一箭中。

    37 《戊子六月十三日曝書得史院賜筆感懷》 宋·晁補之

    君王孝悌纂修意,丞相忠良典領宜。
    卻恨身為周柱史,不令人識漢官儀。
    當年請郡新進笑,今日曝書陳跡迷。
    猶有院中宣賜筆,不妨林下醉題詩。

    38 《詠史(二十一首)》 明·劉基

    隋帝易廣勇,天命以不長。
    唐宗昧治恪,本支竟摧箋。
    圣人有達節,變通亦何常。
    禹湯不同跡,萬古皆明王。

    39 《詠史(二十一首)》 明·劉基

    蓽門翳蓬蒿,窮巷絕馬跡。
    中有抱膝人,疏糲不充食。
    榮華過浮埃,敝服無慍色。
    獻玉鄙卞和,扣角羞寧戚。
    天潢不垂云,中夜起嘆息。

    40 《和史侍郎游澹巖韻六首》 宋·曾協

    隱士洪崖可拍肩,尚留陳跡此山巔。
    祗應千古人如在,陵谷高深卻變遷。

    * 關于史跡的詩詞 描寫史跡的詩詞 帶有史跡的詩詞 包含史跡的古詩詞(283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