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十因的詩詞(256首)

    181 《圣政更新詔書正告訐之罪因得小詩十首》 宋·韓元吉

    近聞羔雁已成群,藻鑒渠能涇渭分。
    急士且須侯雍齒,得賢端可吏朱云。

    182 《圣政更新詔書正告訐之罪因得小詩十首》 宋·韓元吉

    刺字幾漫冠欲塵,向來浮薄自紛紛。
    爾曹胸次多周孔,忍作銅山破賊文。

    183 《圣政更新詔書正告訐之罪因得小詩十首》 宋·韓元吉

    荊棘誰令滿路栽,雷州司戶卻生回。
    獨憐陽陸真天命,不見承平公道開。

    184 《圣政更新詔書正告訐之罪因得小詩十首》 宋·韓元吉

    潮陽初謫八千里,中令俄成十九年。
    地下修文應泚筆,衛公精爽故依然。

    185 《癸丑七月十九日以老病分任諸子以家務因為詩》 宋·李呂

    子舍分勞非獲已,息肩養疾樂閒居。
    家傳道義頻加意,俗愛便宜莫計渠。
    要是人人躬孝悌,更令世世飽詩書。
    從今光大成吾志,可免時稱賤丈夫。

    186 《李伯時畫十古圖鄭尚明作詩詩辭多振絕因為同》 宋·劉子翚

    婕妤下輦辭榮日,馮媛當熊效死時。
    帶礪稱忠惟一傳,宮闈著節有雙姬。

    187 《李伯時畫十古圖鄭尚明作詩詩辭多振絕因為同》 宋·劉子翚

    胡床二女執市裾,長揖高陽舊酒徒。
    不是蒼皇能輟洗,溺冠何異昔坑儒。

    188 《李伯時畫十古圖鄭尚明作詩詩辭多振絕因為同》 宋·劉子翚

    此郎守節固堪論,漢璽飄飄亦僅存。
    周勃取將迎代邸,霍光持去授皇孫。

    189 《李伯時畫十古圖鄭尚明作詩詩辭多振絕因為同》 宋·劉子翚

    劇談世事灞河濱,奇骨環姿兩絕倫。
    卻訝秦無豪杰至,坐中捫虱定何人。

    190 《歲乙丑余年四十有九矣因誦太白四十九年非一》 宋·朱翌

    南來不贏糧,隨身一竿竹。
    四年釣曹溪,溪水香可掬。
    求方駐隙駒,辟谷起黃獨。
    五十止欠一,何地可歸宿。

    191 《十七日過無住庵,因留題簽上人半云軒》 元·楊維楨

    我訪東山丞相譜,因過南墅半云竂。
    雉棲薜荔都蒼墓,鰲補天容大士橋。
    萬歲藤枝神蛻杖,三花樹子癭為瓢。
    老僧好事兼好客,時作遠公蓮社招。

    192 《閒卿遽然云別因書二十八言奉送》 宋·強至

    禪翁為我出巖扉,坐席才溫便拂衣。
    又道孤云無定所,如何卻傍舊山歸。

    193 《甲寅仲冬祠馬步宿齋宮乙卯仲春十七日復因馬》 宋·強至

    昔年庭木雪僵條,今此風和柳自搖。
    人事轉如風不定,年光暗與雪俱消。
    城中佳氣生宮闕。
    塵外清居隔市朝。
    顧我何能知馬政,江村祗合老漁樵。

    194 《十二月八日攜家過因勝》 宋·吳則禮

    吾人真鐵人,疇昔已百鍊。
    攜家過殘年,來吃隨堂飯。

    195 《四月十五日飯于因勝》 宋·吳則禮

    老子端有衲子緣,獨喜時時聽三下。
    莫向諸方說久參,白頭且結淮南夏。

    196 《岳公來住涌泉愿為出化者十八人原上座因行袖》 宋·李彌遜

    屐聲何土遣瞿曇,示病溪翁為掃庵。
    檐葡香中一盂飯,不妨歸去飽同參。

    197 《此見帥憲禱十甚虔枕上聞檐聲為之不寐因成》 宋·李彌遜

    兩公精意與神交,平地能令水滿篙。
    云氣遠收明嶂合,雨聲偏傍夜床高。
    轆轤未暇分甘井,舴艋應知避怒濤。
    愿受一廛須及早,秋成猶得飽兒曹。

    198 《十五夜與朝宗對月把酒朝宗屢懷歸因賦二首》 宋·吳芾

    人間無處避炎光,賴有湖山六月涼。
    清夜已欣天似水,長空還愛月如霜。
    我將乘興拼沉醉,君苦懷歸有底忙。
    試問今宵能飲否,更來月下對胡床。

    199 《十五夜與朝宗對月把酒朝宗屢懷歸因賦二首》 宋·吳芾

    霧卷云收月迸光,一時煩濁變清涼。
    怪來坐上深無暑,疑是山間已有霜。
    老去豈期身尚健,閒中且以酒為忙。
    故人若也堅辭醉,忍負良宵月滿床。

    200 《余壬戌春校試進士同事者五十五人至戊子歲因》 宋·吳芾

    校試群才一日中,當時五十五人同。
    二十七年零落盡,只存我與二三公。

    * 關于十因的詩詞 描寫十因的詩詞 帶有十因的詩詞 包含十因的古詩詞(256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