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分影的詩詞(1566首)

    21 《金陵社集詩 后湖看荷花共用水香二韻》 明·王野

    芬馥滿湖田,燁燁朝霞綺。
    朱顏笑倚風,分影與秋水。

    22 《觀海》 明·葉之芳

    海碧何冥冥,空光連太清。
    白云飛不過,紅日落還生。
    去鳥難分影,遙山安可名。
    何當借鰲背,載我向東行。

    23 《枕上》 宋·范成大

    明月無聲滿屋梁,夢余分影上人床。
    素娥脈脈翻愁寂,付與風鈴語夜長。

    24 《杏花》 宋·文同

    仙杏一翻新,妖饒洗露晨。
    待妝憂粉重,欲點要酥勻。
    月淡斜分影,池清倒寫真。
    君須憐舊物,曾伴曲江春。

    25 《又次韻二首》 宋·周必大

    宮槐分影直,官柳著行疏。
    畫棟飛翚遠,晴霞散綺馀。
    池邀山簡馬,水勝武昌魚。
    只恐封泥召,驂鸞上帝居。

    26 《奉和御製玉清昭應宮玉皇大殿告成》 宋·夏竦

    三圣重熙鴻業茂,百靈申錫寶符彰。
    寅恭清凈函無象,顧諟高明順秉陽。
    法馭省巡修廢墜,真宮經始報祺祥。
    棟升文杏觚棱峻,殿啟真琳玉瑱方。

    27 《寄興化葉明府進卿二首》 宋·陳造

    奧學居瞻數仞堂,業文自笑及肩墻。
    平時江月工分影,勝日篝燈約對床。
    身世我方憐枘鑿,風期君肯遽參商。
    相忘兩舍雖匏系,當有詩筒訪士鄉。

    28 《餞趙伯衛趙有詩次其韻》 宋·陳造

    雪后垂楊裊綠絲,郵亭折贈訴違離。
    明朝月地嗟分影,勝日風流此一時。
    白合論詩成夢境,清湖載酒有心期。
    樽前擬倩如椽筆,細與邦人寫去思。

    29 《送范秉彝》 宋·李新

    東風吹起原頭綠,墻暗萋萋芳草縟。
    舞筵輟按杜韋娘,旗亭便聽金衣曲。
    石城山下路,回首不堪顧。
    灼灼小桃燃,蕭蕭疏雨暮。

    30 《秀野》 宋·周弼

    小作幽園傍宅開,只須數畝占樓臺。
    石移林屋秋云至,水帶松江暮雨來。
    徑草散香迎過屐,砌花分影蔭流杯。
    人家園圃應無數,不似君能日幾回。

    31 《和元宗元日大雪登樓》 唐·徐鉉

    一宿東林正氣和,便隨仙仗放春華。
    散飄白絮惟分影,輕綴青旗見花。
    落砌更依宮舞轉,入樓偏向御衣斜。
    嚴徐共待金門詔,愿布堯言賀萬家。

    32 《飛來峰猿》 宋·釋文珦

    恐山還欲去,著爾慰山靈。
    掛處頻分影,吟時不見形。
    鷲峰愁外遠,巴峽夢中青。
    月下三聲苦,幽人卻要聽。

    33 《禪人并化主寫真求贊》 宋·釋正覺

    頭上有骨,眼底無肉。
    分影月隨流,閒心云出谷。
    萬緣圓應兮廓周大千,一點靈虛兮默照幽獨。

    34 《偈頌七十八首》 宋·釋正覺

    寒巖異草,坐著成功。
    明月白云,步時分影
    幽洞不拘關鎖意,縱橫那涉兩頭人。

    35 《嵩山老人告行作六偈送之》 宋·釋正覺

    應緣分影來池月,游世無心出岫云。
    適意歸來尖屋底,蔬畦還與力鉏勤。

    36 《次槐卿舅詠梅二絕》 宋·喻良能

    玉肌冰滑不多枝,半映清池半近籬。
    寒雪尚遲新月早,橫斜分影到漣漪。

    37 《仆坐釣磯季野弟寄詩來因次韻》 宋·喻良能

    湖岸柳根半欹側,柳邊仍有陂陀石。
    不因斧鑿成漁磯,燕坐未妨鉤餌垂。
    磬湖寧待他山錯,白波分影涵翠幄。
    翠幄陰中千結藤,對面好山羅畫屏。

    38 《齊一和尚影堂》 唐·劉長卿

    一公住世忘世紛,暫來復去誰能分。
    身寄虛空如過客,心將生滅是浮云。
    蕭散浮云往不還,凄涼遺教歿仍傳。

    39 《送升道靖恭相公分司》 唐·林寬

    東風時不遇,果見致君難。
    海岳影猶動,鹍鵬勢未安。
    星沉關鎖冷,雞唱驛燈殘。
    誰似二賓客,門閑嵩洛寒。

    40 《襲美以巨魚之半見分因以酬謝》 唐·陸龜蒙

    誰與春江上信魚,可憐霜刃截來初。
    鱗隳似撤騷人屋,腹斷疑傷遠客書。
    避網幾跳山影破,逆風曾蹙浪花虛。
    今朝最是家童喜,免泥荒畦掇野蔬。

    * 關于分影的詩詞 描寫分影的詩詞 帶有分影的詩詞 包含分影的古詩詞(1566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