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兵戎的詩詞(456首)

    221 《送邊將》 唐·李頻

    防秋戎馬恐來奔,詔發將軍出雁門。
    遙領短兵登隴首,獨橫長劍向河源。
    悠揚落日黃云動,蒼莽陰風白草翻。
    若縱干戈更深入,應聞收得到昆侖。

    222 《出塞門》 唐·許棠

    步步經戎虜,防兵不離身。
    山多曾戰處,路斷野行人。
    暴雨聲同瀑,奔沙勢異塵。
    片時懷萬慮,白發數莖新。

    223 《講德陳情上淮南李仆射八首》 唐·許棠

    天降賢人佐圣時,自然聲教滿華夷。
    英明不獨中朝仰,清重兼聞外國知。
    涼夜酒醒多對月,曉庭公退半吟詩。

    224 《詠史詩·長平》 唐·胡曾

    長平瓦震武安初,趙卒俄成戲鼎魚。
    四十萬人俱下世,元戎何用讀兵書。

    225 《得宣州竇尚書書因投寄二首》 唐·羅隱

    雙魚迢遞到江濱,傷感南陵舊主人。
    萬里朝臺勞寄夢,十年侯國阻趨塵。
    尋知亂后嘗辭祿,共喜閑來得養神。

    226 《塞外》 唐·羅隱

    塞外偷兒塞內兵,圣君宵旰望升平。
    碧幢未作朝廷計,白梃猶驅婦女行。
    可使御戎無上策,只應憂國是虛聲。
    漢王第宅秦田土,今日將軍已自榮。

    寫景抒情

    227 《送李先輩從知塞上》 唐·杜荀鶴

    去草軍書出帝鄉,便從城外學戎裝。
    好隨漢將收胡土,莫遣胡兵近漢疆。
    灑磧雪粘旗力重,凍河風揭角聲長。
    此行也是男兒事,莫向征人恃桂香。

    228 《家叔南游卻歸因獻賀》 唐·韋莊

    繚繞江南一歲歸,歸來行色滿戎衣。
    長聞鳳詔征兵急,何事龍韜獻捷稀。
    旅夢遠依湘水闊,離魂空伴越禽飛。
    遙知倚棹思家處,澤國煙深暮雨微。

    229 《邊情》 唐·張蠙

    窮荒始得靜天驕,又說天兵擬渡遼。
    圣主尚嫌蕃界近,將軍莫恨漢庭遙。
    草枯朔野春難發,冰結河源夏半銷。
    惆悵臨戎皆效國,豈無人似霍嫖姚。

    230 《六朝門·苻堅》 唐·周曇

    百萬南征幾馬歸,叛亡如猬亦何悲。
    賓擒敵國諸戎主,更遣權兵過在誰。

    231 《隋門·煬帝》 唐·周曇

    拒諫勞兵作禍基,窮奢極武向戎夷。
    兆人疲弊不堪命,天下嗷嗷新主資。

    232 《入塞二首》 唐·沈彬

    欲為皇王服遠戎,萬人金甲鼓鼙中。
    陣云黯塞三邊黑,兵血愁天一片紅。
    半夜翻營旗攪月,深秋防戍劍磨風。

    詠物

    233 《城南聯句》 唐·韓愈

    竹影金瑣碎, ——孟郊
    泉音玉淙琤.琉璃剪木葉, ——韓愈
    翡翠開園英。
    流滑隨仄步, ——孟郊

    234 《征蜀聯句》 唐·韓愈

    日王忿違慠,有命事誅拔。
    蜀險豁關防,秦師縱橫猾。
    ——韓愈
    風旗匝地揚,雷鼓轟天殺。

    235 《晚秋郾城夜會聯句》 唐·韓愈

    從軍古云樂,談笑青油幕。
    燈明夜觀棋,月暗秋城柝。
    ——李正封
    羈客方寂歷,驚烏時落泊。

    236 《送韓侍御自使幕巡海北》 唐·法振

    微雨空山夜洗兵,繡衣朝拂海云清。
    幕中運策心應苦,馬上吟詩卷已成。
    離亭不惜花源醉,古道猶看蔓草生。
    因說元戎能破敵,高歌一曲隴關情。

    237 《從軍行五首》 唐·皎然

    候騎出紛紛,元戎霍冠軍。
    漢鞞秋聒地,羌火晝燒云。
    萬里戈城合,三邊羽檄分。
    烏孫驅未盡,肯顧遼陽勛。

    238 《從軍行五首》 唐·皎然

    候騎出紛紛,元戎霍冠軍。
    漢鞞秋聒地,羌火晝燒云。
    萬里戈城合,三邊羽檄分。
    烏孫驅未盡,肯顧遼陽勛。

    239 《塞上曲二首》 唐·貫休

    錦袷胡兒黑如漆,騎羊上冰如箭疾。
    蒲萄酒白雕臘紅,苜蓿根甜沙鼠出。
    單于右臂何須斷,天子昭昭本如日。

    240 《奉和襲美二游詩·徐詩》 唐·陸龜蒙

    嘗聞四書曰,經史子集焉。
    茍非天祿中,此事無由全。
    自從秦火來,歷代逢迍邅。
    漢祖入關日,蕭何為政年。

    * 關于兵戎的詩詞 描寫兵戎的詩詞 帶有兵戎的詩詞 包含兵戎的古詩詞(456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