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六州的詩詞(230首)

    181 《喜雨投詹信州口號六首》 宋·趙蕃

    插秧未了早愁乾,民不知由作屢嘆。
    天欲明吾使君政,故令一雨示艱難。

    182 《喜雨投詹信州口號六首》 宋·趙蕃

    使君自是為霖手,要雨雨來何旱憂。
    報爾田家但勤力,今年定有十分秋。

    183 《喜雨投詹信州口號六首》 宋·趙蕃

    昔在烏臺譽已休,旋分符竹政仍優。
    論思未即歸清禁,歷試何妨又一州。

    184 《喜雨投詹信州口號六首》 宋·趙蕃

    開藩甫及四十日,籍甚治聲過所聞。
    吏畏神明簡朱墨,民懷清凈樂耕耘。

    185 《喜雨投詹信州口號六首》 宋·趙蕃

    使君笑別赤城仙,來結山中大士緣。
    仙佛將何佐佳政,但當惠我以豐年。

    186 《喜雨投詹信州口號六首》 宋·趙蕃

    久晴政為收蠶麥,好雨從今及稻禾。
    試向諸生選何武,要歌樂職頌中和。

    187 《次壁間韻題懷巡道上三州三氏亭六言二首》 宋·魏了翁

    滿壁故人何在,倚闌心事誰同。
    蚤徑游絲罥日,亂山瘦馬行空。

    188 《次壁間韻題懷巡道上三州三氏亭六言二首》 宋·魏了翁

    老農不留地力,萬物取具天公。
    曲曲拗拗夏隴,枝枝葉葉春風。

    189 《十六夜州宅觀月》 宋·項安世

    青天碧海桂光流,已是人間萬古愁。
    野闊江深那向楚,霜深露冷更逢秋。
    此時此地俱清絕,無酒無詩得索休。
    太守尚嫌高興少,卷云飛雨架層樓。

    190 《自恭州之眉陽相送者六客意不可忘以詩為謝》 宋·晁公溯

    所得乃三益,相從非一朝。
    龍方臥隴底,魚肯似陽橋。
    月看玉奩滿,風吹金燼銷。
    少留吾亦住,不待楚詞招。

    191 《讀孟信州和方亨道六月雨時當雪天改為欲作雪》 宋·方回

    十月墐戶入室處。
    東作豐登未可期,南方瘴癘已堪御。
    去年雪不及臘間,

    192 《九月初六日客報吾州初一日大火城中俱盡吾家》 宋·方回

    生死由來一念間,回頭不落鬼門關。
    細思上策莫如醉,稍據要津焉得閒。
    婢仆凍饑猶戀主,兒童婚嫁合還山。
    一窮惹起無窮事,獨樂吾惟學巷顏。

    193 《和趙茂州即事六首》 宋·郭印

    千巖萬壑最幽深,玉壘西邊古茂林。
    仕宦不妨真大隱,風流無伴只孤斟。
    多情竹色朝侵幾,適意松聲夜入琴。
    莫道使君無一事,每勞幽思發清吟。

    194 《和趙茂州即事六首》 宋·郭印

    邊城贏得自由身,富有江山豈是貧。
    水榭晴云來幾席,月庭香霧濕衣巾。
    已邀松竹為三友,更列圖書作四鄰。
    不會世間機巧事,無思無慮樂天真。

    195 《和趙茂州即事六首》 宋·郭印

    人事都無喜宴安,懶於喧處競追攀。
    驚殘午夢風推戶,壓盡炎威雪滿山。
    無主巖花時解笑,近人林鳥亦知還。
    應憐朝市區區者,方寸何曾頃刻閒。

    196 《和趙茂州即事六首》 宋·郭印

    官居閴寂似僧居,坐臥行藏行自如。
    爽氣逼人千畝竹,清風滿室一床書。
    心游淡泊能調馬,意絕貪求豈羨魚。
    即此便同三徑隱,未須投紱賦歸歟。

    197 《和趙茂州即事六首》 宋·郭印

    前世愚夫哂鄧通,即山鼓鑄死饑窮。
    貪名勿羨青云士,守道甘為白發翁。
    日月奔馳駒過隙,乾坤跼蹐鳥居籠。
    反觀自有超然地,能使淵明立下風。

    198 《和趙茂州即事六首》 宋·郭印

    所欲誰能矩不逾,人生七十在須臾。
    縱橫竅鄙張儀詐,懷卷終思寧武愚。
    幸有精神延短景,了無才力奪雄圖。
    手提造化非難事,井底寒蛙祗自居。

    199 《紹興祀神州地祗十六首》 隋代·佚名

    [函鐘為宮]芒芒下土,恢恢方和。
    富媼統報,潛運八維。
    爰稱元祀,告和吉時。
    揭茲虔恭,優其格思。

    200 《紹興祀神州地祗十六首》 隋代·佚名

    [太簇為角]洪惟坤元,道著品物。
    上配紫旻,厚載其德。
    良月毛若,祭哭布列。
    必先皇只,以迓景福。

    * 關于六州的詩詞 描寫六州的詩詞 帶有六州的詩詞 包含六州的古詩詞(230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