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倚竹的詩詞(964首)

    541 《山中聽風》 宋·林一龍

    空中號朔風,煙火深夜寒。
    門掩忽自開,劃然動雙鐶。
    倚崖數竿竹,戛擊摧瑯玕。
    落葉卷地起,高枝如人攀。
    謖謖聽憶遠,復在窗戶間。

    542 《中峰》 宋·劉拯

    躡徑登高亭,天遠不敢局。
    疏簾卷檐花,百里在舉目。
    江橫縞帶明,山隱螺髻綠。
    啼鳥破長煙,飛泉漱寒玉。

    543 《秋霜閣》 宋·劉拯

    翰林詩筆振千古,珊瑚照夜橫雕梁。
    高文勝地占江左,我來戴勝初降桑。
    雨師憤郁欲傾注,氣蒸柱礎如迸漿。
    清風執熱逝可濯,定知五月飛秋霜。

    544 《南山留題》 宋·呂元錫

    龍穴潛幽通海潮,璇宮突兀插云霄。
    三千世界諸天近,百二山河故國遙。
    寥落偏城連谷口,荒涼古寺倚山腰。
    溪南可款門修竹,何況丁寧已見招。

    545 《題資福院平綠軒》 宋·莫柯

    深林閟嘉趣,門徑愜幽居。
    野色通荒阜,津梁動碧虛。
    日邊山隱隱,煙外竹疏疏。
    從倚怡雙目,白云知故廬。

    546 《登蜀阜》 宋·錢時

    竹逕陰陰曲透墻,巖花相倚弄秋光。
    頹檐壞砌無人到,不廢西風滿院香。

    547 《題雪霽望弁山圖》 宋·錢選

    倚天蒼弁獨崔嵬,仙闕游遨愧不才。
    攬鏡頻嗟雙鬢改,推窗三見六花開。
    山中酒戶沖寒去,城里行人踏雪來。
    安得時晴風日好,竹林深處且銜杯。

    548 《升山靈巖寺》 宋·錢昱

    杉松滿寺廊,欄檻倚高岡。
    郡郭曉云漠,禪齋春草長。
    澗青連竹色,山靜帶茶香。
    更有名僧在,茅庵住上方。

    549 《稠山茅屋》 宋·饒魯

    亂山堆翠如削玉,中有幽人結茅屋。
    柴扉寂寂掩蒼苔,書院蕭蕭倚修竹。
    閒云滿塹白日長,咿唔朝暮聲瑯瑯。
    蕓窗紙破漏月影,石硯水滿涵天光。

    550 《超化云山》 宋·沈說

    入門松作徑,步步接秋陰。
    山帶孤城起,云歸古殿深。
    隔池聞鶴唳,倚樹看僧吟。
    笑指煎茶處,青煙出竹林。

    551 《見日庵舊址》 宋·師顯行

    跨鶴驂鸞訪穉川,松風吹散鐵橋煙。
    聯登百步眼萬里,長嘯一聲身九天。
    倚大石樓敲竹杖,躡飛云頂著吟鞭。
    而今飽挹羅浮秀,未服靈丹亦是仙。

    552 《石佛寺》 宋·釋南越

    松竹行才盡,香城絕世塵。
    倚巖開半殿,鑿石見全身。
    鐘鼓中天曉,煙花上界春。
    出門重稽首,愿值下生辰。

    553 《題東白山軒》 宋·釋仲皎

    竹外泉聲急,松心月色寒。
    人間推曠絕,只自倚闌干。

    554 《越問·篇引》 宋·孫因

    典午氏之盛時兮,余鼻祖曰子荊。
    謀樂郊以隱居兮,颺潄石之清名。
    有聞孫曰承公兮,嘗令鄞與余姚。
    愛會稽之山水兮,爰徙家於茲城。

    555 《題龍居寺》 宋·王敖道

    靈剎倚山光,無塵染洞房。
    云籠金地暖,龍噴玉泉香。
    松竹分幽逕,樓臺聳上方。
    蓬壺人到此,僧伴繞回廊。

    556 《覽翠亭》 宋·王輝

    亭倚古臺邊,環亭翠蔚然。
    芝蘭深雨露,梧竹老風煙。
    窗戶香霏濕,闌干爽氣連。
    登臨忘世慮,逸興發林泉。

    557 《答盈盈》 未知·王山

    東風艷艷桃李忪,花圍春入屠酥濃。
    龍腦透縷鮫綃紅,鴛鴦十二羅芙蓉。
    盈盈初見十六,眉試青膏鬢垂綠。
    道字不正嬌滿懷,學得襄陽大堤曲。

    558 《句》 宋·王隨

    當戶曉山青倚漢,傍簷風竹冷敲秋。

    559 《殘冬客次資陽江》 宋·王嵒

    淡云殘雪簇江天,策蹇遲回客興闌。
    持缽老僧來咒水,倚船商女待搬灘。
    沙翹白鷺非真靜,竹映繁梅奈苦寒。
    阮籍莫嗟歧路異,舊山溪畔有漁竿。

    560 《龍多山》 宋·文師敬

    我家龍多西,出門山在目。
    杖履三十里,兄弟穿云宿。
    山上有頃田,巖洞多重復。
    石囤如內空,可容萬億斛。

    * 關于倚竹的詩詞 描寫倚竹的詩詞 帶有倚竹的詩詞 包含倚竹的古詩詞(964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