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余何以的詩詞(1152首)
趺坐化去子由聞之乃作二絕一以答予一以答慎明年余過圓通始得其詩乃追次慎韻君到高安幾日回,一時斗藪舊塵埃。
贈君一籠牢收取,盛取東軒長老來。
(余送曹詩。
)大士何曾有生死,小儒底處覓窮通。
余至黃州二年,日以困匱,故人馬正卿哀余乏食,為于郡中請故營地數十畝,使得躬耕其中。
地既久荒為茨棘瓦礫之場,而歲又大旱,墾辟之勞,筋力殆盡。
釋耒而嘆,乃作是詩,自愍其勤,庶幾來歲之入以忘其勞焉。
廢壘無人顧,頹垣滿蓬蒿。
元和六年正月乙丑晦,主人使奴星結柳作車,縛草為船,載糗輿糧,牛繫軛下,引帆上檣。
三揖窮鬼而告之曰:“聞子行有日矣,鄙人不敢問所涂,竊具船與車,備載糗粻,日吉時良,利行四方,子飯一盂,子啜一觴,攜朋摯儔,去故就新,駕塵風,與電爭先,子無底滯之尤,我有資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 屏息潛聽,如聞音聲,若嘯若啼,砉敥嘎嚶,毛發盡豎,竦肩縮頸,疑有而無,久乃可明,若有言者曰:“吾與子居,四十年余,子在孩提,吾不子愚,子學子耕,求官與名,惟子是從,不變于初。
門神戶靈,我叱我呵,包羞詭隨,志不在他。
子遷南荒,熱爍濕蒸,我非其鄉,百鬼欺陵。
陰陽開闔,元氣變化,泄為百川,凝為崇山,山川之作,與天地并,疑有真宰而未知尸其功者。
有若巨靈赑屃,攘臂其間,左排首陽,右拓太華,絕地軸使中裂,坼山脊為兩道,然后導河而東,俾無有害,留此巨跡于峰之巔。
后代揭厲于玄蹤者,聆其風而駭之,或謂詼詭不經,存而不議。
及以為學者拘其一域,則惑于余方。
元豐七年四月一日,余將去黃移汝,留別雪堂鄰里二三君子,會仲覽自江東來別,遂書以遺之。
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萬里家在岷峨。
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
坐見黃州再閏,兒童盡楚語吳歌。
今昌父之弟成父,於所居鑿池筑亭,榜以舊名。
昌父為成父作詩,屬余賦詞,余為賦哨遍。
莊周論於蟻棄知,於魚得計,於羊棄意,其義美矣。
然上文論虱吒於豕而得焚,羊肉為蟻所慕而致殘,下文將并結二義,乃獨置豕虱不言而遽論魚,其義無所從起。
浮圖文瑛居大云庵,環水,即蘇子美滄浪亭之地也。
亟求余作《滄浪亭記》,曰:“昔子美之記,記亭之勝也。
請子記吾所以為亭者。
”余曰:昔吳越有國時,廣陵王鎮吳中,治南園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孫承祐,亦治園于其偏。
船離洪澤岸頭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乾方是遠,中流以北即天涯!劉岳張韓宣國威,趙張二相筑皇基。
長淮咫尺分南北,淚濕秋風欲怨誰?兩岸舟船各背馳,波浪交涉亦難為。
只余鷗鷺無拘管,北去南來自在飛。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
李生足下:生之書辭甚高,而其問何下而恭也。
能如是,誰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歸也有日矣,況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謂望孔子之門墻而不入于其宮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雖然,不可不為生言之。
生所謂“立言”者,是也;生所為者與所期者,甚似而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