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傳教的詩詞(721首)

    101 《紹慶府教廳瑞麥》 宋·陽枋

    耕稼問黔巑,禾黍慳培塿。
    秀實僅有之,嘉祥藐烏睹。
    府主金華仙,農事躬緬縷。
    暖律笑吹鄒,長府肯為魯。

    102 《次韻方教采芹亭》 宋·方岳

    研朱滴露月三更,見說群書作堵環。
    君自苦於經傳癖,不如借我去看山。

    103 《寄臺教王吉甫》 宋·陳著

    直溪之水清且洌,可以沃我老枯渴。
    直溪之風空且闊,可以舒我窮郁結。
    自聞西來飛霞佩,使我南望片云隔。
    苦無筋力抗塵埃,徒有心事交冰雪。

    104 《送嚴心傳鄞縣學教任滿》 宋·陳著

    賢哉昔魯山,心地出芝蘭。
    不負義方教,相傳本色官。
    三年腳根正,萬里路頭寬。
    須信功名事,要教人耐看。

    105 《送趙汝楫分教建安》 宋·胡仲弓

    又領皋比走建安,青衿喜色上眉端。
    詩因老去難言別,氈到春來不覺寒。
    當日紫陽傳授學,他年粉省校讎官。
    圣門豈必肯私淑,莫把規隨一例看。

    106 《金陵別程萬里教授》 宋·黎廷瑞

    西風一笑鳳凰城,夢里相逢各自驚。
    白日共傳蘇軾死,故人寧料范雎生。
    平居慕悅空閭巷,急難周旋如弟兄。
    別去各為千載計,隋珠彈譽不須輕。

    107 《送楊志行赴徽州教授》 宋·仇遠

    峨峨紫陽山,翼翼素王宮。
    中藏朱子書,頗有鄒魯風。
    在昔三十年,我嘗游其中。
    一溪練帶如,環以千翠峰。

    108 《將軍教場墓》 宋·董嗣杲

    閱武場開傍古松,忽驚塵起廢墻東。
    黑蜂飛毒歸鋤下,白骨通靈入夢中。
    花草地寬千騎勇,鼓鼙聲撼一壞空。
    若錢若馬訛傳久,難覓埋銘證異同。

    109 《河傳 樂府十擬,弁陽老人為古人所未為·素》 元·邵亨貞

    一出新意矣。
    暇日先生以詞寄示,且徵予作,既又獲見橋李諸俊用所擬,益切奇出,閱誦累日無厭。
    因悟古人作長短句,若慢則音節氣概,人各不類,往往自民一家。
    至于令則律調步武句語,若無大相遠者,間有奇語,不過命以新意,亦未見其各成一家也。

    110 《河傳 樂府十擬,弁陽老人為古人所未為·素》 元·邵亨貞

    一出新意矣。
    暇日先生以詞寄示,且徵予作,既又獲見橋李諸俊用所擬,益切奇出,閱誦累日無厭。
    因悟古人作長短句,若慢則音節氣概,人各不類,往往自民一家。
    至于令則律調步武句語,若無大相遠者,間有奇語,不過命以新意,亦未見其各成一家也。

    111 《河傳令》 元·王哲

    害風落魄。
    便飄蓬信任,到處并無籬落。
    游歷水云,管甚身軀零落。
    覓殘馀,傍人家。

    112 《河傳令》 元·王哲

    凡軀莫藉。
    把惺惺了了,自然明明構架。
    行住坐臥,須要清清閑暇。
    氣神和,結成珠,堪教化。
    張弓舉箭能親射。
    紅心正中,趕退周天卦。
    *貼中間,并出霞光無價。
    五行違,脫陰陽,超造化。

    113 《河傳令 贈京兆趙公》 元·王哲

    心合眼瑩,耳聰意靜,鼻通舌辯。
    說山頭,一派清流落澗。
    中烹,焰兒,緊不慢。
    西金解東方版片,便令虎龍,同打扮得明珠,諸般不教興販。
    春來,金生,花復綻。

    114 《超彼岸 繼重陽韻 重陽教化集卷之三》 元·馬鈺

    家緣不藉。
    遇風仙傳得,修補清虛之架。
    懶里尋慵,慵里更尋閑暇。
    上街來,除我相,先乞化。
    木人箭指云溪射。
    覺正中周,天通明八卦。
    見粒神丹,燦爛果然無價。
    水云游,訪秦川,行教化。

    115 《三教》 宋·陳藻

    枉費工夫是學仙,圣門妙處與僧傳。
    百年合死千年贅,一物都無萬物全。

    116 《送江陵柳教授歸潭州》 宋·項安世

    上苑歸來十六年,青山相對各無氈。
    道林說法非吾坐,絳帳談經覺子賢。
    舉世不為寒畯地,先生未改腐儒天。
    親朋莫訝知音少,直道傳家自祖先。

    117 《教授李夢符惠宣圣書像用韻奉酬》 宋·陳傅良

    一藝必有師,尚論襄與夔。
    一國必有師,尚論管與伊。
    信知師道尊,分與君父夷。
    吁嗟文王沒,斯文屬之誰。

    118 《韓介玉畫為童中州掌教題(介玉乃張仲舉門人》 明·張羽

    我識河東老詞客,鶴骨伶俜長八尺。
    白頭徒步拾公卿,人生變化誰能測。
    將軍跋扈天為傾,公持寸管力與爭。
    當時直氣動朝野,至今文采傳諸生。

    119 《和韻寄答陳汝礪掌教》 明·李東陽

    寂寞天涯嘆所依,海風江月意俱違。
    茱萸歲改身仍健,苜蓿秋荒馬不肥。
    白雪屢傳新調寡,青云半覺舊人非。
    家山不隔長安路,應倚南樓望夕暉。

    120 《吳種柳枉教輒復奉答》 宋·艾性夫

    天地窮東野,江湖困子長。
    逢人雙白眼,炫俗小紅裳。
    舊句傳楓冷,新吟帶柳香。
    還能相料理,亦足慰凄涼。

    * 關于傳教的詩詞 描寫傳教的詩詞 帶有傳教的詩詞 包含傳教的古詩詞(721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