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為霖的詩詞(466首)

    181 《喜雨和史司直二首》 宋·吳潛

    檐溜終宵稍慰心,更須三日始為霖
    云雷尚覺經綸狹,暑雨猶疑咨怨深。
    不假溟鯤能激水,何須垤鸛解知陰。
    回頭谷口耕樵侶,辜負盟言愧斷金。

    182 《送焦吏部造朝二首》 宋·李曾伯

    火云赫赫汗衣流,人望公來望有秋。
    契托棣華承繾綣,辭陳桑土原綢繆。
    為霖雨千疇足,坐解西風一段憂。
    從此江頭波浪息,柳邊贏得伴沙鷗。

    183 《壽應茶馬》 宋·李曾伯

    自聯班序簡宸聰,廊廟江湖一節同。
    百世幾人今蜀日,千年一到昔虞風。
    得莘渭上康時策,有伊洛間傳道功。
    早晚為霖洗熱,蒼生俱出炭爐中。

    184 《觀天井》 宋·方岳

    雷斧何年翠鑿成,老龍吟苦雪濤驚。
    霜晴未用為霖在,留與春蓑作太平。

    185 《三井》 宋·陳著

    兩崖削鐵上擎空,下有靈潭與井同。
    龍出世時磐石透,水無底處洞天通。
    余波噴作雷霆怒,大旱騰為霖雨功。
    兄弟相攜看奇跡,腳跟牢立嶮巇中。

    186 《再和林寶文三絕》 宋·王炎

    要知好雨自何來,和氣連云撥不開。
    廊廟為霖須妙手,即看力斡大鈞回。

    187 《水龍吟 題賈氏白云樓,次牧庵韻》 元·許有壬

    結樓高倚晴空,人間何限思親處。
    白云誰遣,等閑出岫,悠悠來去。
    本是無心,寧知下土,有人延佇。
    悵芒煙衰草,九原難作,空目斷、丘陵樹。

    188 《水龍吟 題賈氏白云樓,次牧庵韻》 元·許有壬

    結樓高倚晴空,人間何限思親處。
    白云誰遣,等閑出岫,悠悠來去。
    本是無心,寧知下土,有人延佇。
    悵芒煙衰草,九原難作,空目斷、丘陵樹。

    189 《立秋晚》 當代·錢鐘書

    枕席涼新欲沁肌,流年真嘆暗中移。
    已產蟋蟀呼秋至,漸覺燈檠與夜宜。
    一歲又偷兵罅活,幾絇能織鬢邊絲。
    暮云不解為霖雨,閑處成峰只自奇。

    190 《云》 宋·釋智圓

    冷照碧潭閑不極,靜當青漢影彌分。
    卷舒終合為霖雨,不向陽臺惑楚君。

    191 《次韻連通州禱雨彌勒像二絕句》 宋·項安世

    欲呼彌勒下天宮,云葉森森意已濃。
    塵世為霖消底物,葛陂龍是向來筇。

    192 《喜雨呈趙使君》 宋·劉黻

    閏余五月即六月,一雨不來天欲裂。
    邦侯赤心走群望,喚醒癡龍睡時節。
    雷車鳳馭相后先,甘霔連天聲未歇。
    茅檐靜聽老農語,今歲夐與他年別。

    193 《戲歲》 宋·許月卿

    獻歲歡聲沸,清晨寒氣侵。
    四時春是首,三日雨為霖
    綠展垂楊眼,青呈芳草心。
    日晴仍夜雨,擊壤費謳吟。

    194 《立春久渴雨大閫正月八日禱遄應》 宋·陳杰

    農祥見正久當雨,元日至人還要晴。
    長旦始和開歲事,一番既渥起春耕。
    瓣香及物何神速,咫拜瞻天只備誠。
    小待為霖三日足,燈宵又放十分明。

    195 《登蓬萊山謝雨》 宋·陳宓

    師座慈山幾百春,精神長是念斯民。
    我非濟旱為霖手,合作巖隈灑掃人。

    196 《和傅粹梅巖之什·三瀑》 宋·陳宓

    銀河有派九霄來,翻手為霖費一杯。
    風雨時聞橋下急,煙云元自曉天開。

    197 《喜雨》 宋·鄧深

    間點疏花稻已香,老農猶未擬豐穰。
    不堪雌頻妨雨,反厭雄風但作涼。
    傍日猖狂唯野馬,為霖信息欠商羊,忽驚頭上云雷集,甘注如傾洗夕陽。

    198 《借韻呈寬堂》 宋·杜范

    坦然寬德是居身,又有疲甿要拊循。
    鏡凈不過方寸地,海涵何止百千人。
    呻吟望賜多溝壑,晚閑為霖幾怪神。
    膏澤未能周海宇,祝公先靜一州塵。

    199 《旱中早起》 宋·葛紹體

    桔槹聲里恨難平,似訴民勞徹上清。
    料得為霖只今日,滿天風露看云生。

    200 《秋陰》 宋·郭印

    天宇秋云闊,愁多日日陰。
    山川相慘淡,物色自蕭森。
    雁失空中影,鐘沉風外音。
    分明含雨意,何事不為霖

    * 關于為霖的詩詞 描寫為霖的詩詞 帶有為霖的詩詞 包含為霖的古詩詞(466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