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中斷的詩詞(3770首)

    781 《煙中梅》 宋·周弼

    冷花疎蕊竹間橫,淺薄籠煙淡作晴。
    怊悵野橋春水斷,幾回相見不分明。

    782 《庚申病中作》 宋·李曾伯

    六十三年憂患鄉,人言晚景尚悠長。
    不知氣郁致痰厥,忽爾異證生微茫。
    操修弗遂仁者壽,治療倍費醫之良。
    今將累日未痊愈,自知不善貽天殃。

    783 《題漢中嶓冢觀高祖廟試劍石》 宋·李曾伯

    手袖干將射斗牛,當時天意在興劉。
    不勞游刃烹秦鹿,直以余鋒剪楚猴。
    將相豈煩加越砥,寬仁自足淬吳鉤。
    斷蛇斷石都休問,遺恨平城雨雪羞。

    784 《山中》 宋·方岳

    溪村楊柳好藏鴉,春水池塘已吠蛙。
    詩外共誰千里月,雨中老卻一山花。
    蝶將夢去客欹枕,燕寄聲來社到家。
    數掩斷籬春且住,莫隨芳草遽天涯。

    785 《山中》 宋·方岳

    老去筋骸轉覺衰,閒忙猶復費支持。
    傍山新接龜頭屋,為菊重編麂眼籬。
    仕宦已忘如隔世,力田斷不似逢時。
    北窗高臥美無價,山鳥竟知吾是誰。

    786 《山中》 宋·方岳

    古木蒼藤正一丘,草廬吾亦愛深幽。
    斷無俗物敢排闥,盡有好山堪倚樓。
    已老始知書作崇,不才寧與命為仇。
    石床只在松陰底,拳手支頭百不憂。

    787 《道中即事》 宋·方岳

    梅已飄零尚黃刑,斷魂籬落野煙青。
    靈均憔悴乃知此,到老可人寧獨醒。

    788 《道中即事》 宋·方岳

    野漲平溪已斷橋,悔將辛苦上岧峣。
    朝來雨斷才堪厲,依舊綠楊山逕遙。

    789 《書斷崖》 宋·方岳

    老木枯藤絞蒼石,嵐重云寒土花碧。
    巨靈探璞夜不眠,斧斤睥睨魚龍泣。
    中分一片落溪邊,此祠未睹乾坤前。
    試留名字與后世,戒爾謹護青瑤鐫。

    790 《道中連雨》 宋·方岳

    老屋村舂急,歸鴉半暝煙。
    斷崖留宿雨,野水沒春田。
    昨夢山須記,幽情鳥不傳。
    也知晴更好,草木已爭妍。

    791 《城中赴范純甫酒有感》 宋·陳著

    杜鵑啼斷洛陽橋,心與萍流絮與飄。
    風雨故都同死夢,山林晚景十年饒。
    相逢得醉有今日,萬事忘言付落潮。
    見說隱居歸我里,尚堪雞黍狎招邀。

    792 《次韻前人雪中》 宋·陳著

    晚風吹下六花祥,喜到眉閒色淺黃。
    旋積層寒消夙瘴,平施一白洗時妝。
    要尋閉戶家形跡,肯為乘騅客斷腸。
    歲事已占禾麥好,與民相慶著詩忙。

    793 《三月二日醉中快活吟第二筆》 宋·陳著

    看花須少年,老眼如夢然。
    人生不滿百,動要言及千。
    富莫如金谷,貴莫如平泉。
    其能幾何時,回首皆塵煙。

    794 《嵊縣勸農途中示同寮二首》 宋·陳著

    老農歡笑聲,三十里春程。
    笳鼓斷還續,杯盤坐又行。
    誰云償縣債,正好看民情。
    歸去不妨晚,出山溪月明。

    795 《暑中雜興》 宋·胡仲弓

    只鋤蔬甲亦妨閒,久與溪云斷往還。
    今日偶來僧卻在,共煎茶吃話廬山。

    796 《邀月坐中庭》 宋·胡仲弓

    邀月坐中庭,清影不可駐。
    舉酒澆枯腸,落笑欠長句。
    瀣氣惟沾衣,秋聲遠鳴樹。
    磕睡依危欄,夢斷足幽趣。

    797 《斷橋觀釣》 宋·胡仲弓

    一竿明月一絲風,心在煙波渺渺中。
    浮世只消如此過,何因得似釣魚翁。

    798 《病中修實錄》 宋·馬廷鸞

    明圣當陽四十春,十年供奉感孤臣。
    云龍幄幕天容邇,河漢篇章帝墨新。
    正始遺音危絕縷,貞元舊曲慟沾巾。
    焚膏痛記烏號旦,目斷稽山欲叫旻。

    799 《屺瞻道中》 宋·馬廷鸞

    蓐食需明出遠村,筍輿咿軋睡昏昏。
    禾麻豐歲云連畝,風露高秋水落痕。
    清曉跨鞍兒從父,當年戲彩母憐孫。
    白頭老病松楸隔,一望云飛一斷魂。

    800 《雨中見梅泫然而作》 宋·蒲壽宬

    夢繞孤山欲斷魂,竹籬茅舍雨紛紛。
    何心更作巡檐事,明月枝頭照淚痕。

    * 關于中斷的詩詞 描寫中斷的詩詞 帶有中斷的詩詞 包含中斷的古詩詞(3770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