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丘墳的詩詞(130首)

    21 《李供奉》 宋·曾鞏

    一身得祿從孤客,千里還喪獲舊林。
    清節蕭條妻子計,白頭敦篤弟兄心。
    能拋印綬高應少,自筑丘墳達更深。
    我與往來無力薦,褒傳唯有北窗吟。

    22 《金丹詩四十八首》 宋·張繼先

    莫論仙骨莫求丹,此理玄玄有正門。
    迷者少能知返本,教人藉此心為根。
    龜蛇大小宜頻給,日月精華且總吞。
    只自明師分剖后,難為荒野作丘墳

    23 《送元思師》 宋·王灼

    思師講法華,眾說積丘墳
    嘗擾師子座,受降千人軍。
    猶嫌文字傳,圣域未策勛。
    欲唱江南曲,試披楚塞云。

    24 《吉州刺史蔡直之挽詞二首》 宋·葉適

    能事實偉甚,謙終猶罕聞。
    忘身賓出日,斂手避浮云。
    天欲消胡運,人誰靖楚氛。
    未刊千字誄,長掩一丘墳

    25 《黎州安撫趙挽詩》 宋·魏了翁

    不為軟語混光塵,獨把剛腸敵世紛。
    讀史功夫頭沒膝,疾時風論齒穿齦。
    慈烏反哺終違志,斷雁辭行不作群。
    猶有寧馨傳素業,為求佳傳賁丘墳

    26 《適揚州》 明·袁凱

    淮海表茲郡,東南誠要津。
    近代亦雄藩,親王蒞斯民。
    荊吳自茲入,燕趙亦來臻。
    舟車無停運,孳貨若丘墳

    27 《北風》 宋·陳藻

    田園移主只丘墳,他邑浮家每斷魂。
    又向隣州為客久,北風終夜夢柴門。

    28 《內人斜二首》 宋·張嵲

    當日承恩向壁門,今同傖鬼落荒村。
    丘墳埋沒生秋草,人事如斯詎可論。

    29 《權貴人》 宋·陳杰

    權貴人,多怒嗔,頤批所向四海奔。
    小忤其意中如焚,發上指冠兩目瞋,投袂而起劍及門。
    當時使氣廉將軍,君視孰與秦王尊。
    氣力到頭同一盡,牧兒持炬上丘墳

    30 《次韻孫莘老司諫見寄》 宋·蘇頌

    雖非文史足三冬,豈類無心但有胸。
    曾讀丘墳叨典領,再分符竹荷矜容。
    君恩欲報微螢爝,親祿方營茍釜鐘。
    平日交情今楚越,徒勞瞻望景山松。

    31 《哭嘉彥》 宋·王洋

    釋橋淮西土,平生質勝文。
    形模笑婦女,術業富丘墳,客路酒歡喜,官曹名放紛。
    角章猶斷垅,馀事付青云。

    32 《游虎丘》 宋·釋興肇

    滄海何年涌,秦傳虎踞丘。
    池空劍光冷,墳缺鬼吟愁。
    石礙樓臺仄,煙深草木稠。
    吳人貪勝概,春盡亦來游。

    33 《中秋虎丘紀勝》 明·鄒迪光

    琳宮十二夜生光,車馬闐駢選佛場。
    水月競邀羅綺色,栴檀都作麝蘭香。
    林間度曲烏棲急,石上傳杯兔影涼。
    金虎高墳勝游地,玉魚銀海正茫茫。

    34 《董儲郎中嘗知眉州與先人游過安丘訪其故居見》 宋·蘇軾

    白發郎潛舊使君,至今人道最能文。
    只雞敢忘橋公語,下馬來尋董相墳。
    冬月負薪雖得免,鄰人吹笛不堪聞。
    死生契闊君休問,灑淚西南向白云。

    35 《宿牧牛亭秦太師墳庵》 宋·楊萬里

    兩關只有一樓侯,瀛館寧無再帝丘。
    天極八重心未死,臺星三點坼方休。
    只看壁後新亭策,恐作栘中屬國羞。
    今日牛羊上丘壟,不知丞相更嗔不。

    36 《馬巨濟董役魏王墳作詩寄之》 宋·張耒

    城北牛脾山,千丘壓其麓。
    事皆有司辦,圣世數厚族。
    園林迫復土,百役興甚速。
    煩我別駕公,侵星次空谷。

    37 《虎丘篇》 元·楊維楨

    路出女墳湖,警蹕霸王驅。
    靈池飛霹靂,枯冢走於菟。
    老禪猶點石,仙鬼只疑狐。
    祖龍來發閟,銀海又飛鳧。

    38 《次韻李參政湖上雜詠錄寄龍鶴墳廬》 宋·魏了翁

    皇天平四時,先春而后秋。
    寒威奪仁氣,慘慘紛百憂。
    康世非我長,自許以一丘。

    39 《逸士墳》 宋·周文璞

    魂歸魄散兩逍遙,小小丘亭慰寂寥。
    守墓未須耘宿草,白蟾方護紫芝苗。

    40 《省墳》 宋·胡仲弓

    紙灰飛作滿山法,倚遍靈丘暗愴神。
    日暮歸來肴核盡,松陰猶有乞墦人。

    * 關于丘墳的詩詞 描寫丘墳的詩詞 帶有丘墳的詩詞 包含丘墳的古詩詞(130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