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三死的詩詞(2158首)

    201 《送林子方直閣秘書將漕閩部三首》 宋·楊萬里

    梅花國里荔枝村,頗記張燈作上元。
    一別頻蒙訪生死,七年再見劣寒溫。
    屬當閔雨祈群望,不得臨風共一尊。
    誰為君王留國士,吾衰猶擬叫天閽。

    202 《近故太師左丞相魏國文忠京公挽歌辭三首》 宋·楊萬里

    孝廟深知已,今皇正宰官。
    一言能定國,二圣得重懽。
    立節山相似,容人海未寬。
    至今死諸葛,虜使膽猶寒。

    203 《宿城外張氏莊早起入三首》 宋·楊萬里

    燈火頻挑只管殘,雨聲終夜惱空山。
    幸蒙曉月多情白,又遣東風抵死寒。

    204 《正月三日驟暖多稼亭前梅花盛開四首》 宋·楊萬里

    春被梅花抵死催,今年春向去年回。
    春回十日梅初覺,一夜商量一并開。

    205 《過太湖石塘三首》 宋·楊萬里

    每過松江得偉觀,玻璃盆底飣乾坤。
    天邊島嶼空無際,煙外人家澹有痕。
    笠澤古今多浪士,包山近遠在何村。
    季鷹魯望何曾死,雪是衣裳月是魂。

    206 《三月一日過摩舍郡灘,阻雨泊清溪鎮二首》 宋·楊萬里

    過盡危灘百不堪,忽驚絕壁翠巉巉。
    倒垂不死千年樹,下拂奔流萬丈潭。
    隔岸數峰如筆格,倚天一色染春藍。
    真陽此去無多子,到日應逢三月三。

    207 《謝潭師余處恭左相遣騎惠書送酒三首》 宋·楊萬里

    相思命駕竟成休,投老寒盟豈自由。
    雪後風濤難訪戴,山間生死總依劉。
    煩公赤手回青昊,容我清溪弄白鷗。
    稚子尚堪驅使在,門闌桃李未應秋。

    208 《題吳江三高堂陸魯望》 宋·楊萬里

    讀盡詩書不要官,饑寒欲死豈無田。
    生憎俗子慵開眼,逢著詩人便絕弦。
    笠澤弁小三益友,筆床茶灶一魚船。
    羨渠赤腳弄明月,蹈破五湖光底天。

    209 《曉入秘書省,過三橋》 宋·楊萬里

    船底吳儂尚宴眠,一船炊飯數船煙。
    行人各自東西岸,抵死回頭看兩邊。

    210 《舟中奉懷三館同舍》 宋·楊萬里

    岸樹枝枝瘦,汀蕪節節枯。
    云留雪也且,風與屋相呼。
    一老凍欲死,群仙知也無。
    更緣詩作祟,病骨轉清臞。

    211 《徐榛第一百三十四》 宋·文天祥

    正將徐榛,溫州人。
    其父官湖北,榛往省,迷失道,歸行府。
    后生精練,以筆札典機密,小心可信。
    予被執,榛得脫,自惠州來五羊,愿從北行。
    扶持患難,備殫忠款。
    道病,至豐城死焉。

    212 《贈莆陽卓大著順寧精舍三十韻》 宋·文天祥

    人生天地間,一死非細事。
    識破此條貫,八九分地位。
    趙岐圖壽藏,杜牧擬墓志。
    祭文潛自撰,荷鍤伶常醉。

    213 《誤國權臣第三》 宋·文天祥

    蒼生倚大臣,此風破南極。
    開邊一何多,至死難塞責。

    214 《陵寢第二十三》 宋·文天祥

    旄頭彗紫微,蚩尤塞寒空。
    愚智心盡死,漂蕩隨高風。

    215 《妻第一百四十三》 宋·文天祥

    結發為妻子,倉皇避亂兵。
    生離與死別,回首淚縱橫。

    216 《林檢院琦第一百三十五》 宋·文天祥

    時危挹佳士,慘淡隨回鶻。
    佯狂真可哀,死淚終映睫。

    217 《哭郭仲微三首》 宋·宋祁

    我作魚符守,君司鳳詔文。
    他時談笑罷,今日死生分。
    怨涕翻榮浪,悲魂引鄭云。
    山陽懷舊笛,腸斷不堪聞。

    218 《雜詠三首》 宋·宋祁

    有客款我廬,念我衰暮齒。
    自言上真書,有藥名不死。
    黃金乃能化,白發安足治。
    謂我刀圭馀,已足度年紀。

    219 《有感三首》 宋·張耒

    古今不殊途,掩卷獨長想。
    炎爐與死灰,相去如反掌。
    彼昏誠不知,一醉富莫量。
    那知道旁殍,曾是厭杯盎。

    220 《冬懷三首》 宋·張耒

    揚雄老不遇,寂寞玩文史。
    廁身虎狼間,乃卒脫其死。
    中恬遺外慕,獨樂異眾喜。
    但有載酒人,何用求知己。

    * 關于三死的詩詞 描寫三死的詩詞 帶有三死的詩詞 包含三死的古詩詞(2158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