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一槌的詩詞(120首)

    101 《補易水歌效郭青山》 宋·艾性夫

    朝隨寒云度陰山,暮指落月槌函關。
    函關牡鑰泥為丸,陰山俠客鐵作肝。
    秦如虎狼生羽翰,飛食六國俱創殘。
    生角雨粟憐吾丹,舍生取義我則安。

    102 《日食》 宋·艾性夫

    誰撤天門虎豹扃,群妖食日上青冥。
    一眉不及黃昏月,萬目驚看白晝星。
    絕響無人槌敗鼓,洗光何地激滄溟。
    仰天凝注需陽復,寂歷西風老淚零。

    103 《獻西俘》 宋·孔武仲

    先帝謀西域,邊功未告成。
    一朝鋤狡穴,萬里振天聲。
    漢獄宜歸死,湯羅尚借生。
    淮陰甘就縛,頡利許留京。

    104 《遡蛺詩》 宋·鄧深

    臚言峽山天下奇,欲觀愁隔三千里。
    常恐因循孤此興,非假夤緣那得至。
    偶逢月湖起仕宦,正指夔門愁凋敝。
    忻然謂我便登陸陟。

    105 《贈筆工馮應科》 宋·方回

    世言善書不擇筆,此物豈可不精擇。
    空弓難責養由射,快劍始堪孟賁擊。
    多錢而賈長袖舞,工良器利貴相得。
    文房四寶擬四賢,最不易致管城伯。

    106 《春寒紀異》 宋·方回

    今年一何異,人日苦連雨。
    甲子復不晴,吾密識諸簿。
    燒燈前一夕,轟然震雷鼓。
    醉臥初未聞,遄駭雪霰舞。

    107 《題東坡先生惠州定惠院海棠詩后趙子昂畫像并》 宋·方回

    五季乾坤混為一,艱難得之容易失。
    一拳槌碎四百州,新法宰相王安石。
    二蘇中尤惡大蘇,周二程張俱不識。
    紹圣奸臣講紹述,元佑諸賢紛竄斥。

    108 《泝行回溪三十里入婺源縣界》 宋·方回

    軍馬所不到,大山夾長谷。
    千載幾離亂,不知有殺戮。
    雞犬何晏然,未羨鄠杜曲。
    連林望不極,春晚蓊以綠。

    109 《傅大土贊》 宋·釋慧開

    對御請經,無本可據。
    案上一揮,誰知落處。
    知落處,拍板興門槌,總是閑家具。

    110 《頌古十五首》 宋·釋慧遠

    你愛我笊籬,我愛你木杓。
    主山才放高,案山又岌嶪。
    居士大同師,將錯便就錯。
    歸去來兮天地寬,一對鐵槌何處著。

    111 《頌古五十五首》 宋·釋紹曇

    一塊郴州鐵,渾侖擘不開。
    輪車槌擊著,雪刃暗飛來。

    112 《維摩居士贊》 宋·釋師范

    詐病從來不可醫,文殊特為下針錐。
    事褫一啄長三尺,問著依前似鼓槌。
    示疾毗耶,平地風波。
    醫不得處,病在口多。

    113 《頌古三十六首》 宋·釋惟一

    萬法不為侶,一口及西江。
    玉磬才槌動,金鐘應手撞。
    三三元是九,兩兩不成雙。
    此意憑誰委,令人憶老龐。

    114 《頌古三十六首》 宋·釋惟一

    電光石火箭鋒機,父倒行兮子逆施。
    力敵勢均難辨別,一雙無孔鐵門槌。

    115 《頌古九十八首》 宋·釋印肅

    一擊聞中宇宙寬,東西南北是誰挽。
    須彌無縫槌相應,塵剎無空別骨圞。

    116 《達理歌》 宋·釋印肅

    普庵識心達理,不是胡言亂語。
    教化三千大千,個個透泥入水。
    應無所住生心,更不祭神拜鬼。
    時中凈念法身,何假燒錢化紙。

    117 《擎山持杵》 宋·釋印肅

    擎山抱岳疾如風,持杵拈槌解脫空。
    世間有相非身大,須彌總納一塵中。

    118 《崇上人求默庵頌》 宋·釋正覺

    默默中居底是庵,白槌上首乃同參。
    深明鐵磨莫顛倒,真見末山非女男。
    坐里水天能湛湛,門前華雨任毿毿。
    一言妙證超名相,坐斷叢林五味禪。

    119 《卜居漫賦》 宋·蘇籀

    肄習素未豐,摸索強剸裁。
    銖黍概聞見,諄吃奚述哉。
    三捷黜疏慵,湛潛散郎偕。
    望道幾何高,人事寧免乖。

    120 《毛錐行》 明·程嘉燧

    茅生輕舟如畫閣,自嫌浮家不得泊。
    我棲一樓如凍蠅,跬步出游還不能。
    安得逐子東西去,載酒千斛長如澠。
    買斷烏程與顧渚,松醪松風瀉花乳。

    * 關于一槌的詩詞 描寫一槌的詩詞 帶有一槌的詩詞 包含一槌的古詩詞(120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