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一字書的詩詞(1335首)

    581 《小飲張季野宅分韻得張字》 宋·方回

    涂潦訪遠客,未免褰我裳。
    同行二三子,先后相扶將。
    達官肯忘勢,鱗次升高堂。
    具言大雨水,民饑糴估昂。

    582 《題坡仙求心齋三字》 宋·方回

    千圣相傳止一機,常惺惺法免危微。
    但于方寸求吾事,莫問坡書是與非。

    583 《謝蒙齋王子文寄文卷》 宋·葛紹體

    已聞掛風帆,寧知掣其肘。
    緘自春山云,吟轉秋夜斗。
    文友有新錄,筆之自吾手。
    惓言桂山君,到死意愈厚。

    584 《寄盧梅巖》 宋·顧逢

    梅邊燈下別,又見石榴開。
    人入多番夢,書無一字來。
    背風花下落,沖雨燕雙回。
    卻憶中秋來,杯余醉講臺。

    585 《放步園林得俗字韻》 宋·郭印

    林稀怨秋風,松柏未改綠。
    偷閒挈杖來,小逕緣詰曲。
    鳥鳴契深心,山色供遐矚。
    欣然若有獲,一蕩塵襟俗。

    586 《中秋日與諸公同游寶蓮院分韻得塵字》 宋·郭印

    路出青山近,招提更可人。
    清心鐘磬響,遠跡簿書塵。
    晚日池亭迥,秋風杖屨親。
    頻來一尊酒,不畏老僧嗔。

    587 《倦書圖》 宋·牟巘五

    日長偏困校讎人,袖手旁觀亦欠伸。
    一覺黑甜酣午枕,絕憐識字苦勞神。

    588 《挽陳本齋尚書》 宋·牟巘五

    天俾公多壽,人知道不孤。
    超然一室內,不與萬波俱。
    甲子機關報詩稿,烝嘗舊布襦。
    何妨傳遺老,文字照龜趺。

    589 《總長老請贊》 宋·釋法薰

    百種無能,面冷如冰。
    與世落落,任運騰騰。
    愛將一字禪,靠倒杜衲僧。
    廚山長老,卻要稟承。
    谷孤古,林鴆砧。
    各自有響音,又何必書此處無金。

    590 《偈頌一百零二首》 宋·釋慧遠

    庵內不知庵外事,鐵額銅頭不相似。
    定花板上打秋韃,猛虎舌頭書卍字。

    591 《金剛隨機無盡頌·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宋·釋印肅

    芥納須彌內,萬卷詩書在,須彌納芥子,一字也不會。

    592 《謝戴安撫書院額》 宋·釋印肅

    普庵以此香,回向大居士。
    幻盡覺圓者,妙意難遮覆。
    惠我二筆端,三昧非迷悟。
    世間豈識知,何處尋門戶。

    593 《閩中秩滿一首》 宋·蘇籀

    蠻府同僚問字奇,老成衣缽舊箴規。
    颶內不訝飛黃雀,汙瀆猶將貸病鴟。
    前日幕謀非妙伎,今時民瘼愧良醫。
    徑從南浦攜書笈,吉貝裳衣皂帽帷。

    594 《秋日遣興》 宋·孫應時

    學書成癖故童心,頗復抱然得趣深。
    一字千金亦安用,等間容我度光陰。

    595 《送懷馬尊古赴江戶掾》 宋·孫應時

    文獻傳家舊,功名發軔初。
    榮華勸行色,珍重別吾廬。
    老丑渾無賴,殷勤獨未疏。
    西來多雁字,數寄一行書。

    596 《禹穴一首》 宋·王阮

    綠字煌煌錫禹疇,厥初龜負即天休。
    轉為玉札符經論,果有書藏此穴不。

    597 《謝吳提干惠詩文》 宋·王洋

    排門雪三尺,閉戶饑腸鳴。
    擁騎遠方來,骨法秀以清。
    袖出一卷書,中有怖俗情。
    上言井有德,為費四字銘。

    598 《見王書史系按察司所委平反勸課》 宋·楊公遠

    翩翩旌旆下吾邦,六邑喧傳姓字香。
    不著一塵秋夜月,謹施三尺曉天霜。
    平反獄訟縲囚喜,勸課農桑惰叟忙。
    昨拜荊州天與幸,敢趨行幕獻詩章。

    599 《答江似孫謝遺錦衾(疊用寒字)》 明·程嘉燧

    曾無文綺贈交歡,聊爾同裯戀一寒。
    長枕正思裁十幅,高眠盡可擁三竿。
    休嫌吟苦蒙時污,應笑書癡畫處刓。
    博得新詩酬錦段,衙齋傳比練裙看。
    ¤

    600 《石鼓歌》 唐·韓愈

    張生手持石鼓文,勸我試作石鼓歌。
    少陵無人謫仙死,才薄將奈石鼓何。
    周綱凌遲四海沸,宣王憤起揮天戈。
    大開明堂受朝賀,諸侯劍佩鳴相磨。

    唐詩三百首題詠

    * 關于一字書的詩詞 描寫一字書的詩詞 帶有一字書的詩詞 包含一字書的古詩詞(1335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