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詩詞大全(264928首)

    581 《山有扶蘇》 先秦·佚名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
    不見子都,乃見狂且。
    山有喬松,隰有游龍,不見子充,乃見狡童。

    582 《少年行四首》 唐·王維

    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
    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583 《送別》 唐·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584 《終南望余雪》 唐·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585 《房兵曹胡馬詩》 唐·杜甫

    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
    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586 《狂夫》 唐·杜甫

    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
    風含翠篠娟娟凈,雨裛紅蕖冉冉香。
    (篠 通:筱)

    厚祿故人書斷絕,恒饑稚子色凄涼。
    欲填溝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587 《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馀杯。
    (馀 通:余)

    588 《漁翁》 唐·柳宗元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589 《梅花》 唐·崔道融

    數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
    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
    橫笛和愁聽,斜枝倚病看。
    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
    (朔風 一作:逆風)

    590 《贈范曄詩》 南北朝·陸凱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折花 一作:折梅)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591 《隴西行四首·其二》 唐·陳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春閨 一作:深閨)

    592 《思吳江歌》 魏晉·張翰

    秋風起兮木葉飛,吳江水兮鱸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禁兮仰天悲。

    593 《梅花落》 南北朝·鮑照

    中庭多雜樹,偏為梅咨嗟。
    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
    搖蕩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
    (寒風 一作:風飚)

    594 《偶成》 宋·朱熹

    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爭議:少年易老學難成)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595 《花影》 宋·蘇軾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卻教 一作:又教)

    596 《采桑子·當時錯》 清·納蘭性德

    而今才道當時錯,心緒凄迷。
    紅淚偷垂,滿眼春風百事非。
    情知此后來無計,強說歡期。
    一別如斯,落盡梨花月又西。

    597 《無題·八歲偷照鏡》 唐·李商隱

    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
    十歲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學彈箏,銀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親,懸知猶未嫁。
    十五泣春風,背面秋千下。

    598 《江上漁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599 《北人食菱》 明·江盈科

    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殼入口。
    或曰:“食菱須去殼。
    ”其人自護所短,曰:“我非不知,并殼者,欲以去熱也。
    ”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非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600 《項脊軒志》 明·歸有光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

    * 詩詞大全專題提供各個朝代詩人的詩詞大全,所有詩詞都是作者的經典詩詞,代表了作者的詩詞水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