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自護其短》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自護其短
    原文
    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殼入口。或曰:“啖菱須去殼。”其人自護其短,曰:“我非不知。并殼者,欲以去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閱讀訓練】
    1、 解釋:(1)啖:    ;(2)并:     ;(3)或:    ;(4)去:    ;(5)此:    ;(6)而:  
       (7)坐:
    2、 翻譯:(1)北土亦有此物否?:                                                          
    (2)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                                                        
    3、這個寓言告訴我們的道理是:
    參考答案
    1、 解釋:(1)吃;(2)連同;(3)有的人;(4)去掉;(5)這,這個;(6)卻 (7)因為,由于
    2、 翻譯:(1)北方也有菱角嗎?            (2)這是因為他硬把不知道的說成知道的后果。
    3、這個寓言告訴我們的道理是:知識是無窮無盡的,不要不懂裝懂,否則會貽笑大方。(或:世上的知識是無窮無盡的,而個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虛心好學,才能得到真知。


    譯文
    有個人是從出生以來就不認識菱角的北方人。他到南方做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這個人連殼一起放到嘴里吃。有人說:“吃菱角要去殼。”他想掩蓋自己的錯誤,于是說:“我不是不知道,連殼一起吃,是為了清熱呀!”問的人又問:“北方也有菱角嗎?”他回答說:“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沒有?
    菱角明明是生長在水中的,那個北方人卻說是在土里生長的,這是因為他硬把不知道的說成知道的。

    注釋
    (1)北人:北方人
    (2)菱:即菱角,水生植物的果實,鮮嫩時可作水果吃,殼內果肉可以制成淀粉。
    (3)仕:當官 于:在……。
    (4)啖(dàn):吃。
    (5)并殼:連同殼一起吞下。
    (6)或:有的人。
    (7)短:缺點。這里指自己的無知。
    (8)去:去掉。
    (9)欲:想。
    (10)夫(fú):語氣詞,用于句首表示提示下文。
    (11)此坐:這是因為。
    (12)強:竭力、勉強、勉力、硬要。
    (13)而:表示轉折,相當于“卻”、“但是”。。
    (14)席:酒席。
    (15)坐:因為,由于。
    (16)以:用來。
    (17)其:這。

    寓意
    這個故事諷刺了做事不注重實際,不懂裝懂的人。告訴我們知識是無窮無盡的,不要不懂裝懂,否則會出丑。或:世上的知識是無窮無盡的,而個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對于不懂的東西,要實事求是,虛心向人請教,只有虛心好學,才能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正如孔子所說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其實有的時候只有誠實,虛心承認自己的錯誤,接受別人的批評,才是真正的智慧!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如果強不知以為知,就會鬧出笑話,被人恥笑。世上的知識是無窮無盡的,而個人的知識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虛心學習,才能得到真知識!
    * 自護其短原文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殼入口。或曰:“啖菱須去殼。”其人自護其短,曰:“我非不知。并殼者,欲以去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產,此坐強不知以為知也。【閱讀訓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