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黃宗羲《原君》“后之為人君者不然”閱讀答案及翻譯

    后之為人君者不然。以為天下利害之權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盡歸于己,以天下之害盡歸于人,亦無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始而慚焉,久而安焉,視天下為莫大之產業,傳之子孫,受享無窮。漢高帝所謂“某業所就,孰與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覺溢之于辭矣。
    此無他。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今也以君為主,天下為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曾不慘然,曰:“我固為子孫創業也。”其既得之也,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視為當然,曰:“此我產業之花息也。”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無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嗚呼!豈設君之道固如是乎?
    古者天下之人愛戴其君,比之如父,擬之如天,誠不為過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惡其君,視之如寇讎,名之為獨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規規焉以君臣之義無所逃于天地之間,至桀、紂之暴,猶謂湯武不當誅之,而妄傳伯夷、叔齊無稽之事,使兆人萬姓崩潰之血肉,曾不異夫腐鼠。豈天地之大,于兆人萬姓之中,獨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窺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廢孟子而不立,非導源于小儒乎?
    (取材于黃宗羲《原君》)
    8. 下列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1分)
    A. 以博我一人之產業          博:取得。
    B. 曾不慘然                  曾:曾經。
    C. 此我產業之花息也          花息:利息。
    D. 視之如寇讎,名之為獨夫    寇讎:強盜,仇敵。
    9. 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1分)
    A. ①始而慚焉                ②至廢孟子而不立
    B. ①我以天下之利盡歸于己    ②今也以君為主,天下為客
    C. ①視天下為莫大之產業      ②我固為子孫創業也
    D. ①以博我一人之產業        ②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窺伺者
    10. 下列語句編成四組,全部是作者得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觀點的依據的一組是(1分)
    ①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
    ②其逐利之情,不覺溢之于辭矣
    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
    ④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
    ⑤以奉我一人之淫樂,視為當然
    ⑥向使無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A. ①②③     B. ②⑤⑥     C. ①④⑤     D. ②③⑥
    11. 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1分)
    A. 作者把批判的矛頭不僅指向封建帝王,還指向那些墨守忠君腐朽觀念的淺陋的小儒們,表現了對儒家思想的批判。
    B. 后世的君主,在爭奪天下時,“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絲毫不感到內疚,反而用“創業”來掩飾。
    C. 作者認為正是由于后世的君主“以君為主,天下為客”,結果使得天下因為君主的原因出現了種種不安寧的情況。
    D. 黃宗羲撥開了籠罩在帝王頭上的光環,指出了后世君主的貪婪和罪惡,直斥“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2. 請把第三段中畫線句子譯為現代漢語。(3分)

    參考答案
    8. (1分)B  9. (1分)B  10.(1分)C  11.(1分)A
      12.(3分)
    難道天地這么大,在億萬百姓當中,單單偏愛君主那一人一家嗎? 

    參考譯文
    后世做人君的卻不是這樣。他們以為分派天下利害的權力都出于我自己,我把天下的利益都歸于自己,把天下的害處都歸于他人,也沒有什么不可心以的。(他們)使天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而把我的私利作為天下的公利;開始還感到慚愧,時間一久就心安理得了,把天下看作自己再大不過的產業,傳給子孫,享受無窮。漢高祖說“我所創下的家業,與我家老二相比,誰多”,他追逐私利的心情不覺在言語中充分流露出來。(注:劉邦家的老二勤勞經商,家產不少,很受劉父賞識;劉邦游手好閑,為劉父不齒。劉邦打下江山后,遂有此言)。
         這沒有別的(原因),古時把天下人放在主要位置,君主放在從屬位置;凡君主畢生經營的一切,都是天下人的。現在把君主放在主要位置,把天下人放在從屬位置;所有使天下沒有一個地方得到安寧的原因,都在于有了君主。因此,在他未得到君位的時候,屠殺、殘害天下的生命,拆散天下人的子女,來求得個人的產業,竟然沒有一點慘痛的樣子,說:“我原是為子孫后代創業啊。”他在取得君位以后,敲榨、剝取天下人的骨髓,拆散天下人的子女,以供個人放縱的享樂,(把這)看成應當如此,說:“這是我產業的利息呀。”然而成為天下大害的,不過是君主罷了,當初假使沒有君主,人們還能各管各的私事,各得各的利益。唉!設置君主的原因和道理,原來就是這樣的嗎?
         古時候,天下人愛戴自己的君主,把他們比作父親,把他們比作天,實在不算過分。現在天下人怨恨、憎惡自己的君主,把他們看作仇敵,稱他們為獨夫,這原是他們應當得到的。可是那些眼光短淺的讀書人,卻拘謹地認為,君臣之間的倫理關系無法逃脫于天地之間,甚至對于桀、紂那樣的暴君,也認為湯、武不應當去討伐他們,因而虛妄地傳說伯夷、叔齊那些無可查考的故事,看待千千萬萬百姓的血肉崩潰的軀體,竟然和腐臭的老鼠一樣。難道天地這么大,在千千萬萬天下人中,唯獨(應當)偏愛君主一人一家嗎?因此(討伐紂王的)武王是圣人;孟子(肯定武王伐紂)的言論,是圣人的言論。后世的君主,想要用自己“如父如天”一類的空名來禁絕他人暗中看機會奪取君位,都感到孟子的話對自己不利,甚至廢除孟子的祭祀,這根由不是從眼光短淺的讀書人那里來的嗎? 
    * 后之為人君者不然。以為天下利害之權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盡歸于己,以天下之害盡歸于人,亦無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始而慚焉,久而安焉,視天下為莫大之產業,傳之子孫,受享無窮。漢高帝所謂“某業所就,孰與仲多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