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蘇洵《上余青州書》閱讀答案解析及翻譯

    上余青州書
    蘇洵
    洵聞之,楚人高令尹子文①之行,日:“三以為令尹而不喜,三奪其今尹而不怒。”其為令尹也,楚人為之喜:而其去令尹也,楚人為之怒。己不期為令尹,而令尹自至。夫今尹子文豈獨惡夫富貴哉?知其不可以求得,而安其自得,是以喜怒不及其心,而人為之囂囂。嗟夫!豈亦不足以見己大而人小邪?脫然為棄于人,而不知棄之為悲:紛然為取于人,而不知取之為樂。
    昔者,明公②之初自奮于南海之濱,而為天下之名卿。當其盛時,激昂慷慨,論得失,定可否,左摩西羌,右揣契丹,奉使千里,彈壓強悍不屈之虜,其辯如決河流而東注諸海,名聲四溢于中原而磅礴于戎狄之國,可謂至盛矣!及至中廢而為海濱之匹夫,蓋其間十有余年,明公無求于人,而人亦無求于明公者。其后.適會南蠻縱橫放肆,而莫之或救。明公乃起于民伍之中,折尺篝而笞之,不旋踵而南方義安。夫明公豈有求而為之哉?適會事變以成大功,功成而爵祿至。明公之于進退之事,蓋亦綽綽乎有余裕矣。
    悲夫!世俗之人紛紛于富貴之間.而不知自止!達者安于逸樂,而習為高岸之節,碩視四海饑寒窮困之士,莫不顰蹙嘔噦而不樂。窮者藜藿不飽布褐不暖習為貧賤之所摧折仰望貴人之輝光則為之顛倒而失措。此二人者,皆不可與語于輕富貴而安貧賤。何者?彼不知貧富貴賤之正味也。惟天下之習于富貴之榮而狃于貧賤之辱者,而后可與語此。
    洵,西蜀之匹夫,嘗有志于當世,因循不遇,遂至于老。然其嘗所欲見者,天下之士,蓋有五六人。五六人者.已略見矣:而獨明公之未嘗見.每以為恨。今明公來朝,而洵適在此,是以不得不見。
    伏惟加察,幸甚!
      (選自蘇洵《嘉佑集》,有刪改)
    【注】①令尹子文:令尹,春秋時期楚國官名,位同國相。子文,姓斗,名谷於菟,字子文。楚國內亂,子文自毀其家,以紓國難。三次被免去相位,毫無慍色。②明公:對于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的尊稱,此處指余靖,時仃青州知州。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楚人高令尹子文之行    高:高尚。
    B.明公之初自奮于南海之濱    奮:振作。
    C.不旋踵而南方義安    義:安定。
    D.惟天下之習于富貴之榮麗狃于貧賤之辱者  狃:習慣。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而人為之囂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B.脫然為棄于人    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于前
    C.明公乃起于民伍之中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然其嘗所欲見者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窮者藜藿不飽/布褐不暖/習為貧賤之所/摧折仰望貴人之輝光/則為之顛倒而失措
    B.窮者藜藿不飽/布褐不暖/習為貧賤之所/摧折仰望貴人之/輝光則為之顛倒而失措
    C.窮者黎藿不飽/布褐不暖/習為貧賤之所摧折/仰望貴人之輝光/則為之顛倒而失措
    D.窮者藜藿不飽/布褐不暖/習為貧賤之所摧折/仰望貴人之/輝光則為之顛倒而失措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與分析,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洵先寫古代賢士令尹子文在令尹職位上三起三落,楚人為他喜悅,替他憤怒,而他本人卻心態平和,意在引出下文對余靖的贊頌。
    B.蘇洵寫出了余靖出使戎狄之國時的慷慨無畏和平定南方少數民族叛亂時的機智勇武,也借此諷刺了當政者的軟弱無能,表現了自己的愛國情懷。
    C.蘇洵刻畫了世俗之人驕于富貴、恥于貧賤的丑陋之態,與余靖面對功成名就和失意落魄時的淡然心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突出了余靖的高尚人格。
    D.蘇洵在文中表達了對余靖胸襟豁達、寵辱不驚的君子之風的推崇之情和拜謁對方的急迫心情,同時也含蓄透露了自己的心志。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其后,適會南蠻縱橫放肆,而莫之或救。  (3分)
    (2)悲夫!世俗之人紛紛于富貴之間,而不知自止!  (3分)
    (3)五六人者,已略見矣:而獨明公之未嘗見,每以為恨。(4分)

    參考答案
    9.A(高:以……為高尚。)
    10.D(代 詞,代自己。A①連詞,表轉折;②連詞,表并列。B①介詞,表被動;②介詞,表比較。C①副詞,于是;②副詞,竟。)
    11.C
    12.B (“也借此諷刺了當政者的軟弱無能,表現了自己的愛國情懷”無中生有。)

    13.(10分)
    ⑴(3分)那以后,恰逢南方的少數民族肆意放縱作亂,卻沒有人能夠解救這危難。(3分,重點注意“適會”“縱橫”的翻譯和語句的通順。)
    ⑵(3分)可悲啊!世俗的人在功名利祿之間忙碌追求,卻不知道自行停止。(重點注意“紛紛”“自止”的翻譯和語句的通順。)
    ⑶(4分)那五六個人,我大都已見過;可是唯獨不曾見過閣下您,常常認為是(或:把它當做)遺憾的事。(重點注意“略”“每”“恨”的翻譯和語句的通順。)

    部分譯文
    我聽說,楚國人認為令尹子文的行為高尚,說:“三次任命他為令尹卻不高興,三次剝奪他令尹的職位卻不憤怒。”他做令尹,楚國人替他高興;而他不做令尹,楚人替他憤怒。我沒期望做令尹,但令尹這個官位自己來了。那令尹子文難道只是厭惡富貴嗎?知道它不可以求得,但安其所得,因此喜怒不觸及到他內心,而別人卻因此喧嘩討論。啊!難道這也不足夠來看出自己的大度,而別人的小氣嗎?超脫的樣子,被人拋棄,而不知道拋棄他是悲哀的事,忙亂的樣子,被別人任用,卻不知道任用是樂事。

    以前,明公您剛開始振起于南海之濱,成為天下的名臣。正當得意之時,激昂慷慨,討論得失,判定對錯,左邊揣摩西羌,右邊揣摩契丹,奉命出使千里之外的地方,打壓強悍不屈服的外敵,你的辯才好像是決口的河流向東注入大海,名聲在中原四溢,在戎狄等蠻夷中也顯出磅礴氣勢,可說是最為興盛。等到中間被罷黜,成為海濱的平民百姓,大概這中間有十多年,
    * 上余青州書蘇洵洵聞之,楚人高令尹子文①之行,日:“三以為令尹而不喜,三奪其今尹而不怒。”其為令尹也,楚人為之喜:而其去令尹也,楚人為之怒。己不期為令尹,而令尹自至。夫今尹子文豈獨惡夫富貴哉?知其不可以求得,而安其自得,是以喜怒不及其心,而人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