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顏之推《顏氏家訓》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賞析

    古人云:“千載一圣,猶旦暮也;五百年一賢,猶比膊①也。”言圣賢之難得,疏闊如此。儻遭不世明達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吾生于亂世,長于戎馬,流離播越,聞見已多;所值名賢,未嘗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熏漬陶染,言笑舉動,無心于學,潛移暗化,自然似之;何況操履藝能,較②明易習者也?是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絲,是之謂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無友不如己者。”顏、閔③之徒,何可世得!但優于我,便足貴之。
    世人多蔽,貴耳賤目,重遙輕近。少長周旋,如有賢哲,每相狎侮,不加禮敬;他鄉異縣,微借風聲,延頸企踵,甚于饑渴。校其長短,核其精粗,或彼不能如此矣。所以魯人謂孔子為東家丘,昔虞國宮之奇,少長于君,君狎之,不納其諫,以至亡國,不可不留心也。
    梁孝元④前在荊州,有丁覘者,洪亭民耳,頗善屬文,殊工草隸;孝元書記,一皆使之。軍府輕賤,多未之重,恥令子弟以為楷法,時云:“丁君十紙,不敵王褒數字。”吾雅愛其手跡,常所寶持。孝元嘗遣典簽⑤惠編送文章示蕭祭酒,祭酒問云:“君王比賜書翰,及寫詩筆,殊為佳手,姓名為誰?那得都無聲問?”編以實答。子云嘆曰:“此人后生無比,遂不為世所稱,亦是奇事。”于是聞者稍復刮目。稍仕至尚書儀曹郎,末為晉安王侍讀,隨王東下。及西臺⑥陷歿,簡牘湮散,丁亦尋卒于揚州;前所輕者,后思一紙,不可得矣。
    (節選自[南北朝]顏之推《顏氏家訓•慕賢》)
    [注]①比膊:指肩并肩。②較:明顯。③顏、閔:指孔子的弟子顏回、閔損。④梁孝元:指梁朝孝元帝。⑤典簽:官職名。⑥西臺:古時指江陵。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頗善屬文,殊工草隸        工:擅長
    B.無友不如己者              友:朋友
    C.儻遭不世明達君子          儻:假如
    D.及西臺陷歿,簡牘湮散      湮: 埋沒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言圣賢之難得,疏闊如此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B.不納其諫,以至亡國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C.此人后生無比,遂不為世所稱    遂見用于小邑
    D.每相狎侮,不加禮敬            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6.下列對原文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作者開篇引用古人的話強調圣賢難得,為文章的中心“慕賢”作了鋪墊,接著用形象的比喻闡述了環境對人一生成長的重要性,告誡人們交友須謹慎。
    B.第二段作者批判了“貴耳賤目,重遙輕近”的流俗,并以孔子、宮之奇為例,指出這種流俗必會造成亡國的后果。
    c.第三段通過記述“頗善屬文,殊工草隸”的平民出身的丁覘不被重視的事例,揭露了封建士族等級制度下,賢才常被埋沒的社會現象。
    D.作者認為,人在少年時,心志與情緒都未確定,往往會受到所交往之人的熏漬、濡染,因此擇友非常重要。“但優于我,便足貴之”這種觀點在今天仍有現實的借鑒意義。
    7.將原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是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5分)
    (2)他鄉異縣,微借風聲,延頸企踵,甚于饑渴。(5分)

    參考答案:
    4.B.(友:結交,名詞活用為動詞。)
    5.A.(之:均為結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B.以:連詞,相當于“而”/介詞,因為;C.遂:副詞,竟然/連詞,于是;D.相:副詞,互相/偏指一方,相當于第一人稱代詞“我”。)
    6.B.(以孔子、宮之奇為例,主要是為了批判“貴耳賤目,重遙輕近”的流俗,虞國國君重遙輕近,不納宮之奇之諫,以至亡國,是從國君角度來說重遙輕近的嚴重后果,但并不帶有普遍意義。此項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
    7.(1)因此和好人在一起,如同進入種滿芝蘭的花房,時間久了,自然也會變得無比芬芳;若是和壞人在一起,如同進入滿是鮑魚的店鋪,時間一久,自然會染上腥臭。(5分)
    (2)對身居他鄉異縣的人,只要他稍稍有些名聲,就會伸長脖子、踮起腳跟,如饑似渴地想見一見。(5分)

    【參考譯文】
    古人說:“一千年出一位圣人,還近得像從早到晚之間;五百年出一位賢人,還密得像肩碰肩。”這是講圣人賢人是如此稀少難得。假如遇上世間所少有的明達君子,怎能不攀附景仰啊!我出生在亂離之時,長成在兵馬之間,遷移流亡,見聞已多,遇上名流賢士,沒有不心醉魂迷地向往仰慕。人在年少時候,精神意態還未定型,和人家交往親密,受到熏漬陶染,人家的一言一笑一舉一動,即使無心去學習,也會潛移默化,自然相似,何況人家的操行技能,是更為明顯易于學習的東西呢!因此和好人在一起,如同進入種滿芝蘭的花房,時間久了,自然也會變得無比芬芳;若是和壞人在一起,如同進入滿是鮑魚的店鋪,時間一久,自然會染上腥臭。墨子看到染絲的情況,感嘆絲染在什么顏色里就會變成什么顏色。所以君子在交友方面必須謹慎。孔子說:“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像顏回、閔損那樣的人,哪能常有,只要有勝過我的地方,就很可貴。
    世上的人大多有所壅蔽不能通明,重視所說的而輕視看見的,重視遠處的而輕視身邊的。從小到大常往來的人中,如果有了賢士哲人,也往往輕慢,缺少禮貌尊敬。而對身居他鄉異縣的人,只要他稍稍有些名聲,就會伸長脖子、踮起腳跟,如饑似渴地想見一見。其實比較二者的短長,審察二者的精粗,很可能遠處的還不如身邊的,此所以魯人會把孔子叫做“東家丘”。從前虞國的宮之奇從小生長在虞君身邊,虞君對他很隨便,聽不進他的勸諫,終于落了個亡國的結局,真不能不留心啊!
    梁元帝從前在荊州時,有個叫丁覘的,只是洪亭地方的普通百姓,很善于寫的作文章,尤其擅長寫草書、隸書,元帝的往來書信,都叫他代寫。可是,軍府里人輕賤他,對他的書法不重視,不愿自己的子弟模仿學習,一時有“丁君寫的十張紙,比不上王褒幾個字”的說法。我是一向喜愛丁覘的書法的,還經常加以珍藏。后來,梁元帝派掌管文書的叫惠編的送文章給祭酒官(蕭子云)看,蕭子云問道:“君王剛才所賜的書信,還有所寫的詩文,真出于好手,此人姓什么叫什么,怎么會毫無名聲?”惠編如實回答,蕭子云嘆道:“此人在后生中沒有誰能比得上,竟然不為世人稱道,也算是奇怪事情!”從此后,聽到這話的對丁覘稍稍刮目相看,丁覘也逐步做上尚書儀曹郎。最后丁覘做了晉安王的侍讀,隨王東下。到元帝被殺,西臺陷落,書信文件散失埋沒,丁覘不久也死于揚州。以前那輕視丁覘的人,以后想要得到丁覘的一紙書法,也不可能了。

    簡析:
    《顏氏家訓》是我國南北朝時北齊文學家顏之推的的傳世代表作。他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處世哲學,寫成《顏氏家訓》一書告誡子孫。《顏氏家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是一部學術著作。闡述立身治家的方法,其內容涉及許多領域,強調教育體系應與儒學為核心,尤其注重對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對儒學、文學、佛學、歷史、文字、民俗、社會、倫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文章內容切實,語言流暢,具有一種獨特的樸實風格,對后世的影響頗為深遠。
    * 古人云:“千載一圣,猶旦暮也;五百年一賢,猶比膊①也。”言圣賢之難得,疏闊如此。儻遭不世明達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吾生于亂世,長于戎馬,流離播越,聞見已多;所值名賢,未嘗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熏漬陶染,言笑舉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