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中考課內重點文言文全解析:《愛蓮說》

    中考課內重點文言文全解析:《愛蓮說》

      一、文學常識

      1.選自《周元公集》。周敦頤,北宋哲學家,字茂叔,道州人。宋代理學創始人。世稱“濂溪先生”,謚號元公。

      2.說:古代一種既可以說明、記述事物,還可以發表議論(重在議論)的文體。

      二、原文

      水陸草木之(1)花,可愛者甚(2)蕃()。晉陶淵明獨(3)愛菊。自(4)李唐來,世人甚(5)愛牡丹。予(6)獨愛蓮之出淤泥(7)而不染(8),濯(9)清漣(10)而不妖(11),中通外直,不蔓(12)不枝(13),香遠益(14)清(15),亭亭(16)凈(17)植(18),可遠觀而不可褻(19)玩(20)焉(21)。

      予謂(22)菊,花之隱逸(23)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24)!菊之愛,陶后鮮(25)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26)乎眾(27)矣(28)!

      三、注釋

      (1) 之:的。(2) 甚:很。(3) 蕃:多。

      (4) 獨:僅,只。(5) 自:自從,從。(6) 甚:更,特別。

      (7) 予:我。(8) 淤泥:河溝或池塘里積存的污泥。(9) 染:沾染。

      (10) 濯:洗滌。(11) 清漣:水清而有微波的樣子,這里指清水。

      (12) 妖:美麗而不莊重。(13) 蔓:生出枝蔓。(14) 枝:生出枝節。

      (15) 益:更加。(16) 清:清芬。(17) 亭亭:挺立的樣子。

      (18) 凈:潔凈。(19) 植:豎立。(20) 褻:親近而不莊重。

      (21) 褻玩:玩弄。(22) 焉:相當于“呢”。(23) 謂:認為。

      (24) 隱逸:隱居不愿做官的人。(25) 噫:相當于“唉”。(26) 鮮:少。

      (27) 宜:當然。(28) 眾:多。(29) 矣:相當于“了”。

      四、譯文

      水中、陸上的各種草木的花,可愛的很多。晉陶淵明只喜愛菊花。從唐朝開始,世上的人很喜歡牡丹。我只喜愛蓮從污泥里生長出來卻不受一點沾染,在清水里洗滌過,卻不顯得妖媚,(它的莖)內空外直,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節,香氣遠播,越發清香,潔凈地挺立在水上,可以在遠處觀賞卻不可以靠近玩弄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是花中的君子。唉!對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之后就很少聽說。對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牡丹的喜愛,當然人很多了!

      五、字詞、句式

      1.字音

      蕃(fán) 予(yú) 淤(yū)泥 濯(zhuó) 清漣(lián) 蔓(màn) 亭亭凈植 褻(xiè)玩 焉(yān) 隱逸 噫(yī) 鮮(xiǎn)

      2.詞類活用

      不蔓不枝。蔓:名詞用作動詞,生出枝蔓。枝:名詞用作動詞,生出枝節。

      香遠益清遠:形容詞作動詞,遠播。清:形容詞作動詞,顯得清幽。

      3.古今異義詞宜 (古義)當。和乎連用,有“當然”的意思。(今義)合適,應當。

      4.一詞多義

      之水陸草木之花(結構助詞,的) 暮寢而思之(代詞)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詞,無實意)遠香遠益清(遠播,形容詞用作動詞) 可遠觀不可褻玩焉(距離長)清濯清漣而不妖(清澈) 香遠益清(清香)

      5.特殊句式

      ①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判斷句。

      ②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被動句。染,受沾染。

      六、理解性默寫

      文中直接描寫與贊美蓮花,寫出蓮的可愛之處的句子: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文中描寫蓮花的生長環境,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文中與“潔身自好”意思相近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

      文中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互為反義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文中描寫蓮花品質、直接表達作者人生態度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描寫蓮花正直的語句:中通外直。

      文中最能概括(集中表現)蓮的品質的句子:蓮,花之君子者也。

      文章的主旨句:蓮,花之君子者也。

      文中表達作者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的句子: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文中表達了作者對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惡濁世風的鄙棄的句子: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文中說明當時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社會現象的兩個句子:

      ①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② 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在“簡答題”的第六項的表格里,也包含一些理解性默寫的題目。

      七、簡答題

      1.概括文章主旨(概括作者所言之志)。

      課文托物言志,在蓮的形象中寄予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以愛蓮之情來表達對這種生活態度的贊賞,表達自己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的鄙棄。

      2.概括課文段意。

      第一段--細致描繪蓮的形象,說明自己愛蓮的原因。第二段--以花喻人,點明中心。

      3.本文的感情線索:愛

      4.本文的寫法:托物言志、襯托(菊是正襯,代表隱逸者;牡丹是反襯,代表富貴者;而蓮代表君子)。

      5.課文三次運用了襯托的手法,請找到這些句子并總結它們的作用:

      ① 晉陶淵明獨愛菊……濯清漣而不妖--表現作者自己獨愛蓮花,與眾不同。

      ② 予謂菊……花之君子者也--顯出蓮花的品格高出百花。

      ③ 菊之愛……宜乎眾矣--表現作者自己對追名逐利的惡濁世風的鄙棄。

      6.作者一開始就寫與陶淵明、世人不同的愛好,說明了什么?

      襯托自己愛蓮,不愿隱逸,不談富貴,在污濁的世間,能夠堅貞不屈地保持自己正直操守的生活態度。

      7.本文除了描寫蓮花之外,還描寫了菊和牡丹花。這運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這是襯托手法。寫菊、牡丹是為了襯托蓮的高尚品德,含蓄地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也表達了自己對追名逐利的惡濁世風的鄙棄。

      8.作者寫蓮的具體內容(作者愛蓮的原因):

      方面對應句子蓮的品質君子應該具有的品質

      (AB)生長環境(A)出淤泥而不染, (B)濯清漣而不妖(A)高潔 (B)質樸比喻君子(A)不與惡濁世俗同流合污, (B)又不以孤高自詡。

      (C)體態 (D)香氣(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D)香遠益清(C)正直 (D)芳香比喻君子(C)通達事理,行為端正, (D)美名遠揚。

      (E)風度 (F)氣質(E)亭亭凈植,(F)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EF)清高比喻君子(EF)志潔行廉,儀態莊重,令人敬佩而不敢輕侮。

      談一談你對“出淤泥而不染”一句的理解(可以參考上表回答):這句話從蓮的生長環境的角度描寫蓮花,突出它高潔的'品質,比喻君子不與惡濁世俗同流合污。

      9.從上下文連貫的角度看,第二段結尾句“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應該放在“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將它放在結尾,目的是什么?

      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寫作目的,表明他對追名逐利、貪圖富貴的人的鄙棄。

      10.本文將花的形象比擬人的品質,蓮比擬不睦免得,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菊比擬隱逸的生活態度;牡丹比擬貪慕富貴的生活態度。

      作者把蓮和牡丹對舉,用意是批判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風,表明自己潔身自好的品格。

      11.寫出幾個與蓮花有關的詩句:①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②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12.短文贊揚蓮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貴品質,實則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抒發。可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卻認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對這兩種觀點,你是怎樣看待的?

      這兩種觀點各有道理。兩種觀點實際上講的是人與環境(或社會)的關系問題。一個人如果自控力強,能不受環境影響,就可以做到“出污泥而不染”,保持自己的高尚情操。反之,一個人如果自控力弱,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就有可能跟著壞人學壞人,也就是“近墨者黑”。

      13.作者借本文表達了怎樣的人生志趣?你認為這種思想的現實意義是什么?

      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面對是否隨波逐流的選擇。我們要學習作者的君子之風,高潔而莊重,這樣可以讓我們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舉。

    * 一、文學常識 1.選自《周元公集》。周敦頤,北宋哲學家,字茂叔,道州人。宋代理學創始人。世稱“濂溪先生”,謚號元公。 2.說:古代一種既可以說明、記述事物,還可以發表議論(重在議論)的文體。 二、原文 水陸草木之(1)花,可愛者甚(2)蕃()。晉陶淵明獨(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