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的詩句
元旦的詩句
元旦,即世界多數國家通稱“新年”,是公歷新一年第一天。元,謂“首”;旦,謂“日”;“元旦”意即“首日”。“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但其含義已經沿用4000多年。下面是元旦詩句12首,請參考!
元旦詩句12首
1、《守歲》
唐·杜甫
守歲阿戎家,椒盤已頌花。
盍簪喧櫪馬,列炬散林鴉。
四十明朝過,飛騰暮景斜。
誰能更拘束?爛醉是生涯。
2、《元旦》
唐·成文斡
戴星先捧祝堯觴,鏡里堪驚兩鬢霜。
好是燈前偷失笑,屠蘇應不得先嘗。
3、《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4、《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5、《青玉案·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6、《鳳城新年辭》
清·查慎行
巧裁幡勝試新羅,畫彩描金作鬧蛾;
從此剪刀閑一月,閨中針線歲前多。
7、《丁卯元日》
清·錢謙益
一樽歲酒拜庭除,稚子牽衣慰屏居。
奉母猶欣餐有肉,占年更喜夢維魚。
鉤簾欲連新巢燕,滌硯還疏舊著書。
旋比鄰雞黍局,并無塵事到吾廬。
8、《田家元旦》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9、《元日·玉樓春》
宋·毛滂
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屠蘇沉凍酒。
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苗條先到柳。
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
醉鄉深處少相知,只與東君偏故舊。
10、《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蕭疏白發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
剪燭催干消夜酒,傾囊分遍買春錢。
元旦起源變化
元旦,據說起于三皇五帝之一顓頊,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
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介雅》詩中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有關于:“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記載。
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一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一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一詩中謂之“元朔”。
中國元旦歷來指是夏歷(農歷、陰歷)正月初一。正月初一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也是很不統一。因此,歷代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夏歷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周歷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
從漢武帝起,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第一天(夏歷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建立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歷,把農歷1月1日叫做“春節”,把公歷1月1日稱為“元旦”,不過當時并沒有正式公布。
為“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使用是1912年),并規定陽歷1月1日為“新年”,但并不稱為“元旦”。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時,也決定采用世界通用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說陽歷。元旦,指西元紀年歲首第一天。
為區別農歷和陽歷兩個新年,又鑒于農歷二十四節氣中 “立春”恰在農歷新年前后,因此便把農歷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陽歷1月1日定為新年開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節日。
專家:“元旦”一詞系中國“土產” 已經沿用4000多年。
每年1月1日,標志著新一年到來,人們習慣將這一天稱為“元旦”,俗稱“陽歷年”。
天文專家表示,“元旦”一詞系中國“土產”,在中國農歷中已沿用4000多年,但現行公歷“元旦”為1949年所定,隨著2016年到來,它只有“6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