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塞下曲四首其一》閱讀答案及賞析
塞下曲
王昌齡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并①客,皆共塵沙老。
不學游俠兒②,矜夸紫騮③好。
【注】①蕭關:古關塞名。幽并:幽州和并州,在今河北、山西北部、內蒙古、陜西等一帶地區。其俗尚氣任俠,此處借指豪俠之氣。②游俠兒:自恃勇武、講義氣而輕視生命的人。③紫騮:古駿馬名。
1.詩歌前兩聯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景象?這樣寫對全詩有何作用?(6分)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簡要回答。(5分)
參考答案
1.(6分)
前兩聯描繪了一幅無限肅殺的邊塞秋景圖。寒蟬在桑葉枯落的空曠桑林里鳴叫,邊塞天氣變冷,關內關外盡是黃黃的蘆草。(3分)這兩聯借景抒情,營造了一種悲涼的氣氛,為后面的抒情議論做了鋪墊。(3分)
2.(5分)
全詩表達了詩人對獻身沙場的壯士豪杰的惋惜和對自恃勇武、炫耀紫騮的所謂“游俠兒”的諷刺;(3分)抒發了詩人對戰爭的厭惡和對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2分)
二
1.前四句寫邊塞景物,其中“空”、“寒”二字有什么作用?(3分)
2.這首詩中作者寫了兩種人,試簡析作者對這兩種人的態度。(4分)
參考答案:
1.一個“空”字,以蟬鳴反襯出桑林的靜寂,呈現出了邊關的孤寂;(1分)“寒”字展現了入秋以后的邊塞天氣的寒冷,展現了邊關的肅殺、荒涼。(1分)二字的運用表現了邊塞將士戰斗生活的艱辛。(1分)
2.作者對保衛邊防,浴血奮戰,獻身沙場的“幽并客”這些勇士進行了熱情的謳歌;(2分)對只尚空談而游手好閑的“游俠兒”進行了嚴肅的批評。(2分)
三
1、下面對詩歌內容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3分)
A開頭四句寫邊塞秋景,無限肅殺悲涼,詩歌開篇刻意描寫肅殺的秋景是為后來的抒情議論作鋪墊。
B“從來幽并客,皆共沙塵老”,與王翰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可謂英雄所見,異曲同工,感人至深。
C“不學游俠兒,矜夸紫騮好。”意思是勸告游俠兒不要只知道自恃勇武,炫耀紫騮,耀武揚威地游蕩,而應該上陣殺敵、建功立業。
D此詩寫邊塞秋景,有慷慨悲涼的建安遺韻;寫戍邊征人,又有漢樂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
2、說說“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中“寒”的妙處。(2分)詩人寫“幽并客”與“游俠兒”這兩種不同的人,用意何在?(6分)
參考答案
1、C
2、一個“寒”字,寒冷,突出了邊塞的天氣惡劣,暗示了戍邊將士的艱辛。(2分)
構成對比(1分),作者對保家衛國、獻身沙場的“幽并客”這些勇武的將士的謳歌(1分),對只知游蕩街市炫耀自夸的“游俠兒”的批評諷刺(1分),這一“褒”一“貶”的強烈對比(1分),表現了作者不畏艱險,以身許國的崇高責任感和強烈的愛國熱情。(2分)
構成對比(1分),作者對保家衛國、獻身沙場的“幽并客”這些勇武的將士的惋惜(1分),對只知游蕩街市炫耀自夸的“游俠兒”的批評諷刺(1分),這一“褒”一“貶”的強烈對比(1分),深刻地表達了作者對于戰爭的厭惡,對于和平生活的向往(2分)。
賞析
唐代邊事頻仍,其中有抵御外族入侵的戰爭,也有許多拓地開邊的非正義戰爭。這些戰事給國家造成了沉重的負擔,給人民帶來極大的痛苦。無休止的窮兵黷武。主要由于統治者的好大喜功。同時也有統治者煽動起來的某些人的戰爭狂熱作祟。這首小詩,顯然是對后者的功誡。
這首詩可分前后兩層意思。前四句為第一層,描繪邊塞的秋景。作品所寫是“八月蕭關道”的景象,但詩人首先描繪的則是一幅內地的秋色圖:“蟬鳴空桑林”,綠色的桑林葉落杈疏,顯得冷落而蕭條,又加之寒蟬的鳴叫,更寒意大起,詩詩中的主人公就在這樣的季節踏上奔赴蕭關的道路,走出一個關塞又進入另外一個關塞,邊塞的景色就更為凄涼不堪了:他看到的只是“處處黃蘆草”。詩人先以內地的秋景為襯墊,進而將邊塞的從景描寫得蒼涼之極,其用意在于暗示戰爭的殘酷和表達詩人對此的厭惡之情。
“從來幽并客,皆共沙塵老”,與王翰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可謂英雄所見,異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邊塞之地,也是許多讀書人“功名只向馬上取”、“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詩人從這些滿懷宏圖大志的年輕人身上看到的卻是“皆共沙塵老”的無奈結局。末兩句,以對比作結,通過對自恃勇武,炫耀紫騮善于馳騁,耀武揚威地游蕩,甚至惹是生非而擾民的所謂游俠的諷刺,深刻地表達了作者對于戰爭的厭惡,對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前面講的幽并客的時候,作者還沒有什么貶意,字里行間里還隱約可見對于獻身沙場壯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俠兒”來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養有良馬的市井無賴,作者的反戰情緒有了更深層次的表達。
此詩寫邊塞秋景,有慷慨悲涼的建安遺韻;寫戍邊征人,又有漢樂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諷喻市井游俠,又表現了唐代錦衣少年的浮夸風氣。
王昌齡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并①客,皆共塵沙老。
不學游俠兒②,矜夸紫騮③好。
【注】①蕭關:古關塞名。幽并:幽州和并州,在今河北、山西北部、內蒙古、陜西等一帶地區。其俗尚氣任俠,此處借指豪俠之氣。②游俠兒:自恃勇武、講義氣而輕視生命的人。③紫騮:古駿馬名。
1.詩歌前兩聯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景象?這樣寫對全詩有何作用?(6分)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簡要回答。(5分)
參考答案
1.(6分)
前兩聯描繪了一幅無限肅殺的邊塞秋景圖。寒蟬在桑葉枯落的空曠桑林里鳴叫,邊塞天氣變冷,關內關外盡是黃黃的蘆草。(3分)這兩聯借景抒情,營造了一種悲涼的氣氛,為后面的抒情議論做了鋪墊。(3分)
2.(5分)
全詩表達了詩人對獻身沙場的壯士豪杰的惋惜和對自恃勇武、炫耀紫騮的所謂“游俠兒”的諷刺;(3分)抒發了詩人對戰爭的厭惡和對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2分)
二
1.前四句寫邊塞景物,其中“空”、“寒”二字有什么作用?(3分)
2.這首詩中作者寫了兩種人,試簡析作者對這兩種人的態度。(4分)
參考答案:
1.一個“空”字,以蟬鳴反襯出桑林的靜寂,呈現出了邊關的孤寂;(1分)“寒”字展現了入秋以后的邊塞天氣的寒冷,展現了邊關的肅殺、荒涼。(1分)二字的運用表現了邊塞將士戰斗生活的艱辛。(1分)
2.作者對保衛邊防,浴血奮戰,獻身沙場的“幽并客”這些勇士進行了熱情的謳歌;(2分)對只尚空談而游手好閑的“游俠兒”進行了嚴肅的批評。(2分)
三
1、下面對詩歌內容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3分)
A開頭四句寫邊塞秋景,無限肅殺悲涼,詩歌開篇刻意描寫肅殺的秋景是為后來的抒情議論作鋪墊。
B“從來幽并客,皆共沙塵老”,與王翰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可謂英雄所見,異曲同工,感人至深。
C“不學游俠兒,矜夸紫騮好。”意思是勸告游俠兒不要只知道自恃勇武,炫耀紫騮,耀武揚威地游蕩,而應該上陣殺敵、建功立業。
D此詩寫邊塞秋景,有慷慨悲涼的建安遺韻;寫戍邊征人,又有漢樂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
2、說說“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中“寒”的妙處。(2分)詩人寫“幽并客”與“游俠兒”這兩種不同的人,用意何在?(6分)
參考答案
1、C
2、一個“寒”字,寒冷,突出了邊塞的天氣惡劣,暗示了戍邊將士的艱辛。(2分)
構成對比(1分),作者對保家衛國、獻身沙場的“幽并客”這些勇武的將士的謳歌(1分),對只知游蕩街市炫耀自夸的“游俠兒”的批評諷刺(1分),這一“褒”一“貶”的強烈對比(1分),表現了作者不畏艱險,以身許國的崇高責任感和強烈的愛國熱情。(2分)
構成對比(1分),作者對保家衛國、獻身沙場的“幽并客”這些勇武的將士的惋惜(1分),對只知游蕩街市炫耀自夸的“游俠兒”的批評諷刺(1分),這一“褒”一“貶”的強烈對比(1分),深刻地表達了作者對于戰爭的厭惡,對于和平生活的向往(2分)。
賞析
唐代邊事頻仍,其中有抵御外族入侵的戰爭,也有許多拓地開邊的非正義戰爭。這些戰事給國家造成了沉重的負擔,給人民帶來極大的痛苦。無休止的窮兵黷武。主要由于統治者的好大喜功。同時也有統治者煽動起來的某些人的戰爭狂熱作祟。這首小詩,顯然是對后者的功誡。
這首詩可分前后兩層意思。前四句為第一層,描繪邊塞的秋景。作品所寫是“八月蕭關道”的景象,但詩人首先描繪的則是一幅內地的秋色圖:“蟬鳴空桑林”,綠色的桑林葉落杈疏,顯得冷落而蕭條,又加之寒蟬的鳴叫,更寒意大起,詩詩中的主人公就在這樣的季節踏上奔赴蕭關的道路,走出一個關塞又進入另外一個關塞,邊塞的景色就更為凄涼不堪了:他看到的只是“處處黃蘆草”。詩人先以內地的秋景為襯墊,進而將邊塞的從景描寫得蒼涼之極,其用意在于暗示戰爭的殘酷和表達詩人對此的厭惡之情。
“從來幽并客,皆共沙塵老”,與王翰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可謂英雄所見,異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邊塞之地,也是許多讀書人“功名只向馬上取”、“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詩人從這些滿懷宏圖大志的年輕人身上看到的卻是“皆共沙塵老”的無奈結局。末兩句,以對比作結,通過對自恃勇武,炫耀紫騮善于馳騁,耀武揚威地游蕩,甚至惹是生非而擾民的所謂游俠的諷刺,深刻地表達了作者對于戰爭的厭惡,對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前面講的幽并客的時候,作者還沒有什么貶意,字里行間里還隱約可見對于獻身沙場壯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俠兒”來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養有良馬的市井無賴,作者的反戰情緒有了更深層次的表達。
此詩寫邊塞秋景,有慷慨悲涼的建安遺韻;寫戍邊征人,又有漢樂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諷喻市井游俠,又表現了唐代錦衣少年的浮夸風氣。
* 塞下曲王昌齡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從來幽并①客,皆共塵沙老。不學游俠兒②,矜夸紫騮③好。【注】①蕭關:古關塞名。幽并:幽州和并州,在今河北、山西北部、內蒙古、陜西等一帶地區。其俗尚氣任俠,此處借指豪俠之氣。②游俠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