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水調歌頭·游覽?》閱讀答案
水調歌頭·游覽?
(宋)黃庭堅
瑤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③。溪上桃花無數,枝上有黃鸝。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云深處,浩氣展虹霓。祗恐花深里,紅路濕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④。謫仙何處,無人伴我白螺杯。我為靈芝仙草,不為朱唇丹臉,長嘯亦何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歸。
[注釋]?此詞大約寫于被貶官時期。‚瑤草:仙草。③武陵溪:出自陶淵明《桃花源記》。④金徽:瑤琴。
白螺杯:用白色螺殼雕制的酒杯。為(wéi):愿作。長嘯:長嘆。
1、下列對這首宋詞上闋內容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5分)
A、“瑤草一何碧”運用比興手法,贊美瑤草(仙草)像碧玉一樣可愛,激起讀者興趣,把讀者引進仙境中去。
B、“溪上桃花無數,枝上有黃鸝”承接“春入武陵溪”,表現了“桃花源”仙境的清麗澄凈,幽靜脫俗。
C、“我欲穿花尋路”三句表達了作者對此境的喜愛,滿懷喜悅規劃著自己的行程,渴望有更美的發現。
D、“祗恐花深里,紅路濕人衣”故意正話反說,說仙境里花深露重,怕會打濕衣服,實際表現了詞人對仙境的深深喜愛和依戀。
參考答案:選CD。
解題說明:
本體考查的是詩歌內容和藝術手法的分析與鑒賞能力。本詞實際上是化實為虛,運用想象,以虛襯實,以理想仙境之虛襯托現實黑暗、作者內心不滿之實。C項,“我欲穿花尋路”三句虛寫想象、以虛襯實,寫詞人幻想能找到一個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含蓄地表示對現實的不滿。D項“祗恐花深里,紅路濕人衣”承接前三句,寫詞人擔心仙境里花深露濕,沾濕人衣,既寫現實的游覽,又曲折地表現他對紛亂人世的厭倦但又不甘心離去的矛盾。所以D錯。
2、結合下闋內容,簡要分析詞人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6分)
參考答案:
?詞人想象“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彈瑤琴)”表現他的志行高潔、與眾不同。‚接著說李白不在,無人陪他飲酒,是說他缺乏知音,感到異常寂寞,同時曲折地表達出他對現實的不滿。③詞人說自己到仙境探索是為了得到靈芝仙草,不是為了得到像“朱唇丹臉”一樣的桃花,即使得不到又何必長嘯呢?以象征性的語言說明自己不必去為得不到功名利祿而憂愁嘆息。④最后兩句描寫詞人醉后搖搖晃晃,下山翩翩起舞,明月伴他歸去的形象,表現他想逃避現實卻又不甘心如此的矛盾心理及孤寂心境。(答對其中三點給滿分)
解題說明:
本體考查分析、鑒賞詩歌內容與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關鍵是要吃透詩詞大意。注意詞體的一個特點是講究鋪敘,基本上一個句號對應一個內容層次。學生在理解詩詞大意的基礎上可依次提煉答案。“仙草”即開頭的"瑤草",“朱唇丹臉”指第三句“溪上桃花”。蘇軾詠黃州定惠院海棠詩云:“朱唇得酒暈生臉,翠袖卷紗紅映肉。”花容美艷,大抵略同,故這里也可用以說桃花。這兩句是比喻和象征的語言,用意如李白《擬古十二首》之四所謂“恥掇世上艷,所貴心之珍”。“長嘯亦何為”意謂不必去為得不到功名利祿而憂愁嘆息。
三
1.下列對作品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采用感嘆句起首,以芳草如碧帶出春色,激發讀者興味,引人入勝。
B.“溪上”“桃花”等詞,與首句中“武陵”應和,也帶出了作者的感情。
C.“謫仙何處”句,清楚地表明作者渴望使用李白的“白螺杯”來飲酒。
D.“我為”句,采用對比,顯示出作者的清高和對諂媚者的不屑與輕蔑。
2.下列與“明月逐人歸”一句所用修辭手法相同并可成為對聯的一句是(2分)
A.新晴原野曠 B.白云隨鶴舞
C.冰壺含雪魄 D.一天秋似水
3.這首詞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樣,都間接表現出對現實的不滿。請結合具體語句,簡要說明它們是如何表現的。(6分)
參考答案
1.C
2.B
3.桃花源是陶淵明心中的理想境界,“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顯示出陶氏對美好、平和、自然的理想社會的向往;這首詞中,作者寫所游之地“溪上桃花無數,枝上有黃鸝”,那里可以一展浩氣,可以自由自在地“坐白石,倚玉枕,拂金徽”。正是因為陶、黃所處的現實沒有這樣的境界,他們才如此熱愛并在作品里謳歌這樣的境界。作者內心對現實的怨憤,不與現實同流合污的清高志趣,正是這樣表現出來的。
(宋)黃庭堅
瑤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③。溪上桃花無數,枝上有黃鸝。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云深處,浩氣展虹霓。祗恐花深里,紅路濕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④。謫仙何處,無人伴我白螺杯。我為靈芝仙草,不為朱唇丹臉,長嘯亦何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歸。
[注釋]?此詞大約寫于被貶官時期。‚瑤草:仙草。③武陵溪:出自陶淵明《桃花源記》。④金徽:瑤琴。
白螺杯:用白色螺殼雕制的酒杯。為(wéi):愿作。長嘯:長嘆。
1、下列對這首宋詞上闋內容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5分)
A、“瑤草一何碧”運用比興手法,贊美瑤草(仙草)像碧玉一樣可愛,激起讀者興趣,把讀者引進仙境中去。
B、“溪上桃花無數,枝上有黃鸝”承接“春入武陵溪”,表現了“桃花源”仙境的清麗澄凈,幽靜脫俗。
C、“我欲穿花尋路”三句表達了作者對此境的喜愛,滿懷喜悅規劃著自己的行程,渴望有更美的發現。
D、“祗恐花深里,紅路濕人衣”故意正話反說,說仙境里花深露重,怕會打濕衣服,實際表現了詞人對仙境的深深喜愛和依戀。
參考答案:選CD。
解題說明:
本體考查的是詩歌內容和藝術手法的分析與鑒賞能力。本詞實際上是化實為虛,運用想象,以虛襯實,以理想仙境之虛襯托現實黑暗、作者內心不滿之實。C項,“我欲穿花尋路”三句虛寫想象、以虛襯實,寫詞人幻想能找到一個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含蓄地表示對現實的不滿。D項“祗恐花深里,紅路濕人衣”承接前三句,寫詞人擔心仙境里花深露濕,沾濕人衣,既寫現實的游覽,又曲折地表現他對紛亂人世的厭倦但又不甘心離去的矛盾。所以D錯。
2、結合下闋內容,簡要分析詞人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6分)
參考答案:
?詞人想象“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彈瑤琴)”表現他的志行高潔、與眾不同。‚接著說李白不在,無人陪他飲酒,是說他缺乏知音,感到異常寂寞,同時曲折地表達出他對現實的不滿。③詞人說自己到仙境探索是為了得到靈芝仙草,不是為了得到像“朱唇丹臉”一樣的桃花,即使得不到又何必長嘯呢?以象征性的語言說明自己不必去為得不到功名利祿而憂愁嘆息。④最后兩句描寫詞人醉后搖搖晃晃,下山翩翩起舞,明月伴他歸去的形象,表現他想逃避現實卻又不甘心如此的矛盾心理及孤寂心境。(答對其中三點給滿分)
解題說明:
本體考查分析、鑒賞詩歌內容與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關鍵是要吃透詩詞大意。注意詞體的一個特點是講究鋪敘,基本上一個句號對應一個內容層次。學生在理解詩詞大意的基礎上可依次提煉答案。“仙草”即開頭的"瑤草",“朱唇丹臉”指第三句“溪上桃花”。蘇軾詠黃州定惠院海棠詩云:“朱唇得酒暈生臉,翠袖卷紗紅映肉。”花容美艷,大抵略同,故這里也可用以說桃花。這兩句是比喻和象征的語言,用意如李白《擬古十二首》之四所謂“恥掇世上艷,所貴心之珍”。“長嘯亦何為”意謂不必去為得不到功名利祿而憂愁嘆息。
三
1.下列對作品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采用感嘆句起首,以芳草如碧帶出春色,激發讀者興味,引人入勝。
B.“溪上”“桃花”等詞,與首句中“武陵”應和,也帶出了作者的感情。
C.“謫仙何處”句,清楚地表明作者渴望使用李白的“白螺杯”來飲酒。
D.“我為”句,采用對比,顯示出作者的清高和對諂媚者的不屑與輕蔑。
2.下列與“明月逐人歸”一句所用修辭手法相同并可成為對聯的一句是(2分)
A.新晴原野曠 B.白云隨鶴舞
C.冰壺含雪魄 D.一天秋似水
3.這首詞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樣,都間接表現出對現實的不滿。請結合具體語句,簡要說明它們是如何表現的。(6分)
參考答案
1.C
2.B
3.桃花源是陶淵明心中的理想境界,“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顯示出陶氏對美好、平和、自然的理想社會的向往;這首詞中,作者寫所游之地“溪上桃花無數,枝上有黃鸝”,那里可以一展浩氣,可以自由自在地“坐白石,倚玉枕,拂金徽”。正是因為陶、黃所處的現實沒有這樣的境界,他們才如此熱愛并在作品里謳歌這樣的境界。作者內心對現實的怨憤,不與現實同流合污的清高志趣,正是這樣表現出來的。
上一篇:崔櫓《華清宮三首(其一)》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下一篇:陳師道《田家》閱讀答案及賞析
* 水調歌頭·游覽?(宋)黃庭堅瑤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③。溪上桃花無數,枝上有黃鸝。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云深處,浩氣展虹霓。祗恐花深里,紅路濕人衣。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④。謫仙何處,無人伴我白螺杯。我為靈芝仙草,不為朱唇丹臉,長嘯亦何為?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