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大明詩經原文和翻譯

    大明詩經原文和翻譯

      《詩經:大明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

      天難忱斯,不易維王。

      天位殷適,使不挾四方。

      摯仲氏任,自彼殷商,

      來嫁于周,曰嬪于京。

      乃及王季,維德之行。

      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維此文王,小心翼翼。

      昭事上帝,聿懷多福。

      厥德不回,以受方國。

      天監在下,有命既集。

      文王初載,天作之合。

      在洽之陽,在渭之涘。

      文王嘉止,大邦有子。

      大邦有子,伣天之妹。

      文定厥祥,親迎于渭。

      造舟為梁,不顯其光。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

      于周于京,纘女維莘。

      長子維行,篤生武王。

      保右命爾,燮伐大商。

      殷商之旅,其會如林。

      矢于牧野,維予侯興。

      上帝臨女,無貳爾心。

      牧野洋洋,檀車煌煌,

      駟騵彭彭。

      維師尚父,時維鷹揚。

      氵京、彼武王,肆伐大商,

      會朝清明。

      注釋

      1、明明:光采奪目的樣子。在下:指人間。

      2、赫赫:明亮顯著的樣子。在上:指天上。

      3、忱:信任。斯:句末助詞。

      4、維:猶“為”。

      5、位:同“立”。適:借作“嫡”,嫡子。殷嫡,指紂王。《史記-殷本紀》:“帝乙長子曰微子啟。啟母賤,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為帝辛,天下謂之紂。”

      6、挾:控制、占有。四方:天下。

      7、摯:古諸侯國名,故址在今河南汝南一帶,任姓。仲:指次女。摯仲,即太任,王季之妻,文王之母。

      8、自:來自。摯國之后裔,為殷商的臣子,故說太任“自彼殷商”。

      9、嬪:婦,指做媳婦。京:周京。周部族后稷十三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自豳遷于岐今陜西岐山一帶、,其地名周。其子王季季歷、于此地建都城。

      10、乃:就。及:與。

      11、維德之行:猶曰“維德是行”,只做有德行的事情。

      12、大:同“太”。有身:有孕。

      13、文王:姬昌,殷紂時為西伯西方諸侯、,又稱西伯昌。為周武王姬發之父,父子共舉滅紂大業。

      14、翼翼:恭敬謹慎的樣子。

      15、昭:借作“劭”,勤勉。事:服事、侍奉。

      16、聿:猶“乃”,就。懷:徠,招來。

      17、厥:猶“其”,他、他的。回:邪僻。

      18、受:承受、享有。方:大。此言文王做了周國國主。

      19、監:明察。在下:指文王的德業。

      20、初載:初始,指年青時。

      21、作:成。合:婚配。

      22、洽:水名,源出陜西合陽縣,東南流入黃河,現稱金水河。陽:河北面。

      23、渭:水名,黃河最大的支流,源于甘肅渭源縣,經陜西,于潼關流入黃河。涘:水邊。

      24、嘉:美好,高興。止:語末助詞。一說止為“禮”,嘉止,即嘉禮,指婚禮。

      25、大邦:指殷商。子:未嫁的女子。傳說殷商帝乙紂父、曾將妹妹嫁給了周文王。

      26、伣:如,好比。天之妹:天上的美女。

      27、文:占卜的文辭。

      28、梁:橋。此指連船為浮橋,以便渡渭水迎親。

      29、不:通“丕”,大。光:榮光,榮耀。

      30、纘:續。莘:國名,在今陜西合陽縣一帶。姒姓。文王又娶莘國之女,故稱太姒。

      31、長子:指伯邑考。行:離去,指死亡。伯邑考早年為殷紂王殺害。

      32、篤:發語詞。釋見馬瑞辰《毛傳箋通釋》。

      33、保右:即“保佑”。命:命令。爾:猶“之”,指武王姬發。

      34、燮:讀為“襲”。襲伐,即襲擊討伐。

      35、會:借作“旝”,軍旗。其會如林,極言殷商軍隊之多。

      36、矢:同“誓”,誓師。牧野:地名,在今河南淇縣一帶,距商都朝歌七十余里。

      37、予:我、我們,作者自指周王朝。侯:乃、才。興:興盛、勝利。

      38、臨:監臨。女:同“汝”,指周武王率領的將士。

      39、無:同“勿”。貳:同“二”。

      40、檀車:用檀木造的兵車。

      41、駟騵:四匹赤毛白腹的駕轅駿馬。彭彭:強壯有力的樣子。

      42、師:官名,又稱太師。尚父:指姜太公。姜太公,周朝東海人,本姓姜,其先封于呂,因姓呂。名尚,字子牙。年老隱釣于渭水之上,文王訪得,載與俱歸,立為師,又號太公望,輔佐文王、武王滅紂。

      43、時:是。鷹揚:如雄鷹飛揚,言其奮發勇猛。

      44、涼:輔佐。

      45、肆伐:意同前文之“燮伐”。

      46、會朝:黎明。

      譯文

      皇天偉大光輝照人間,光采卓異顯現于上天。

      天命無常難測又難信,一個國王做好也很難。

      天命嫡子帝辛居王位,終又讓他失國喪威嚴。

      太任是摯國任家姑娘,也可以算是來自殷商。

      她遠嫁來到我們周原,在京都做了王季新娘。

      就是太任和王季一起,推行德政有著好主張。

      太任懷孕將要生兒郎,生下這位就是周文王。

      這位偉大英明的君主,小心翼翼恭敬而謙讓。

      勤勉努力侍奉那上帝,帶給我們無數的福祥。

      他的德行光明又磊落,因此承受祖業做國王。

      上帝在天明察人世間,文王身上天命集中現。

      就在他還年輕的時候,皇天給他締結好姻緣。

      文王迎親到洽水北面,就在那兒渭水河岸邊。

      文王籌備婚禮喜洋洋,殷商有位美麗的姑娘。

      殷商這位美麗的姑娘,長得就像那天仙一樣。

      卜辭表明婚姻很吉祥,文王親迎來到渭水旁。

      造船相連作橋渡河去,婚禮隆重顯得很榮光。

      上帝有命正從天而降,天命降給這位周文王。

      在周原之地京都之中,又娶來莘國姒家姑娘。

      長子雖然早早已離世,幸還生有偉大的武王。

      皇天保佑命令周武王,前去襲擊討伐那殷商。

      殷商調來大批的兵將,軍旗就像那樹林一樣。

      我主武王誓師在牧野,

      他說:“只有我們最興旺。

      上帝監視你們眾將士,不要有什么二心妄想!”

      牧野地勢廣闊無邊垠,檀木戰車光彩又鮮明,

      駕車駟馬健壯真雄駿。還有太師尚父姜太公,

      就好像是展翅飛雄鷹。他輔佐著偉大的武王,

      襲擊殷商討伐那帝辛,一到黎明就天下清平。

      賞析

      這是一首具有史詩性質的頌詩,當是周王朝貴族為歌頌自己祖先的功德、為宣揚自己王朝的開國歷史而作。它與《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緜》、《皇矣》、《文王》諸篇相聯綴,儼然形成一組開國史詩。從始祖后稷誕生、經營農業,公劉遷豳,太王古公亶父、遷岐,王季繼續發展,文王伐密、伐崇,直到武王克商滅紂,可以說是把每個重大的歷史事件都寫到了,所以研究者多把它們看作一組周國史詩,只是《詩經》的編者沒有把它們按世次編輯在一起,而打亂次序分編在各處。此篇先寫王季受天命、娶太任、生文王,再寫文王娶太姒、生武王,最后寫到武王在姜太公輔佐下一舉滅殷的史實,是上述一組開國史詩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可算是這組史詩的最后一篇。《毛詩序》說:“《大明》,文王有明德,故天復命武王也。”意思當然是對的,但說得抽象了些。朱熹《詩集傳》說:“此亦周公戒成王之詩。”說它和《文王》那篇一樣,“追述文王之德,明周家所以受命而代商者,皆由于此,以戒成王。”這又太拘泥了。其實很難看出是周公所作,也很難看出有警戒成王的意思。總觀這組六篇詩文,不過是周王朝統治者為歌頌祖先功德,追述開國歷史的顯赫罷了。

      全詩八章。歷代各家的分章稍有不同,這里是根據詩意確立的。第一、二、四、七章章六句,第三、五、六、八章章八句。排列起來,頗有參差錯落之美。

      首章先從贊嘆皇天偉大、天命難測說起,以引出殷命將亡、周命將興,是全詩的總綱。次章即歌頌王季娶了太任,推行德政。三章寫文王降生,承受天命,因而“以受方國”。四章又說文王“天作之合”,得配佳偶。五章即寫他于渭水之濱迎娶殷商帝乙之妹。六章說文王又娶太姒,生下武王。武王受天命而“燮伐大商”,與首章遙相照應。七章寫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敵軍雖盛,而武王斗志更堅。最后一章寫牧野之戰的盛大,武王在姜尚輔佐之下一舉滅殷。全詩時序井然,層次清楚,儼然是王季、文王、武王三代的發展史。

      詩篇以“天命所佑”為中心思想,以王季、文王、武王三代相繼為基本線索,集中突現了周部族這三代祖先的盛德。其中,武王滅商,是此詩最集中、最突出要表現的重大歷史事件,寫王季、太任、文王、太姒,不過是說明周家奕世積功累仁,天命所佑,所以武王才克商代殷而立天下。所以,詩人著筆,歷述婚媾,皆天作之合,圣德相配。武王克商,也是上應天命、中承祖德、下合四方的`。因此,盡管詩意變幻不已,其中心意旨是非常清楚的。全詩雖然籠罩著祀神的宗教氣氛和君權神授的神學色彩,其內在的歷史真實性一面,還是有認識價值的。

      這是一首敘事詩,但它并不平鋪直敘地敘事。其中,既有情勢的烘托,也有景象的渲染。文王兩次迎親的描述,生動具體;牧野之戰的描畫,更顯得有聲有色。“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一連三個排比句子,真可謂把戰爭的威嚴、緊迫的氣勢給和盤托出了。“殷商之旅,其會如林”,雖然寫出了敵軍之盛,但相比之下,武王的三句誓師,更顯得堅強和有力。“維師尚父,時維鷹揚”,雖然僅僅描寫了一句,也似乎讓人看到了姜太公的雄武英姿。至于它有詳有略、前呼后應的表現手法,更使詩篇避免了平鋪、呆板和單調,給人以跌宕起伏、氣勢恢宏而重點突出的感覺。這些,在藝術上都是可取的。詩中的“小心翼翼”、“天作之合”等句也早已成為著名的相關成語,在現代漢語中仍有很強的活力。

      詩經全文

      詩經采薇

      詩經:召旻

    * 《 詩經:大明 》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 天難忱斯,不易維王。 天位殷適,使不挾四方。 摯仲氏任,自彼殷商, 來嫁于周,曰嬪于京。 乃及王季,維德之行。 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維此文王,小心翼翼。 昭事上帝,聿懷多福。 厥德不回,以受方國。 天監在下,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