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鑒賞試題答案及解析(6套)
古詩詞鑒賞
1.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日暮倚杖水邊①
(金)王寂
水國西風小搖落,撩人羈緒亂如絲。
大夫澤畔行吟處,司馬江頭送別時。
爾輩何傷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蒼知。
蒼顏華發今如許,便掛衣冠已慢遲。
【注】①此詩為王寂被貶官至河南蔡州時所作。
⑴此詩頷聯以 和 兩位被貶異鄉的古人自況,用典精當,對仗工整。(2分)
⑵指出“羈緒”在全詩中的具體內容,并簡要賞析首聯在寫法上的特點。(4分)
【答案】
16.⑴屈原 白居易
⑵內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謫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內心不被理解的苦悶;④年華易逝的傷感;⑤宦海浮沉的厭倦。
特點:①觸景生情,以蕭瑟凄清之景引發詩人的紛亂愁思;②以“羈緒”領起全篇。
2.閱讀下面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問題。(8分)
[雙調]雁兒落帶過得勝令
吳西逸①
春花聞杜鵑,秋月看歸雁。人情薄似云,風景疾如箭。留下買花錢,趲入種桑園②。
茅苫三間廈③,秧肥數頃田。床邊,放一冊冷淡淵明傳;窗前,鈔幾聯清新杜甫篇。
[注]①吳西逸:生平不詳,曾當過小官,終看破紅塵歸隱。此曲為歸隱前后所作。②趲:趕快。③苫:用草覆蓋。
(1)從歸隱角度看,這首元散曲寫了幾個層次?請簡要分析。
【答案】(4分)寫了兩個層次。前四句為第一層次,主要寫向往歸隱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陰如箭之嘆,由鳥啼雁歸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幾句為第二層次,主要寫向往中的隱居生活。其中又分為兩層,“留下”句至“秧肥”句為第一層,寫歸隱后的物質生活:“床邊”之后的幾句為第二層,寫歸隱后的精神生活。
(2)這首元散曲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試作賞析。
【答案】(4分)①對偶,如“秋月”句對“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將“人情”比作“云”,“風景”比為“箭”等;③夸張,將“風景”比為“箭”的同時又兼用了夸張的方法。
【解析】此題考查詩歌內容和表達技巧的鑒賞。第(1)問考查考生讀詩的能力和概括能力,要鑒賞詩歌,讀懂詩歌是最基本的,也是目前考生鑒賞詩歌的瓶頸。前四句寫景,抒發時光飛逝的情感;后四句寫事,抒發悠閑的田園生活。第(2)問考查詩歌的表達技巧。詩歌的表達技巧一直是詩歌鑒賞的重點,答題格式一般為:指出表達技巧,在詩歌中找到具體詩句,加以闡釋,再說表達技巧的效果。
這首元散曲一般的選本都有一個題目《嘆世》。嘆世,即慨嘆不合理的社會現實。這類題材,往往有憤世嫉俗之意。此曲則著重在慨嘆人生苦短,流光易逝,鼓吹急流勇退,及早歸隱,擺脫名利羈絆,求得閑適自在。這就給作品涂上了一層消極避世的色彩。但末句卻透露出作者其實并未忘情世事。
開頭兩句是說,春暖花開不久,杜鵑鳥就來送春了。秋月正好時,飛燕卻要回去了。這一聯形容大好時光之短促。動詞“聞”“看”,反映作者的觸景傷情。第三、四句寫人情世態變化之快,令人不可捉摸。前四句,概括地寫了歲月流逝,人生無常,人情冷暖,世事滄桑,集中地表達了作者的內心苦悶,也隱約地反映了作者對元代不合理社會的不滿情緒。同時,也為后面的正面鼓吹歸隱提供了依據,作了有力的鋪墊。
緊接著主要是歌頌村居生活,極力渲染歸隱的樂趣。不再付出買花的錢,趕緊走入種著桑樹的田園。住的是茅草蓋項的三間大屋,吃的是數百畝肥沃田里長出來的糧食。床邊放著書,悠閑地躺在床上讀……其中表達了作者作者對陶淵明、杜甫的仰慕之情,流露出作者處于異族統治下未能積極用世,不得已退居田園的痛苦心理。
元代散曲中,“嘆世”這一題目,往往包含著感嘆人生和贊美歸隱兩個內容。此曲正是如此。在前四句中,重點是寫人生短暫、世途崎嶇。其表現手法是賦中有比,一、二句借物起興,直陳其事,看似寫景,實則在于暗喻。三、四句用的是明喻,以自然之物作比,形象鮮明。另外,這支曲子全部是對偶句,卻銜接緊密,轉換自然,并不顯得生硬。除此之外,應該注意其中還運用了夸張,如把將“風景”比為“箭”。
3.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回答問題。(8分)
畫堂春
秦觀
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
柳外畫樓獨上,憑欄手捻①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闕的景物描寫是如何表現無奈之情的?請作簡要分析。(4分)
【答】上闕通過描寫鋪徑之落紅、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園、哀啼之杜鵑等殘春景象,表現傷春(惜春)的無奈之情。
(2)“憑欄手捻花枝”“ 放花無語對斜暉”兩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現了詞中人物怎樣的感情變化?(4分)
【答】這兩句詞主要的表現手法是:細節描寫。寫動作描寫也可。用捻花、放花兩個細節(動作)表現了詞中人物由愛春、傷春(惜春)到無奈春歸的感情變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愛春、傷春(惜春)到無奈的感情變化也可。
【解析】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秦觀應禮部試,落第罷歸。賦《畫堂春》。這首詞就是寫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應是一首傷春之作。
4.閱讀下面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問題。(8分)
〔正宮〕塞鴻秋·潯陽即景
周德清①
長江萬里白如練,淮山數點青如淀②。
江帆幾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飛如電。
晚云都變露,新月初學扇,塞鴻一字來如線。
〔注〕①周德清(1277-1365),號挺齋,高安(今屬江西)人。②淀:即藍靛,藍色染料。
(1)請各舉一例說明這首散曲運用的三種修辭方法。
(2)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來又構成了一幅色彩絢麗的潯陽山水圖。請分別從寫景的順序和動靜的角度對這首散曲作簡要賞析。
【答案】12、(8分)(1)(3分)①比喻,如將長江比作白練,將江帆比作疾箭,將下泄的山泉比作閃電,將天上一字排開的飛鴻比作一條線等。②對偶,如一、二兩句對偶,三、四兩句對偶,五、六兩句對偶等。③比擬,如說新月“學”扇。(2)(5分)從寫景的順序看:一、二兩句寫長江萬里,遠山重重,寫的是大處、遠景;三、四兩句寫江上輕帆,山泉飛流,寫的是個體、近景;五、六兩句則是從前四句的白天轉到傍晚,又由地面轉到天空。從動靜的角度看:一、二句側重寫江、山的雄偉,是靜態的;三、四句著重寫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飛流,是動態的。答出遠近順序的,給2分;答出白天夜晚順序的,給1分;答出靜動角度的,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
【解析】這首元散曲寫潯陽的景色。潯陽,即今九江市。長江流經此地這一段又名潯陽江。在一個新月初生的秋夜,作者江干極目,飽覽了逍酣的秋色,不禁逸興遄飛,發出了深情的詠贊。一上來就連用四個屬對工整的排句,鋪敘江天的景色,有如貼錦、刺繡一樣,使江山秀色更加集中、更加動人。萬里長江止息了它卷的驚濤,靜靜地向東流去。在月光的映照下,反向出銀色的光澤,宛如平鋪著一條白色的綢帶。遠處的青山肅穆地矗立在江邊,蒼茫的夜色把它映襯得更加翠綠。
如果說一、二句描繪山水是從大處落墨,取神于靜穆的話,那么三、四句則著眼于刻畫具體景物的動態美,使之大小相形,動靜相映,增加其層次和變化的美感。幾片征帆東去如箭,一泓山泉直瀉如電,這是多么健捷的景觀啊。置身其間,能不令人神觀飛越嗎?“晚云”兩句也是排偶句法,轉寫天際的秋色,同樣充滿了詩情畫意。晚霞收盡,天氣變涼,水氣凝成了白色的露珠。初升的新月,雖未團圞,卻也有欲圓之勢。因為團扇是圓的,用它來形容待圓之月,故曰“初學扇”。寫了如珠的秋露和如珪的秋月,接下去就輪到秋天的寵禽――鴻雁了。作者在徜徉水際、目送征帆的當兒,回首北顧,只見一行塞雁隱現天際。它是那樣高、那樣遠,看上去宛如懸在云端的一縷細線。當詩人把我們的目光引向無盡的碧天時,曲子也就戛然而止了。這種結法韻味高遠,俊爽有致,是很耐人尋味的。
從藝術手法上講,它采取大排偶法,將一些典型的景物整齊地組織在一起,用所謂意象疊加的技法,直敘景物,不加評議。純用形象來感動讀者,征服讀者。在這一點上是很成功的。
5.閱讀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問題。(6分)
[正官]叨叨令 無名氏
溪邊小徑舟橫渡,門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斷紅塵路,白云滿地無尋處。說與你尋不得也么哥,尋不得也么哥,卻原來儂①家鸚鵡洲②邊住。
[注]①儂:我 ②鸚鵡洲:此處為“漁父居處”的代稱。
(1)本曲前四句運用豐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麗的自然圖景,其中 意象體現出溫潤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則給人以飄逸渺遠的感受。(2分)
(2)請結合全曲簡要分析“卻原來儂家鸚鵡洲邊住”所蘊含的思想情感。(4分)
參考答案
(1)流水 白云
(2)①點明漁父(隱士)居住的環境是與世隔絕、遠離紅塵的“世外桃源”,表現其對所處環境的喜愛、自豪之情;②寫出漁父(隱士)超然塵世的情懷和隱逸的情趣。
6.閱讀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問題。(6分)
烏衣巷 (唐)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人月圓 (金)吳激①
南朝千古傷心事,猶唱后庭花。舊時王謝,堂前燕子,飛向誰家?恍然一夢,仙肌勝雪,宮髻堆鴉。江州司馬,青衫淚濕,同是天涯。
[中呂]山坡羊•燕子 (元)趙善慶
來時春社,去時秋社②,年年來去搬寒熱。語喃喃,忙劫劫③,春風堂上尋王謝,巷陌烏衣夕照斜。興,多見些;亡,都盡說。
[注]①北宋亡后,吳激被迫仕金。在一農宴喜上.偶遇流落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⑦春社、秋社:古時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個戊日,分別稱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樣子。
(1)這三篇作品均通過 燕子 的意象,表達了深沉的 興亡 之感。(2分)
(2)請簡要賞析這三篇作品的表現手法及語言特色。(4分)
參考答案:
①劉詩今昔對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體現了詠史詩的特色。②吳詞剪裁唐人詩句抒亡國隱痛,溫婉悲涼,凸顯婉約詞的正宗風韻。③趙曲以議論作結,點破興亡,明快直露,有濃郁的散曲風味。
點評:今年的古詩鑒賞選用三首詩作為鑒賞材料,實出意外。而題目的設置則未超出前幾年的命題范圍。意象的確定、作者情感的判斷、表現手法及語言特色的分析都是詩歌鑒賞的基本能力。相對而言,表現手法的確定與語言特色分析較難把握,不僅需要對詩歌的準確的理解,而且對表現手法的類別與語言特色的習慣用語都要了于胸心。解答這一題目,考前的準備必不可少。
1.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日暮倚杖水邊①
(金)王寂
水國西風小搖落,撩人羈緒亂如絲。
大夫澤畔行吟處,司馬江頭送別時。
爾輩何傷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蒼知。
蒼顏華發今如許,便掛衣冠已慢遲。
【注】①此詩為王寂被貶官至河南蔡州時所作。
⑴此詩頷聯以 和 兩位被貶異鄉的古人自況,用典精當,對仗工整。(2分)
⑵指出“羈緒”在全詩中的具體內容,并簡要賞析首聯在寫法上的特點。(4分)
【答案】
16.⑴屈原 白居易
⑵內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謫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內心不被理解的苦悶;④年華易逝的傷感;⑤宦海浮沉的厭倦。
特點:①觸景生情,以蕭瑟凄清之景引發詩人的紛亂愁思;②以“羈緒”領起全篇。
2.閱讀下面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問題。(8分)
[雙調]雁兒落帶過得勝令
吳西逸①
春花聞杜鵑,秋月看歸雁。人情薄似云,風景疾如箭。留下買花錢,趲入種桑園②。
茅苫三間廈③,秧肥數頃田。床邊,放一冊冷淡淵明傳;窗前,鈔幾聯清新杜甫篇。
[注]①吳西逸:生平不詳,曾當過小官,終看破紅塵歸隱。此曲為歸隱前后所作。②趲:趕快。③苫:用草覆蓋。
(1)從歸隱角度看,這首元散曲寫了幾個層次?請簡要分析。
【答案】(4分)寫了兩個層次。前四句為第一層次,主要寫向往歸隱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陰如箭之嘆,由鳥啼雁歸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幾句為第二層次,主要寫向往中的隱居生活。其中又分為兩層,“留下”句至“秧肥”句為第一層,寫歸隱后的物質生活:“床邊”之后的幾句為第二層,寫歸隱后的精神生活。
(2)這首元散曲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試作賞析。
【答案】(4分)①對偶,如“秋月”句對“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將“人情”比作“云”,“風景”比為“箭”等;③夸張,將“風景”比為“箭”的同時又兼用了夸張的方法。
【解析】此題考查詩歌內容和表達技巧的鑒賞。第(1)問考查考生讀詩的能力和概括能力,要鑒賞詩歌,讀懂詩歌是最基本的,也是目前考生鑒賞詩歌的瓶頸。前四句寫景,抒發時光飛逝的情感;后四句寫事,抒發悠閑的田園生活。第(2)問考查詩歌的表達技巧。詩歌的表達技巧一直是詩歌鑒賞的重點,答題格式一般為:指出表達技巧,在詩歌中找到具體詩句,加以闡釋,再說表達技巧的效果。
這首元散曲一般的選本都有一個題目《嘆世》。嘆世,即慨嘆不合理的社會現實。這類題材,往往有憤世嫉俗之意。此曲則著重在慨嘆人生苦短,流光易逝,鼓吹急流勇退,及早歸隱,擺脫名利羈絆,求得閑適自在。這就給作品涂上了一層消極避世的色彩。但末句卻透露出作者其實并未忘情世事。
開頭兩句是說,春暖花開不久,杜鵑鳥就來送春了。秋月正好時,飛燕卻要回去了。這一聯形容大好時光之短促。動詞“聞”“看”,反映作者的觸景傷情。第三、四句寫人情世態變化之快,令人不可捉摸。前四句,概括地寫了歲月流逝,人生無常,人情冷暖,世事滄桑,集中地表達了作者的內心苦悶,也隱約地反映了作者對元代不合理社會的不滿情緒。同時,也為后面的正面鼓吹歸隱提供了依據,作了有力的鋪墊。
緊接著主要是歌頌村居生活,極力渲染歸隱的樂趣。不再付出買花的錢,趕緊走入種著桑樹的田園。住的是茅草蓋項的三間大屋,吃的是數百畝肥沃田里長出來的糧食。床邊放著書,悠閑地躺在床上讀……其中表達了作者作者對陶淵明、杜甫的仰慕之情,流露出作者處于異族統治下未能積極用世,不得已退居田園的痛苦心理。
元代散曲中,“嘆世”這一題目,往往包含著感嘆人生和贊美歸隱兩個內容。此曲正是如此。在前四句中,重點是寫人生短暫、世途崎嶇。其表現手法是賦中有比,一、二句借物起興,直陳其事,看似寫景,實則在于暗喻。三、四句用的是明喻,以自然之物作比,形象鮮明。另外,這支曲子全部是對偶句,卻銜接緊密,轉換自然,并不顯得生硬。除此之外,應該注意其中還運用了夸張,如把將“風景”比為“箭”。
3.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回答問題。(8分)
畫堂春
秦觀
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
柳外畫樓獨上,憑欄手捻①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闕的景物描寫是如何表現無奈之情的?請作簡要分析。(4分)
【答】上闕通過描寫鋪徑之落紅、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園、哀啼之杜鵑等殘春景象,表現傷春(惜春)的無奈之情。
(2)“憑欄手捻花枝”“ 放花無語對斜暉”兩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現了詞中人物怎樣的感情變化?(4分)
【答】這兩句詞主要的表現手法是:細節描寫。寫動作描寫也可。用捻花、放花兩個細節(動作)表現了詞中人物由愛春、傷春(惜春)到無奈春歸的感情變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愛春、傷春(惜春)到無奈的感情變化也可。
【解析】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秦觀應禮部試,落第罷歸。賦《畫堂春》。這首詞就是寫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應是一首傷春之作。
4.閱讀下面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問題。(8分)
〔正宮〕塞鴻秋·潯陽即景
周德清①
長江萬里白如練,淮山數點青如淀②。
江帆幾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飛如電。
晚云都變露,新月初學扇,塞鴻一字來如線。
〔注〕①周德清(1277-1365),號挺齋,高安(今屬江西)人。②淀:即藍靛,藍色染料。
(1)請各舉一例說明這首散曲運用的三種修辭方法。
(2)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來又構成了一幅色彩絢麗的潯陽山水圖。請分別從寫景的順序和動靜的角度對這首散曲作簡要賞析。
【答案】12、(8分)(1)(3分)①比喻,如將長江比作白練,將江帆比作疾箭,將下泄的山泉比作閃電,將天上一字排開的飛鴻比作一條線等。②對偶,如一、二兩句對偶,三、四兩句對偶,五、六兩句對偶等。③比擬,如說新月“學”扇。(2)(5分)從寫景的順序看:一、二兩句寫長江萬里,遠山重重,寫的是大處、遠景;三、四兩句寫江上輕帆,山泉飛流,寫的是個體、近景;五、六兩句則是從前四句的白天轉到傍晚,又由地面轉到天空。從動靜的角度看:一、二句側重寫江、山的雄偉,是靜態的;三、四句著重寫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飛流,是動態的。答出遠近順序的,給2分;答出白天夜晚順序的,給1分;答出靜動角度的,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
【解析】這首元散曲寫潯陽的景色。潯陽,即今九江市。長江流經此地這一段又名潯陽江。在一個新月初生的秋夜,作者江干極目,飽覽了逍酣的秋色,不禁逸興遄飛,發出了深情的詠贊。一上來就連用四個屬對工整的排句,鋪敘江天的景色,有如貼錦、刺繡一樣,使江山秀色更加集中、更加動人。萬里長江止息了它卷的驚濤,靜靜地向東流去。在月光的映照下,反向出銀色的光澤,宛如平鋪著一條白色的綢帶。遠處的青山肅穆地矗立在江邊,蒼茫的夜色把它映襯得更加翠綠。
如果說一、二句描繪山水是從大處落墨,取神于靜穆的話,那么三、四句則著眼于刻畫具體景物的動態美,使之大小相形,動靜相映,增加其層次和變化的美感。幾片征帆東去如箭,一泓山泉直瀉如電,這是多么健捷的景觀啊。置身其間,能不令人神觀飛越嗎?“晚云”兩句也是排偶句法,轉寫天際的秋色,同樣充滿了詩情畫意。晚霞收盡,天氣變涼,水氣凝成了白色的露珠。初升的新月,雖未團圞,卻也有欲圓之勢。因為團扇是圓的,用它來形容待圓之月,故曰“初學扇”。寫了如珠的秋露和如珪的秋月,接下去就輪到秋天的寵禽――鴻雁了。作者在徜徉水際、目送征帆的當兒,回首北顧,只見一行塞雁隱現天際。它是那樣高、那樣遠,看上去宛如懸在云端的一縷細線。當詩人把我們的目光引向無盡的碧天時,曲子也就戛然而止了。這種結法韻味高遠,俊爽有致,是很耐人尋味的。
從藝術手法上講,它采取大排偶法,將一些典型的景物整齊地組織在一起,用所謂意象疊加的技法,直敘景物,不加評議。純用形象來感動讀者,征服讀者。在這一點上是很成功的。
5.閱讀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問題。(6分)
[正官]叨叨令
參考答案
(1)流水
6.閱讀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問題。(6分)
參考答案:
①劉詩今昔對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體現了詠史詩的特色。②吳詞剪裁唐人詩句抒亡國隱痛,溫婉悲涼,凸顯婉約詞的正宗風韻。③趙曲以議論作結,點破興亡,明快直露,有濃郁的散曲風味。
點評:今年的古詩鑒賞選用三首詩作為鑒賞材料,實出意外。而題目的設置則未超出前幾年的命題范圍。意象的確定、作者情感的判斷、表現手法及語言特色的分析都是詩歌鑒賞的基本能力。相對而言,表現手法的確定與語言特色分析較難把握,不僅需要對詩歌的準確的理解,而且對表現手法的類別與語言特色的習慣用語都要了于胸心。解答這一題目,考前的準備必不可少。
上一篇:高考古詩詞鑒賞方法技巧
下一篇:古典詩歌鑒賞專題之語言賞析
* 古詩詞鑒賞1.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日暮倚杖水邊①(金)王寂水國西風小搖落,撩人羈緒亂如絲。大夫澤畔行吟處,司馬江頭送別時。爾輩何傷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蒼知。蒼顏華發今如許,便掛衣冠已慢遲。【注】①此詩為王寂被貶官至河南蔡州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