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2016年高考古詩詞鑒賞練習之唐詩鑒賞試題及答案50例(二)

    11.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遙聞精舍鐘,泊舟微徑度深松。
    青山霽后云猶在,畫出西南四五峰。
    【注】精舍:僧、道居住或講道說法之所。
    1.從體裁角度看,這首詩是 。(1分)
    2.古典詩詞特別講究煉字,請簡要分析“畫”字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4分)
    3.劉熙載說過:“畫山者心有主峰,為諸峰所拱向;作字者心有主筆,為余筆所拱向。……善書者必爭此一筆。”你認為這首詩中的“主峰”“主筆”是哪一句?其余三句又是如何“拱向”這一句的?(5分)
    參考答案
    1.七言絕句。(1分,答出絕句即可得分)
    2.“峰”本來是景物中的客觀存在。用一“畫”字,似乎說“峰”本來并不存在,卻由造物以云為毫,蘸霖作墨,以天為紙即興“畫”出,不僅寫出“峰”的美妙如畫,而且傳達出“觀者”的驚奇與喜悅,使整首詩別有情趣。(4分,意思對即可)
    3.這首詩的“主峰”“主筆”是結尾一句。全詩先有溪上值雨聞鐘被吸引,又接微徑深松之穿越,再加上青山白云的襯托,“四五峰”被畫出也就自然而然了。倘若離開了前面三句的“拱向”則“四五峰”之“主筆”難以突出。(5分,指出最后一句主峰得1分,說出如何拱向給3分,語言表達1分 

    1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曲江對酒
    杜甫
    苑外江頭坐不歸,水精宮殿轉霏微。
    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
    縱飲久判①人共棄,懶朝真與世相違。
    吏情更覺滄州②遠,老大徒傷未拂衣。
    【注】①判:同“拚”,不顧一切,豁出去。這里是“甘愿”。②滄州:水邊綠洲,古時常用來指隱士的居處。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2分)
    A.“苑外江頭坐不歸”,“苑”是指“宮苑”,“坐不歸”寫出了詩人想回但不能回去的無奈。
    B.“水精宮殿轉霏微”,“霏微”是迷蒙的樣子,這句話營造了一種虛空寥落的意境。
    C.尾聯表達出微官縛身,不能解脫,故而雖老大傷悲,也無可奈何,終未拂衣而去的意思。
    D.這首七律詩表現了杜甫在官場中無所作為,抱負難展,理想落空的苦痛。
    2.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記述杜甫將“桃花與共楊花語”,改為“桃花細逐楊花落”,請簡要分析這樣改的妙處。(3分)
    3.本詩中的“縱飲久判人共棄,懶朝真與世相違”與《旅夜書懷》詩中“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共同使用了哪種修辭手法(對偶除外)?試分析這種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3分)
    參考答案
    1.A(詩人不想回去)(2分)
    2.改后更切合詩人的心境,情景相諧。(2分)原句顯得過于恬適,跟詩人當時仕途失意,懶散無聊的心情不相吻合。(1分)
    3.反語(1分)我整日縱酒早就甘愿被人嫌棄,我懶于朝參的確有違世情,實際是說既然人家嫌棄我,不如借酒自遣,既然我不被世用何苦恭勤朝參。這樣正話反說更顯其牢騷愁苦之盛,妙在含蓄委婉。(2分)

    13.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移家別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
    黃鶯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聲。
    1.作者采用什么藝術手法來表達他對湖上亭依戀難舍的深厚感情?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
    2.古人寫詩很講究煉字,詩中的“系”和“啼”兩個動詞就用得準確傳神,請分別予以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1.采用擬人化的手法,賦予柳條、藤蔓、黃鶯以人的情感,巧妙而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湖上亭的依戀之情。
    2.“系”字切合柳條藤蔓修長柔軟的特點,又寫出了柳條藤蔓牽衣拉裾的動作,表現了它們依戀主人不忍離去的深情;“啼”字寫出了黃鶯嗚叫的特點,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別之情。
     
    14.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未展芭蕉
    錢珝(xǔ)
    冷燭無煙綠蠟干,芳心猶卷怯春寒。
    一緘書札藏何事,會被東風暗拆看。
    1.詩歌首句描寫未展芭蕉,從哪兩個方面設喻?(2分)
    2.詩歌前兩句由物及人,“芳心猶卷怯春寒”一句展現了怎樣的畫面?請具體描述。(2分)
    3.詩中的“會、暗”兩字,對深化詩的意境有重要的作用,談談你的理解。(4分)
    參考答案
    1.形狀   色澤
    2.在料峭春寒中卷縮這“芳心”的芭蕉,仿佛是一位含情脈脈的少女,由于寒意襲人的環境的束縛,只能暫時把自己的情懷隱藏在心底。
    3.“會”讓人感到芭蕉由怯于春寒而不展,到被東風吹開,是順乎自然規律的;“暗”則極精細地顯示出這一變化過程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的。芳春到來,美好的情愫總會呈露在無邊的春色中,既如此,又何必深藏內心的奧秘,不主動地坦露情懷,迎接東風,歡呼春天的到來呢?
    15.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闕題
    劉眘(shèn)虛
    道由白云盡,春與青溪長。
    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
    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
    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
    詩人簡介
    唐代詩人。生卒年不詳。江東人。8歲能屬文,上書,召見,拜童子郎。開元二十一年(733)進士(《唐才子傳》作“開元十一年徐徵榜進士”。據徐松<登科記考>,徐徵是開元二十一年狀元,則“開元十一年”當為“開元二十一年”之誤),調洛陽尉,遷夏縣令。性高逸,不慕榮利,交游多山僧道侶。曾擬在廬山卜宅隱居,未成。早年逝世。
    【注】闕題:即缺題,原題缺失,故作此。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道由白云盡”,云路并寫,表現了道路之高遠,環境之清幽。
    B.“閑門向山路”,敘中含情,寫出了作者遠離塵世的寧靜生活。
    C.“深柳讀書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學的沉靜安詳。
    D.“清輝照衣裳”,直抒胸臆,傳達出作者真實自然的心理感受。
    2.這首詩中的寫水之句堪稱妙筆,其中“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最為突出。請結合全詩對此二句作簡要賞析。
    參考答案
    1.D(“直抒胸臆”的理解與分析失當)
    2 “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寫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載著花的芬芳靜靜流淌到很遠的地方。詩人將水塑造成可視、可聽、可嗅的形象,不但賦予水春的氣息與活力,而且通過這迷人的景致傳達出自己享受自然、悠閑愜意、怡然自樂的心情。

    16.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霜月
    李商隱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南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注】①青女:青霄玉女,主霜雪的女神。②素娥:月里的嫦娥。
    1.本詩描寫的是       時節的景色,末句中“嬋娟”的意思是        
    2.從表現手法上看,本詩首二句與后二句之間運用      的寫法,詩中“青女”、“素娥”分別是      和       的象征,末句“斗”字用得妙,產生的表達效果是          
    參考答案
    1.深秋(據詩題、征雁,特別是“無蟬”可得,答為“秋天”則欠準確。)
    2.虛實相間(或“由實到虛”)霜月 化靜為動,更好地突出了女神爭艷斗妍的動感及神采風貌。 

    17.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與諸子登峴山
    孟浩然①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②尚在,讀罷淚沾襟。
    【注】①孟浩然:40歲游京師,應進士不第,以隱士終身。此詩即隱居襄陽所作。②羊公碑:晉人羊祜鎮守荊襄時,常登峴山,曾對同游者說:“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者勝士登此望遠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傷悲。”羊祜頗有政績,他死后,百姓在峴山立廟樹碑,以示懷念。
    1.詩人孟浩然與_______齊名,同為唐代________詩派代表詩人,但本詩在題材上屬于____________。
    2.尾聯中,詩人“淚沾襟”的原因是什么?
    參考答案
    1.王維    山水田園    詠史懷古詩
    2.羊公碑至今還屹立在峴山上,令人仰慕;而詩人自己空有匡世濟國的愿望,卻報國無門,無所作為,死后難免如羊祜所說“湮滅無聞”。想及于此,詩人不免黯然神傷。
     
    18.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長安夜雨
    薛逢①
    滯雨通宵又徹明,百憂如草雨中生。
    心關桂玉②天難曉,運落風波夢亦驚。
    壓樹早鴉飛不散,到窗寒鼓濕無聲。
    當年志氣俱消盡,白發新添四五莖。
    【注】①薛逢,字陶臣,歷侍御史、尚書郎。因恃才傲物,屢忤權貴,仕途頗不得意。
    ②桂玉:喻昂貴的柴米。
    (1)這首詩的“詩眼”是首聯中的哪個字?試結合全詩內容簡要分析。(4分)
    (2)這首詩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請指出其中兩種,并簡要說明。(4分)
    參考答案
    1.“詩眼”是首聯中的“憂”字。(1分)全詩先寫作者生活的艱辛(“心關桂玉”);次寫命途的不順(“運落風波”);最后寫生命的衰老(“志氣俱消”“ 白發新添”)。(答出相關意思即可,3分)
    2.其一,借景抒情。如首聯通過描述滯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側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憂愁之久,內心無時無刻不被憂愁纏繞。(也可分析頸聯)。其二,比喻手法,將“百憂”比喻為雨中生機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現出憂愁的煩亂紛雜。其三,視覺與聽覺結合。樹上集聚的早鴉,是作者所見之景;沉悶的鼓聲是作者所聞之景。這些景物凄冷蕭條,傳達出作者愁悶落寞的心情。(答出兩種表現手法即可,正確指出是何種手法各1分,舉例說明各1分;共4分。)
    19.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回答問題。
    逢病軍人
    盧綸
    行多有病住無糧,萬里還鄉未到鄉。
    蓬鬢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氣入金瘡。
    河潢舊卒
    張喬
    少年隨將討河潢,頭白時清返故鄉。
    十萬漢軍零落盡,獨吹邊曲向殘陽。
    1.兩首詩描寫的人物有何異同?試簡要概括。
    2.盧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3.請簡析張詩的主要表達特色。
    參考答案
    1.(1)同:都是返鄉士兵(2分)。異:一病一老(1分),一在途中一已歸鄉(1分)。
    2.對病軍人的同情。(2分)
    3.以少年出征與頭白返鄉對比,突出戍邊之長;以十萬將士與我對比,突出戰爭的殘酷。(4分,每點2分) 

    20.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天津橋春望
    雍陶
    津橋春水浸紅霞,煙柳風絲拂岸斜。
    翠輦不來金殿閉,宮鶯銜出上陽花。
    【注】天津橋,是當時東都洛陽著名的景點。上陽:宮名,上元年間,唐高宗下令修建,位于天津橋北。
    1.這首詩前兩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請簡要描述。
    2.這首詩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1.一二句作者描繪出一幅明媚綺麗的津橋春日圖。(2分)天津橋下,春水溶溶,絢爛的云霞倒映在水中(2分);天津橋畔,翠柳如煙,枝枝柔條斜拂水面,縷縷游絲隨風飄揚(2分)。
    2.這首詩運用了對比的表現手法。詩的一二句寫津橋春日,明媚綺麗,三四句寫金殿閉鎖、宮苑寂寥,前后映襯,對照鮮明。人們從這種強烈的對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歲歲重來,而大唐帝國的盛世卻一去不復返了。表達了詩人吊古傷今,感嘆昔盛今衰的沉郁的感情。(手法1分,分析2分,感情2分)
    * 11.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柏林寺南望郎士元溪上遙聞精舍鐘,泊舟微徑度深松。青山霽后云猶在,畫出西南四五峰。【注】精舍:僧、道居住或講道說法之所。1.從體裁角度看,這首詩是。(1分)2.古典詩詞特別講究煉字,請簡要分析“畫”字在表情達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