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的意境、意象和感情的區別
“意象”是近些年來詩歌鑒賞中出現頻率很高的術語,它最能體現詩歌的本質。可以說,它是打開詩歌鑒賞之門的鑰匙。因此,把握意象對于詩歌鑒賞活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所謂“意象”,指的是融合了主觀情思的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換言之,就是含有某種思想感情的形象。
如果不了解意象的特點,很難真正讀懂詩歌。請看下面兩句詩:“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浮云”和“落日”是兩句詩中很精彩的意象。這兩個意象應怎樣理解?它們好在哪里?要回答這樣的問題,需要有一定的積累。“浮云”行蹤不定,讓人聯想到漂泊。“落日”徐徐而下,讓人聯想到對朋友的依戀。這兩個意象可能就是由眼前之景引出的,卻又含有不盡之意,因而很能體現詩歌暗示性的特點。
意象具有繼承性。一般說來,意象表達的意思(情感)是比較固定的。比如“白云”是晴空景象,一般用來表現浩茫的空間,如“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崔顥《黃鶴樓》);而“黑(烏)云”是雨前景象,一般用來表現環境的險惡,如“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李賀《雁門太守行》);“青云”一般用來喻權勢,如“奈何青云士,棄我如塵埃”(李白《古風》);“閑云”一般用來表現閑適之情,如“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王勃《滕王閣詩》);“孤云”用來表現淡泊寧靜,如“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李白《獨坐敬亭山》)。從上面的一些例子可以看出,積累一些常見的意象是鑒賞古詩的必要準備。
意象又是有創造性的,同一個意象可以表達不同的情感。請看下面的三個例子:“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鶯啼驚妾夢,不得到遼西。”(金昌緒《春怨》)“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
三首詩中都使用了黃鸝(鶯)的意象,但表達的思想感情卻截然不同。在《絕句》中,“黃鸝”的意象傳達出喜悅之情。在《春怨》中,黃鶯的意象則傳達出煩悶之情。女子思念在遼西征戰的丈夫(或情人),夢被鶯啼打斷,自然心中煩悶。在這首詩中,通常情況下傳達喜悅之情的意象“黃鶯”就被徹底“顛覆”了。而在《蜀相》中,“黃鸝”的意象所表達的感情更是十分復雜。詩人只見祠堂,不見丞相,美景更增感傷,因而在詩中“黃鸝”的意象所傳達的更多的是惆悵之情。這就涉及到梁啟超所說的“以樂景寫哀情”的寫法了。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要想真正把握意象,還要把該意象放在全詩中細加揣摩。
意象具有創造性還表現在另一個方面,即相似的思想感情可以用不同的意象來表現。同是表現愁,李煜的詞化作了空間上的長度——《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在賀鑄的筆下,則化作了時間上的距離——《青玉案》“若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而在李清照的筆下,“愁”有了重量——《武陵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三位詞人筆下的意象是完全不同的,這就是詩歌意象的創造性。
我們在鑒賞詩歌時,既要了解詩歌意象確定的一面(繼承性),又要了解詩歌意象變化的一面(創造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進入鑒賞的層次。
所謂“意境”,是指情景交融的藝術形象和它引發的想象中的形象的總和。其基本特征是虛實相生,換言之,就是作者的主觀情思與客觀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袁行霈語)。意境強調的是主觀與客觀的關系。解讀詩歌的意境,除了讀懂詩歌所傳達的思想內容之外,還應了解意與境交融的方式。通常方式有:情隨境生,如杜牧的《山行》;移情入景,如杜甫的《春望》;體貼物情,物我情融,如陶淵明的《飲酒(之五)》。
意境是高度個性化的,意境又是不斷創新的。對于考生來說,應該多讀多背一些經典詩作,以熟悉一些常見的意境。
一般來說,意境能夠反映幾個方面的人生體驗,即抒寫個人情感的、歌詠美好事物的、抒發家國情懷的。當代學者袁行霈將意境劃分為詩人之意境、詩歌之意境和讀者之意境。
意境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過生動的畫面表現出來的達到“內情”與“外物”相統一而具有藝術感染力的境界。意境是情與景的水乳交融,是形神情理和諧的溶合。換句話說,意境是文藝作品思想意義與藝術形象的高度統一的藝術環境,是作者滲透了美學思想和情感而創造出來的藝術形象。
意象是意境構成的“細胞”,若干個和諧統一的意象構成一個完整的意境。要創造詩歌的意境就必須處理好意、象之間的辨證關系。這一關系,從內容上說,表現在物與志、景與情、事與理、人與意的辨證關系;從形式上說,表現在藏與露、虛與實、跳與聯的辨證關系。只有從內容、形式上處理好意象之間的辨證關系才能創造出詩歌思想意義與藝術形象高度合一的藝術境界——意境.
意境是一切文藝作品,特別是詩歌所追求的審美目標,是我國傳統的文藝鑒賞中所極為重視的一個審美課題。詩歌論壇上有句話,叫“詩歌好不好看構思,美不美看意境”,事實也是如此。就拿僅二十字的柳宗元《江雪》為例(干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作者把天寒地凍(意象)、人鳥絕跡(意象)的雪景垂釣(合稱“境”)與自己遭到貶斥以后孤獨無援的心情(意)融為一體,創造了一種凄清孤寂的境界,這便是意境。
這種能引發讀者想像并使讀者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的藝術境界是歷代詩人所追求的,也是詩歌創作的最高美學境地,詩有沒有詩味就表現在這點上。怎樣創造這種神秘美妙而又有無窮魅力的意境呢?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處理好意象之間辯證關系,或者說意境源于意象之辯證之中。
意象不是意境,但與意境有密切的關系。意境是整篇作品主觀思想與藝術形式溶于一體的環境,是整首詩歌的整體畫面、完整形象的表現。意象只不過是構成藝術境界的“細胞”,是意境的“零部件”,是意境創造的基礎。綜而言之,兩者應是全部與局部、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一般地說,若干個和諧統一的意象構成一個美麗的意境。
要創造詩歌的意境,必須處理好意象之間的辯證關系。何為意象辯證關系呢?通俗地說,意象即意之象,包括意和象兩個方面及由兩者結合而產生具有新涵義的情境。象即詩歌所描繪的形象、表象、外物,是客觀的、可見的、具體的、生動的。好詩必有“象”,故蘇軾贊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象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反映到作品的東西,是“意”所得以寄托的外物,包括視覺表象、聽覺表象、味覺表象、嗅覺表象和觸覺表象,這是詩人對客觀世界選擇取舍的結果。“意”即詩歌通過“象”所要表達的內情、主旨,是主觀的、不可見的、抽象的、概括的,是象所蘊藉的情意。古人所云為“言(象)外有無窮之意”。通常我們可以把象理解為詩中的人、事、物、景等外物,把意解釋為志、理、情、義等內旨,只不過側重點不同而已。比如,詩句“從星星的彈孔中,會流出血紅的黎明”,這詩句不能說有意境,但卻有意象。星星、彈孔、血、黎明……可稱“象”,意為這些外物組合、疊加而形成的與通常不一樣的新的意思(似乎可以理解為經過黑夜的戰斗,黎明因此來臨)。這兩者的和諧統一,合稱為“意象”。
感情說的簡略一點,一般是悲、愁、苦、樂、思、憂、憤、愛、恨、傷等,具體說就是憂國憂民、建功報國、懷古傷今、懷才不遇、蔑視權貴、憤世嫉俗、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登高攬勝、惜春悲秋、思鄉懷人、離愁別恨等。
古詩中表意境的詞語可以概括為大、遠、壯、美、靜、闊、麗、寂、冷、空等,經常用到的意境類詞語有三類
1、優美類:
幽靜、幽美、優美、寧謐、靜謐、清新、清幽、寧靜、恬靜、恬淡、清靜、明麗、艷麗
寧靜恬淡、寧靜美好、清新明麗、清新自然、清新幽美、清幽明凈、清爽寧靜
恬淡閑適、恬淡寧謐、閑適恬然、閑適恬淡、閑適自然、幽清明凈、和諧靜謐
清幽脫俗、空靈高遠、空蒙迷茫、空靈蒙朧
生機盎然、生意盎然、優美迷人、華美壯麗、艷麗迷人、艷麗優美、明麗優美
2、清冷類:
孤寂、蕭條、蕭瑟、荒涼、蒼涼、清冷、凄涼、衰敗、破敗、頹敗、冷清、凄清、寥落、寂寥、冷寂、悲涼
孤清冷寂、孤寂冷清、蕭瑟凄涼、蕭瑟冷寂、蕭瑟蒼涼、蒼涼蕭條、凄涼冷清、冷清凄涼、冷落寂寥、冷清悲涼、荒涼頹敗、荒涼破敗、荒涼殘敗、衰敗凄涼、衰敗悲涼、悲壯蒼涼、慘烈悲壯
3、宏闊類:
雄渾、雄奇、遼闊、開闊、壯闊、壯觀、壯麗、瑰麗、恢弘、高遠、深遠、莽蒼、蒼莽、蒼茫
雄渾壯闊、雄渾開闊、雄渾闊大、雄渾壯觀、雄渾壯麗、雄奇闊大、壯闊恢弘、雄奇瑰麗、恢弘高遠、高遠遼闊、遼闊蒼涼。
1、《赤壁賦》第一段通過大江、明月、白露、清風、東山、星光等意象,營造出 的意境,抒發了 的情懷。
答案:空蒙迷離、超凡脫俗 寄情山水、超脫瀟灑
2、《荷塘月色》通過荷花、荷葉、薄霧、荷香、月光、薄云、楊柳等意象,營造出 的意境,抒發了 。
答案:淡雅明麗、馨香高潔 對荷塘及周圍景物喜愛之情
3、《故都的秋》通過一椽破屋、碧綠的天色、馴鴿的飛聲、日光、破的墻壁、秋花(喇叭花)、槐樹落蕊、秋草、秋蟬、秋雨、棗子樹等意象,營造出 的意境,抒發了 。
答案:北國清秋清冷蕭瑟、破敗寥落 對故都秋天的喜愛以及特殊的審美情調。
4、《滕王閣序》“時維九月……聲斷衡陽之浦”通過寒潭、崇阿、飛閣、山原、川澤、閭閻、云雨、彩虹、日光、落霞、孤鶩、秋水、長天、漁舟、雁陣等意象,營造出 的意境,抒發了 。
答案:色彩明麗、雄宏壯闊 對滕王閣周圍壯美秋天的贊美之情。
5、《沁園春長沙》通過萬山、層林、江水、百舸、雄鷹、游魚等意象,營造出 的金秋意境,抒發了 。
答案:色彩明麗、壯闊遼遠、生機勃勃 對湘江兩岸壯美秋景的贊美之情和改天換地的豪情壯志。
6、《邊城》通過白塔、小溪、渡船、黃狗、吊腳樓、龍舟等意象,營造出出 的意境,抒發了 。
答案:古樸寧靜、純樸自然 對湘西美好景致風俗的愛戀
7、《春》通過春花、春草、春雨、春風,營造出 的意境。抒發了 。
答案:清新明麗、生機盎然 對大好春光的熱愛之情,暗示人們應珍惜人生的美好青春。
所謂“意象”,指的是融合了主觀情思的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換言之,就是含有某種思想感情的形象。
如果不了解意象的特點,很難真正讀懂詩歌。請看下面兩句詩:“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浮云”和“落日”是兩句詩中很精彩的意象。這兩個意象應怎樣理解?它們好在哪里?要回答這樣的問題,需要有一定的積累。“浮云”行蹤不定,讓人聯想到漂泊。“落日”徐徐而下,讓人聯想到對朋友的依戀。這兩個意象可能就是由眼前之景引出的,卻又含有不盡之意,因而很能體現詩歌暗示性的特點。
意象具有繼承性。一般說來,意象表達的意思(情感)是比較固定的。比如“白云”是晴空景象,一般用來表現浩茫的空間,如“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崔顥《黃鶴樓》);而“黑(烏)云”是雨前景象,一般用來表現環境的險惡,如“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李賀《雁門太守行》);“青云”一般用來喻權勢,如“奈何青云士,棄我如塵埃”(李白《古風》);“閑云”一般用來表現閑適之情,如“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王勃《滕王閣詩》);“孤云”用來表現淡泊寧靜,如“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李白《獨坐敬亭山》)。從上面的一些例子可以看出,積累一些常見的意象是鑒賞古詩的必要準備。
意象又是有創造性的,同一個意象可以表達不同的情感。請看下面的三個例子:“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鶯啼驚妾夢,不得到遼西。”(金昌緒《春怨》)“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
三首詩中都使用了黃鸝(鶯)的意象,但表達的思想感情卻截然不同。在《絕句》中,“黃鸝”的意象傳達出喜悅之情。在《春怨》中,黃鶯的意象則傳達出煩悶之情。女子思念在遼西征戰的丈夫(或情人),夢被鶯啼打斷,自然心中煩悶。在這首詩中,通常情況下傳達喜悅之情的意象“黃鶯”就被徹底“顛覆”了。而在《蜀相》中,“黃鸝”的意象所表達的感情更是十分復雜。詩人只見祠堂,不見丞相,美景更增感傷,因而在詩中“黃鸝”的意象所傳達的更多的是惆悵之情。這就涉及到梁啟超所說的“以樂景寫哀情”的寫法了。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要想真正把握意象,還要把該意象放在全詩中細加揣摩。
意象具有創造性還表現在另一個方面,即相似的思想感情可以用不同的意象來表現。同是表現愁,李煜的詞化作了空間上的長度——《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在賀鑄的筆下,則化作了時間上的距離——《青玉案》“若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而在李清照的筆下,“愁”有了重量——《武陵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三位詞人筆下的意象是完全不同的,這就是詩歌意象的創造性。
我們在鑒賞詩歌時,既要了解詩歌意象確定的一面(繼承性),又要了解詩歌意象變化的一面(創造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進入鑒賞的層次。
所謂“意境”,是指情景交融的藝術形象和它引發的想象中的形象的總和。其基本特征是虛實相生,換言之,就是作者的主觀情思與客觀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袁行霈語)。意境強調的是主觀與客觀的關系。解讀詩歌的意境,除了讀懂詩歌所傳達的思想內容之外,還應了解意與境交融的方式。通常方式有:情隨境生,如杜牧的《山行》;移情入景,如杜甫的《春望》;體貼物情,物我情融,如陶淵明的《飲酒(之五)》。
意境是高度個性化的,意境又是不斷創新的。對于考生來說,應該多讀多背一些經典詩作,以熟悉一些常見的意境。
一般來說,意境能夠反映幾個方面的人生體驗,即抒寫個人情感的、歌詠美好事物的、抒發家國情懷的。當代學者袁行霈將意境劃分為詩人之意境、詩歌之意境和讀者之意境。
意境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過生動的畫面表現出來的達到“內情”與“外物”相統一而具有藝術感染力的境界。意境是情與景的水乳交融,是形神情理和諧的溶合。換句話說,意境是文藝作品思想意義與藝術形象的高度統一的藝術環境,是作者滲透了美學思想和情感而創造出來的藝術形象。
意象是意境構成的“細胞”,若干個和諧統一的意象構成一個完整的意境。要創造詩歌的意境就必須處理好意、象之間的辨證關系。這一關系,從內容上說,表現在物與志、景與情、事與理、人與意的辨證關系;從形式上說,表現在藏與露、虛與實、跳與聯的辨證關系。只有從內容、形式上處理好意象之間的辨證關系才能創造出詩歌思想意義與藝術形象高度合一的藝術境界——意境.
意境是一切文藝作品,特別是詩歌所追求的審美目標,是我國傳統的文藝鑒賞中所極為重視的一個審美課題。詩歌論壇上有句話,叫“詩歌好不好看構思,美不美看意境”,事實也是如此。就拿僅二十字的柳宗元《江雪》為例(干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作者把天寒地凍(意象)、人鳥絕跡(意象)的雪景垂釣(合稱“境”)與自己遭到貶斥以后孤獨無援的心情(意)融為一體,創造了一種凄清孤寂的境界,這便是意境。
這種能引發讀者想像并使讀者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的藝術境界是歷代詩人所追求的,也是詩歌創作的最高美學境地,詩有沒有詩味就表現在這點上。怎樣創造這種神秘美妙而又有無窮魅力的意境呢?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處理好意象之間辯證關系,或者說意境源于意象之辯證之中。
意象不是意境,但與意境有密切的關系。意境是整篇作品主觀思想與藝術形式溶于一體的環境,是整首詩歌的整體畫面、完整形象的表現。意象只不過是構成藝術境界的“細胞”,是意境的“零部件”,是意境創造的基礎。綜而言之,兩者應是全部與局部、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一般地說,若干個和諧統一的意象構成一個美麗的意境。
要創造詩歌的意境,必須處理好意象之間的辯證關系。何為意象辯證關系呢?通俗地說,意象即意之象,包括意和象兩個方面及由兩者結合而產生具有新涵義的情境。象即詩歌所描繪的形象、表象、外物,是客觀的、可見的、具體的、生動的。好詩必有“象”,故蘇軾贊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象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反映到作品的東西,是“意”所得以寄托的外物,包括視覺表象、聽覺表象、味覺表象、嗅覺表象和觸覺表象,這是詩人對客觀世界選擇取舍的結果。“意”即詩歌通過“象”所要表達的內情、主旨,是主觀的、不可見的、抽象的、概括的,是象所蘊藉的情意。古人所云為“言(象)外有無窮之意”。通常我們可以把象理解為詩中的人、事、物、景等外物,把意解釋為志、理、情、義等內旨,只不過側重點不同而已。比如,詩句“從星星的彈孔中,會流出血紅的黎明”,這詩句不能說有意境,但卻有意象。星星、彈孔、血、黎明……可稱“象”,意為這些外物組合、疊加而形成的與通常不一樣的新的意思(似乎可以理解為經過黑夜的戰斗,黎明因此來臨)。這兩者的和諧統一,合稱為“意象”。
感情說的簡略一點,一般是悲、愁、苦、樂、思、憂、憤、愛、恨、傷等,具體說就是憂國憂民、建功報國、懷古傷今、懷才不遇、蔑視權貴、憤世嫉俗、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登高攬勝、惜春悲秋、思鄉懷人、離愁別恨等。
古詩中表意境的詞語可以概括為大、遠、壯、美、靜、闊、麗、寂、冷、空等,經常用到的意境類詞語有三類
1、優美類:
幽靜、幽美、優美、寧謐、靜謐、清新、清幽、寧靜、恬靜、恬淡、清靜、明麗、艷麗
寧靜恬淡、寧靜美好、清新明麗、清新自然、清新幽美、清幽明凈、清爽寧靜
恬淡閑適、恬淡寧謐、閑適恬然、閑適恬淡、閑適自然、幽清明凈、和諧靜謐
清幽脫俗、空靈高遠、空蒙迷茫、空靈蒙朧
生機盎然、生意盎然、優美迷人、華美壯麗、艷麗迷人、艷麗優美、明麗優美
2、清冷類:
孤寂、蕭條、蕭瑟、荒涼、蒼涼、清冷、凄涼、衰敗、破敗、頹敗、冷清、凄清、寥落、寂寥、冷寂、悲涼
孤清冷寂、孤寂冷清、蕭瑟凄涼、蕭瑟冷寂、蕭瑟蒼涼、蒼涼蕭條、凄涼冷清、冷清凄涼、冷落寂寥、冷清悲涼、荒涼頹敗、荒涼破敗、荒涼殘敗、衰敗凄涼、衰敗悲涼、悲壯蒼涼、慘烈悲壯
3、宏闊類:
雄渾、雄奇、遼闊、開闊、壯闊、壯觀、壯麗、瑰麗、恢弘、高遠、深遠、莽蒼、蒼莽、蒼茫
雄渾壯闊、雄渾開闊、雄渾闊大、雄渾壯觀、雄渾壯麗、雄奇闊大、壯闊恢弘、雄奇瑰麗、恢弘高遠、高遠遼闊、遼闊蒼涼。
1、《赤壁賦》第一段通過大江、明月、白露、清風、東山、星光等意象,營造出 的意境,抒發了 的情懷。
答案:空蒙迷離、超凡脫俗 寄情山水、超脫瀟灑
2、《荷塘月色》通過荷花、荷葉、薄霧、荷香、月光、薄云、楊柳等意象,營造出 的意境,抒發了 。
答案:淡雅明麗、馨香高潔 對荷塘及周圍景物喜愛之情
3、《故都的秋》通過一椽破屋、碧綠的天色、馴鴿的飛聲、日光、破的墻壁、秋花(喇叭花)、槐樹落蕊、秋草、秋蟬、秋雨、棗子樹等意象,營造出 的意境,抒發了 。
答案:北國清秋清冷蕭瑟、破敗寥落 對故都秋天的喜愛以及特殊的審美情調。
4、《滕王閣序》“時維九月……聲斷衡陽之浦”通過寒潭、崇阿、飛閣、山原、川澤、閭閻、云雨、彩虹、日光、落霞、孤鶩、秋水、長天、漁舟、雁陣等意象,營造出 的意境,抒發了 。
答案:色彩明麗、雄宏壯闊 對滕王閣周圍壯美秋天的贊美之情。
5、《沁園春長沙》通過萬山、層林、江水、百舸、雄鷹、游魚等意象,營造出 的金秋意境,抒發了 。
答案:色彩明麗、壯闊遼遠、生機勃勃 對湘江兩岸壯美秋景的贊美之情和改天換地的豪情壯志。
6、《邊城》通過白塔、小溪、渡船、黃狗、吊腳樓、龍舟等意象,營造出出 的意境,抒發了 。
答案:古樸寧靜、純樸自然 對湘西美好景致風俗的愛戀
7、《春》通過春花、春草、春雨、春風,營造出 的意境。抒發了 。
答案:清新明麗、生機盎然 對大好春光的熱愛之情,暗示人們應珍惜人生的美好青春。
上一篇:仇遠《齊天樂·蟬》閱讀答案及賞析
下一篇:鄺露《洞庭酒樓》閱讀答案
* “意象”是近些年來詩歌鑒賞中出現頻率很高的術語,它最能體現詩歌的本質。可以說,它是打開詩歌鑒賞之門的鑰匙。因此,把握意象對于詩歌鑒賞活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所謂“意象”,指的是融合了主觀情思的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換言之,就是含有某種思想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