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啟《詠梅九首(其一)》鄭燮《山中雪后》閱讀答案對比賞析
詠梅九首(其一)
高啟
瓊姿只合①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②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
山中雪后
鄭燮
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③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閑。
【注釋】①合:應該。②何郎:指南朝的詩人何遜,留下過描寫梅花的佳句。③檐流:屋檐上滴下的流水。
1、頸聯正常語序是“蕭蕭寒竹依疏影,漠漠春苔掩殘香”,詩中這樣寫用了何種手法,并簡要分析。
2、兩首詩各描寫了怎樣的景色,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參考答案
1.使用了襯托手法。(1分)詩人借助依傍梅花的寒竹襯出梅的清正高峻;借助掩埋落梅的青苔襯出報春之梅的無私。(2分)表達了詩人對梅花的贊美和欣賞。(2分)
2.高詩描寫的雪滿山是臥梅的背景,側面烘托出梅花高潔的品行。寫出詩人對梅花的喜愛。(3分)鄭詩描寫的是詩人清晨開門所見之景,塑造了一個雪晴之后日照雪山的冷清畫面,表達了詩人心中的孤寂清凈之感。(3分)
對比賞析
《山中雪后》是清代鄭燮所寫的詩詞,同時也是一首七言絕句詩,作者借此詩作托物言志。在這首詩歌中,鄭燮由大雪之后的寒冷,寫到自己內心深處的凄涼,看似寫景狀物,實則見景生情,將景和物交融一起,對歷經苦難的身世發出深深的感嘆。此詩含蓄地表現了作者清高堅韌的性格和潔身自好的品質。
高詩賞析
“瓊姿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瓊姿,這是古詩詞中的常用詞了,謂瑰麗的姿容,通常只用于梅花。不過,詩的首聯,卻一點也不因這措辭的常見而顯得平凡:神話中的昆侖山,上有瑤臺十二座,皆以五色彩玉筑成;梅花既有瑰麗的風姿,那么就本該(合,應該)充任瑤臺上的瓊玉,至于它們為何不留居在飄渺的仙山,卻被不知哪位仙家之手,栽向了江南的處處山林,這,可真是個令人大惑不解的疑問!這二句,給凡間的梅花,賦予了謫仙的身份,使它們縱然已降生到地上,卻終究是超凡出塵、氣質異于俗中眾花。若不是詩人對梅的品行理解至深,安能作此奇想、出此奇語、發此奇問?至于為何只說栽于江南,而不說栽于天下,這,也可算得個疑問:大概,詩人一生足跡不出江南,在他的心目中,只有這片山川鐘秀、人杰地靈的廣土,才最適宜迎接梅的降臨?
“雪滿山中高士臥”,梅花到底還是來到了人間,不過,它們既然是夙具仙骨,當然也不屑在塵埃之中生長;遠離人跡的煩囂,棲住到大雪鋪滿的深山,這,才是這位孤高拔俗的隱士的愿望。常人說到梅花,總不免提什么“傲霜斗雪”,其實,梅花又何嘗逞勇好斗?雪滿山中,它們卻穩穩地酣臥,何嘗把大雪放在心上?大雪又怎配做它們的對頭?“月明林下美人來”,梅花到底是花的一種,是世人愿意親近的美人,不過,這美人既然是仙子下凡,俗人當然不能輕易窺到,若去鬧市中尋覓,無異于水中撈月。你須得摒棄一切俗念,退身到清風明月的林泉之下,那時,你才能見到她款款而來,神情是那么超朗閑雅,容貌是那么清秀動人,一如《世說新語》中的詠絮才女謝道蘊,“神情散朗”,有“林下風氣”。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請反復吟誦這千古名句,請反復體味其中的含義:獨立而無驚、無憾的高士,秀雅而不艷、不俗的美人,梅花的高潔精神,不正化身于這二者而得到了最生動的顯現了嗎?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這二句是分承上二句,再作進一步的申說,其原來的含義,應該是如下:山間的蒼蒼秀竹,自不會放過與高士交結的機會,它們把自己蕭蕭竹聲中的清寒,奉獻給梅花的身影,好讓那疏朗的梅影得了清寒的依附,更顯得儀態高峻;山間最不起眼的漠漠青苔(漠漠,密布之貌),也知道愛憐美人,當她完成了報春的使命,零落的花瓣半蝕于春泥之時,它們也會把自己身攜的微微春意,輕輕遮掩在她殘留的清香之上,好讓無意爭春的美人,也多少領受點春的回報。這二句的正常順序,本來也該是“蕭蕭寒竹依疏影,漠漠春苔掩殘香”,殊不料,詩人卻把“寒”與“春”提煉到醒目的句首,顯得這二者才是依托于“疏影”、“殘香”的梅之魂魄,而遺于句尾的“竹”、“苔”,倒成了這二者蛻下的軀殼。次序一變,詩的境界頓異,詩人的筆法,真是老到。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何郎,指南朝的詩人何遜,作有《揚州法曹梅花盛開》等詩,雖然他不是第一個詠梅者,但詩人大概認為梅花的“好詠”(佳作)自他而始。在何遜之后,詩壇上當然也不乏“好詠”,但詩人在這里說梅花自從何遜去了便不逢知己,使自己不禁要問它們在漫漫的歲月里,寂寞愁苦地在東風中開落了多少回,似乎近千年來只生出自己一個梅花的知音——這,說他目無古人、過于自負,也未嘗不是;但若沒這份空前的自信,又如何有膽量拋開古人的陳規所限,別創出這千古佳作?況且,佳作既已詠成,就算他真的笑傲古人,古人到底也指摘他不得!
具體的梅易寫,抽象的梅難說;梅之形態易賦,梅之精魂難攝。何也?詩人若不先稟有梅的靈性,又安能窺到梅的靈魂深處?因此,由此意義上說,讀者最該佩服的,倒不在詩人手筆的高妙,而應是詩人襟懷的高潔;讀者在梅的“疏影”之上,也更該細看是否有詩人自己的身影在“依”著。
高啟
瓊姿只合①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②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
山中雪后
鄭燮
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③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閑。
【注釋】①合:應該。②何郎:指南朝的詩人何遜,留下過描寫梅花的佳句。③檐流:屋檐上滴下的流水。
1、頸聯正常語序是“蕭蕭寒竹依疏影,漠漠春苔掩殘香”,詩中這樣寫用了何種手法,并簡要分析。
2、兩首詩各描寫了怎樣的景色,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參考答案
1.使用了襯托手法。(1分)詩人借助依傍梅花的寒竹襯出梅的清正高峻;借助掩埋落梅的青苔襯出報春之梅的無私。(2分)表達了詩人對梅花的贊美和欣賞。(2分)
2.高詩描寫的雪滿山是臥梅的背景,側面烘托出梅花高潔的品行。寫出詩人對梅花的喜愛。(3分)鄭詩描寫的是詩人清晨開門所見之景,塑造了一個雪晴之后日照雪山的冷清畫面,表達了詩人心中的孤寂清凈之感。(3分)
對比賞析
《山中雪后》是清代鄭燮所寫的詩詞,同時也是一首七言絕句詩,作者借此詩作托物言志。在這首詩歌中,鄭燮由大雪之后的寒冷,寫到自己內心深處的凄涼,看似寫景狀物,實則見景生情,將景和物交融一起,對歷經苦難的身世發出深深的感嘆。此詩含蓄地表現了作者清高堅韌的性格和潔身自好的品質。
高詩賞析
“瓊姿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瓊姿,這是古詩詞中的常用詞了,謂瑰麗的姿容,通常只用于梅花。不過,詩的首聯,卻一點也不因這措辭的常見而顯得平凡:神話中的昆侖山,上有瑤臺十二座,皆以五色彩玉筑成;梅花既有瑰麗的風姿,那么就本該(合,應該)充任瑤臺上的瓊玉,至于它們為何不留居在飄渺的仙山,卻被不知哪位仙家之手,栽向了江南的處處山林,這,可真是個令人大惑不解的疑問!這二句,給凡間的梅花,賦予了謫仙的身份,使它們縱然已降生到地上,卻終究是超凡出塵、氣質異于俗中眾花。若不是詩人對梅的品行理解至深,安能作此奇想、出此奇語、發此奇問?至于為何只說栽于江南,而不說栽于天下,這,也可算得個疑問:大概,詩人一生足跡不出江南,在他的心目中,只有這片山川鐘秀、人杰地靈的廣土,才最適宜迎接梅的降臨?
“雪滿山中高士臥”,梅花到底還是來到了人間,不過,它們既然是夙具仙骨,當然也不屑在塵埃之中生長;遠離人跡的煩囂,棲住到大雪鋪滿的深山,這,才是這位孤高拔俗的隱士的愿望。常人說到梅花,總不免提什么“傲霜斗雪”,其實,梅花又何嘗逞勇好斗?雪滿山中,它們卻穩穩地酣臥,何嘗把大雪放在心上?大雪又怎配做它們的對頭?“月明林下美人來”,梅花到底是花的一種,是世人愿意親近的美人,不過,這美人既然是仙子下凡,俗人當然不能輕易窺到,若去鬧市中尋覓,無異于水中撈月。你須得摒棄一切俗念,退身到清風明月的林泉之下,那時,你才能見到她款款而來,神情是那么超朗閑雅,容貌是那么清秀動人,一如《世說新語》中的詠絮才女謝道蘊,“神情散朗”,有“林下風氣”。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請反復吟誦這千古名句,請反復體味其中的含義:獨立而無驚、無憾的高士,秀雅而不艷、不俗的美人,梅花的高潔精神,不正化身于這二者而得到了最生動的顯現了嗎?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這二句是分承上二句,再作進一步的申說,其原來的含義,應該是如下:山間的蒼蒼秀竹,自不會放過與高士交結的機會,它們把自己蕭蕭竹聲中的清寒,奉獻給梅花的身影,好讓那疏朗的梅影得了清寒的依附,更顯得儀態高峻;山間最不起眼的漠漠青苔(漠漠,密布之貌),也知道愛憐美人,當她完成了報春的使命,零落的花瓣半蝕于春泥之時,它們也會把自己身攜的微微春意,輕輕遮掩在她殘留的清香之上,好讓無意爭春的美人,也多少領受點春的回報。這二句的正常順序,本來也該是“蕭蕭寒竹依疏影,漠漠春苔掩殘香”,殊不料,詩人卻把“寒”與“春”提煉到醒目的句首,顯得這二者才是依托于“疏影”、“殘香”的梅之魂魄,而遺于句尾的“竹”、“苔”,倒成了這二者蛻下的軀殼。次序一變,詩的境界頓異,詩人的筆法,真是老到。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何郎,指南朝的詩人何遜,作有《揚州法曹梅花盛開》等詩,雖然他不是第一個詠梅者,但詩人大概認為梅花的“好詠”(佳作)自他而始。在何遜之后,詩壇上當然也不乏“好詠”,但詩人在這里說梅花自從何遜去了便不逢知己,使自己不禁要問它們在漫漫的歲月里,寂寞愁苦地在東風中開落了多少回,似乎近千年來只生出自己一個梅花的知音——這,說他目無古人、過于自負,也未嘗不是;但若沒這份空前的自信,又如何有膽量拋開古人的陳規所限,別創出這千古佳作?況且,佳作既已詠成,就算他真的笑傲古人,古人到底也指摘他不得!
具體的梅易寫,抽象的梅難說;梅之形態易賦,梅之精魂難攝。何也?詩人若不先稟有梅的靈性,又安能窺到梅的靈魂深處?因此,由此意義上說,讀者最該佩服的,倒不在詩人手筆的高妙,而應是詩人襟懷的高潔;讀者在梅的“疏影”之上,也更該細看是否有詩人自己的身影在“依”著。
上一篇:李邴《漢宮春·瀟灑江梅》閱讀答案及賞析
下一篇:文天祥《紀閑》閱讀答案及簡析
* 詠梅九首(其一)高啟瓊姿只合①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自去何郎②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山中雪后鄭燮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檐流③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閑。【注釋】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