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慨時運類古詩鑒賞試題及答案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注】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身份出使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實際上是被排擠出朝廷。這首詩寫的就是這次出使的情景。
1、頷聯用“征蓬、歸雁”比喻 ,表達了 的感情。
詩人自己 詩人孤獨、思鄉
2、蘇軾評價王維詩云“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就是一幅美妙的圖畫。請說說這幅畫的美是如何表現出來的。
①這幅圖畫具有 美。
②美的具體表現:
示例一:①圖畫的構圖美。 ②畫面空間闊大,層次非常豐富:從上到下有天邊的“落日”、空中的烽煙、地上的“長河”;從近到遠有烽煙、夕陽、無邊的“大漠”。
示例二:①圖畫的線條美。 ②線條簡約,寥寥幾筆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態:廣闊的大漠上,縱的是烽煙,橫的是黃河,圓的是落日。
示例三:①圖畫的色彩美。 ②色彩艷麗、豐富:黃色的“大漠”、渾黃的“長河”、白色的烽煙、紅色的“落日”,雄渾寥廓的邊塞風光如在眼前。
示例四:①圖畫的意境美。 ②詩句形象生動描繪出壯麗、奇特、別致的塞外風光,動靜結合,意境雄渾。“大漠”背景下,有緩緩升起的烽煙,有波瀾不驚的“長河”,有即將西下的“落日”。
3、從景物描寫和表達的思想感情兩個方面,說說你對“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的理解。
這兩句詩寫 隨風而去的“征蓬”和進入胡天的“歸雁”,也是遠赴邊塞的詩人自己的寫照;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象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象振翮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從中透露出詩人內心幽微難言的激憤抑郁的感
4、 、用自己的話,描寫“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展示的“千古壯觀”。
黃沙莽莽,無邊無際,草木不見,行旅斷絕。極目遠眺,一縷孤煙勁拔堅韌、剛直有力地升騰在天盡頭,俯首遠瞰,橫貫浩瀚沙漠的黃河邊,蒼茫地掛著一輪圓圓的落日。
這段話寫進入邊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一個“大”字,形象描繪出邊疆沙漠的荒涼與浩瀚,那里寬闊無邊沒有什么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下面一個“直”字則表現出了他的勁拔和堅毅之美。那荒漠上沒有任何山巒林木,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得用“長”來形容才算準確。另外,落日本來給人是一種凄楚蒼涼的印象,而在此處詩人卻把它寫“圓”了,便給人以親切溫暖之感。詩人不僅實寫了沙漠的景象,而且還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入到廣闊的自然環境中去,正如王國維所評價的那樣,這是“千古壯觀”的名句。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唐 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既表現了作者對自己被貶謫、遭棄置的無限辛酸和憤懣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時也表現了詩人的堅定信念和樂觀精神。
1、這首詩的首聯寫出了詩人怎樣的遭遇?
詩人遠離京城,身處荒僻之地,長期被棄用。
2、這首詩雖含憂傷,但更見豁達。請結合劃線詩句,作簡要分析。
①“沉舟”、“病樹”是詩人自喻,飽含感慨身世、惆悵憂傷之情;②但他對未來并不失望,堅信“沉舟側畔”,必然有“千帆”競渡,“病樹前頭”,終究會“萬木”爭春,表現出詩人豁達豪邁的胸襟。
3、頸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歷來為人所稱贊。試從詩人的思想感情和蘊含的哲理兩個角度,說一說你的理解。(3分)
答:(1)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
(2)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1)此聯表現了詩人身經危難,仍保持堅定的意志和積極樂觀的精神。(或“雖身經危難卻不消極氣餒,而是保持積極進取的樂觀精神和百折不回的堅強毅力”)(意思對即可)(2)告訴人們:舊事物必將消逝,新事物必將發展起來,社會在前進,前景無限美好。(如回答“包含著新陳代謝的規律”亦可)
4、詩的頷聯中借用兩個典故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1)聞笛賦:__________ (2)爛柯人:______________
①懷念故友;②對歲月流逝、人事變遷的感嘆。
5、奠定本詩感情基調的詞是凄涼傷感。后轉化為積極樂觀(或:慷慨激昂)
6、本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既表現了作者對自己被貶謫、遭棄置的無限辛酸和憤懣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時也表現了詩人的堅定信念和樂觀精神。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1、初中三年中我們學習了許多唐詩:有的詠史,有的詠物;有的描寫清新美麗的山水田園,有的刻劃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上面這首詩屬于哪一類?這類詩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
詠史詩。特點是詠史抒懷或借史實抒發作者情感
2、試說說"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深刻含義。
"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對歷史興亡的慨嘆,他認為歷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種機遇"或"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作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答懷才不遇,有志不得伸等也可。)
3、前兩句詩在全詩中的作用是什么?
詩的前兩句借一件古物來興起對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嘆。或前兩句寫興感之由
4、若將“銅雀春深鎖二喬”換成“國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為什么?
不好。以二喬的命運形象代表東吳的命運,更能體現詩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見大,感情表達更含蓄。
5、這是一首與三國的故事有關的詩,“東風”指_________;詩中的“周郎”是指《三國演義》中的哪位英雄人物?_______ 。詩人杜牧和 ________合稱“小李杜
火燒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敗曹操的事)、周瑜、李商隱
6、“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是千古傳頌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將被關進銅雀臺中了
7、赤壁之戰中,如果不是東風給周瑜以方便,勝者可能就是曹操,歷史將要重寫。因此有人認為,杜牧作本詩的目的是為曹操叫屈。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何?
杜牧其實是借《赤壁》表現這樣的感嘆:歷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種機遇
⑴杜牧:字牧之,唐代詩人。在詩歌創作上與另一位晚唐詩人“李商隱”齊名,并稱“小李杜”。
體裁:七絕詩,內容:詠史詩,也是借題發揮;
⑵《赤壁》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現詩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氣。
前兩句寫興感之由,由“折戟”引出“認前朝”——“三國赤壁”,為后兩句作鋪墊。后兩句發議論感慨。一反傳統看法,認為若不是東風給周瑜以方便,勝者可能就是曹操,歷史將要重寫,這兩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表達了作者認為不以成敗論英雄(或是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種機遇)的政治見解和獨到的史識。
作者并不從正面寫赤壁之戰的過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說其事,并以兩位美女的命運來反映赤壁之戰對東吳政治軍事形勢的重大影響。二喬的命運在這里形象地代表了東吳的命運,以小見大,深刻警策。
⑶詩人怎樣評價赤壁之戰的?
不以成敗論英雄。赤壁之戰的勝利,不過是借助東風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
⑷《赤壁》詩所詠赤壁,并非赤壁之戰發生地,由此可見傳統詠史詩的一個什么特點?
《赤壁》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人即物感興,托物詠史,點明赤壁之戰關系到國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時暗指自己胸懷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見大。詠史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個重要類型。許多詠史詩,不僅是對歷史滄桑的歌詠,更包孕了作者的認識和感情,即所謂名為詠史,實為詠懷。在這首詩中,赤壁之戰已不是作者關注的重點,歷史興亡之感才是本詩所要表達的情感,只是表現得形象含蓄而已。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院香徑獨徘徊。
⑴《浣溪沙》主要寫作者在春天黃昏時的生活和心情,直接真實地抒發了個人的生活感受。
作者善于描寫眼前景物引起的剎那間感受。全詞寫得淡雅自然,俏麗雋永,音節諧暢,如珠轉玉盤。
上片觸景生情,感慨歲月流逝,年華易去。首句寫悠閑的詩酒生活,繼而由眼前的景物引起今昔的聯想,產生了時光與年華易去難留的淡淡愁思,惋惜之情。于是面對西下的夕陽發出“夕陽西下幾時回”的感嘆。作者看見“夕陽西下”想到了歲月在不斷地流逝。時間是不能倒流的。
下片下闋借寫傷春的惆悵,抒發自我排遣的心情。面對花殘燕歸的景象,傷春嘆老之情更為濃烈。“無可奈何”寫主觀情感;“花落”、“燕歸”寫令人傷感的客觀規律。最后以“小園香徑獨徘徊”作結,形象鮮明。人物惆悵不安、孤獨寂寞的情狀躍然紙上,達到了以形顯情的效果。在詞中作者對生活的體驗,對人生的思考,借助曲、酒、夕陽、落花、燕子并通過自己的觀察與感受表現出來,所以做到了景與情自然結合,渾然一體。
⑵詞人的心態及詞中的情感,作者對歲月的愛惜和對生命的珍視。
⑶你是怎樣理解“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兩句的?
花開花落是自然規律,所以人是無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來尋舊巢,所以說似曾相識。這是作者對時光流逝的慨嘆。
1.詩人徘徊于小園香徑,精心選擇了 、 和 等景物,描繪了一組優美的畫面。
夕陽 落花 歸燕
2“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是千古名句,試簡析這兩句詩好在哪里。
兩句話對仗工整,音調和諧;畫面生動,通過對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寫,抒發了對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濃郁,寓意深刻,發人深省,因而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3、從“ ”、“ ”等可以看出這首詞是懷人之作。
“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等。
4、“小園香徑獨徘徊”中的“獨”字透露出作者 的情感。
落寞、孤獨;
5、詞中“ ”一句已具有廣泛的意義,社會人生中無法言喻的無奈,都可以用此語感嘆一番。
無可奈何花落去。
6、這首詞中多處運用對比的寫法,請找出其中的一個例子,并簡要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例子:“新”與“舊”的對比;或:“去”與“來”的對比。好處:“新”是唱新詞的環境,“舊”是飲酒唱詞的環境——舊亭臺,新詞舊景對比,抒發了今是昨非的悵惘情思;或“去”是花落去,“來”是燕歸來,來去對比,增加了對時光逝去的惋惜之情。
相見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⑴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
這首詞是李煜降宋之后寫的,借以表達他的亡國哀思。之所以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是由于它對“離愁”所做的真切、深刻的描寫。
1、詞中點明傷情的地點是 ,時間是 ,季節是 。
西樓;夜晚;秋季。
2.這首詞寫景簡練而有序,“ ”一句是寫仰視之景;“ ”一句是寫俯視之景。
月如鉤;寂寞梧桐庭院鎖清秋。
3.這首小令是南唐李后主降宋后所寫,借以表達他的 。其感情基調可用 來概括。
愁苦之情;“愁”字
4.“剪不斷,理還亂”是以麻絲比喻愁思。這樣寫有什么妙出?現在人們用這一比喻有什么新意?
(1)妙處:
(2)新意:
用“絲”寫“思”的諧音,形象地把“離愁”這種抽象的感情寫活了,寫出了一種非常深切的人中感受。內心的煩亂(某些事難以處理解決)。
5.“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表達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用來形容只有自己內心知曉的那種難以言說的感受。
6、“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中“無言”與“月如鉤”表現了詞人當時什么樣的心境。
表現了詞人因目睹殘月而想起故國時產生的惆悵寂寞
7、詞人是如何表現離愁的?請根據三四句詞意作簡要賞析。
詞人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抽象的愁緒比喻為具體的絲線,形象生動的寫出了詞人愁腸百結難以排遣的心情。
《水調歌頭》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⑴《水調歌頭》表達了詞人由心有所郁結,到心胸開闊的樂觀曠達情懷。
⑵詞的上片問天;下片問月;但歸根結底是問人生。
上片寫詩人在“天上”“人間”之間的徘徊、矛盾與難以抉擇,下片寫對月懷人,以積極樂觀的曠達情懷作結。
1、這首詞中表達出深沉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2、對這首詞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B
A、上闕寫詞人把酒問月,萌生了“乘風歸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轉向對人間的喜愛。
B、下闕寫詞人望月懷人,由感傷離別轉為對離人的祝福。在詞人眼里,月圓人團圓是一種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時空阻隔,這是對一切經受離別之苦的人們的祝福。
D、全詞以“明月”貫穿,詠月兼懷親人,表達了詞人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
3、你還知道哪些和“月亮”“月光”有關的古詩詞?說說“月亮”“月光”在古詩詞中通常蘊含的意義?
如李白的《靜夜思》。古代詩人常借“月亮”“月光”表達思念之情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注】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身份出使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實際上是被排擠出朝廷。這首詩寫的就是這次出使的情景。
詩人自己
2、蘇軾評價王維詩云“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就是一幅美妙的圖畫。請說說這幅畫的美是如何表現出來的。
①這幅圖畫具有
②美的具體表現:
示例一:①圖畫的構圖美。
示例二:①圖畫的線條美。 ②線條簡約,寥寥幾筆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態:廣闊的大漠上,縱的是烽煙,橫的是黃河,圓的是落日。
示例三:①圖畫的色彩美。 ②色彩艷麗、豐富:黃色的“大漠”、渾黃的“長河”、白色的烽煙、紅色的“落日”,雄渾寥廓的邊塞風光如在眼前。
示例四:①圖畫的意境美。
3、從景物描寫和表達的思想感情兩個方面,說說你對“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的理解。
4、 、用自己的話,描寫“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展示的“千古壯觀”。
黃沙莽莽,無邊無際,草木不見,行旅斷絕。極目遠眺,一縷孤煙勁拔堅韌、剛直有力地升騰在天盡頭,俯首遠瞰,橫貫浩瀚沙漠的黃河邊,蒼茫地掛著一輪圓圓的落日。
這段話寫進入邊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一個“大”字,形象描繪出邊疆沙漠的荒涼與浩瀚,那里寬闊無邊沒有什么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下面一個“直”字則表現出了他的勁拔和堅毅之美。那荒漠上沒有任何山巒林木,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得用“長”來形容才算準確。另外,落日本來給人是一種凄楚蒼涼的印象,而在此處詩人卻把它寫“圓”了,便給人以親切溫暖之感。詩人不僅實寫了沙漠的景象,而且還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入到廣闊的自然環境中去,正如王國維所評價的那樣,這是“千古壯觀”的名句。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唐 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既表現了作者對自己被貶謫、遭棄置的無限辛酸和憤懣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時也表現了詩人的堅定信念和樂觀精神。
1、這首詩的首聯寫出了詩人怎樣的遭遇?
詩人遠離京城,身處荒僻之地,長期被棄用。
2、這首詩雖含憂傷,但更見豁達。請結合劃線詩句,作簡要分析。
①“沉舟”、“病樹”是詩人自喻,飽含感慨身世、惆悵憂傷之情;②但他對未來并不失望,堅信“沉舟側畔”,必然有“千帆”競渡,“病樹前頭”,終究會“萬木”爭春,表現出詩人豁達豪邁的胸襟。
3、頸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歷來為人所稱贊。試從詩人的思想感情和蘊含的哲理兩個角度,說一說你的理解。(3分)
答:(1)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
(2)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1)此聯表現了詩人身經危難,仍保持堅定的意志和積極樂觀的精神。(或“雖身經危難卻不消極氣餒,而是保持積極進取的樂觀精神和百折不回的堅強毅力”)(意思對即可)(2)告訴人們:舊事物必將消逝,新事物必將發展起來,社會在前進,前景無限美好。(如回答“包含著新陳代謝的規律”亦可)
4、詩的頷聯中借用兩個典故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1)聞笛賦:__________ (2)爛柯人:______________
①懷念故友;②對歲月流逝、人事變遷的感嘆。
5、奠定本詩感情基調的詞是凄涼傷感。后轉化為積極樂觀(或:慷慨激昂)
6、本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既表現了作者對自己被貶謫、遭棄置的無限辛酸和憤懣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時也表現了詩人的堅定信念和樂觀精神。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1、初中三年中我們學習了許多唐詩:有的詠史,有的詠物;有的描寫清新美麗的山水田園,有的刻劃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上面這首詩屬于哪一類?這類詩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
詠史詩。特點是詠史抒懷或借史實抒發作者情感
2、試說說"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深刻含義。
"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對歷史興亡的慨嘆,他認為歷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種機遇"或"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作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答懷才不遇,有志不得伸等也可。)
3、前兩句詩在全詩中的作用是什么?
詩的前兩句借一件古物來興起對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嘆。或前兩句寫興感之由
4、若將“銅雀春深鎖二喬”換成“國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為什么?
不好。以二喬的命運形象代表東吳的命運,更能體現詩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見大,感情表達更含蓄。
5、這是一首與三國的故事有關的詩,“東風”指_________;詩中的“周郎”是指《三國演義》中的哪位英雄人物?_______
火燒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敗曹操的事)、周瑜、李商隱
6、“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是千古傳頌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將被關進銅雀臺中了
7、赤壁之戰中,如果不是東風給周瑜以方便,勝者可能就是曹操,歷史將要重寫。因此有人認為,杜牧作本詩的目的是為曹操叫屈。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何?
杜牧其實是借《赤壁》表現這樣的感嘆:歷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種機遇
⑴杜牧:字牧之,唐代詩人。在詩歌創作上與另一位晚唐詩人“李商隱”齊名,并稱“小李杜”。
體裁:七絕詩,內容:詠史詩,也是借題發揮;
⑵《赤壁》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現詩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氣。
前兩句寫興感之由,由“折戟”引出“認前朝”——“三國赤壁”,為后兩句作鋪墊。后兩句發議論感慨。一反傳統看法,認為若不是東風給周瑜以方便,勝者可能就是曹操,歷史將要重寫,這兩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表達了作者認為不以成敗論英雄(或是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種機遇)的政治見解和獨到的史識。
作者并不從正面寫赤壁之戰的過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說其事,并以兩位美女的命運來反映赤壁之戰對東吳政治軍事形勢的重大影響。二喬的命運在這里形象地代表了東吳的命運,以小見大,深刻警策。
⑶詩人怎樣評價赤壁之戰的?
不以成敗論英雄。赤壁之戰的勝利,不過是借助東風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
⑷《赤壁》詩所詠赤壁,并非赤壁之戰發生地,由此可見傳統詠史詩的一個什么特點?
《赤壁》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人即物感興,托物詠史,點明赤壁之戰關系到國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時暗指自己胸懷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見大。詠史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個重要類型。許多詠史詩,不僅是對歷史滄桑的歌詠,更包孕了作者的認識和感情,即所謂名為詠史,實為詠懷。在這首詩中,赤壁之戰已不是作者關注的重點,歷史興亡之感才是本詩所要表達的情感,只是表現得形象含蓄而已。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院香徑獨徘徊。
⑴《浣溪沙》主要寫作者在春天黃昏時的生活和心情,直接真實地抒發了個人的生活感受。
作者善于描寫眼前景物引起的剎那間感受。全詞寫得淡雅自然,俏麗雋永,音節諧暢,如珠轉玉盤。
上片觸景生情,感慨歲月流逝,年華易去。首句寫悠閑的詩酒生活,繼而由眼前的景物引起今昔的聯想,產生了時光與年華易去難留的淡淡愁思,惋惜之情。于是面對西下的夕陽發出“夕陽西下幾時回”的感嘆。作者看見“夕陽西下”想到了歲月在不斷地流逝。時間是不能倒流的。
下片下闋借寫傷春的惆悵,抒發自我排遣的心情。面對花殘燕歸的景象,傷春嘆老之情更為濃烈。“無可奈何”寫主觀情感;“花落”、“燕歸”寫令人傷感的客觀規律。最后以“小園香徑獨徘徊”作結,形象鮮明。人物惆悵不安、孤獨寂寞的情狀躍然紙上,達到了以形顯情的效果。在詞中作者對生活的體驗,對人生的思考,借助曲、酒、夕陽、落花、燕子并通過自己的觀察與感受表現出來,所以做到了景與情自然結合,渾然一體。
⑵詞人的心態及詞中的情感,作者對歲月的愛惜和對生命的珍視。
⑶你是怎樣理解“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兩句的?
花開花落是自然規律,所以人是無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來尋舊巢,所以說似曾相識。這是作者對時光流逝的慨嘆。
1.詩人徘徊于小園香徑,精心選擇了
夕陽 落花 歸燕
2“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是千古名句,試簡析這兩句詩好在哪里。
兩句話對仗工整,音調和諧;畫面生動,通過對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寫,抒發了對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濃郁,寓意深刻,發人深省,因而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3、從“
“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等。
4、“小園香徑獨徘徊”中的“獨”字透露出作者
落寞、孤獨;
5、詞中“
無可奈何花落去。
6、這首詞中多處運用對比的寫法,請找出其中的一個例子,并簡要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例子:“新”與“舊”的對比;或:“去”與“來”的對比。好處:“新”是唱新詞的環境,“舊”是飲酒唱詞的環境——舊亭臺,新詞舊景對比,抒發了今是昨非的悵惘情思;或“去”是花落去,“來”是燕歸來,來去對比,增加了對時光逝去的惋惜之情。
相見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⑴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
這首詞是李煜降宋之后寫的,借以表達他的亡國哀思。之所以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是由于它對“離愁”所做的真切、深刻的描寫。
1、詞中點明傷情的地點是
西樓;夜晚;秋季。
2.這首詞寫景簡練而有序,“
月如鉤;寂寞梧桐庭院鎖清秋。
3.這首小令是南唐李后主降宋后所寫,借以表達他的
愁苦之情;“愁”字
4.“剪不斷,理還亂”是以麻絲比喻愁思。這樣寫有什么妙出?現在人們用這一比喻有什么新意?
(1)妙處:
(2)新意:
用“絲”寫“思”的諧音,形象地把“離愁”這種抽象的感情寫活了,寫出了一種非常深切的人中感受。內心的煩亂(某些事難以處理解決)。
5.“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表達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用來形容只有自己內心知曉的那種難以言說的感受。
6、“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中“無言”與“月如鉤”表現了詞人當時什么樣的心境。
表現了詞人因目睹殘月而想起故國時產生的惆悵寂寞
7、詞人是如何表現離愁的?請根據三四句詞意作簡要賞析。
詞人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抽象的愁緒比喻為具體的絲線,形象生動的寫出了詞人愁腸百結難以排遣的心情。
《水調歌頭》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⑴《水調歌頭》表達了詞人由心有所郁結,到心胸開闊的樂觀曠達情懷。
⑵詞的上片問天;下片問月;但歸根結底是問人生。
上片寫詩人在“天上”“人間”之間的徘徊、矛盾與難以抉擇,下片寫對月懷人,以積極樂觀的曠達情懷作結。
1、這首詞中表達出深沉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2、對這首詞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B
A、上闕寫詞人把酒問月,萌生了“乘風歸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轉向對人間的喜愛。
B、下闕寫詞人望月懷人,由感傷離別轉為對離人的祝福。在詞人眼里,月圓人團圓是一種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時空阻隔,這是對一切經受離別之苦的人們的祝福。
D、全詞以“明月”貫穿,詠月兼懷親人,表達了詞人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
3、你還知道哪些和“月亮”“月光”有關的古詩詞?說說“月亮”“月光”在古詩詞中通常蘊含的意義?
如李白的《靜夜思》。古代詩人常借“月亮”“月光”表達思念之情
上一篇:山水田園類古詩鑒賞試題及答案
下一篇:熱愛自然類古詩鑒賞試題及答案
* 使至塞上王維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注】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身份出使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實際上是被排擠出朝廷。這首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