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古詩歌鑒賞運用修辭手法的技巧例題及答案

    鑒賞運用修辭手法的技巧
    1.比喻。
    例1:閱讀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后面的問題。
    〔正宮〕塞鴻秋·潯陽即景 周德清
    長江萬里白如練,淮山數點青如淀;江帆幾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飛如電。晚云都變露,新月初學扇,塞鴻一字來如線。
    【注】①淮山:淮河一帶的遠山。②淀:即“靛”,深藍色染料。
    這首元曲最主要修辭手法是什么?其中“長江萬里白如練”和“塞鴻一字來如線”兩句在運用這種表現手法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
    最主要的修辭手法是比喻。而且句句用比,一句一景,千姿百態,氣象雄偉。
    “長江萬里白如練”一句從色和形的角度寫遠望長江,形象而有氣勢;
    “塞鴻一字來如線”一句則只從形的角度,描寫南歸的大雁“一”字排開,掠過江天的景象,這既點明時令,又引人遐想。
    這首曲是作者晚登潯陽樓的即興寫景之作,曲詞描繪作者秋登潯陽樓所見長江周圍景象,七個比喻句,從物象的遠近高低、動靜明暗、聲光色態著墨,組成了一幅充滿生機的圖景。
    回答本題時一定要看清題目的要求——最主要的修辭手法,以及后面“兩句在運用這種表現手法的角度”的提示,因為這首詞在主要表現手法比喻之外,還運用了對仗和排比的修辭手法。
    例2:閱讀下面一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菩薩蠻 晏幾道
    哀箏一弄湘江曲,聲聲瀉盡江波綠。纖指十三弦,細將幽恨傳。
    當筵秋水漫,玉柱斜飛雁。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
    上片中,詞人以一句“聲聲瀉盡江波綠”寫箏上彈奏的音樂,使用了什么手法?說說這樣寫的表達效果。
    答:______
    用了“通感”(“比喻”亦可)手法。
    將聽覺藝術的音樂比作湘江綠波傾瀉,流暢無礙。
    無形的音樂聲,在詞中化為有形有色的形象,既寫出彈者技高,又寫出聽者品音入微。
    這是一首描寫音樂的詞。詞人以生動形象的比喻和豐富的想象描寫了一位女子彈奏古箏的藝術效果,既有動作的描寫,也有神態的描寫。
    題目明確限定一句話所使用的手法,所以,回答此題并不難。
    2.擬人。
    例: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殘葉
    一樹摧殘幾片存,欄邊為汝最傷神。休翻雨滴寒鳴夜,曾抱花枝暖過春。
    與影有情唯日月,遇紅無禮是泥塵。上陽宮女多詩思,莫寄人間取次人。
    【注】①上陽:唐宮名,被謫宮人多被遣居于此。天寶中有宮人在葉上題詩,唐宣宗時宮人韓氏也有題紅葉詩。②取次:意為隨便、草草、等閑。
    本詩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樣的效果?請簡要賞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這是一首詠物詩,通篇運用擬人手法,賦予殘葉、日月、泥塵以感知,寄情真摯,表達對殘葉命運的同情與關切。
    ②本詩還運用了鮮明的對比手法:
    第三、四句,把殘葉現今的凄苦情狀與往昔盛時的溫馨可人進行對比;
    第五、六句,把殘葉未落時日月的有情與殘葉經霜委地后泥塵污染的無禮進行對比。
    從而揭示了殘葉的命運,寄寓深沉的感慨。
    這是一首詠物詩,詞句清新,寄情真摯。詩的開頭兩句寫時已深秋,樹葉紛紛凋零,作者憑欄悵望,頓感神傷。三、四句,以“寒”字點翻雨的清冷,以“暖”字點抱花的溫馨;把葉的今昔作了鮮明的對比。五、六句,寫殘葉的遭遇。前句寫殘葉未落之前日月無私地為它們留下戀枝的瘦影;后句寫墜落的紅葉卻遭泥塵的無禮玷污。結尾兩句,是設想殘葉落后的歸宿,表達了作者對落葉的祝福。
    修辭手法不難回答,重點和難點是效果,要聯系具體的句子來分析,不能只有結論。
    3.夸張。
    例: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逢入京使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注】龍鐘:流淚的樣子。
    “雙袖龍鐘淚不干”一句,詩人運用的是什么修辭手法?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
    詩人運用夸張的手法,說淚下如雨,濕袖難干,借以表達自己深切思念親人的心情。
    詩人托入京使捎話時內心的波瀾起伏,可見一斑。
    這種夸張手法的運用,強烈地表達了詩人的情感。
    這是一首邊塞詩,詩的情感表達細膩之中顯豪情。第一句是寫眼前的實景:離開長安已經好久了,回頭一望,只覺長路漫漫,塵煙蔽天。第二句帶有夸張,“龍鐘”是淋漓沾濕的意思,形象地描繪了詩人對長安親人無限的眷念。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氣:走馬相逢,沒有紙筆,就請你給我捎個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
    本題提問比較具體,思考的范圍窄,所以難度不大。可以對常見的修辭手法一一地排除,最后確定答案。
    4.借代。
    例: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如夢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綠肥紅瘦”歷來為人所稱道,請從修辭的角度分析此句的妙處。
    答:______
    本句運用借代的修辭手法。
    “綠”“紅”以顏色分別借代“葉”“花”,“肥”“瘦”分別形容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生動形象,新鮮而又奇特。
    這首詞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它通過對海棠“綠肥紅瘦”的描寫,抒發了女詞人暮春時節的感傷情緒。這種感傷來自她對春光的留戀和惜別,也是對自己青春將逝的煩惱與苦悶。作者在表達這種心情的時候,沒有采取直抒胸臆的手法,而是委婉含蓄地通過一問一答把自己的情感輕輕地吐露了出來。
    “從修辭的角度分析此句的妙處”,包括兩層意思: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它有什么效果。把這兩層意思表述清楚,就是解答本題的要求。
    5.對偶。
    例: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春行即興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這首詩的三、四兩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方法?請具體說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四兩句運用了對偶(對仗)的修辭方法。
    “芳樹”對“春山”,“花”對“鳥”,“自落”對“空啼”;句式工整,意思互補。
    宜陽城在河南西部,唐代最大的行宮連昌宮就坐落在這里。李華的《春行即興》寫于安史之亂平息后不久。原本繁華熱鬧的地方,現在野草萋萋,一片荒涼:澗水亂注,花自落,鳥空啼,多么寂寞冷落。雖然句句寫景,沒有抒情,但句句景物都飽含著詩人的今昔之感和凄涼心境。
    對偶是詩歌常見的修辭方法,幾乎每一首詩都運用了;正因為如此,所以極容易被忽視。
    6.雙關。
    例: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竹枝詞 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詩的最后一句使用了什么手法?表達了女主人公怎樣的情感?
    答:______
    最后一句使用了諧音雙關的修辭手法。
    這里晴雨的“晴”,是用來暗指感情的“情”,“道是無晴卻有晴”,也就是“道是無情卻有情”。
    作者明確而又含蓄地表達出一位沉浸在初戀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的迷惘,她的眷戀,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畫出來了。
    竹枝詞是巴渝(今重慶市一帶)民歌中的一種。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依調填詞,寫了十來篇,這是其中一首摹擬民間情歌的作品。它寫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戀中的少女的心情。她愛著一個人,可還沒有確實知道對方的態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慮;既歡喜,又擔憂。詩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將這種微妙復雜的心理成功地予以表達。
    第一句寫景,是她眼前所見。第二句寫她耳中所聞。第三、四句接寫她聽到這熟悉的歌聲之后的心理活動:這個人啊,倒是有點像黃梅時節晴雨不定的天氣,說它是晴天吧,西邊還下著雨,說它是雨天吧,東邊又還出著太陽,可真有點捉摸不定了。
    如果了解“竹枝詞”的特點,對我們回答本題很有幫助。雖然是分析最后一句所使用的修辭手法,但如不聯系整首詩歌,很容易出差錯。
    7.頂真。
    例:元代馬致遠的雜劇《漢宮秋》第三折戲中,漢元帝在灞橋送 別王昭君出塞和親后,有一段〔梅花酒〕曲詞。閱讀這段曲詞,然后回答問題。
    呀!俺向著這迥野悲涼,草已添黃,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蒼,人搠起纓槍,馬負著行裝,車運著糇糧,打獵起圍場。他、他、他,傷心辭漢主;我、我、我,攜手上河梁。他部從入窮荒,我鑾輿返咸陽。返咸陽,過宮墻;過宮墻,繞回廊;繞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黃;月昏黃,夜生涼;夜生涼,泣寒螀;泣寒螀,綠紗窗;綠紗窗,不思量!
    【注】寒螀:寒蟬。
    這段曲詞中運用了對仗、頂真的修辭手法,試簡析它們各有怎樣的藝術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對仗:如“草已添黃,兔早迎霜”等,顯示了語言的對稱美,達到了意境美和韻律美的完美結合。
    (2)頂真:見之于“過宮墻……不思量”整個大層次,具有回環跌宕的旋律美,表現了漢元帝離恨未已、相思又繼、千結百轉的愁緒。
    題干交代了這支曲子的內容是寫漢元帝在灞橋送別王昭君出塞和親,這就給考生指明了閱讀和理解這首曲詞的范圍,降低了難度。細讀曲詞,憑借考生自己對這個凄美歷史故事的記憶,就可知道這首曲詞是寫送別后,漢元帝返回咸陽的場景。宮墻、回廊、椒房以及昏黃的月、涼夜、寒螀、紗窗等,所創造的凄清、陰冷的氛圍,更深地展示了漢元帝的相思之痛。
    8.設問。
    例:閱讀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問題。
    〔雙調〕蟾宮曲 阿魯威
    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紫蓋黃旗,多應借得,赤壁東風。
    更驚起南陽臥龍,便成名八陣圖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東。
    本曲以設問開頭有何作用?請結合全曲作簡要賞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設問句開篇,點明題旨,領起下文,分層次地敘述三國人物的英雄業績。
    《蟾宮曲》是一首詠史的曲子。作者贊頌曹操、周瑜、諸葛亮的豐功偉業。借用典故,抓住“釃酒臨江”“赤壁東風”和“八陣圖”等典型事件,言簡意豐地塑造了曹操、周瑜、諸葛亮的英雄形象,并對三國鼎立的形勢進行了鳥瞰與概括。全曲寫得沉雄奔放,與所吟人物的胸襟抱負暗相契合。
    回答此題,既要聯系設問這種修辭手法的一般作用來分析,又要聯系本曲子的具體內容來理解。
    9.反問。
    例: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題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詩尾使用反問對表情達意有何作用?請結合全詩作簡要賞析。
    答:________________
    使用反問句式,語氣冷峻,強調了歷史之必然,指出項羽的失敗已無法挽回,江東子弟是不會跟隨他卷土重來的。
    這首詩是從民心向背的角度來評價項羽的。王安石認為民心和形勢決定了戰爭的勝負,歷史的規律不可違背。“百戰疲勞壯士哀”是根本原因,“中原一敗勢難回”是結果。
    三、四句從語氣上是一個反問句式,從結構上又是一個轉折關系的句子,意思很明確,態度很肯定。
    * 鑒賞運用修辭手法的技巧1.比喻。例1:閱讀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后面的問題。〔正宮〕塞鴻秋·潯陽即景周德清長江萬里白如練,淮山①數點青如淀②;江帆幾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飛如電。晚云都變露,新月初學扇,塞鴻一字來如線。【注】①淮山:淮河一帶的遠山。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