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高考古詩詞閱讀鑒賞訓練素材集錦100篇(其六)

    劍門道中遇微雨①
    陸 游
    衣上征塵雜酒痕,遠游無處不消魂。
    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②。
    [注]①劍門:劍門山,主峰大劍山在今四川劍閣北面,因峰巒連綿,下有隘路如門,故名。唐時曾置劍門關,為川北要塞。②騎驢:古代詩人騎驢之事,流傳頗多。唐開元中。李白、杜甫、賈島、李賀等都有騎驢故事。宋人潘閬、王安石也曾騎驢。入劍門:指入川。唐宋時許多詩人都與四川有關,如李白、杜甫、陳子昂、高適、岑參、白居易、蘇舜欽、蘇軾、黃庭堅等。因騎驢與入川都與詩人有關,所以上句詩人自問“此身合是詩人未”。
    [鑒賞提示]陸游 (1125—1210),別號放翁,南宋山陰(現在浙江省紹興市)人。從小受到愛國教育,少年時期就樹立了抗金救國的堅定思想。1170年,他到四川、陜西去參加國防前線的軍事工作。前線生活,提高了他的抗戰意志和勝利信心,也大大地豐富了他的作品的內容。1178年回到京城臨安(今杭州市)做了幾任地方官,晚年長期住在故鄉,生活艱苦。但報國的信念到死都沒有衰退過。他的詩詞充分表達了愛國主義的思想。詩的風格多樣,有的雄闊悲壯,豪邁奔放;有的清新明麗,含蓄雋永;有的充滿瑰奇的想象,有的又出以平實的描繪。
    這首詩作于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冬。陸游從南鄭王炎幕府調任成都府路安撫司參議官,途經劍門山寫了此詩,表達了自己國仇未報、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
    歸次漢中境上①
    陸 游
    云棧屏山閱月游②,馬蹄初喜踏梁州③。
    地連秦雍川原壯,水下荊揚日夜流④。
    遺虜孱孱寧遠略,孤臣耿耿獨私憂⑤。
    良時恐作他年恨,大散關頭又一秋⑥。
    [注]①歸次:歸途中停留止息的意思。漢中:今陜西漢中市。②閱月:過了一個月。“閱”與“越”通。屏山:閬中名勝錦屏山。云棧:即連云棧。崇山峻嶺,懸崖峭壁,前人架木為棧道,故稱“云棧”。③梁州:指陜西南鄭。④秦雍:指秦國古地,今陜西、甘肅一帶。荊揚:古州名。指湖北、江蘇等地。⑤孱孱:形容敵人怯懦,軟弱無力。耿耿:忠直的樣子。孤臣:作者自指。⑥大散關:位于今陜西省寶雞縣西南,當時是南宋的邊防要塞,宋金曾以關為界。
    [鑒賞提示]陸游于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正月自夔州赴漢中,任四川宣撫使司干辦公事兼檢法官,這年十月因事到四川閬中,這首詩即寫于從閬中返回漢中境上。全詩先寫詩人回到漢中的喜悅心情,然后通過對山川形勝及金人軍事力量的描敘,抒發了他渴望光復國土的心愿。
    書 憤
    陸 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①。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②。
    塞上長城空自許③,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④,千載誰堪伯仲間⑤?
    [注]①中原北望:即北望中原。氣:壯志。②樓船:指南宋戰船。瓜洲渡:又作瓜州,在今江蘇揚州境內,長江北岸,大運河入長江處。紹興三十一年十一月,“金人犯瓜州……鐵騎奄至江上”。鐵馬:指鐵甲的戰馬。大散關:在今陜西寶雞西南大散嶺上,當秦咽喉,扼川陜交通孔道,是當時宋金交界的關隘重鎮。“樓船”二句寫陸游早年的經歷。③ “塞上”句是說空自期許為可以保衛國家的萬里長城。南朝宋文帝時,名將檀道濟因遭疑被殺,檀臨死前脫幘投地說:“乃復壞汝萬里長城!” ④出師一表:三國時蜀相諸葛亮出師北伐曹魏前給后主上奏章中述伐魏的決心,稱為《出師表》。名世:名傳后世。⑤伯仲間:伯仲,原指兄弟次第,長為伯,次為仲,后用以指相差不遠的關系、地位或次序等。這句是說千載之下,有誰能與諸葛亮相比呢?
    [鑒賞提示]此詩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 (1186)春,這時陸游退居于山陰家中,已是六十二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已六年,掛著一個空銜在故鄉蟄居。直到作此詩時,才以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起用。因此詩的內容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兩重感情。前四句是回顧往事,后四句述懷,雖然歲月已逝,志未酬而鬢先斑,但是詩人仍渴望能效法諸葛亮、伊尹、呂尚,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全詩感情沉郁,氣韻渾厚。
    鄂州南樓①
    范成大
    誰將玉笛弄中秋?黃鶴歸來識舊游②。
    漢樹有情橫北渚③,蜀江無語抱南樓。
    燭天燈火三更市④,搖月旌旗萬里舟。
    卻笑鱸鄉垂釣手⑤,武昌魚好便淹留⑥。
    [注]①鄂州南樓:鄂州,今武漢市武昌。南樓,以東晉時鎮武昌的征西將軍庾亮游此而著名,是當時武昌城的一個譙樓,在湖北鄂城縣南。范成大登臨的是黃鶴山上的南樓。② “黃鶴”句:在南樓附近有黃鶴樓,借用騎鶴仙人的故事。③ “漢樹”句:點化崔顥《黃鶴樓》詩句“晴川歷歷漢陽樹”。④三更市:夜市直到深夜。⑤鱸鄉:指作者故鄉蘇州一帶魚米之鄉,暗用張翰在洛陽思吳中鱸魚膾之典。垂釣手:指隱者,用以自喻。⑥武昌魚好:化用三國時民謠“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
    [鑒賞提示]范成大(1l26一ll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市)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歷著作佐郎、禮部員外郎、起居舍人等職。乾道六年 (1l70)使金,不畏強暴,詞氣慷慨,幾乎被殺。還朝后在靜江、成都、建康等地任職。累官至吏部尚書拜參知政事。辭官后退居故鄉石湖。他與陸游、楊萬里、尤袤合稱中興四大詩人。這首詩是詩人在淳熙四年(ll77)自四川東歸,八月中秋前一天到達鄂州,中秋夜,受當地官吏的招待同游南樓而作的。首聯點出在中秋夜游南樓的時間和遐想。頷聯寫南樓形勝。頸聯寫鄂州和江西的夜景。末聯抒情,自嘲流連鄂州景色,不如早早回鄉的心情。
    偶 成
    朱 熹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①。
    未覺池塘春草夢②,階前梧葉已秋聲。
    [注]①光陰:指時間。②覺:醒。
    [鑒賞捉示]朱熹(1130一l200),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別稱紫陽,晚年自稱晦翁、遁翁。微州婺源 (今屬江西)人。紹興十八年(1148)進士,任泉州同安縣主簿。淳熙年間知南康軍。宋光宗時曾知漳州、潭州。寧宗即位,召為煥章閣待制兼侍講,但在朝僅四十多天,便因冒犯權貴而被罷免。他是集宋代理學大成的思想家,其思想體系影響深遠。他是宋代理學家中文學修養最高的人,對文學藝術有很高的欣賞趣味,論詩論文都有精辟的見解。他的詩歌最值得重視的是取材于大自然的作品,能以一個理學家的心胸眼光,敏捷地發現山水景物之妙,善于描寫沖淡幽遠的意境,表現心源的澄凈清明;還善于通過景物的描寫寄寓學理悟道的情懷,或暗喻治學的心得;更善于表現對大自然生機春意的觀照與領悟。這首詩勉勵年輕人要愛惜時間,刻苦學習,不要浪費自已的青春。
    觀書有感 (之二 泛舟)
    朱 熹
    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①。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江中自在行。
    [注]①費沖:同“艨艟”,古代一種戰船。
    [鑒賞提示]《觀書有感二首》大約作于紹興三十二年(l162)前后,寫讀書治學的體會。朱熹的三傳弟子王柏說:“前首言日新之功,后首言力到之效。”這首詩的前兩句是敘述、
    描寫,因為昨夜下了大雨,江邊春水猛漲,所以本來擱淺的“蒙沖巨艦”,就像鴻毛那樣浮了起來。后兩句是議論,是對上兩句哲理的揭示。當“蒙沖巨艦”因江水枯竭而擱淺的時候,多少人費盡力氣推,都是枉費,哪能推得動呢?可是嚴冬過盡,春水方生,形勢就一下改變了,從前推不動的“蒙沖巨艦”,此日在一江春水中自在航行,多輕快!這首詩給人的啟迪是:別做在干岸上推船的蠢事,而應為“蒙沖巨艦”的自在航行輸送一江春水。
    憶君王
    謝克家
    依依宮柳拂宮墻①,樓殿無人春晝長②,
    燕子歸來依舊忙。憶君王,月破黃昏人斷腸③。
    [注]①依依:形容柳枝招展。宮墻:指北宋故宮。②樓殿無人:宮殿已被金人搶掠一空,后妃宮人也盡數擄走。暗指國破家亡。③斷腸:形容極度哀傷。
    [鑒賞提示]靖康元年(1l26)十二月,金人攻陷汴京,二年春,徽、欽二帝及在京的皇族全被擄走,宮殿、京城被洗劫一空,北宋滅亡。本詞是作者在宋徽宗被擄,中原易主,自己在亂離中來到江南以后所作。這首小令字數雖少,含蓄凝煉。作者多從對面落筆:傷感眼前春色卻寫故宮之春,追思舊時繁華卻吊今日無人,欲吐故國之情卻說宮柳多情,春燕無情,作者亡國之痛發自肺腑,千萬情感結于數語,故能如此凝重深沉,力透紙背,感人至深。
    寒 菊
    鄭思肖
    花開不并百花叢①。獨立疏籬趣未窮②。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注]①并:合,合并。②籬:籬笆。
    [鑒賞提示]鄭思肖(1241—1318),字憶翁,號所南,自稱三外野人,連江(今屬福建)人。少為太學上舍,應博學宏詞試。元兵南下,痛國事日非,上書,不報。后隱居蘇州。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詩,它通過對菊花的歌頌,表現出詩人高尚的愛國情操。
    道中喜雨①
    曾 幾
    蘇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蘇,喜而有作②。
    一夕驕陽轉作霖③,夢回涼冷潤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濕④,且喜溪流岸岸深⑤。
    千里稻花應秀色,五更桐葉最佳音⑥。
    無田似我猶欣舞,何況田間望歲心⑦。
    [注]①此題為編者所加。②蘇:今江蘇蘇州。秀:秀州,今浙江嘉興。③霖:一連數日的大雨。④此句語出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床頭屋漏無干處。”⑤此句語出杜甫《春日江村五首》:“春流岸岸深。”⑥最佳音:這里指雨打梧桐的聲音。⑦歲:指一年的農事收成。望歲:盼望豐收年成。
    [鑒賞提示]曾幾(1084一1166),字吉甫,號茶山居士。河南(今河南洛陽)人,祖籍贛州(今江西贛縣),曾任秘書省校書郎、提舉淮南東路茶鹽公事等職,后因反對秦檜議和被罷官。秦檜死,重得起用。他作詩以杜甫、黃庭堅為宗。語言輕快流暢,音律和諧,不事雕琢,也講究字句的錘煉。
    這是一首充滿輕快旋律和酣暢情致的喜雨詩。這年夏秋間,久晴不雨,秋禾枯焦。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間止,大雨三日,莊稼得救。詩人歡欣鼓舞,寫了這首七律。時為浙西提刑任上。首聯從夜感霖雨突降寫起,人們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將詩人的心田也滋潤得復蘇了。頷聯正面寫一個 “喜”字,表現出一種體恤民艱的崇高感情。頸聯承“且喜”句。末聯突出了廣大農民對這場甘霖的狂喜之情,進一步表現詩人與農民同喜悅之心。
    山 館
    余 靖
    野館蕭條晚,憑軒對竹扉①。
    樹藏秋色老,禽帶夕陽歸。
    遠岫穿云翠②,畬田得雨肥③。
    淵明誰送酒④?殘菊繞墻飛。
    [注]①竹扉:竹子做的門。②遠岫:遠處的峰巒。③畬田:開墾過三年的田。④淵明:陶潛,陶淵明。
    [鑒賞提示]余靖,生平不詳。余靖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被貶官。此詩大約是他晚年所作,有陶潛、王維田園詩的遺韻,在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中帶孤獨惆悵之情。首聯描繪了一幅凄清孤寂的圖畫。頷、頸兩聯是詩人近看遠眺的秋天景色。末聯直抒胸臆,表達自己孤獨惆悵的心情。全詩采用由近及遠、從景到情的寫法,過渡自然,渾然一體。

    憶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①,風景舊曾諳②。日出江花紅勝火③,春來江水綠如藍④。能不憶江南?
    憶江南
    劉禹錫
    和樂天春詞,依 “憶江南”曲拍為句。
    春去也,多謝洛城人⑤。弱柳從風疑舉袂⑥,叢蘭挹露似沾巾⑦。獨坐亦含顰⑧。
    [注]①江南:這里指的是蘇州、杭州一帶。②舊曾諳:從前很熟悉。③ “日出江花”句:水邊盛開著的花,映著初出的陽光,比火花還要鮮艷。④藍:葉子可以制藍色染料的一種草。全句說,春天江水的顏色,就像用藍草染成的一片碧綠帶青。⑤洛城:指洛陽。⑥袂:袖子。全句說,柔弱的柳條隨風輕搖,不勝依依,恍如一位妙齡女子正揮手舉袖與春天作別。⑦挹:沾濕。全句說,為晶瑩的露水所沾濕的叢蘭好似少女在款款惜別之際淚灑羅巾。⑧顰:皺眉。
    [鑒賞提示]蘇州、杭州是江南名郡,風景秀麗,人物風流。白居易于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到杭州任刺史,長慶四年五月任滿離杭。唐敬宗寶歷元年(825)三月,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次年秋天,因眼病免職回到洛陽,寫了不少懷念江南的詩作。這是他六十七歲時寫的三首《憶江南》中的第一首,是總憶江南風景。
    劉禹錫的《憶江南》作于開成三年 (838),作者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時。它是一首流溢著淡淡哀愁的春詞。作者運用擬人手法,將人情物態糅為一體,相互映襯,相得益彰。全詞情調哀婉,語言工麗,卻又不流于綺靡。
    * 劍門道中遇微雨①陸游衣上征塵雜酒痕,遠游無處不消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②。[注]①劍門:劍門山,主峰大劍山在今四川劍閣北面,因峰巒連綿,下有隘路如門,故名。唐時曾置劍門關,為川北要塞。②騎驢:古代詩人騎驢之事,流傳頗多。唐開元中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