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中常見意境及如何分析詩歌的意境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觀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創設的生活圖景,主要是由景物構成。“意境”就是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場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因此,把握意境就得關注意象特點及作者情感。
1、古詩詞常見意境:
在意境的創設上,畫面或雄渾壯麗,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或幽清明凈,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曠天底樹,江清月近人”;或和諧靜謐,如“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或開闊蒼涼,如“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或高遠遼闊,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意境常見的表達程式有兩兩相對的四組概念:
宏闊——蒼涼、雄渾、莽蒼、遼闊、高遠、壯闊、深遠 、寥廓、雄奇、開闊、曠遠
細膩——空寂、纏綿、幽靜、幽美、寧謐、婉轉、朦朧、秀美、恬淡、淡雅
繁復——繁麗、熱烈、高亢、繁華、淳樸、喧鬧悲壯、悲涼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蕭條、荒涼、冷寂凄清、陰冷衰敗、孤寂
“一切景語皆情語”,在古代詩歌中,詩人常把要抒發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寫的景物之中,即人們常說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2、如何分析詩歌的意境?
(1)明確詩人創造意境的常用手法:
A、觸景生情
春行即興 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古人談到詩歌創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請從"景"和"情"的角度賞析這首詩。這首詩寫了作者“春行”時的所見所聞,有草有水,有樹有山,有花有鳥,可謂一句一景,且每個畫面都有特色。但詩又不是純粹寫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詩中“花自落” 、 “鳥空啼”之景都顯出了山中之靜,并透露出一絲傷春、凄涼之情。
B、寓情于景
清平樂 村居 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此詞寫普通農家的生活場景,除“誰家”的發問和“最喜”的流露,都是生活場景的描寫,表面看來,作者沒表示態度,但在生活場景的描寫之中,寄有作者的思想感情,那就是,對農村生活的熱愛,這正是此詞的意境所在。
C、以景托情
從軍行 王昌齡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此詩前三句均就樂聲抒寫“不盡”的“邊愁”,結句以景托情。仿佛在軍中置酒飲樂的場面之后,忽然出現一片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亙起伏,秋月高照,意境壯闊而悲涼。
D、情景分列
蜀相 杜甫
蜀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首詩上半部分寫景,畫出了蜀相祠堂這一古廟的景象,下半部分抒情,對諸葛亮的遠見和勤奮進行了謳歌,并惋惜其事業未竟。上、下部分雖分寫景和情,但景與情是融合的。
E、景略情在
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此詩是登幽州臺時所發出的慨嘆,從這不滿現狀的呼聲中,不僅可以領會出幽州臺的氛圍,而且也可覺察出當時的社會環境。因而,景雖略了,但意境很完美。
(2)關注意象特點及作者情感(意象組成意境,意境表現意象的共性。情感與意境是協調的,可以驗證意境分析的正誤。)
1、古詩詞常見意境:
在意境的創設上,畫面或雄渾壯麗,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或幽清明凈,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曠天底樹,江清月近人”;或和諧靜謐,如“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或開闊蒼涼,如“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或高遠遼闊,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意境常見的表達程式有兩兩相對的四組概念:
宏闊——蒼涼、雄渾、莽蒼、遼闊、高遠、壯闊、深遠 、寥廓、雄奇、開闊、曠遠
細膩——空寂、纏綿、幽靜、幽美、寧謐、婉轉、朦朧、秀美、恬淡、淡雅
繁復——繁麗、熱烈、高亢、繁華、淳樸、喧鬧悲壯、悲涼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蕭條、荒涼、冷寂凄清、陰冷衰敗、孤寂
“一切景語皆情語”,在古代詩歌中,詩人常把要抒發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寫的景物之中,即人們常說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2、如何分析詩歌的意境?
(1)明確詩人創造意境的常用手法:
A、觸景生情
春行即興 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古人談到詩歌創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請從"景"和"情"的角度賞析這首詩。這首詩寫了作者“春行”時的所見所聞,有草有水,有樹有山,有花有鳥,可謂一句一景,且每個畫面都有特色。但詩又不是純粹寫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詩中“花自落” 、 “鳥空啼”之景都顯出了山中之靜,并透露出一絲傷春、凄涼之情。
B、寓情于景
清平樂 村居 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此詞寫普通農家的生活場景,除“誰家”的發問和“最喜”的流露,都是生活場景的描寫,表面看來,作者沒表示態度,但在生活場景的描寫之中,寄有作者的思想感情,那就是,對農村生活的熱愛,這正是此詞的意境所在。
C、以景托情
從軍行 王昌齡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此詩前三句均就樂聲抒寫“不盡”的“邊愁”,結句以景托情。仿佛在軍中置酒飲樂的場面之后,忽然出現一片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亙起伏,秋月高照,意境壯闊而悲涼。
D、情景分列
蜀相 杜甫
蜀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首詩上半部分寫景,畫出了蜀相祠堂這一古廟的景象,下半部分抒情,對諸葛亮的遠見和勤奮進行了謳歌,并惋惜其事業未竟。上、下部分雖分寫景和情,但景與情是融合的。
E、景略情在
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此詩是登幽州臺時所發出的慨嘆,從這不滿現狀的呼聲中,不僅可以領會出幽州臺的氛圍,而且也可覺察出當時的社會環境。因而,景雖略了,但意境很完美。
(2)關注意象特點及作者情感(意象組成意境,意境表現意象的共性。情感與意境是協調的,可以驗證意境分析的正誤。)
上一篇:古詩詞中的“愁”及其意思鑒賞
下一篇:古詩詞中常用的九大修辭方法
*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觀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創設的生活圖景,主要是由景物構成。“意境”就是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場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因此,把握意境就得關注意象特點及作者情感。1、古詩詞常見意境:在意境的創設上,畫面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