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高考古詩詞閱讀鑒賞訓練素材集錦100篇(其三)

    高考古詩詞閱讀鑒賞訓練素材集錦100篇(其三)
    常建,長安(今西安市)人。公元727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曾任盱眙尉。一生仕途不得志,常游覽名山勝景以自誤。他的詩以田園、山水為主要題材,風格近似王維、
    孟浩然一派。他善于運用凝煉簡潔的筆觸,表達出清寂幽深的意境,詩中往往流露出淡泊襟懷。
    題破山寺后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月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聲。
    [注]破山寺:即興福寺,在江蘇常熟縣虞山北麓。禪院:指寺院。 "竹徑"二句:此二句系千古名句,常被后人引用。意思是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發現唱經禮佛的禪房就在后院花叢樹林深處。“山光”二句: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們心中的雜念消除凈盡。萬籟:指一切聲響。鐘磬:寺院中誦經、齋供的信號,動用鐘,止用磬。
    [鑒賞提示]這首詩記在破山寺后禪院的所見所聞。筆調古樸,描寫省凈,興象深微,意境渾融,藝術上相當完整,是盛唐山水詩中獨具一格的名篇,讀后有使人身臨其境之感。

    元稹 (779一831),字微之,河南河內(今洛陽市)人,十五歲明經及第,元和初對策第一,任左拾遺,以遇事敢言著稱,后任監察御史,因反對權臣宦官遭到貶謫。但晚年依附宦官,獲致高官顯爵,為輿論所輕。元稹和白居易是唐代新樂府運動的提倡者,對詩歌理論和創作的發展有重大貢獻,并稱 “元白”。
    菊 花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注]秋叢:叢叢的秋菊。陶家:陶淵明的家。東晉陶淵明最愛菊花,家中遍植菊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他的名句。
    [鑒賞提示] 菊花,不像牡丹那樣富麗,也沒有蘭花那樣名貴,但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愛。有人贊美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高潔的氣質,而元稹的這首詠菊詩,則別出新意地道出了他愛菊的原因。他從詠菊這一平常的題材,發掘出不平常的詩意,給人以新的啟發,顯得新穎自然,不落俗套。第一句寫叢叢秋菊圍著房舍,仿佛是陶淵明的家;第二句表現了詩人賞菊入迷,留連忘返的情景;三、四兩句由描寫轉入議論,寫詩人自己偏愛菊花的原因。全詩用語平易,沒有刻意求工,卻含意雋永,極富藝術感染力。

    孟郊 (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 (今浙江德清縣)人,年四十六始中進士,做過溧陽尉等小官,一生窮愁潦倒。孟郊和同時的賈島都以“苦吟”著稱,孟郊說 “夜吟曉不休,苦吟鬼神驚”,賈島說“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可見“苦吟”到了何等程度。又因他們的作品中都用意刻劃窮愁之狀,饑寒之態,所以歷來又有“郊寒島瘦”之說。孟郊語言樸素,感情深摯。
    登科后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注]齷齪:指處境之不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謹局促,與今北方方言“窩囊”義近。放蕩:意謂自由自在,無所拘束,與“曠蕩”“放達”義近。但不同于現代的“放浪”的意思。
    [鑒賞提示]這首詩當寫于他四十六歲進士及第那年,他自以為從此可以別開新生面,風云際合,龍騰虎躍一番了,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寫成了這首別具一格的小詩。詩中給后人留下了“春風得意”與“走馬看花”兩個成語而更為人們所熟知。“齷齪”,指處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謹局促,“放蕩”,意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這里無貶義。“昔日”句和“今朝”句對比,突出詩人進士及第時覺得一下子超脫苦海,登上歡樂之巔的狂喜之情。“春風”兩句是神來之筆,情與景會,意到筆至,將詩人策馬奔馳在春花爛漫的長安大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繪得極其生動鮮明。全詩狂喜之情迸奔而出,一瀉無余,于直率中顯出明朗暢的風格。
    游子吟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歲暮到家
    蔣士銓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
    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
    低回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注]寸草心:比喻兒女的心力像小草那樣微弱。三春暉:比喻慈母對兒女的恩情像春天的太陽光對植物起的偉大作用。這兩句說,誰能說短短的小草能夠報答得了陽光的偉大恩情呢?(意思是說:誰能說我這樣一個無用的兒子能夠報答得了慈母的深恩呢?)及辰:及時。低回:徘徊。
    [鑒賞提示]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游子吟》這首詩是作者把母親接到溧陽(現在屬江蘇省)時作的。游子是出門在外的人。詩中親切而真摯地吟頌了一種普通而偉大的人性美——母愛,因而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
    《歲暮到家》寫的是蔣士銓與其母親經過遠別而團圓時那種驚喜與傷感交加的真實場景。乾隆十一年(即蔣士銓二十二歲那年)春,蔣士銓出游,登匡廬及饒、贛諸山,還鉛山應童子試,又過廬陵、撫州、建昌等地,風塵仆仆,于歲暮趕回江西居地鄱陽。詩中著意表現的母子之情,并沒有停留在單純、抽象的敘寫上。而是借助衣物、語言、行為和心理活動等使之具體化、形象化。

    賈島(779—843)字閬仙,范陽(今北京市附近)人。早年出家做和尚,法名無本,后因詩成名,還俗應進士試,曾官長江主簿。賈島以窮愁苦吟著稱,與孟郊齊名,但作品中多抒寫個人感受,缺少社會內容。賈島作詩雖刻意推敲,但他擯棄奇崛、濃艷,追求平淡、樸素,很少用典,更不用華麗的詞藻,所以韓愈稱他“往造平淡”。
    題李凝幽居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注]“鳥宿”一聯:這兩句有個傳說,據《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下九行《劉公嘉話》:島初赴舉京師,一日,于驢上得句云:鼻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始欲作推字,又欲著敲字,練之未定,遂于驢上吟哦,時時引手作推敲之勢。時韓愈吏部權京兆,島不覺沖至第三節,左右擁至尹前,島具對新得詩句云云。韓立馬良久,謂島曰:“作‘敲’字佳矣。”后世遂稱斟酌字句、反復考慮為“推敲”。云根:古人認為云“觸石而出”,故稱石為云根。
    [鑒賞提示] 這首詩抒寫了作者走訪友人李凝未遇這樣一件尋常小事,表現了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題李凝幽居”中“題”字的意思是“寫”,“幽居”的意思是僻靜的居處。“閑居”句中“少鄰并”的意思是說缺少鄰居作伴。“僧敲”句中的“敲”,傳說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詞即來源于此。“幽期”句中的“幽期”指歸隱的約定,“不負言”表示不違背諾言。第一聯用簡潔的語言勾畫出了李凝居處的環境,并暗示出他隱者的身份。“僧敲月下門”句以響襯靜,與名句“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首聯重在敘事、描寫,尾聯明確寫出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向往。全詩所寫之事雖然不大,感情也無跌宕,但由于注重煉字,故讀來回味無窮。
    訪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注]隱者:隱士。唐朝有的隱士,借隱居以博取聲名,希圖朝廷或地方官召用。作者在這里寫的隱士,是不慕榮利的真隱士,點明他在深山采藥,顯得他品格高尚,為作者所仰慕。松下:指隱者居處。“言”下都是童子的答詞。
    [鑒賞提示]賈島是以“推敲”兩字出名的苦吟詩人。一般認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實他的“推敲”不僅著眼于錘字煉句,在謀篇構思方面也是同樣煞費苦心的。此詩就是一個例證。
    這首詩的特點是寓問于答,采用以答包含問句的手法,把問句省略了,這樣就顯得極為簡練。其次,這首詩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

    韓愈 (768一824),字退之,南陽(今河南孟縣)人,歷官兵部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曾因上書極論宮市害民,被貶為陽山令;又以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韓愈是著名的散文大家,他和柳宗元首先舉起古文運動的旗幟,反對當時已失去生命力的駢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春 雪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注]芳華:芬芳的鮮花。
    [鑒賞提示] 韓愈的詩歌,風格多樣,俊偉奇崛,形象鮮明,開創了一個新的流派。這首小詩,構思新巧,獨具風采。初春時節,雪花飛舞,本來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的原因,可是,詩人偏說白雪是因為嫌春色來得太遲,才 “故穿庭樹”紛飛而來。這種翻因為果的寫法,增加了詩的意趣。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贈劉景文
    蘇 軾
    荷盡已無攀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注]水部張十八員外:即張籍。“天街”二句:寫長安早春景色,具有“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的筆力。“天街”,長安朱雀門外的大道。“酥”,酥油。指天街小雨后的滋潤。“近卻無”,春草初從枯草根中萌生,遠望已具綠意,逼近反無所睹。“最是”二句:詩人以為早春景色遠勝晚春滿城煙柳。“絕勝”,遠遠超過。劉景文:劉季孫,字景文,工詩,時任兩浙兵馬都監,駐杭州。擎雨蓋:指荷葉。最是:一作“正是”。
    [鑒賞提示]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作于長慶三年(823)以其觀察深微,筆觸細密,為后世所傳誦。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把這首詩和蘇軾的初冬詩《贈劉景文》并提,認為“二詩意思頗同而詞殊,皆曲盡其妙”。它詠嘆早春,能攝早春之魂,給讀者以無窮的美感趣味。詩的風格清新自然,看似平淡,實則絕不平淡。
    蘇軾的《贈劉景文》,是在元佑五年 (1090)蘇軾在杭州任知州時作的。《苕溪漁隱叢話》說此詩詠初冬景致,“曲盡其妙”。詩雖為贈劉景文而作,所詠卻是初冬景物,了無一字涉及
    劉氏本人的道德文章。這似乎不是題中應有之義,但實際上,作者的高明之處正在于將對劉氏品格和節操的稱頌,不著痕跡地糅合在對初冬景物的描寫中。因為在作者看來,一年中最美好的風光,莫過于橙黃橘綠的初冬景色。而橘樹和松柏一樣,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堅貞的節操。因此如果以情韻與理趣來看,蘇詩卻似略勝一籌于韓詩。
    答張十一
    山凈江空水見沙,哀猿啼處兩三家。
    筼筜競長纖纖筍,躑躅閑開艷艷花。
    未報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詩罷看雙鬢,斗覺霜毛一半加。
    [注]張十一:名署,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與韓愈同為監察御史,一起被貶,張署做彬州臨武令時曾有詩贈韓愈,詩云:“九疑峰畔二江前,戀闕思鄉日抵年。白簡趨朝曾并命,蒼梧左宦一聯翩。鮫人遠泛漁舟火,鵬鳥閑飛露里天。渙汗幾時流率土,扁舟西下共歸田”。韓愈寫此詩作答。筼筜:是一種粗大的竹子。躑躅即羊躑躅,開紅黃色的花,生在山谷間,二月花開時,耀眼如火,月余不歇。炎瘴:南方山林中的濕熱空氣。古人認為是傳染瘧疾、瘟疫的病源。斗:同“陡",是頓時的意思。霜毛:鬢發。
    [鑒賞提示]韓愈一生中兩次遭貶,《答張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貶到廣東陽山后的第二年春天寫的,詩的前半段寫景抒情。第一、二句勾勒了陽山地區的全景,春山明凈,春江空闊,人煙稀少,荒僻冷落,這寫的是遠景。第二聯寫的是近景,嫩筍爭相滋生,羊躑躅隨處開放。詩的下半段敘事抒情。第三聯說皇帝的深恩我尚未報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熱的瘴氣中虛度余生而已。第四聯寫得曲折迂回,詩人沒有正面寫自己如何憂愁,卻說讀了張署來詩后鬢發頓時白了一半,這就把激憤的感情不自覺地在字里行間透露出來,使人感受到那股被壓抑著的感情的潛流,讀來為之感動,令人回味。這首詩的特點是含蓄深沉。

    柳宗元 (773—819),字子厚,河東 (今山西永濟縣)人,貞元末,王叔文等執政,倡導政治改革,柳宗元是革新運動的中堅成員,不久改革失敗,王叔文被殺,有關人員紛紛遭貶,柳宗元亦被貶為永州司馬,十年后改官柳州刺史,死于柳州。他和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主要倡導者。柳宗元的詩文,大多為他進步的政治觀點服務,揭露黑暗,同情人民,思想價值比較高。
    江 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翕,獨釣寒江雪

    羅 隱
    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
    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注]“千山”二句:寫大雪中宿鳥不飛,行人絕跡。“孤舟”二句:在這嚴寒的環境中,寫漁翁的獨釣,透露出作者處境的嚴酷,心情的孤寂。“長安”二句:《錄異傳》:“漢時大雪,地丈余,洛陽令身出案行,見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門,無有行路,謂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戶,問何以不出? ”安曰:“大雪人皆餓,不宜千人。”
    [鑒賞提示]《江雪》作于永州。詩中運用典型概括的手法,選擇千山萬徑、人鳥絕跡這種最能表現山野嚴寒的典型景物,描繪大雪紛飛、天寒地凍的圖景。接著勾畫獨釣寒江的漁翁形象,借以表達作者在遭受打擊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緒。
    羅隱(833—909),字昭諫,自號江東子,新城(今浙江富陽市)人,因不滿時政,詩文多寓諷刺,觸怒統治者,曾十余次投考進士落第,晚年投吳越王錢繆,做過錢塘令等官。羅
    隱的詩歌,多方面揭露了唐王朝末世的黑暗,真切感人,不少詩句后來成為諺語。《雪》,題目是“雪”,詩卻非詠雪,而是發了一通雪是否瑞兆的議論。詩人感到憎惡和憤慨的是,那些飽暖無憂的達官貴人們,本與貧者沒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語言,卻偏偏要裝出一副對豐年最關心、對貧者最關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豐年瑞雪”這個話題,巧妙地作了一點反面文章。“為瑞不宜多”,大雪對城市貧民仍是災難。
    兩首詩都運用了鋪墊手法:柳詩以雪境作背景鋪墊,突出雪中之人斗寒傲雪的精神;羅詩以“雪中貧者”作鋪墊,使“為瑞不宜多”的議論言之有據。兩詩語言特色:柳詩精雕細琢,極度夸張、概括;羅詩簡約、通俗、平實。
    別舍弟宗一
    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
    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
    桂嶺瘴來云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夢,長在荊門郢樹煙。
    [注]宗一:柳宗一,作者的堂弟。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一從柳州赴江陵,作者寫此詩送別。零落殘魂:此指因長期貶謫生活的折磨,詩人的心靈深受創傷。黯然:形容別時心情暗淡傷感的樣子。雙垂別淚:兩人一同掉下傷別的眼淚。越江:即粵江,珠江的別稱。因廣東、廣西同屬百粵之地,故此用指柳江,點明分別的地點。一身:孤單一人。去國:離開國都長安。六千里:指從長安至柳州有六千多里遠。萬死:指再也沒希望活著回去了。投荒:指被貶到當時還沒有開發的荒涼偏僻的柳州。十二年:作者自貞元“十一年(805)十一月被貶至永州以來,到再貶至柳州寫作此詩時,恰好是十二個年頭。桂嶺: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賀縣東北,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嶺。瘴:瘴氣,南方山林中蒸騰的濕熱空氣,受了瘴氣的侵襲就會得病。水如天:水像天一樣碧藍,一樣無邊無際。荊門:山名,在湖北宣都縣西北長江南岸。郢:戰國時楚國都城,在今湖北江陵縣附近。
    [鑒賞提示]這首送別詩,寄寓著作者被貶以來的悲憤,字里行間流露出強烈的不滿情緒,首聯點明送別的時間和地點,抒發惆悵的情懷,二聯概括地敘述被貶的時間之久和地域的偏遠及孤苦悲慘的遭遇,激憤之情溢于紙上。三聯上句寫作者所在地的惡劣環境,下句設想宗一赴江陵途中將要見到的開闊景象,點明一留一去,此聯是景語,也是情語,采用了比興手法把詩人和行人的境遇加以渲染和對照。末聯是說分別之后,將會經常夢到宗一所居江陵一帶的煙樹。這是以委婉的措辭,表達對宗一別后的殷切思念
    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
    手種黃柑二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
    方同楚客憐皇樹,不學荊州利木奴。
    幾歲開花聞噴雪,何人摘實見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還堪養老夫。
    [注]黃柑:司馬相如《上林賦》郭璞注:“黃甘,橘屬而味精。”皇樹:橘樹。《橘頌》:“后皇嘉樹,橘徠服兮。”楚客:指屈原。不學荊州利木奴:不學三國時丹陽太守李衡通過種橘來發家致富,給子孫留點財產的做法。噴雪:形容柑樹開花。垂珠:形容累累碩果。
    [鑒賞提示]這首詩寫于柳宗元被貶柳州時期,詩的內容是抒發種柑樹的感想。開頭二句敘述自己親手種植柑樹,并且已經生長繁盛。三、四句通過兩個含意相反的典故,表達了自己復雜的思想感情。五、六句說詩人從幼小的柑樹,遠想到它的開花結果。最后兩句說,將來能夠親眼看到柑橘長大成林,能以自己親手種出的柑橘來養老,這何嘗不是一種樂趣!這首詩表面看來詩人都在說種柑樹,實際上是抒發了詩人被貶的抑郁心情。不過整首詩的整個語調都是平緩的,而在平緩的語調后面,卻隱藏著詩人一顆不平靜的心。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剌史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颶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
    共來百粵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
    [注]柳州: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漳州:今福建省漳州市。汀州:福建省長汀縣。封州:今廣東封川縣。連州:廣東連縣。接大荒:指登樓遠眺,視線連接荒僻遙遠的地方。海天愁思:愁思如海深天闊。茫茫:漫無邊際。颶(zh6n):吹動。芙蓉:指荷花。薜荔:一種緣墻牽藤常綠蔓生的香草。重遮:層層遮蔽。江:指柳江。九:形容多數。回腸:曲結的愁腸。共來:指與作者一道貶到南方來的韓泰、韓曄、陳諫、劉禹錫等人。百粵:泛指五嶺以南的少數民族。文身:在身上刺花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的一種習俗。猶自:仍然。滯:停滯,淹留。音書滯一鄉:指各阻一方。音信隔絕,懷念之情,難以通達。
    [鑒賞提示]柳宗元等人被貶永州司馬十年,于元和十年(815)召回長安,又遭打擊,出任柳州刺史。柳宗元到柳州,韓泰到漳州,韓曄到汀州。陳諫到封州,劉禹錫到連州。柳宗元初到任所,寫了這首政治抒情詩,寄給再次被貶的朋友們。詩從“愁”字著筆,層層下翻。首聯寫登樓縱目,愁思深曠,寄寓著對友人深切的懷念,點明題意。二聯寫近看盛夏景物,有感于花草被風雨摧殘,牽動愁腸。三聯寫遠望友人所在之地,嶺樹重遮,江流阻隔,加深了愁懷。末聯感嘆音信難通,以被貶萬里荒僻之地而愁怨作結。全詩用比興手法、表達對友人的深切懷念,寄托情懷。
    * 高考古詩詞閱讀鑒賞訓練素材集錦100篇(其三)常建,長安(今西安市)人。公元727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曾任盱眙尉。一生仕途不得志,常游覽名山勝景以自誤。他的詩以田園、山水為主要題材,風格近似王維、孟浩然一派。他善于運用凝煉簡潔的筆觸,表達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