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璣《春日游張提舉園池》閱讀答案及賞析
日游張提舉園池
徐璣
西野芳菲路,春風正可尋。
山城依曲渚,古渡入修林。
長日多飛絮,游人愛綠陰。
晚來歌吹起,惟覺華堂深。
1.作者選取了哪些景物入詩?意境有哪些特點?(4分)
2.這首詩主要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表現了作者怎樣的生活情趣?(4分)
3.這首詩第二、三兩聯所描寫的景物有怎樣的特點?這表現了詩人怎樣的精神追求?(4分)
4.請結合詩題,簡要分析尾聯“惟”字的妙處。(4分)
參考答案:
1.作者選取了山城、曲渚、古渡、修林、飛絮、綠陰等景物入詩。意境特點是幽雅、恬淡
、古樸。
2.①白描手法。簡單勾勒出游途中所見的景致;
②對比手法。第三聯與第四聯形成鮮明對比,白天“飛絮”,晚上“歌吹”,表現了自然
之美。表現了作者追求恬適、靜美、淳樸的生活情趣。
3.幽深古樸(或幽僻淡遠等)。(2分)反映了詩人對淳樸自然(或清瘦閑逸等)情趣的喜愛之情。(2分。
4.詩歌的標題為“春舀游張提舉園池”,一般應重點描摹園中之景,詩人卻用前六句來描寫游園途中淳樸自然的景致,后兩句寫到園中的歌吹和畫堂:還著一“惟”字,“惟”有“只”的意思?“惟覺”“畫堂”之“深”,置其華美、堂皇不顧,巧妙地強化了自己對人工美的摒棄,對山林野趣的追求。(言之成理即可)
賞析:
這首詩寫游張提舉園池,前六句所寫的全是赴園途中的景色,并未涉及園池。首句寫出城往西郊野外之路前行,詩言芳菲路,可見此時正是草綠花開,春意盎然的時候。因此第二句“春風正可尋”接首句,春天的跡象正自可尋,三四句承第二句,但覺小小的山城依傍著水曲岸渚而建,不遠處有一片郁郁蔥蔥的樹林,邊上有一個古渡口,人們正在等待著渡船,來往過渡。此時日已漸高,有不少楊花飛絮,滿天飛舞,正是春暮初夏的時候。路人覺得在這斑駁的綠蔭下,甚是易人。
最后二句點題“晚來歌吹起,惟覺畫堂深。”可是詩中只字未提張提舉園池的爛漫景象,而用晚來歌吹起,一筆帶過。對于畫堂,惟覺其深,對畫堂之華美、堂皇則一概不顧。
作者簡介
徐璣(1162~1214)字致中,又字文淵,號靈淵,浙江溫州永嘉松臺里人。祖籍福建晉江安海徐狀元巷人,唐狀元徐晦之裔。“皇考潮州太守定, 始為溫州永嘉人”。福建晉江徐定第三子,受父“致仕恩”得職,浮沉州縣, 為官清正,守法不阿,為民辦過有益之事。
徐璣
西野芳菲路,春風正可尋。
山城依曲渚,古渡入修林。
長日多飛絮,游人愛綠陰。
晚來歌吹起,惟覺華堂深。
1.作者選取了哪些景物入詩?意境有哪些特點?(4分)
2.這首詩主要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表現了作者怎樣的生活情趣?(4分)
3.這首詩第二、三兩聯所描寫的景物有怎樣的特點?這表現了詩人怎樣的精神追求?(4分)
4.請結合詩題,簡要分析尾聯“惟”字的妙處。(4分)
參考答案:
1.作者選取了山城、曲渚、古渡、修林、飛絮、綠陰等景物入詩。意境特點是幽雅、恬淡
、古樸。
2.①白描手法。簡單勾勒出游途中所見的景致;
②對比手法。第三聯與第四聯形成鮮明對比,白天“飛絮”,晚上“歌吹”,表現了自然
之美。表現了作者追求恬適、靜美、淳樸的生活情趣。
3.幽深古樸(或幽僻淡遠等)。(2分)反映了詩人對淳樸自然(或清瘦閑逸等)情趣的喜愛之情。(2分。
4.詩歌的標題為“春舀游張提舉園池”,一般應重點描摹園中之景,詩人卻用前六句來描寫游園途中淳樸自然的景致,后兩句寫到園中的歌吹和畫堂:還著一“惟”字,“惟”有“只”的意思?“惟覺”“畫堂”之“深”,置其華美、堂皇不顧,巧妙地強化了自己對人工美的摒棄,對山林野趣的追求。(言之成理即可)
賞析:
這首詩寫游張提舉園池,前六句所寫的全是赴園途中的景色,并未涉及園池。首句寫出城往西郊野外之路前行,詩言芳菲路,可見此時正是草綠花開,春意盎然的時候。因此第二句“春風正可尋”接首句,春天的跡象正自可尋,三四句承第二句,但覺小小的山城依傍著水曲岸渚而建,不遠處有一片郁郁蔥蔥的樹林,邊上有一個古渡口,人們正在等待著渡船,來往過渡。此時日已漸高,有不少楊花飛絮,滿天飛舞,正是春暮初夏的時候。路人覺得在這斑駁的綠蔭下,甚是易人。
最后二句點題“晚來歌吹起,惟覺畫堂深。”可是詩中只字未提張提舉園池的爛漫景象,而用晚來歌吹起,一筆帶過。對于畫堂,惟覺其深,對畫堂之華美、堂皇則一概不顧。
作者簡介
徐璣(1162~1214)字致中,又字文淵,號靈淵,浙江溫州永嘉松臺里人。祖籍福建晉江安海徐狀元巷人,唐狀元徐晦之裔。“皇考潮州太守定, 始為溫州永嘉人”。福建晉江徐定第三子,受父“致仕恩”得職,浮沉州縣, 為官清正,守法不阿,為民辦過有益之事。
上一篇:李中《舟次彭澤》閱讀答案賞析
下一篇:真山民《泊舟嚴灘》閱讀答案賞析
* 日游張提舉園池徐璣西野芳菲路,春風正可尋。山城依曲渚,古渡入修林。長日多飛絮,游人愛綠陰。晚來歌吹起,惟覺華堂深。1.作者選取了哪些景物入詩?意境有哪些特點?(4分)2.這首詩主要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表現了作者怎樣的生活情趣?(4分)3.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