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從軍行》范仲淹《漁家傲》閱讀答案對比賞析
從軍行
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漁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注:①范仲淹寫作此詞時正在西北地區抗擊西夏。②燕然:山名,漢和帝永元元年,竇憲大破北匈奴,窮追北單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還。勒,雕刻。
(1)《從軍行》和《漁家傲》在所寫內容上有什么共同點?在寫法上有何異同?(4分)
(2)兩首詩詞在思想風格上有何不同之處?請簡要分析。(4分)
(3)就內容和形式對兩首詩詞作一比較,談談自己看法
【參考答案】
(1)1、兩者都以戍邊為題材。2、兩者都表現了邊塞生活的艱苦。
相同處:寫戍邊生活,但卻不從戰爭或戰事的角度寫。
不同處:前一首偏重于寫邊塞生活環境惡劣,如用“暗”“孤”“穿”這樣的字眼;后一首側重渲染戰士思歸的情緒,下闋尤其明顯。
(2)王昌齡的詩表現出勇于殺敵,不獲全勝不言歸的激越之情,風格豪放壯闊。
范仲淹的詞較多的表現了戰士們希望早日結束戰爭、盡快回歸家鄉的情緒,在風格上顯得慷慨悲涼。
(3) 兩首詩都描寫了西北邊塞將土們生活環境的艱苦,歌頌了邊關將士為國家獻身的精神,王詩激越雄壯,范詞有些孤寂、悲涼。
二:
1.對這兩首作品語句的理解,恰當的一項是()(2分)
A.王詩“孤城遙望玉門關”應理解為“遙望孤城玉門關”,作者是出于平仄需要而顛倒了語序。
B.王詩“黃沙百戰穿金甲”一句的意思是黃沙滾滾,戰斗頻繁,戰士們穿著堅固的鎧甲奮勇殺敵。
C.范詞“四面邊聲連角起”是說一切帶有邊地特色的聲響都從各個角落傳來。
D.范詞“燕然未勒歸無計”是說戰爭還沒有取得勝利,還鄉之事還不能談起。
2.對這兩篇作品內容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2分)
A.范詞“衡陽雁去無留意”一句既寫出了時令和環境,又映襯出邊關將士們對故鄉親人的思念。
B.王詩中的“終不還”,范詞中的“歸無計”,都表現了他們愛國思鄉的矛盾情緒。“終不還”中一個“終”字表達了將士們奪取勝利的決心。
C.兩篇作品都描寫了西北邊塞將士們生活環境的艱苦,歌頌了邊關將士為國家獻身的精神,表現了激越雄壯的風格。
D.范詞的上闋重在寫景,可以使人想見充滿肅殺之氣的邊塞景象。“羌管悠悠霜滿地”是寫夜景,從時間上看是“長煙落日”的延續。
3、試對《從軍行》所使用的藝術手法結合內容作簡要的賞析。分析一種就行了。4分。
參考答案
1、D
2、C
3、試對《從軍行》所使用的藝術手法結合內容作簡要的賞析。分析一種就行了。
(1)、反襯手法。開頭兩句用“長云”“雪山”“孤城”等景色,描繪邊塞艱苦、悲涼的環境,并借以反襯將士的意志堅定。接著寫戰爭的持久、激烈。金甲磨穿,然而將士們報國壯志卻沒有被消磨,反而更加堅貞不屈。
(2)、情景交融,“暗”字凌空一筆涂上了淡黑色,使畫面由明暗對照構成了陰沉的戰爭氛圍和蒼涼的境界。
(3)、直接抒情,最后一句,直抒情懷,充分表達了他們誓死保衛國家的決心和英雄氣概。這首詩氣勢雄偉,境界開闊,感情悲壯。抒發了戍邊將士為國殺敵、視死如歸的豪情壯志。

對比賞析:
王昌齡的邊塞詩有不少篇章就是表現戰士們為保衛祖國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的。上面這首便是有代表性的一篇。
首句寫邊疆地理位置和環境。一個“暗”字,給人以沉重壓抑之感。次句寫形勢的險惡,他們征戍在邊疆前沿,回望祖國只見玉門關一座孤城。第三句寫戰斗的緊張激烈,語言概括而形象鮮明如見。末句代戰士們立誓,正面地謳歌他們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鋪墊,戰士們的誓詞分量才顯得更重。
二:
范詞這首邊塞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愛國激情,濃重鄉思,兼而有之,構成了將軍與征夫思鄉卻渴望建功立業的復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 情緒主要是通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綜觀全詞,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心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
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漁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注:①范仲淹寫作此詞時正在西北地區抗擊西夏。②燕然:山名,漢和帝永元元年,竇憲大破北匈奴,窮追北單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還。勒,雕刻。
(1)《從軍行》和《漁家傲》在所寫內容上有什么共同點?在寫法上有何異同?(4分)
(2)兩首詩詞在思想風格上有何不同之處?請簡要分析。(4分)
(3)就內容和形式對兩首詩詞作一比較,談談自己看法
【參考答案】
(1)1、兩者都以戍邊為題材。2、兩者都表現了邊塞生活的艱苦。
相同處:寫戍邊生活,但卻不從戰爭或戰事的角度寫。
不同處:前一首偏重于寫邊塞生活環境惡劣,如用“暗”“孤”“穿”這樣的字眼;后一首側重渲染戰士思歸的情緒,下闋尤其明顯。
(2)王昌齡的詩表現出勇于殺敵,不獲全勝不言歸的激越之情,風格豪放壯闊。
范仲淹的詞較多的表現了戰士們希望早日結束戰爭、盡快回歸家鄉的情緒,在風格上顯得慷慨悲涼。
(3) 兩首詩都描寫了西北邊塞將土們生活環境的艱苦,歌頌了邊關將士為國家獻身的精神,王詩激越雄壯,范詞有些孤寂、悲涼。
二:
1.對這兩首作品語句的理解,恰當的一項是()(2分)
A.王詩“孤城遙望玉門關”應理解為“遙望孤城玉門關”,作者是出于平仄需要而顛倒了語序。
B.王詩“黃沙百戰穿金甲”一句的意思是黃沙滾滾,戰斗頻繁,戰士們穿著堅固的鎧甲奮勇殺敵。
C.范詞“四面邊聲連角起”是說一切帶有邊地特色的聲響都從各個角落傳來。
D.范詞“燕然未勒歸無計”是說戰爭還沒有取得勝利,還鄉之事還不能談起。
2.對這兩篇作品內容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2分)
A.范詞“衡陽雁去無留意”一句既寫出了時令和環境,又映襯出邊關將士們對故鄉親人的思念。
B.王詩中的“終不還”,范詞中的“歸無計”,都表現了他們愛國思鄉的矛盾情緒。“終不還”中一個“終”字表達了將士們奪取勝利的決心。
C.兩篇作品都描寫了西北邊塞將士們生活環境的艱苦,歌頌了邊關將士為國家獻身的精神,表現了激越雄壯的風格。
D.范詞的上闋重在寫景,可以使人想見充滿肅殺之氣的邊塞景象。“羌管悠悠霜滿地”是寫夜景,從時間上看是“長煙落日”的延續。
3、試對《從軍行》所使用的藝術手法結合內容作簡要的賞析。分析一種就行了。4分。
參考答案
1、D
2、C
3、試對《從軍行》所使用的藝術手法結合內容作簡要的賞析。分析一種就行了。
(1)、反襯手法。開頭兩句用“長云”“雪山”“孤城”等景色,描繪邊塞艱苦、悲涼的環境,并借以反襯將士的意志堅定。接著寫戰爭的持久、激烈。金甲磨穿,然而將士們報國壯志卻沒有被消磨,反而更加堅貞不屈。
(2)、情景交融,“暗”字凌空一筆涂上了淡黑色,使畫面由明暗對照構成了陰沉的戰爭氛圍和蒼涼的境界。
(3)、直接抒情,最后一句,直抒情懷,充分表達了他們誓死保衛國家的決心和英雄氣概。這首詩氣勢雄偉,境界開闊,感情悲壯。抒發了戍邊將士為國殺敵、視死如歸的豪情壯志。

對比賞析:
王昌齡的邊塞詩有不少篇章就是表現戰士們為保衛祖國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的。上面這首便是有代表性的一篇。
首句寫邊疆地理位置和環境。一個“暗”字,給人以沉重壓抑之感。次句寫形勢的險惡,他們征戍在邊疆前沿,回望祖國只見玉門關一座孤城。第三句寫戰斗的緊張激烈,語言概括而形象鮮明如見。末句代戰士們立誓,正面地謳歌他們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鋪墊,戰士們的誓詞分量才顯得更重。
二:
范詞這首邊塞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愛國激情,濃重鄉思,兼而有之,構成了將軍與征夫思鄉卻渴望建功立業的復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 情緒主要是通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綜觀全詞,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心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
* 從軍行王昌齡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漁家傲范仲淹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注:①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