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詩歌的思想感情--高考古典詩歌鑒賞試題及解答

    詩歌的思想感情

    1. (2011·海南省嘉積中學質量監測)閱讀下面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雪晴晚望

    賈島①

    倚杖望晴雪,溪云幾萬重。樵人歸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燒岡草,斷煙生石松。卻回山寺路,聞打暮天鐘。

    【注】 ①賈島長安應舉落第,與從弟釋無可寄居長安西南圭峰草堂寺,這首詩大約寫于此時。

    (1)題目為“晚望”,詩人具體“望”到了哪些景色?請簡要敘述。
    (2)末尾兩句寫的是什么內容?在全詩中有什么作用?請簡要說明。

    解析:(1)本題考查詩歌意象以及內容與題目的關系。這要緊扣題目中的“晚”和“望”字,并結合全詩來進行作答。(2)本題考查詩歌的表現手法。主要指出這兩句使整個畫面動了起來并指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可,不要忽視詩歌所給的注解。
    答案:(1)詩人倚著手杖向遠處眺望:在夕陽斜照下,溪水上空升騰起魚鱗般的云朵,幾乎多至“萬重”;在遍山皚皚白雪中,采樵人緩然下山,回到白雪覆蓋下的茅舍;遠處山岡上,野草正在燃燒,勁松郁郁蒼蒼,日暮的煙靄似斷斷續續生于石松之間。

    (2)詩人在回山寺的路上,聽到山寺上傳來鐘聲,暮游之余,恍如倦鳥歸巢,禁不住心潮起伏,平添了更濃厚的詩意,也吐露出詩人心靈深處的隱情。這兩句又起著點活全詩的妙用,前六句景色全是望景,這一聲清亮的暮鐘,由視覺轉到了聽覺。這鐘聲不僅驚醒默默賞景的詩人,而且鐘鳴谷應,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隨之飛動起來,整個詩境形成了有聲有色、活潑動人的局面。

    2.(2011·海口市調研測試) 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后回答問題。

    野水孤舟
    梁棟①
    前村雨過溪流亂,行路迷漫都間斷。
    孤洲盡日少人來,小舟系在垂楊岸。
    主人空有濟川心,坐見門前水日深。
    袖手歸來茅屋下,任他鷗鳥自浮沉。

    【注】 ①梁棟,南宋詩人。此詩大約作于南宋滅亡之前。

    (1)詩的前兩句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詩的頸聯在表達技巧上有何特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解析:(1)從內容來看,是一首寫景詩,融情于景。本題考查詩歌的意象、意境以及詩歌的寓意。關于寓意,要結合注解中“此詩大約作于南宋滅亡之前”來回答。
    (2)本題考查詩歌的表達技巧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頸聯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眼前之景結合起來,再結合注解,不難看出詩人的無奈與憤激。

    答案:(1)詩的前兩句描繪了山村雨后溪水漫流,道路被淹沒而時隱時現的迷漫景象,寓意國家處于風雨飄搖之中,面臨著巨大的危機,國家和個人的前途渺茫,杳不可知。(意思對即可,一、二句的寓意分開寫亦可)

    (2)頸聯以比喻手法,含蓄深沉地表達了詩人恢復中原、振興國家的抱負無法施展的無奈和憤激之情。(“恢復中原、振興國家的抱負無法施展”說是“報國無門”亦可)

    3.(2011·銀川市實驗中學模擬)閱讀下面的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1)詞的上片通過對哪些事物的描寫來營造氛圍的,營造了怎樣的氛圍?
    (2)請說說本詞反映了蘇軾怎樣的心緒和人生態度。

    解析:(1)抓住描寫月、桐、人聲、鴻等事物時使用的缺、疏、斷、孤等詞語,就能較容易把握作者營造的氛圍。
    (2)“無人省”“不肯棲”是作者心緒和人生態度的體現。

    答案:(1)上片主要通過對月、桐、人聲、鴻等事物的描寫,營造了一種清冷、孤寂的氛圍。
    (2)本詞反映了詞人蘇軾抑郁寂寞、孤獨痛苦的心緒;同時也反映了詞人孤高自賞、不愿隨波逐流的人生態度。

    4.(2011·寧夏銀川一中期中)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水調歌頭 過岳陽樓作①

    張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漢有歸舟。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日落君山云氣,春到沅湘草木,遠思渺難收。徒倚欄干久,缺月掛簾鉤。 
    雄三楚,吞七澤,隘九州。人間好處,何處更似此樓頭?欲吊沉累②無所,但有漁兒樵子,哀此寫離憂。回首叫虞舜,杜若③滿芳洲。

    【注】 ①此詞作于作者請祠侍親獲準后,乘舟沿江東歸途中。②累:無罪被迫而死。③杜若:一種芳草。

    (1)上闋寫了怎樣的景色?請用自己的話進行描述。
    (2)下闋抒發了吊古傷今的情懷,試結合全詞進行分析。

    解析:(1)本題側重考查對詩歌內容的分析鑒賞能力。可抓住上闋中“湖海”“日落”“君山云氣”“草木”“缺月”等意象,展開聯想和想象,描摹景色。

    (2)本題側重考查對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評價能力。應根據題目要求,聯系全詞分析,依托上下闋中一些關鍵的詞和句,如“湖海倦游客”“遠思渺難收”“徒倚欄干久”“吊沉累”“哀此寫離憂”“回首叫虞舜”等,進行分析歸納。

    答案:(1)夕陽斜照在廣闊的洞庭湖面上,波光粼粼;湖中君山的暮靄云霧,四周縈繞;沅水、湘水相匯處的兩岸草木,呈現出一片蔥綠的春色;夜幕降臨,一彎殘月高掛天際。

    (2)作者憑吊屈原,感其身處濁世而不被重用的遭遇,抒發自己宦海漂泊的倦意和懷才見棄的幽怨情思,表達了對清明政治的期盼。

    5.(2011·寧夏銀川二中月考)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后面的題目。

    臨江仙

    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

    (1)“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2)有人說“夜闌風靜縠紋平”表面上看來只是一般的寫景句子,其實卻是作者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相契合的產物(即情景相融)。請作簡要賞析。

    解析:(1)本題考查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一般而言,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可以通過意象(景物)或借助關鍵詞(例如能夠直抒胸臆的字詞)來品味。在作答本題時,考生可結合“恨”字,寫出作者“恨”什么,想要“忘卻”的又是什么。因為蘇軾是考生熟知的詩人,雖然題目沒有給出必要的注解,但在回答作者心境時,考生還是要結合作者的相關經歷作答。

    (2)本題考查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題目已經明確要求考生從情景交融的角度進行鑒賞,在答題時考生可以按照情景交融這種類型題的答題模式(先結合景物特征,再現詩句內容,然后點明景物下作者的情感),結合詩句具體內容作答。

    答案:(1)此句著眼于一個“恨”字,抒發了詞人歷盡宦海浮沉之后對世事紛擾的懷疑、厭倦以及無法解脫而又渴求解脫的人生困惑與感傷。

    (2)這一句描寫的是深夜江上風平浪靜的情景,此時的作者心與景會,神與物游,為如此靜謐美好的大自然所陶醉。于是,他情不自禁地產生脫離世事困擾,寄情自然,實現精神解放(心靈自由)的遐想。眼前之景其實象征著作者所追求的那個寧靜、安謐、自由的理想境界。(意思相近即可)

    6.(2011·鞍山一中期中)閱讀下面這首唐詩,按要求答題。

    絕句漫興九首(其三)①

    杜甫
    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
    銜泥點污琴書內,更接飛蟲打著人。

    【注】 ①這首詩寫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請從表現手法的角度,對這首詩作簡要賞析。
    解析:這首詩寫頻頻飛入草堂書齋里的燕子的情景。首句說茅齋的低矮狹窄,“熟知”,是就燕子而言的。連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這茅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著說“故來頻”。三、四兩句就細致地描寫了燕子在室內的活動:筑巢銜泥點污了琴書不算,還要追捕飛蟲甚至碰著了人。詩人以明白如話的口語,作了細膩生動的刻畫,給人以逼真的實感。

    答案:這首詩景中含情。詩人從燕子落筆,細膩逼真地描寫了它們頻頻飛入草堂書齋,“點污琴書”“打著人”等活動。這些描寫既凸現了燕子的可愛之態,又生動傳神地表現出燕子對草堂書齋的喜愛,以及對詩人的親昵。全詩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給人自然、親切之感,同時也透露出詩人對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悅和悠閑之情。

    也可以理解為詩人通過對燕子頻頻飛入草堂書齋擾人情景的描寫,借燕子引出禽鳥也好像欺負人的感慨,表現出詩人遠客孤居的諸多煩惱和心緒不寧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7.(2011·撫順一中質檢)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日暮倚杖水邊①
    (金)王 寂
    水國西風小搖落,撩人羈緒亂如絲。
    大夫澤畔行吟處,司馬江頭送別時。
    爾輩何傷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蒼知。
    蒼顏華發今如許,便掛衣冠已是遲。

    【注】 ①此詩為王寂被貶官至河南蔡州時所作。

    指出“羈緒”在全詩中的具體內容,并簡要賞析首聯在寫法上的特點。
    解析:首聯點明地點、時令和心緒。水國指的是蔡州。望著在秋風中回旋、掙扎,最后還要落地化作塵泥的黃葉,聯想到自己的身世和命運,詩人怎能不思潮如涌,心亂如麻呢?以下六句是作者蓄積心底已久的愁思怨意的總爆發,每一聯又單獨表達一層意思,頷聯引屈原和白居易以自況,頸聯是憤恨情緒的直接流露,包含了對小人的輕蔑,對自己人格品德的自信。尾聯袒露了作者在前途渺茫伸冤無望的事實面前暗悔當初的低沉心情。

    答案:內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謫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內心不被理解的苦悶;④年華易逝的傷感;⑤浮沉宦海的厭倦。
    特點:①觸景生情,以蕭瑟凄清之景引發詩人的紛亂愁思;②以“羈緒”領起全篇。

    8.(2011·大連二十四中檢測)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望江南超然臺①作

    蘇軾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注】 ①超然臺: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城北。當時蘇軾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舊俗寒食節不舉火,節后舉火稱新火。
    請從“情”和“景”的角度對這首詞作一賞析。
    解析:上闋寫登上超然臺所見到的城中的景色。頭兩句點明季節特色,春雖已到,但尚未老。三四兩句直敘登臺遠眺所見。最后一句以煙雨籠罩著千家萬戶作結。這五句全是寫景,描寫的是超然臺下“春未老”之景。下闋作者因景生情。先是點明了作者登超然臺的具體時間,那就是寒食清明時節。清明節又是中國傳統的一個重要節日。作者從登超然臺望見的景色自然而然地引發了思鄉之愁,尤其是在清明節前后這樣的日子。但他無法回家鄉,于是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澀地“咨嗟”嘆息一番,無奈地說:不要對老朋友說什么思鄉之愁,倒不如用新火煮新茶來聊以自慰吧!“休對”“且將”,這是無奈的,但也是最好的、最實際的一種解脫辦法。最后詩人發出了“詩酒趁年華”的呼聲,認為還是抓緊時間,借詩酒來自娛,度過這美好的時光。這里“年華”與前文的“春未老”又相呼應。作者政治上屢不得志,性格上又桀驁不馴,所以只好用曠達超然的態度來對待人生,以排遣自己的苦悶!這首詞上闋寫作者登上超然臺所見臺下“春未老”之景,下闋因景生情,抒發的是春雖未老,人卻在無奈之中的鄉思之情,情景交融為一體。

    答案:上片描寫的是超然臺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發的是春雖未老,人卻在無奈之中的思鄉之情。這首詞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 詩歌的思想感情1.(2011·海南省嘉積中學質量監測)閱讀下面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雪晴晚望賈島①倚杖望晴雪,溪云幾萬重。樵人歸白屋,寒日下危峰。野火燒岡草,斷煙生石松。卻回山寺路,聞打暮天鐘。【注】 ①賈島長安應舉落第,與從弟釋無可寄居長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