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九大類古詩歌常用意象的象征意義分析介紹

    古詩歌常用意象的象征意義:
        (一)樹木類:
        樹的曲直:事業人生的坎坷順利        黃葉:凋零 成熟 美人遲暮 新陳代謝
        綠葉:生命力希望活力      竹:氣節 積極向上   柳:送別留戀傷感春天的美好
        折柳:是漢代惜別的風俗。后寓有惜別懷遠之意。  楊柳:傷別情懷
        堤柳堆煙:能觸發往事如煙,常被用來抒發興亡之感。
        紅葉:代稱傳情之物,后來借指以詩傳情。     木葉:表現惆悵落寞的心境。
        松:松樹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眾人謳歌的對象。
        李白《贈書侍御黃裳》:“愿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韋黃裳一向諂媚權貴,李白寫詩規勸他,希望他做一個正直的人。
        三國人劉楨《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詩人以此句勉勵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樣堅貞,在任何情況下保持高潔的品質。
        梧桐:梧桐是凄涼、凄苦、悲傷的象征。
        王昌齡《長信秋詞》:“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寫的是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涼寂寞的深宮里,形孤影單、臥聽宮漏的情景。詩歌的起首句以井邊葉黃的梧桐破題,烘托了一個蕭瑟冷寂的氛圍。
        元人徐再思《雙調水仙子·夜雨》:“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以梧桐葉落和雨打芭蕉寫盡愁思。其他如“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等。
        (二)花草類:
        花開:希望青春人生的燦爛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業的挫折
        惜春:對美好事物的留戀、追懷。    楊花:象征離散
        桃花:象征美人或青春容貌          蘭:高潔          牡丹:富貴美好
        草:生命力強生生不息 希望荒涼 偏僻 傷春 離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離之悲(國家今盛昔衰)   歲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潔的品格
        紅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愛情的信物,比喻男女愛情或朋友情誼。
        源自王維的《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詩人借生于南國的紅豆,抒發了對友人的眷念之情。
        竹:象征正直、不從俗、向上、有氣節
        菊:隱逸高潔脫俗
        菊花雖不能與國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與身價百倍的蘭花并論,但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親睞,有人稱贊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
        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純潔。唐人元稹《菊花》:“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表達了詩人對堅貞、高潔品格的追求。其他“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鄭思肖《寒菊》)、“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陽后菊花二首》)等詩句,都借菊花來寄寓詩人的精神品質,這里的菊花無疑成為詩人一種人格的寫照。
        梅:傲雪堅強不屈不撓
        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后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與菊花一樣,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贊頌。
        宋人陳亮《梅花》:“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后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王安石《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詩句既寫出了梅花的因風布遠,又含蓄地表現了梅花的純凈潔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效果。陸游的著名詞作《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質,言淺而意深。
        蓮:由于“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借以表達愛情。
        如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蓮子”即“憐子”,“青”即“清”。這里是實寫也是虛寫,語意雙關,采用諧音雙關的修辭,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晉《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霧氣露珠隱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蓮葉可見但不甚分明,這也是利用諧音雙關的方法,寫出一個女子隱約地感到男方愛戀著自己。
        梅子: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懷春,如“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李清照《點絳唇》)
        丁香:指愁思或情結。如“自從南浦別,愁見丁香結”(唐人牛嶠《感恩多》)
        (三)動物類
        猿猴:哀傷凄厲孤寂愁苦        鴻鵠:理想 追求
        魚:自由愜意       鷹:剛勁自由人生的搏擊事業的成功      鳥:象征自由
        狗、雞:生活氣息田園生活                      (瘦)馬:奔騰追求 漂泊
        烏鴉(寒鴉):小人俗客庸夫  哀傷                沙鷗:飄零 傷感
        莼羹鱸膾:指家鄉風味。后文人以“莼羹鱸膾”、“莼鱸秋思”借指思鄉之情。
        雙鯉:代指書信。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詩云:“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后來即以雙鯉借代遠方來信。
        莊周夢蝶:語出自《莊子·齊物論》,莊子以此說明物我為一,萬物齊等的思想。后來文人用來借指迷惑的夢幻和變化無常的事物。如陸游《冬夜》詩云:“一杯罌粟蠻奴供,莊周蝴蝶兩俱空。”
        鴛鴦:指恩愛的夫婦,如“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唐人盧照鄰《長安古意》)。
        (孤)雁:孤獨思鄉思親音信消息            鴻雁:書信——對親人的思念。
        鷓鴣:烘托荒涼破敗或惆悵落寞                  杜鵑:哀怨悲傷 凄涼
        燕:溫情惜春愛的思念滄桑漂泊信           沙鷗:表現人生的飄零或傷感愁懷
        (四)風霜雨雪水云類:
        海:遼闊力量深邃氣勢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洶涌:人生的兇險 江湖的詭譎
        江水:時光的流逝歲月的短暫綿長的愁苦 歷史的發展趨勢
        煙霧:情感的朦朧慘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滅
        小雨:春景希望生機活力 潛移默化式的教化
        細雨:表現生機、活力或纏綿的友情、愛情
        暴雨:殘酷熱情政治斗爭 掃蕩惡勢力的力量蕩滌污穢的力量
        春風:曠達歡愉希望                東風:春天 美好
        西風:落寞惆悵衰敗游子思歸       狂風:作亂 摧毀舊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社會環境的惡劣惡勢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純潔美好環境  惡勢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云: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濃云:表現愁腸壓抑
        天陰:壓抑愁苦寂寞       天晴:歡愉光明           金風:秋風
        “水”的意象
        (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類雖具體可感卻難以把握的事物。
        如:“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從側面反映了封建時代婦女的悲慘命運。
        (2)因水的剪切不斷,綿軟不絕,常以水喻愁。
        如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抒發了詩人因強烈的感到了現實與理想的矛盾不可調和而產生的煩憂和愁苦。
        (五)器物類
        玉:高潔   脫俗           搗衣砧:婦女對丈夫的思念。
        珍珠:美麗無瑕           簪纓 (冠):官位 名望
        西樓小樓:閨怨之情        闌(欄)干:象征著思念、寂寞、離愁
        須眉:男子        巾幗:婦女       桑梓:故鄉      軒轅:祖國
        三尺:法律        寸管:筆         青鳥:信使      絲竹:音樂
        吳鉤:泛指寶刀、利劍。
        例如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通過看吳鉤,拍欄桿,表達了自己意欲報效祖國,建功立業,而又無人領會的失意情懷。
        昆山玉:比喻杰出的人才。
        語出李斯《諫逐客書》:“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指隨侯珠與和氏璧),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吳國名劍'),乘纖離(駿馬名)之馬,建翠風之旗,樹靈鼉(tuó,揚子鱷之類的動物,皮可制鼓)之鼓……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后來就以“昆山玉”比喻優秀人才。
        船:蘭舟、征帆去棹(往往比喻孤舟)、檣擼(借代大船、戰船)。“船”是表現“漂泊”情感的最為常見的意象之一。一葉扁舟,天水茫茫,越發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見多異鄉風物,更易觸發無限的思緒。
        (六)顏色類
        白:純潔無暇喪事                紅:熱情奔放 青春喜事
        綠:希望活力和平                藍:高雅 憂郁
        黃:溫暖平和                     紫:高貴神秘
        黑:黑暗絕望莊重神秘 對死者的懷念命途的多舛
        (七)關于人的品質、行為活動的
        英雄:追慕自愧自嘆           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撻
        六朝舊事、南朝舊夢:表示往日富貴繁華的生活。
        擊楫:謂立志報效國家,收復失地。
        娥眉(蛾眉):美女                  峨眉:高尚的德行          青青子矜:有才能的人
        巴歌:亦稱巴唱、巴謳、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謙詞。多和“陽春白雪”比照著來寫,表達自己的微不足道。
        碧血:借指為正義事業所流的血。
        后來也用戶碧血”、“萇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例如《竇娥冤》:“不是我竇娥罰下這等無頭愿,委實的冤情不淺……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
        折桂:比喻科舉及第。
        典出《晉書》:“武帝于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為何如?’詵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懷桔:指孝順雙親。
        典出《三國志·吳志·陸績傳》:“績年六歲,于九江見袁術,于九江見袁術,術出桔,績懷三枚,去,拜辭墜地。術謂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桔乎?’績跑曰:‘欲歸遺母。’術大奇之。”
        采薇:借指隱居生活。
        《史記·伯夷列傳》記載:“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說的是伯夷、叔齊隱居山野,義不侍周的故事。后來也表現堅守節操。
        “山林”和“宮闕”的形象:表現詩人的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所謂“宮闕”也言“魏闕”,是朝廷的代稱,也是詩人受到當道重用的象征。所謂“山林”則是指詩人在政治理想破滅或者是懷才不遇、報國無門時,作者心生怨憤而轉向歸隱山林息影草澤的形象的代稱。
        哀鴻:比喻哀傷苦痛、流離失所的人。詩歌寫使臣行于四方,見流民如鴻雁飛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來,皆合詞傾訴,如鴻雁袁鳴之聲不絕。后來以鴻雁在野、哀鴻遍野喻指百姓流離失所。
        (八)地點類
        古跡:懷舊明志昔盛今衰 (國家)衰敗 蕭條(古跡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聯)
        鄉村:思歸厭俗世俗生活 田園風光生活氣息 純撲美好 安逸寧靜
        草原:遼闊人生境界人的胸襟           (市井):繁榮熱鬧 富貴奢華
        仙境:飄逸美妙潔凈忘塵厭俗        憑欄:思念故國、故鄉、親人。
        桃源:代表著一個理想的樂土            武陵人:隱居的人
        南山:隱居的地方                      柳營:指軍營。后也代稱紀律嚴明的軍營。
        天地塵世:鴻蒙、希夷、太清、太虛。
        細柳營:漢代周亞夫屯軍之地。王維《觀獵》“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九)其他類
        白衣蒼狗:亦叫白云蒼狗,比喻世事變幻無常。出自杜甫詩《可嘆》:“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人事變化,猶如浮云,一會兒像白云,一會兒像灰狗。
        破曉:初現希望                    深夜:愁思  懷舊
        雪:瓊玉碎玉冰花六出           信:鴻雁 尺牘 尺素
        后庭花:亡國。
        天地:人類的渺小人生的短暫心胸的廣闊 情感的孤獨
        朝陽:希望朝氣活力
        夕陽: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暫的人生或事物
        正午:熱烈熱情奔放   惡勢力對社會、對人的摧殘
        酒:歡悅得意失意愁苦           浮生:表示短暫虛幻的人生。
        月亮:人生的圓滿缺憾 思鄉思親 表現曠達、瀟灑、美麗、冷清
    * 古詩歌常用意象的象征意義:???(一)樹木類:???樹的曲直:事業人生的坎坷順利???????黃葉:凋零成熟美人遲暮新陳代謝???綠葉:生命力希望活力?????竹:氣節積極向上??柳:送別留戀傷感春天的美好???折柳:是漢代惜別的風俗。后寓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