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及解題分析
一、藝術手法 (表達技巧、表現手法)
(一)表達方式:
詩詞中運用敘述、議論、描寫、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
1、描寫方式
主要有動靜結合,點面結合,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遠、近、高、低按順序,繪聲繪色、聲色并茂。通過聽覺、視覺、嗅覺等多種渠道多角度描摹。
①、動靜結合
在寫景狀物的詩文中,孤立地寫動態或靜態,往往不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將動態描寫與靜態描寫結合起來,以靜寫動,以動襯靜,則會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
王維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這樣的例子:“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寫山上一塵不染的松樹,皎潔的月光,以及月光穿過樹葉的縫隙在林間留下班駁的影子,都給人以明凈清幽的感受——這是通過靜態描寫來突出山中的靜謐。第二句寫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勢增大,從石上流過,淙淙有聲——這是動態描寫,以動襯靜,更反襯出山中的寧靜。
再如: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②點面結合
萬事萬物都是彼此相互聯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寫的景物也一樣,它們總是和周圍的景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我們在寫景狀物時,不能孤立地靜止地寫主體物,還必須寫主體物周圍的聯系物,點面結合,烘云托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色。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運用了點面結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畫面上顯得比較小,但處在非常顯眼的位置,是詩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屬于點的描繪;前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屬于面的鋪陳,詩句從“鳥飛絕”、從“人蹤滅”寫盡了人物處境的苦寒與孤寂,并在“山”“徑”前冠之以數量詞“千”“萬”,對突出人物堅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再如: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③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
景物描寫可以從正面入手,直接描寫景物的特點,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用側面描寫的手法,通過對其它事物的描寫,來揭示該事物的特點,而且還能提供給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兩種方法結合運用,可以使被描寫的景物的特點,更加鮮明更加突出。
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作者對雪景的描寫可謂一絕,用的就是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藝術手法:“正是寒冬天氣,彤云密布,朔風漸起,卻早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來”,“……仍舊迎著朔風回來。看那雪,到晚卻下得緊了”,這是從正面入手,直接突出雪大風猛;“仰面看那草屋時,四下里崩壞了,又被朔風吹撼,搖振得動”,“那間草亭已被雪壓倒了”,“火盆內火種都被雪水浸滅了”,這是從側面入手,通過寫草屋的搖振、倒塌,火種的浸滅來間接突出風雪之猛烈。兩種描寫手法的結合,使風雪的特點更為突出了。
④、遠近高低相結合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觀察者所處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視,仰視,遠眺,近看,視覺形象會呈現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從不同角度描寫,會使讀者對所描寫的景物產生更加全面的認識,獲得更完美的感受。
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在描寫緊十八盤時,運用的便是這種手法:遠眺“緊十八盤仿佛一條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峽當中”;仰望“緊十八盤仿佛一架長梯,搭在南天門口”;近看“新砌的石級窄窄的,擱不下整腳”;俯視“低頭望著新整然而長極了的盤道------”總之,景物描寫,只有不拘一格,不一而足,多角度,全方位地進行觀察,詳盡描摹,才能塑造出生動活潑的藝術形象。
⑤繪聲繪色、聲色并茂。
田園樂(王維)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花落家僮未歸,鶯啼山客猶眠。
春曉(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⑥、通過聽覺、視覺、嗅覺等多種渠道多角度描摹。
⒉、抒情方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方式。間接抒情,又叫委婉含蓄,詩人們往往借助多種修辭藝術,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分為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敘事抒情、托物言志。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就是詩人在其詩作中袒露襟懷,不假掩飾地抒發激情、快意或秋緒。
就是以第一人稱“我”為抒情主體,直接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種文章筆法。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詩句開門見山,詩人直敘登上高臺后,“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蒼涼意境,引發了感時傷事的情懷,想著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獨愴然而涕下”。
再如:李白《夢游天姥呤留別》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作者在敘事描寫的基礎上,以火山噴發般的激情,大聲疾呼,抒發了自己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②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場景描寫之中,寄寓著詩人的離愁別恨。
再如:
登高(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析】詩的前四句描繪了一幅蒼涼的秋景——哀景:急風震撼高天發出怒號的聲音,猿猴哀鳴,渚清沙白,飛鳥之影映入寒渚,木葉紛紛凋落,江水奔騰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為下文四句渲染了濃濃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鋪墊。下文四句敘事抒情——哀情:交織著對國運艱難的關注,對淪落他鄉不勝的感傷。
再如:
漁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詞中所寫的悲涼凄愴的景象,充分配合當時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讀者體會到這些在邊疆衛戍的人的情懷。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
《謝亭送別》(唐)謝渾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上聯以“紅葉青山”這樣亮麗詩意的景色,反襯詩人離愁別恨。《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絕句(杜甫)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析】本詩作于廣德二年(764),當時詩人客寓成都,亟思東歸,因戰亂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兩句的嘆息。但詩的前兩句卻勾畫了一幅幅濃麗的春日畫面,極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歸?原來這是以樂景寫哀情。如此謀詩,才能寫出詩人歸心殷切: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鮮明對照,反襯詩人思鄉之情更加濃厚。
③托物言志是詩歌散文中經常運用的表現手法,即作者借助對某種事物的刻畫來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種品格志向。
宋代周敦頤的名篇《愛蓮說》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荷花這一形象表達了自己潔身自好、保持高尚節操的人生追求。
清代龔自珍的《病梅館記》,借梅議政,運用托物言志的寫法,表達了作者對清朝封建統治者
摧殘人才的憤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區別:借景抒情是通過對景物的描寫,抒發的是情感,表現的是情緒,詩在詩中表達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樂、哀、愁,但我們絕不會把這種情緒看成是一種思想。
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詩人要通過描寫的物來表明心跡,以及人生的態度和對人生的感悟。
㈡修辭手法:
1.比喻
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析】“如眉”:以眉喻月,繪出了三月月亮的形狀并體現出了它的清秀。“鏡“:以鏡喻蘭溪之水,寫出了蘭溪水之清澈明靜;亦反襯出月光的明潔。
2.比擬
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的更形象、生動的作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詩歌細膩生動地描繪了春夜雨景,并以擬人化的手法,寫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悅之情躍然紙上。
晚春(韓愈)
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問題〗請就本詩的擬人手法寫一段賞析文字。
〖答案〗詩人用擬人手法描繪了一幅生機無限的晚春圖。“草樹”本屬無情物,竟然能“知”能“斗”,彼此還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艷爭芳,似乎要將春留住;連本來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莢也不甘寂寞,來湊熱鬧,因風起舞,化作雪飛。
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選一)
[王安石]
茅檐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①送青來。
〖問題〗“兩山排闥送青來”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結合全詩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答案〗該句使用了擬人的手法。(1分)寫開門見“山”,“兩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蒼翠的山色“送”進門來。(點明擬人具體內容,1分)化靜為動,化無情為有情,賦予山以靈性,生動地寫出了田園風光的盎然生機。(2分)寫出了詩人身處其間的愉悅,表現了詩人對這種美好的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2分)
3.隱語(諧音)、雙關:
在有些詩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為了表達出一種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隱語、雙關的修辭手法。
春思(唐·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析】這是一首較為著名的描寫男女情長的詩,寫出了在秦地的思婦內心的獨白。詩人語義
雙關,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又以“絲”(思)、“枝”(知)諧音,連接異地男女之間的思念情懷。
竹枝詞(唐·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析】“晴”與“情”同音,是雙關隱語。這是作者用民歌體寫的戀歌,雙關隱語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從前兩句詩意看,大概女方在楊柳飄拂、波平浪靜的江邊行船,聽到岸上愛戀她的青年在對她唱歌言情,但情傳的含蓄,“倒是無晴勝有情”。
憶昔 (韋莊)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滿樓。銀燭樹前長似晝,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園公子名無忌,南國佳人號莫愁。今日亂離俱是夢,夕陽唯見水東流。
4、借代:
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
①“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詩中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②“終歲不聞絲竹聲”、詩中以“絲竹”代音樂 。
③ “陽關”“折柳”寄托離別,“鷓鴣”“杜鵑”寓有悲憤……。
⒌夸張:
即故意地對事物進行夸大或縮小的描寫,借以表達詩人異乎尋常的情感。合理的夸張雖不符合事理,卻符合情理。在浪漫主義詩歌中,夸張的手法隨處可見。
如“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
6.對比:
吳宮懷古·陸龜蒙
香徑長洲盡棘叢,奢云艷雨只悲風。吳王事事堪亡國,未必西施勝六宮。
回鄉偶書(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回答問題:問:詩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鄉的事實的?
答:第一句“少小離家”與“老大回”在句中自對;第二句以“鬢毛衰”具體寫出了“老大”之態,并以不變的鄉音映襯,這樣就寫出了作者久客他鄉的事實,也為下兩句作了鋪墊。
7、對偶
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從篇法結構來講,這首詩四聯八句,句句皆對仗,對得圓渾自然,不見斧鑿之痕。“無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廣闊深遠,“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更重要的是,從這里感受到詩人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苦痛。
練習
閱讀下面的詩,回答間題。(5分)
涼州詞注(其一)張籍
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
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
注:磧(qì)沙漠。練,白絹,絲織品的一種。
(1)“無數鈴聲遙過磧”句表現了怎樣的邊塞景象?
答:長長的駝隊行進在廣袤的沙漠上。
(2)本詩運用襯托對比和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請簡要分析。
答:遠與近、高與低、動與靜、抑與揚的襯托對比。前兩句實寫,后兩句以虛為主,虛中有實。
8.排比
把內容緊密關聯、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說出來。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夕陽西風瘦馬”(馬致遠《天凈沙》)純用名詞組合,構成典型環境。
9.設問
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
“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魯威作)以設問開篇,點明題旨,領起下面分層次地敘述三國人物的英雄業績。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10.反問:
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
“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王安石《迭題烏江亭》)使用反問句式,語氣冷峻,強調了歷史之必然。
11.用典:
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法,能夠起到含蓄、洗練、委婉和聯想翩翩等作用,在增強了作品意蘊的同時,也給閱讀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劉義隆等,詩人借助這些歷史事實,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一般而言,古詩詞中的用典可以點化前人語句、引用神話故事和運用歷史故事。
12.互文:
“互文”即古代詩文的相鄰句子中所用的詞語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是古漢語中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在古詩詞中的運用一般有兩種表現形式:
A為了避免詞語單調重復,行文時交替使用同義詞,這種互文的特點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詞組或句子里,處于相應位置的詞可以互釋。這樣可以從已知詞義來推知另一未知詞義。如:“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處相應的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
又如“求全責備”這一成語,其中“求”與“責”處于相應位置,由此可推知兩詞同義。這類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B是出于字數的約束、格律的限制或表達藝術的需要,必須用簡潔的文字、含蓄而凝練的語句來表達豐富的內容,以收到言簡意繁的效果。理解這種互文時,必須把上下文保留的詞語結合起來,使之互相補充、彼此映襯才能現出其原意,故習慣上稱之為“互文見義”。如“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古詩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既“迢迢”不僅指牽牛星,亦指河漢女,“皎皎”不僅指河漢女,亦指牽牛星。兩詞互文見義。
㈢、結構形式:
詩歌的結構形式,常見的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先總后分、先景后情、先敘后議、卒章顯志、過渡、鋪墊、伏筆等。
1、開門見山:文章開頭就進入正題,不拐彎抹角。
2、卒章顯志:詩人往往在詩歌的結尾表達自己的心志或情懷。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結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句,表達詩人要自由自在,馳騁閑放,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難》尾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表達實現理想的豁達。
再如: 塞下曲(其一)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㈣、其他寫作技巧:
烘托、聯想、想象、比興、象征、欲揚先抑、虛與實、以小見大、語序倒置等。
⒈、烘托:
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羅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驚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以鬧襯靜。
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托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悲傷的心情。
⒉、聯想和想象:
多為浪漫主義詩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現實與夢境、仙境,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打成一片,他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以飛越的神思結構全詩,詩人的想象猶如天馬行空,所描繪的夢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都是奇思遐想與自然天真相結合的神來之筆。
3、比興
《詩經》最重要的藝術手法就是“賦、比、興”。賦就是直接的敘事、直接的刻畫描寫,或者是直抒胸臆、直言其志。比就是比喻。興,就是起興或者發端。興與詩歌的情思的關系分為相關和不相關。當興與詩歌的情思相關時,一般會以比喻、象征等手段達到烘托氛圍、渲染氣氛的作用。詩詞當中經常運用這一手法以達到形象生動和化實為
《氓》中有這樣的詩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從表面來看,這是寫自然景物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桑樹的葉子由碧綠潤澤變得枯黃而凋零。
4、欲抑故揚(先揚后抑)
賈生(唐)李商隱
宣室求賢訪逐臣, 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 不問蒼生問鬼神!
前兩句以欲抑故揚的手法,敘述文帝求賢,召見才能卓異的賈誼,使人以為下面必有關于國計民生大事的咨詢,三四句卻轉而揭出文帝“不問蒼生問鬼神”的事實。諷刺的意味極深而出之以唱嘆,尤覺情韻悠遠。
5、疊詞:
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作用。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竹枝詞 其一》劉禹錫)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元日》王安石)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聲聲慢》李清照)有些擬聲詞就屬于疊詞,作用使詩文更生動形象,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一)表達方式:
1、描寫方式
主要有動靜結合,點面結合,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遠、近、高、低按順序,繪聲繪色、聲色并茂。通過聽覺、視覺、嗅覺等多種渠道多角度描摹。
①、動靜結合
在寫景狀物的詩文中,孤立地寫動態或靜態,往往不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將動態描寫與靜態描寫結合起來,以靜寫動,以動襯靜,則會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
再如: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②點面結合
萬事萬物都是彼此相互聯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寫的景物也一樣,它們總是和周圍的景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我們在寫景狀物時,不能孤立地靜止地寫主體物,還必須寫主體物周圍的聯系物,點面結合,烘云托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色。
再如: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③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
景物描寫可以從正面入手,直接描寫景物的特點,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用側面描寫的手法,通過對其它事物的描寫,來揭示該事物的特點,而且還能提供給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兩種方法結合運用,可以使被描寫的景物的特點,更加鮮明更加突出。
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作者對雪景的描寫可謂一絕,用的就是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藝術手法:“正是寒冬天氣,彤云密布,朔風漸起,卻早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來”,“……仍舊迎著朔風回來。看那雪,到晚卻下得緊了”,這是從正面入手,直接突出雪大風猛;“仰面看那草屋時,四下里崩壞了,又被朔風吹撼,搖振得動”,“那間草亭已被雪壓倒了”,“火盆內火種都被雪水浸滅了”,這是從側面入手,通過寫草屋的搖振、倒塌,火種的浸滅來間接突出風雪之猛烈。兩種描寫手法的結合,使風雪的特點更為突出了。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觀察者所處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視,仰視,遠眺,近看,視覺形象會呈現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從不同角度描寫,會使讀者對所描寫的景物產生更加全面的認識,獲得更完美的感受。
⑤繪聲繪色、聲色并茂。
田園樂(王維)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花落家僮未歸,鶯啼山客猶眠。
春曉(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⑥、通過聽覺、視覺、嗅覺等多種渠道多角度描摹。
⒉、抒情方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方式。間接抒情,又叫委婉含蓄,詩人們往往借助多種修辭藝術,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分為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敘事抒情、托物言志。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就是詩人在其詩作中袒露襟懷,不假掩飾地抒發激情、快意或秋緒。
就是以第一人稱“我”為抒情主體,直接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種文章筆法。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再如:李白《夢游天姥呤留別》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作者在敘事描寫的基礎上,以火山噴發般的激情,大聲疾呼,抒發了自己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再如: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宋)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詞中所寫的悲涼凄愴的景象,充分配合當時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讀者體會到這些在邊疆衛戍的人的情懷。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
《謝亭送別》(唐)謝渾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上聯以“紅葉青山”這樣亮麗詩意的景色,反襯詩人離愁別恨。《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絕句(杜甫)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析】本詩作于廣德二年(764),當時詩人客寓成都,亟思東歸,因戰亂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兩句的嘆息。但詩的前兩句卻勾畫了一幅幅濃麗的春日畫面,極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歸?原來這是以樂景寫哀情。如此謀詩,才能寫出詩人歸心殷切: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鮮明對照,反襯詩人思鄉之情更加濃厚。
③托物言志是詩歌散文中經常運用的表現手法,即作者借助對某種事物的刻畫來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種品格志向。
宋代周敦頤的名篇《愛蓮說》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荷花這一形象表達了自己潔身自好、保持高尚節操的人生追求。
清代龔自珍的《病梅館記》,借梅議政,運用托物言志的寫法,表達了作者對清朝封建統治者
摧殘人才的憤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區別:借景抒情是通過對景物的描寫,抒發的是情感,表現的是情緒,詩在詩中表達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樂、哀、愁,但我們絕不會把這種情緒看成是一種思想。
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詩人要通過描寫的物來表明心跡,以及人生的態度和對人生的感悟。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析】“如眉”:以眉喻月,繪出了三月月亮的形狀并體現出了它的清秀。“鏡“:以鏡喻蘭溪之水,寫出了蘭溪水之清澈明靜;亦反襯出月光的明潔。
2.比擬
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的更形象、生動的作用。
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問題〗請就本詩的擬人手法寫一段賞析文字。
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選一)
茅檐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①送青來。
〖問題〗“兩山排闥送青來”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結合全詩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答案〗該句使用了擬人的手法。(1分)寫開門見“山”,“兩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蒼翠的山色“送”進門來。(點明擬人具體內容,1分)化靜為動,化無情為有情,賦予山以靈性,生動地寫出了田園風光的盎然生機。(2分)寫出了詩人身處其間的愉悅,表現了詩人對這種美好的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2分)
3.隱語(諧音)、雙關:
在有些詩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為了表達出一種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隱語、雙關的修辭手法。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析】這是一首較為著名的描寫男女情長的詩,寫出了在秦地的思婦內心的獨白。詩人語義
雙關,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又以“絲”(思)、“枝”(知)諧音,連接異地男女之間的思念情懷。
竹枝詞(唐·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析】“晴”與“情”同音,是雙關隱語。這是作者用民歌體寫的戀歌,雙關隱語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從前兩句詩意看,大概女方在楊柳飄拂、波平浪靜的江邊行船,聽到岸上愛戀她的青年在對她唱歌言情,但情傳的含蓄,“倒是無晴勝有情”。
憶昔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滿樓。銀燭樹前長似晝,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園公子名無忌,南國佳人號莫愁。今日亂離俱是夢,夕陽唯見水東流。
4、借代:
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
②“終歲不聞絲竹聲”、詩中以“絲竹”代音樂 。
③ “陽關”“折柳”寄托離別,“鷓鴣”“杜鵑”寓有悲憤……。
⒌夸張:
即故意地對事物進行夸大或縮小的描寫,借以表達詩人異乎尋常的情感。合理的夸張雖不符合事理,卻符合情理。在浪漫主義詩歌中,夸張的手法隨處可見。
如“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6.對比:
吳宮懷古·陸龜蒙
香徑長洲盡棘叢,奢云艷雨只悲風。吳王事事堪亡國,未必西施勝六宮。
回鄉偶書(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回答問題:問:詩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鄉的事實的?
答:第一句“少小離家”與“老大回”在句中自對;第二句以“鬢毛衰”具體寫出了“老大”之態,并以不變的鄉音映襯,這樣就寫出了作者久客他鄉的事實,也為下兩句作了鋪墊。
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從篇法結構來講,這首詩四聯八句,句句皆對仗,對得圓渾自然,不見斧鑿之痕。“無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廣闊深遠,“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更重要的是,從這里感受到詩人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苦痛。
練習
閱讀下面的詩,回答間題。(5分)
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
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
8.排比
把內容緊密關聯、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說出來。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夕陽西風瘦馬”(馬致遠《天凈沙》)純用名詞組合,構成典型環境。
9.設問
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
“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魯威作)以設問開篇,點明題旨,領起下面分層次地敘述三國人物的英雄業績。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10.反問:
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
“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王安石《迭題烏江亭》)使用反問句式,語氣冷峻,強調了歷史之必然。
11.用典:
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法,能夠起到含蓄、洗練、委婉和聯想翩翩等作用,在增強了作品意蘊的同時,也給閱讀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劉義隆等,詩人借助這些歷史事實,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一般而言,古詩詞中的用典可以點化前人語句、引用神話故事和運用歷史故事。
12.互文:
“互文”即古代詩文的相鄰句子中所用的詞語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是古漢語中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在古詩詞中的運用一般有兩種表現形式:
A為了避免詞語單調重復,行文時交替使用同義詞,這種互文的特點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詞組或句子里,處于相應位置的詞可以互釋。這樣可以從已知詞義來推知另一未知詞義。如:“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處相應的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
又如“求全責備”這一成語,其中“求”與“責”處于相應位置,由此可推知兩詞同義。這類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B是出于字數的約束、格律的限制或表達藝術的需要,必須用簡潔的文字、含蓄而凝練的語句來表達豐富的內容,以收到言簡意繁的效果。理解這種互文時,必須把上下文保留的詞語結合起來,使之互相補充、彼此映襯才能現出其原意,故習慣上稱之為“互文見義”。如“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古詩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既“迢迢”不僅指牽牛星,亦指河漢女,“皎皎”不僅指河漢女,亦指牽牛星。兩詞互文見義。
㈢、結構形式:
再如: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㈣、其他寫作技巧:
烘托、聯想、想象、比興、象征、欲揚先抑、虛與實、以小見大、語序倒置等。
⒈、烘托:
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羅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驚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以鬧襯靜。
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托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悲傷的心情。
多為浪漫主義詩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現實與夢境、仙境,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打成一片,他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以飛越的神思結構全詩,詩人的想象猶如天馬行空,所描繪的夢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都是奇思遐想與自然天真相結合的神來之筆。
《詩經》最重要的藝術手法就是“賦、比、興”。賦就是直接的敘事、直接的刻畫描寫,或者是直抒胸臆、直言其志。比就是比喻。興,就是起興或者發端。興與詩歌的情思的關系分為相關和不相關。當興與詩歌的情思相關時,一般會以比喻、象征等手段達到烘托氛圍、渲染氣氛的作用。詩詞當中經常運用這一手法以達到形象生動和化實為
《氓》中有這樣的詩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從表面來看,這是寫自然景物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桑樹的葉子由碧綠潤澤變得枯黃而凋零。
4、欲抑故揚(先揚后抑)
賈生(唐)李商隱
宣室求賢訪逐臣,
前兩句以欲抑故揚的手法,敘述文帝求賢,召見才能卓異的賈誼,使人以為下面必有關于國計民生大事的咨詢,三四句卻轉而揭出文帝“不問蒼生問鬼神”的事實。諷刺的意味極深而出之以唱嘆,尤覺情韻悠遠。
5、疊詞:
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作用。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竹枝詞 其一》劉禹錫)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元日》王安石)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聲聲慢》李清照)有些擬聲詞就屬于疊詞,作用使詩文更生動形象,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 一、藝術手法(表達技巧、表現手法)(一)表達方式:詩詞中運用敘述、議論、描寫、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1、描寫方式主要有動靜結合,點面結合,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遠、近、高、低按順序,繪聲繪色、聲色并茂。通過聽覺、視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