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王安石《道人北山來》王維《雜詩》陶淵明《問來使》閱讀答案及賞析

    爾從山中來,早晚發天目?我居南窗下,今生幾叢菊?
    ——陶淵明《問來使》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維《雜詩》
    道人北山來,問松我東岡。舉手指屋脊,云今如許長。
    ——王安石《道人北山來》

    試題
    (1)故鄉來人,有所問詢,三位詩人縈系于心的各是什么?試簡釋其中蘊含的共同人格特點。
    (2)從風格和語言兩個方面簡要說說這三首詩的共同特點。

    閱讀答案
    (1)三位詩人縈系于心的分別是菊、梅、松,體現了他們高潔堅貞的人格情操。
    2.風格平易(風格平淡),語言淺近(語言質樸)。(意思正確即可)

    對比賞析
    相同:三首都是絕句、都是思鄉之作。都是通過問故鄉來人來表達思念和關切家鄉的真摯感情。語言質樸自然、沒有雕飾。

    不同:三都和寄情之物不同分別人松、梅、菊。陶淵明獨愛象征隱逸孤傲的菊花,所以問“今生幾叢菊?”;王安石喜歡高風亮節的松樹,故問“問松我東崗。”;王維則欣賞冰肌玉骨的梅花,故問:“寒梅著花未?”。很顯然三位詩人在問的內容上,都有著深刻的含意,都象征著他們高潔的品格和情操。
        但是在問的語言上,則有精煉和繁冗之分。王維的詩寫得自然親切、含蓄蘊藉,給讀者留有馳騁想象的廣闊空間耐人玩味。陶淵明、王安石的詩則顯得有點言盡意止,給人以復制生活的感覺。因此,清人趙殿成在《王右丞集箋注》的按語中說:“三詩同一杼軸,皆情到之辭,不假修飾而自工者也。然淵明、介甫二作,下文綴墜語稍多,趣意便覺不遠,右丞只為短句,一吟一詠更有悠揚不盡之致,欲于此下復贅一語不得。”
        這樣比較一下我們就會發現,王維的高明之處就在于用最精煉的語言,表達了詩人蘊含豐富的心境。
    * 爾從山中來,早晚發天目?我居南窗下,今生幾叢菊?——陶淵明《問來使》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道人北山來,問松我東岡。舉手指屋脊,云今如許長。——王安石《道人北山來》試題(1)故鄉來人,有所問詢,三位詩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