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欣賞試題閱讀及答案精選
春寒
陳與義
二月巴陵日日風,春寒未了怯園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
【注】此詩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當時南宋朝廷正處于風雨飄搖之際。作者幾經逃難,避亂于岳州(今湖南岳陽),借居于郡守后園的君子亭,自稱“園公”。
8.本詩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請簡要賞析。(5分)
9. 三、四兩句寫出了海棠的什么特點?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性格特征?(6分)
【答案】:8.“怯”字既描繪出漂泊異鄉的詩人在春寒未盡時節,對料峭春寒難以忍受的畏懼。(2分)也寫出了對朝廷處于風雨飄搖之際的擔憂。(3分)
9.寫出了海棠“不惜”損毀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獨立于細雨之中的孤高絕俗的特點。(3分)體現了詩人在朝廷處于風雨飄搖之際,勇于在這樣艱難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3分)
2. (2014·江西吉安一中【上】期中考試)閱讀下面這兩首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京口月夕書懷 旅夜書懷②
(南宋)林景熙① (唐)杜甫
山風吹酒醒,秋入夜燈涼。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萬事已華發,百年多異鄉。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遠城江氣白,高樹月痕蒼。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忽憶憑樓處,淮天雁叫霜。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注】①作者老家在溫州平陽,此詩是他轉徙京口時的感懷之作,當作于宋亡之后。②這首詩是作者離開成都草堂后在渝州(今重慶)一帶飄泊時所寫。
(1)《京口月夕書懷》中的“涼”字堪稱關鍵,全詩以山風、秋夜來寫________之涼,以華發、異鄉寫_______之涼。(2分)
(2)請結合詩句分析《京口月夕書懷》和《旅夜書懷》兩詩中作者情感的相似之處。(6分)
【答案】:(1)天氣 心情(心境) (2分)
(2)情感相似之處有:(1)都抒發了異鄉飄泊淪落的悲凄之情,林詩中感嘆自己“異鄉”飄泊,杜詩用“天地一沙鷗”自況,自傷飄零;(2)都抒發了自己年老孤獨的傷感之情,林詩中感懷自己“百年”之身獨對夜燈,杜詩中以“平野闊”“大江流”反襯自己一葉小舟的孤苦伶仃;(3)都抒發了時光流逝的悲哀之情,林詩中有“華發”“百年”的哀傷,杜詩中以江水的奔流令人感受到時光的迅速消逝;(4)都抒發國家殘破、自己一事無成的郁悶之情,林詩寫在宋亡后,“萬事已華發”流露了事事不如意的悲傷,這也是借酒澆愁的原因,杜詩結合兵荒馬亂的時代背景,“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流露了未能施展政治抱負的不平。(1點2分,3點即可,須結合詩句解說)
3. (2014·甘肅天水一中第3階段檢測)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
秋齋獨宿
唐·韋應物
山月皎如燭,霜風時動竹。
夜半鳥驚棲,窗間人獨宿。
和韋蘇州①《秋齋獨宿》
金·趙秉文
冷暈侵殘燭,雨聲在深竹。
驚鳥時一鳴,寒枝不成宿。
【注】①韋蘇州:即韋應 物,因其曾任蘇州刺史,故稱“韋蘇州”。
8.請分別指出兩首詩第一句使用的修辭手法,并加以賞析。(5分)
9.兩首詩中詩人的心境有何異同?請作簡要分析。(6分)
【答案】:8.韋詩:比喻,以燭喻月。山月皎潔,宛如夜燭相伴,照人無眠。趙詩:借代,借“暈”代月。“暈”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襲人;“暈”又預示天氣變化,引出下句。
9.相同點:兩首詩都表現了詩人在秋夜的孤獨之感。韋詩以風動竹、鳥驚棲、人獨宿表現內心孤獨;趙詩以驚鳥無宿暗寓詩旨,含蓄地道出詩人心境的孤獨。
不同點:韋詩孤獨中又有淡靜。皎月悅目,風竹悅耳,恬靜怡人。趙詩孤獨中更顯凄冷。冷月殘燭,秋雨寒枝,凄冷襲人。(4分)
4. (2014·上海“十二校”聯考2)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第14-16題。(8分)
贈花卿
杜甫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注:花卿指成都尹崔光遠的部將花敬定,此詩大約是在花敬定的飲宴席上聞樂有感而作。花敬定因平定叛亂有功,居功自傲,經常大宴賓客,尋歡作樂,肆無忌憚,用天子音樂。
14.(2分)首句“絲管”用了什么修辭方法?請寫出《琵琶行》里用類似手法描寫音樂的句子。
15.(2分)對本詩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中,“紛紛”本指事物多而亂的樣子,這里用通感手法描摹音樂,形象描繪出弦管雜錯而和諧的效果。
B.頷聯中,“半入”寫出音樂悠揚動聽而空靈活脫的感覺。
C.該詩的弦外之音意味深長,既然“此曲只應天上有”,何故“錦城絲管日紛紛”呢?含蓄的諷刺盡在其中。
D.從體裁上看,本首詩是近體詩;從題材上看,本首詩是詠懷詩。
16.(4分)結合全詩,說說作者在構思方面是如何做到虛實結合的。
【答案】:14.(2分)借代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15.(2分)D (是贈別詩)
16.(4分)全詩四句,前兩句對樂曲作具體形象的描繪,是實寫;后兩句以天上的仙樂相夸,是遐想,因實而虛,虛實相生,將樂曲的美妙贊譽到了極致。
5. (2014·黑龍江仿真模擬1)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8-9題。
賀圣朝·留別
(宋)清 臣
滿斟綠醑①留君住,莫匆匆歸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風雨。 花開花謝,都來幾許②?且高歌休訴。不知來歲牡丹時,再相逢何處?
【注】 ①綠醑:美酒。②都來幾許:都算在一起才有多少時間呀!
8.這首詞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風雨”對表達這種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人認為這首詞的下闋設想奇特,不落俗套,一波三折,對此你有何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8.解析:本題考查對詩歌情感的把握和作者抒發感情的方式。聯系詞作的題目“留別”和詩句“再相逢何處”等詞句可以歸納出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作者借春色三分寫離愁別緒,這種表達方式別具一格。
答案:這首詞是酒席筵前留別之作。全詞精心鋪敘,情意殷切,表現了詩人傷春惜別的情懷,也流露出人生萍寄之感。(2分)
詞人設想“春色”總體為“三分”,而其中的“二分”是“愁”,“一分”是“風雨”。這樣,此時此刻的“春色”就成了“愁”與“風雨”的集合體。詞人用全部的春色來寫與摯友分手時的離愁別緒,其友情之深,離別之難,不言而喻。(3分)
9.解析:本題考查對古詩詞中作者思路和表現手法的鑒賞能力。這首詞作者寫相思之情,在構思上一波三折,情感表達也頗具匠心,理清思路,整理即可。
答案:這首詞“花開”兩句,緊承上片的離愁別緒,并進一步預寫別后的相思。“都來幾許”,由摯友不得長聚而引起時序更迭、流年暗換的慨嘆與迷惘。這兩句深化了上闋的離愁。(2分)但作者馬上又沖破了感傷纏綿的氛圍,用“且高歌休訴”句一變而為高亢曠達。這是對友人的勸慰,也是作者的自我排遣,表現出作者開朗豁達的胸懷。(2分)可是一想到別時容易會時難,明年此時不知能否重逢,心里不免又泛起悵惘之情,使全詞再見波折。(2分)
6. (2014·湖北天門4月調研測試)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后面的題目。(8分)
題胡逸老致虛庵①
黃庭堅
藏書萬卷可教子,遺金滿籯②常作災。能與貧人共年谷,必有明月③生蚌胎。
山隨宴坐畫圖出,水作夜窗風雨來。觀水觀山皆得妙,更將何物污靈臺?
【注】①致虛庵:書房名。②籯:竹籠。③明月:這里指珠。
(1)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哪些方面的情感?請簡要概括。(4分)
(2)本詩的頸聯膾炙人口,被前人評述為“奇語”。你認為奇在哪里?(4分)
【答案】:(1)①贊美了胡逸老的詩禮傳家,不慕榮利的清高品格。(或胡逸老的詩禮傳家、不慕 榮利的清高品格令人仰慕)②也披露了詩人高雅的人格,廣闊的胸襟。(或安貧樂道、志在山水、追求閑適、清高等均可)(一點2分)
(2)①化靜為動。將致虛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動態描寫,“出”“來”二字將山水寫活。
②化實為虛。什么樣的圖畫盡可以讓讀者去想象,夜來風雨也是隔窗聽到,并非眼見,也是虛寫實事。③情景交融。宴坐的閑適,聽雨的從容,讀者自能體會到。(或襯托出庵主高雅的人格,廣闊的胸襟)(視聽結合。運用比喻等均可)(答兩點即可得4分)
7. (2014·廣東韶關4月模擬【二模】)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7分)
惜 花
(唐 ) 于鵠
夜來花欲盡,始惜兩三枝。
早起尋稀處,閑眠記落時。
蕊焦蜂自散,蒂折蝶還移。
攀著殷勤別,明年更有期。
(1)全詩的詩眼是“惜”字,請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3分)
(2)本詩的三四聯最主要的手法是什么?請結合詩句作簡要賞析。(4分)
【答案】:(1)詩人看到花兒快凋零了,起了憐惜之心,(1分)早起閑眠(時時刻刻)都記掛著花兒,(1分)花兒凋零了,還約定明年再見。(1分)
(2)最主要的手法是對比(反襯、襯托)(1分);以看到花兒快要凋謝就離開的蜂蝶(1分)對比(反襯、襯托)跟花兒依依不舍相約再見的詩人(1分),表達詩人對花兒的愛惜(憐惜 )之情(1分)。
8. (2014·四川成都七中“一診”模擬)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蘇軾
行歌野哭兩堪悲,遠火低星漸向微。病眼不眠非守歲,鄉音無伴苦思歸。
重衾腳冷知霜重,新沐頭輕感發稀。多謝殘燈不嫌客,孤舟一夜許相依。
[注]此詩作于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十一月,蘇軾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賑濟災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1)結合尾聯,簡要賞析“嫌”字的妙處。(4分)
(2)這首詩的前六句,表達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請簡要概括。(4分)
【答案】:(1)“嫌”,嫌棄,作者衷心感謝這盞殘燈不嫌棄自己,描寫了客中、長夜、孤舟中只有殘燈相伴的情景。(1分)“嫌”字把殘燈擬人化,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孤燈”不嫌棄詩人的情態,(2分)表達了詩人在殘燈陪伴下感受到的寬慰與溫暖、無奈與自嘲。(1分)[來源:學§科§網Z§X§X§K]
(2)病中的感傷;客中的孤寂;思歸的痛苦;老之將至的無奈。(如答“同情與憂慮百姓疾苦”,也算1分)(4分,1點1分,4點4分)
9. ( 2014·河北衡水中學一模)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下面的問題。
武昌懷古
棲一
戰國城池盡悄然,昔人遺跡遍山川。笙歌罷吹幾多日,臺榭荒涼七百年。
蟬響夕陽風滿樹,雁橫秋島雨漫天 。堪嗟世事如流水,空見蘆花一釣船。
【注】①棲一:唐末五代詩僧。②臺榭:孔穎達疏《尚書》曰:“臺,積土為之,所以觀望也。臺上有屋謂之榭。”后世多稱“歌舞臺榭”。
8.作者為何發出“堪嗟世事如流水,空見蘆花一釣船”的感嘆?請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5分)
9.這首詩的頸聯描摹了一幅怎樣的畫面?作者又是怎樣描摹這幅畫面的?請作簡要分析。(6分)
【答案】:8.①看到昔日戰亂不休的城池如今已是悄然無聲,山川之上,昔人遺跡還歷歷在目;歌舞歡樂仿佛就在昨日,而當年熱鬧的臺榭卻已荒涼冷落了七百年,歷史的悲劇不斷重演,眼前之景又令人憂煩。(一聯一分共3分)②此情此景,令作者發出興亡如夢、世事皆空的感嘆。(2分)
9.描繪了一幅冷寂凄涼的畫面(1分):夕陽西下,疾風吹樹,蟬聲響亮,秋島之上,冷雨漫天,群雁橫立。(2分)
手法:由遠及近;視聽結合;動靜結合或以動襯靜。(答出任意一種手法2分,分析1分)
10. ( 2014·浙江寧波模擬2)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21-22題。(7分)
八聲甘州
柳永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
21.這首詞塑造了一位 形象,深刻地抒寫了詞人思鄉懷人、異鄉漂泊以及 之情。(2分)
22.上片“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三句,筆墨平淡,卻極有表現力,連一向鄙視柳永的蘇軾也稱贊“此語于詩句不減唐人高處”。請簡要賞析。(5分)
【答案】:21.游子 功業無成的苦悶(或懷才不遇)(每空格1分)
22.首句以一個“緊”字突出了雨后傍晚的江邊寒風漸冷漸急。(1分)接著以關河、夕陽之冷落,展現驟雨沖洗后蒼茫浩闊、清寂高遠的的江天景象。(1分)這三句由遠而近地描繪了雨后深秋的暮景,點染了游子的孤獨、凄涼的滿懷愁緒,情景交融。(2分)其氣象宏闊,境界高遠雄渾,筆力蒼勁,可與唐詩媲美,在柳詞中不多見。(1分)
11. ( 2014·上海閔行區教育質量調研【二模】)閱讀下面詩歌,完成第14—16題。(7分)
赤 壁
清·袁枚
一面東風百萬軍,當年此處定三分。
漢家火德終燒賊,池上蛟龍竟得云。
江水自流秋渺渺,漁燈猶照獲紛紛。
我不共吹簫客,烏鵲寒聲靜夜聞。
14. 從題材看,這是一首 詩。(1分)
15.下列對這首詩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 詩歌的第一句說一陣東風比百萬大軍還要強大。
B. 第二句是說赤壁一戰,決定了三分天下的大勢。
C. 頸聯寫秋日高照,漁民在江上捕魚的歡快場面。
D. 這首詩歌讓我們自然聯想起蘇軾的《前赤壁賦》。
16. 請從情景關系的角度,對這首詩的最后一句進行賞析。(4分)
【答案】:14、 詠史 懷古 記游
15、C
16、詩歌的最后一句,“烏鵲”二字用典,通過赤壁之戰的主角之一曹操的《短歌行》里的詩句,使讀者聯想起當年的古戰場(1分)。同時,他還通過烏鵲凄寒的叫聲反襯夜的寂靜,營造了一個凄涼傷感的意境(1分),作者把歷史和現實連接起,抒發了蒼涼幽遠的懷古之情(1分)。語言表達(1分)
12. ( 2014·重慶萬州區考前模擬)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問題。(7分)
謁金門
【宋】陳克。
愁脈脈,目斷江南江北。煙樹重重芳信隔,小樓山幾尺。細草孤云斜日,一向⑦弄晴天色。簾外落花飛不得,東風無氣力。
[注]①陳克(1081年一?),l臨海(今屬浙江)人。紹興七年(1137年),呂祉節制淮西抗金軍馬,薦為幕府參謀,他欣然響應。
②一向:此處作“霎時”講,“向”通“晌”。
(1)請簡要分析“小樓山幾尺”一句的妙處。(3分)
答:
(2)清人王昶云:“南宋詞多黍離麥秀之悲,北宋詞多北風雨雪之感;”其中“黍離麥秀”乃哀傷亡國之辭,“北風雨雪”多用于寫行人不歸。陳克此詞表達的是哪一種感情?請結合詞句談談你的理解。(4分)
答::
【答案】:(1)①夸張手法,以山之小突出重重煙樹隔斷了芳信;(2分)
②以景寫情,渲染凄迷無助的情緒。(1分)
(2)表面看寫的是閨中思婦的傷感;實際上寄托著深深的家國之恨。(2分)
理解:“目斷江南江北”寄寓著山河破碎,“東風 無氣力”寓有無力恢復失地之痛。(若認為只是閨情亦可。)(2分)
13. ( 2014·甘肅天水一中階段考試3)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
秋齋獨宿
唐·韋應物
山月皎如燭,霜風時動竹。
夜半鳥驚棲,窗間人獨宿。
和韋蘇州①《秋齋獨宿》
金·趙秉文
冷暈侵殘燭,雨聲在深竹。
驚鳥時一鳴,寒枝不成宿。
【注】①韋蘇州:即韋應物,因其曾任蘇州刺史,故稱“韋蘇州”。
8.請分別指出兩首詩第一句使用的修辭手法,并加以賞析。(5分)
9.兩首詩中詩人的心境有何異同?請作簡要分析。(6分)
【答案】:8.韋詩:比喻,以燭喻月。山月皎潔,宛如夜燭相伴,照人無眠。趙詩:借代,借“暈”代月。“暈”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襲人;“暈”又預示天氣變化,引出下句。
9.相同點:兩首詩都表現了詩人在秋夜 的孤獨之感。韋詩以風動竹、鳥驚棲、人獨宿表現內心孤獨;趙詩以驚鳥無宿暗寓詩旨,含蓄地道出詩人心境的孤獨。
不同點:韋詩孤獨中又有淡靜。皎月悅目,風竹悅耳,恬靜怡人。趙詩孤獨中更顯凄冷。冷月殘燭,秋雨寒枝,凄冷襲人。(4分)
14. ( 2014·安徽蚌埠教學質量檢查一)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
鷓鴣詞
李 益
湘江斑竹枝,錦翅鷓鴣飛。
處處湘云合,郎從何處歸?
鷓鴣詞
李 涉
湘江煙水深,沙岸隔楓林。何處鷓鴣飛,日斜斑竹陰。
二女①虛垂淚,三閭枉自沉。惟有鷓鴣鳥,獨傷行客心。
【注】①二女:舜帝二妃娥皇、女英。
8.兩首詩中詩人表達的感情有何不同?請作簡要分析。(4分)
9.兩首詩中都寫到了“湘江”、“斑竹”和“鷓鴣”,請問李益詩的前兩句和李涉詩的前四句都用了《詩經》中的何種表現手法?試作簡要賞析。(4分)
【答案】:8.(4分)李益詩主要表達一位女子對遠方情郎的思念之苦以及盼望情郎歸來的急切之情;(2分)李涉詩主要表達懷古及游子行客的羈旅愁情。(2分)
9.(4分)起興。(2分)李益詩由“斑竹”的典故及鷓鴣寫起,勾起了女主人公懷念情郎的愁懷。(1分)李涉詩由湘江水深引出對屈原沉江的感嘆,由“斑竹”典故想到“二女”垂淚的故事,由鷓鴣的啼叫引起了自己的羈旅之愁。(1分)
15. ( 2014·江西南昌一中、十中聯考2)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8分)
滄浪亭懷貫之
蘇舜欽
滄浪獨步亦無悰,聊上危臺四望中。
秋色入林紅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瓏。
酒徒飄落風前燕,詩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暫來還徑往,醉吟誰復伴衰翁。
(1)本詩頸聯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請結合詩句分析其作用。(4分)
(2)詩中第四句“日光穿竹翠玲瓏”,有人認為這句景色描寫實在妙極,但也有人認為改作“日光穿竹翠朦朧”更好,你覺得哪種更好?請說明理由。(4分)
【答案】:(1)頸聯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1分)酒友離散,如同秋風中的燕子;詩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1分)頸聯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眼前景象的蕭條之意,(1分)更加重了對昔日朋友的懷念之情。(1分)
(2)“日光穿竹翠玲瓏”好。(1分)日光穿過竹林,翠綠的竹子越發玲瓏可愛,在這么愜意的紅林翠竹間,本來正宜會集朋友把酒吟詩,但酒友不在,詩社亦凋,(1分)以樂景寫哀情,(1分)自然地引起詩人對友人的思念之情。(1分)
“日光穿竹翠朦朧”好。(1分)日光穿過竹林,竹子原本翠綠的顏色因耀眼的陽光變得模糊,與上句“深秋的金紅色在林中也黯淡了許多”相照應,描繪了一幅清冷的畫面,(1分)借景抒情,(1分)以抒發思念友人的寂寥之情。(1分)
陳與義
二月巴陵日日風,春寒未了怯園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
【注】此詩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當時南宋朝廷正處于風雨飄搖之際。作者幾經逃難,避亂于岳州(今湖南岳陽),借居于郡守后園的君子亭,自稱“園公”。
【答案】:8.“怯”字既描繪出漂泊異鄉的詩人在春寒未盡時節,對料峭春寒難以忍受的畏懼。(2分)也寫出了對朝廷處于風雨飄搖之際的擔憂。(3分)
9.寫出了海棠“不惜”損毀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獨立于細雨之中的孤高絕俗的特點。(3分)體現了詩人在朝廷處于風雨飄搖之際,勇于在這樣艱難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3分)
2.
京口月夕書懷
(南宋)林景熙①
山風吹酒醒,秋入夜燈涼。
萬事已華發,百年多異鄉。
遠城江氣白,高樹月痕蒼。
忽憶憑樓處,淮天雁叫霜。
【注】①作者老家在溫州平陽,此詩是他轉徙京口時的感懷之作,當作于宋亡之后。②這首詩是作者離開成都草堂后在渝州(今重慶)一帶飄泊時所寫。
【答案】:(1)天氣
(2)情感相似之處有:(1)都抒發了異鄉飄泊淪落的悲凄之情,林詩中感嘆自己“異鄉”飄泊,杜詩用“天地一沙鷗”自況,自傷飄零;(2)都抒發了自己年老孤獨的傷感之情,林詩中感懷自己“百年”之身獨對夜燈,杜詩中以“平野闊”“大江流”反襯自己一葉小舟的孤苦伶仃;(3)都抒發了時光流逝的悲哀之情,林詩中有“華發”“百年”的哀傷,杜詩中以江水的奔流令人感受到時光的迅速消逝;(4)都抒發國家殘破、自己一事無成的郁悶之情,林詩寫在宋亡后,“萬事已華發”流露了事事不如意的悲傷,這也是借酒澆愁的原因,杜詩結合兵荒馬亂的時代背景,“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流露了未能施展政治抱負的不平。(1點2分,3點即可,須結合詩句解說)
3.
秋齋獨宿
唐·韋應物
山月皎如燭,霜風時動竹。
夜半鳥驚棲,窗間人獨宿。
和韋蘇州①《秋齋獨宿》
金·趙秉文
冷暈侵殘燭,雨聲在深竹。
驚鳥時一鳴,寒枝不成宿。
【注】①韋蘇州:即韋應
8.請分別指出兩首詩第一句使用的修辭手法,并加以賞析。(5分)
9.兩首詩中詩人的心境有何異同?請作簡要分析。(6分)
【答案】:8.韋詩:比喻,以燭喻月。山月皎潔,宛如夜燭相伴,照人無眠。趙詩:借代,借“暈”代月。“暈”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襲人;“暈”又預示天氣變化,引出下句。
9.相同點:兩首詩都表現了詩人在秋夜的孤獨之感。韋詩以風動竹、鳥驚棲、人獨宿表現內心孤獨;趙詩以驚鳥無宿暗寓詩旨,含蓄地道出詩人心境的孤獨。
不同點:韋詩孤獨中又有淡靜。皎月悅目,風竹悅耳,恬靜怡人。趙詩孤獨中更顯凄冷。冷月殘燭,秋雨寒枝,凄冷襲人。(4分)
4.
贈花卿
杜甫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注:花卿指成都尹崔光遠的部將花敬定,此詩大約是在花敬定的飲宴席上聞樂有感而作。花敬定因平定叛亂有功,居功自傲,經常大宴賓客,尋歡作樂,肆無忌憚,用天子音樂。
14.(2分)首句“絲管”用了什么修辭方法?請寫出《琵琶行》里用類似手法描寫音樂的句子。
15.(2分)對本詩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中,“紛紛”本指事物多而亂的樣子,這里用通感手法描摹音樂,形象描繪出弦管雜錯而和諧的效果。
B.頷聯中,“半入”寫出音樂悠揚動聽而空靈活脫的感覺。
C.該詩的弦外之音意味深長,既然“此曲只應天上有”,何故“錦城絲管日紛紛”呢?含蓄的諷刺盡在其中。
D.從體裁上看,本首詩是近體詩;從題材上看,本首詩是詠懷詩。
16.(4分)結合全詩,說說作者在構思方面是如何做到虛實結合的。
【答案】:14.(2分)借代
15.(2分)D
16.(4分)全詩四句,前兩句對樂曲作具體形象的描繪,是實寫;后兩句以天上的仙樂相夸,是遐想,因實而虛,虛實相生,將樂曲的美妙贊譽到了極致。
5.
賀圣朝·留別
(宋)清 臣
滿斟綠醑①留君住,莫匆匆歸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風雨。 花開花謝,都來幾許②?且高歌休訴。不知來歲牡丹時,再相逢何處?
【注】 ①綠醑:美酒。②都來幾許:都算在一起才有多少時間呀!
8.這首詞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風雨”對表達這種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人認為這首詞的下闋設想奇特,不落俗套,一波三折,對此你有何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8.解析:本題考查對詩歌情感的把握和作者抒發感情的方式。聯系詞作的題目“留別”和詩句“再相逢何處”等詞句可以歸納出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作者借春色三分寫離愁別緒,這種表達方式別具一格。
答案:這首詞是酒席筵前留別之作。全詞精心鋪敘,情意殷切,表現了詩人傷春惜別的情懷,也流露出人生萍寄之感。(2分)
詞人設想“春色”總體為“三分”,而其中的“二分”是“愁”,“一分”是“風雨”。這樣,此時此刻的“春色”就成了“愁”與“風雨”的集合體。詞人用全部的春色來寫與摯友分手時的離愁別緒,其友情之深,離別之難,不言而喻。(3分)
9.解析:本題考查對古詩詞中作者思路和表現手法的鑒賞能力。這首詞作者寫相思之情,在構思上一波三折,情感表達也頗具匠心,理清思路,整理即可。
答案:這首詞“花開”兩句,緊承上片的離愁別緒,并進一步預寫別后的相思。“都來幾許”,由摯友不得長聚而引起時序更迭、流年暗換的慨嘆與迷惘。這兩句深化了上闋的離愁。(2分)但作者馬上又沖破了感傷纏綿的氛圍,用“且高歌休訴”句一變而為高亢曠達。這是對友人的勸慰,也是作者的自我排遣,表現出作者開朗豁達的胸懷。(2分)可是一想到別時容易會時難,明年此時不知能否重逢,心里不免又泛起悵惘之情,使全詞再見波折。(2分)
6.
題胡逸老致虛庵①
黃庭堅
藏書萬卷可教子,遺金滿籯②常作災。能與貧人共年谷,必有明月③生蚌胎。
山隨宴坐畫圖出,水作夜窗風雨來。觀水觀山皆得妙,更將何物污靈臺?
【注】①致虛庵:書房名。②籯:竹籠。③明月:這里指珠。
(1)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哪些方面的情感?請簡要概括。(4分)
(2)本詩的頸聯膾炙人口,被前人評述為“奇語”。你認為奇在哪里?(4分)
【答案】:(1)①贊美了胡逸老的詩禮傳家,不慕榮利的清高品格。(或胡逸老的詩禮傳家、不慕
(2)①化靜為動。將致虛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動態描寫,“出”“來”二字將山水寫活。
②化實為虛。什么樣的圖畫盡可以讓讀者去想象,夜來風雨也是隔窗聽到,并非眼見,也是虛寫實事。③情景交融。宴坐的閑適,聽雨的從容,讀者自能體會到。(或襯托出庵主高雅的人格,廣闊的胸襟)(視聽結合。運用比喻等均可)(答兩點即可得4分)
7.
惜
(唐
夜來花欲盡,始惜兩三枝。
早起尋稀處,閑眠記落時。
蕊焦蜂自散,蒂折蝶還移。
攀著殷勤別,明年更有期。
(1)全詩的詩眼是“惜”字,請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3分)
(2)本詩的三四聯最主要的手法是什么?請結合詩句作簡要賞析。(4分)
【答案】:(1)詩人看到花兒快凋零了,起了憐惜之心,(1分)早起閑眠(時時刻刻)都記掛著花兒,(1分)花兒凋零了,還約定明年再見。(1分)
(2)最主要的手法是對比(反襯、襯托)(1分);以看到花兒快要凋謝就離開的蜂蝶(1分)對比(反襯、襯托)跟花兒依依不舍相約再見的詩人(1分),表達詩人對花兒的愛惜(憐惜
8.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蘇軾
行歌野哭兩堪悲,遠火低星漸向微。病眼不眠非守歲,鄉音無伴苦思歸。
重衾腳冷知霜重,新沐頭輕感發稀。多謝殘燈不嫌客,孤舟一夜許相依。
[注]此詩作于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十一月,蘇軾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賑濟災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1)結合尾聯,簡要賞析“嫌”字的妙處。(4分)
(2)這首詩的前六句,表達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請簡要概括。(4分)
【答案】:(1)“嫌”,嫌棄,作者衷心感謝這盞殘燈不嫌棄自己,描寫了客中、長夜、孤舟中只有殘燈相伴的情景。(1分)“嫌”字把殘燈擬人化,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孤燈”不嫌棄詩人的情態,(2分)表達了詩人在殘燈陪伴下感受到的寬慰與溫暖、無奈與自嘲。(1分)[來源:學§科§網Z§X§X§K]
(2)病中的感傷;客中的孤寂;思歸的痛苦;老之將至的無奈。(如答“同情與憂慮百姓疾苦”,也算1分)(4分,1點1分,4點4分)
9.
武昌懷古
棲一
戰國城池盡悄然,昔人遺跡遍山川。笙歌罷吹幾多日,臺榭荒涼七百年。
蟬響夕陽風滿樹,雁橫秋島雨漫天
【注】①棲一:唐末五代詩僧。②臺榭:孔穎達疏《尚書》曰:“臺,積土為之,所以觀望也。臺上有屋謂之榭。”后世多稱“歌舞臺榭”。
8.作者為何發出“堪嗟世事如流水,空見蘆花一釣船”的感嘆?請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5分)
9.這首詩的頸聯描摹了一幅怎樣的畫面?作者又是怎樣描摹這幅畫面的?請作簡要分析。(6分)
【答案】:8.①看到昔日戰亂不休的城池如今已是悄然無聲,山川之上,昔人遺跡還歷歷在目;歌舞歡樂仿佛就在昨日,而當年熱鬧的臺榭卻已荒涼冷落了七百年,歷史的悲劇不斷重演,眼前之景又令人憂煩。(一聯一分共3分)②此情此景,令作者發出興亡如夢、世事皆空的感嘆。(2分)
9.描繪了一幅冷寂凄涼的畫面(1分):夕陽西下,疾風吹樹,蟬聲響亮,秋島之上,冷雨漫天,群雁橫立。(2分)
手法:由遠及近;視聽結合;動靜結合或以動襯靜。(答出任意一種手法2分,分析1分)
10.
八聲甘州
柳永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
21.這首詞塑造了一位
22.上片“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三句,筆墨平淡,卻極有表現力,連一向鄙視柳永的蘇軾也稱贊“此語于詩句不減唐人高處”。請簡要賞析。(5分)
【答案】:21.游子
22.首句以一個“緊”字突出了雨后傍晚的江邊寒風漸冷漸急。(1分)接著以關河、夕陽之冷落,展現驟雨沖洗后蒼茫浩闊、清寂高遠的的江天景象。(1分)這三句由遠而近地描繪了雨后深秋的暮景,點染了游子的孤獨、凄涼的滿懷愁緒,情景交融。(2分)其氣象宏闊,境界高遠雄渾,筆力蒼勁,可與唐詩媲美,在柳詞中不多見。(1分)
11.
赤
清·袁枚
一面東風百萬軍,當年此處定三分。
漢家火德終燒賊,池上蛟龍竟得云。
江水自流秋渺渺,漁燈猶照獲紛紛。
我不共吹簫客,烏鵲寒聲靜夜聞。
14.
15.下列對這首詩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B.
C.
D.
16.
【答案】:14、
15、C
16、詩歌的最后一句,“烏鵲”二字用典,通過赤壁之戰的主角之一曹操的《短歌行》里的詩句,使讀者聯想起當年的古戰場(1分)。同時,他還通過烏鵲凄寒的叫聲反襯夜的寂靜,營造了一個凄涼傷感的意境(1分),作者把歷史和現實連接起,抒發了蒼涼幽遠的懷古之情(1分)。語言表達(1分)
12.
謁金門
【宋】陳克。
愁脈脈,目斷江南江北。煙樹重重芳信隔,小樓山幾尺。細草孤云斜日,一向⑦弄晴天色。簾外落花飛不得,東風無氣力。
答::
【答案】:(1)①夸張手法,以山之小突出重重煙樹隔斷了芳信;(2分)
②以景寫情,渲染凄迷無助的情緒。(1分)
(2)表面看寫的是閨中思婦的傷感;實際上寄托著深深的家國之恨。(2分)
理解:“目斷江南江北”寄寓著山河破碎,“東風
13.
秋齋獨宿
唐·韋應物
山月皎如燭,霜風時動竹。
夜半鳥驚棲,窗間人獨宿。
和韋蘇州①《秋齋獨宿》
金·趙秉文
冷暈侵殘燭,雨聲在深竹。
驚鳥時一鳴,寒枝不成宿。
【注】①韋蘇州:即韋應物,因其曾任蘇州刺史,故稱“韋蘇州”。
8.請分別指出兩首詩第一句使用的修辭手法,并加以賞析。(5分)
9.兩首詩中詩人的心境有何異同?請作簡要分析。(6分)
【答案】:8.韋詩:比喻,以燭喻月。山月皎潔,宛如夜燭相伴,照人無眠。趙詩:借代,借“暈”代月。“暈”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襲人;“暈”又預示天氣變化,引出下句。
9.相同點:兩首詩都表現了詩人在秋夜
不同點:韋詩孤獨中又有淡靜。皎月悅目,風竹悅耳,恬靜怡人。趙詩孤獨中更顯凄冷。冷月殘燭,秋雨寒枝,凄冷襲人。(4分)
14.
鷓鴣詞
李
湘江斑竹枝,錦翅鷓鴣飛。
處處湘云合,郎從何處歸?
鷓鴣詞
李
湘江煙水深,沙岸隔楓林。何處鷓鴣飛,日斜斑竹陰。
二女①虛垂淚,三閭枉自沉。惟有鷓鴣鳥,獨傷行客心。
【注】①二女:舜帝二妃娥皇、女英。
8.兩首詩中詩人表達的感情有何不同?請作簡要分析。(4分)
9.兩首詩中都寫到了“湘江”、“斑竹”和“鷓鴣”,請問李益詩的前兩句和李涉詩的前四句都用了《詩經》中的何種表現手法?試作簡要賞析。(4分)
【答案】:8.(4分)李益詩主要表達一位女子對遠方情郎的思念之苦以及盼望情郎歸來的急切之情;(2分)李涉詩主要表達懷古及游子行客的羈旅愁情。(2分)
9.(4分)起興。(2分)李益詩由“斑竹”的典故及鷓鴣寫起,勾起了女主人公懷念情郎的愁懷。(1分)李涉詩由湘江水深引出對屈原沉江的感嘆,由“斑竹”典故想到“二女”垂淚的故事,由鷓鴣的啼叫引起了自己的羈旅之愁。(1分)
15.
滄浪亭懷貫之
蘇舜欽
滄浪獨步亦無悰,聊上危臺四望中。
秋色入林紅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瓏。
酒徒飄落風前燕,詩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暫來還徑往,醉吟誰復伴衰翁。
(1)本詩頸聯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請結合詩句分析其作用。(4分)
(2)詩中第四句“日光穿竹翠玲瓏”,有人認為這句景色描寫實在妙極,但也有人認為改作“日光穿竹翠朦朧”更好,你覺得哪種更好?請說明理由。(4分)
【答案】:(1)頸聯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1分)酒友離散,如同秋風中的燕子;詩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1分)頸聯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眼前景象的蕭條之意,(1分)更加重了對昔日朋友的懷念之情。(1分)
(2)“日光穿竹翠玲瓏”好。(1分)日光穿過竹林,翠綠的竹子越發玲瓏可愛,在這么愜意的紅林翠竹間,本來正宜會集朋友把酒吟詩,但酒友不在,詩社亦凋,(1分)以樂景寫哀情,(1分)自然地引起詩人對友人的思念之情。(1分)
“日光穿竹翠朦朧”好。(1分)日光穿過竹林,竹子原本翠綠的顏色因耀眼的陽光變得模糊,與上句“深秋的金紅色在林中也黯淡了許多”相照應,描繪了一幅清冷的畫面,(1分)借景抒情,(1分)以抒發思念友人的寂寥之情。(1分)
上一篇:李益《聽曉角》閱讀答案及賞析
下一篇:《塞上聽吹笛》《聽曉角》閱讀答案及解析
* 春寒陳與義二月巴陵日日風,春寒未了怯園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注】此詩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當時南宋朝廷正處于風雨飄搖之際。作者幾經逃難,避亂于岳州(今湖南岳陽),借居于郡守后園的君子亭,自稱“園公”。8.本詩第二句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