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古詩類高考試題答案解析15例

    一.(重慶)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渡 江【明】張弼

    揚子江頭幾問津,風波如舊客愁新。

    西飛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勝鄉國夢,敞裘猶帶帝京塵。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對沙鷗一愴神。

    (1)“客愁”在詩中表現在哪些方面?請加以概括。(4分)

    (2)指出“吟對沙鷗一愴神”中“沙鷗”意象的作用。(2分)

    二.(浙江)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21-22題。(7分)

    蝶戀花·出塞

    [清]納蘭性德

    今古河山無定拒,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從前幽怨應無數,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

    21.這首詞開篇有何特點?(3分)

    【答案】總領全詞,點明主旨;議論開篇;奠定感情基調。

    22.簡析畫線句的表現手法。(4分)

    【答案】①以情相問,以景作答。②化抽象為形象之景,增強了全詩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照”“秋雨”三個意象連用,委婉地表達出詞人心中的孤寂、惆悵之情。

    【詩歌賞析】

    這是一篇出塞懷古之作。這首詞蒼涼慷慨,內蘊良多,似深含隱怨。上片首句即言自己的感受,其悲慨已見,“今古河山無定據”,起句即言江山多更迭的興亡之感。“畫角”以下便描繪塞外的戰事頻仍和荒涼蕭索,用景語寫凄懷。下片“從前”三句轉入對歷史的回顧和沉思,不停的紛爭,不息的戰火,將這荒涼的塞上留下了無數的幽恨怨懟,更使這里平添了幾多悲涼。最后又以景語作結,將無限的深情隱含于無言的景物當中,含婉深致,耐人尋味。毛澤東批語云:“看出興亡。 (《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點出此篇之旨。吳士昌評價此詞時說:“此首通體俱佳。唯換頭‘從前幽怨’不葉,可倒為‘幽怨從前’。”(《詞林新話》)這是從詞的寫作技巧上說的。整首詞幽隱地表達了對戰爭的厭惡,風格清新婉麗,不事雕琢,情韻哀婉深長。

    一時是金戈鐵馬的滾滾烽煙,一時又是昭君慷慨出塞換來的和平時光,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鐵馬金戈,青冢黃昏,隱約透示著滿清入關以前各族間的戰事痕跡。“今古河山無定據”,含而不露,不讓人得以指摘。納蘭氏與愛新覺羅氏是世仇,性德雖仕于朝廷,怕還是“別有一般滋味在心頭”。

    三.(天津)閱讀下面的詩,按要求作答。(8分)

    驟雨

    【宋】華岳

    牛尾烏云潑濃墨,牛頭風雨翩車軸。

    怒濤頃刻卷沙灘,十萬軍聲吼鳴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騎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勢驟晴山又綠。

    (1)第三、四句中“卷”“吼”兩個詞有什么表達效果?請結合詩句簡析。(2分)

    (2)請結合全詩,賞析“雨勢驟晴山又綠”一句。(3分)

    (3)有人說,本詩第五、六句可以放在開頭,你認為好還是不好,為什么?(3分)

    【答案】(1)卷從視覺角度,寫出了驟雨來時的迅猛態勢;吼從聽覺角度,寫出驟雨聲勢之大。

    驟晴寫雨來得急、去得快,暗扣詩題;山又綠寫出了下雨前后景色變化,隱含牧童因雨停而輕松的心情;

    不好,開篇寫驟雨至,先聲奪人,和結尾雨的驟然停止形成呼應,體現出作者謀篇布局的藝術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開頭,牧童就成了描寫的重心,沖淡了藝術效果。

    好。先寫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狀,襯托出驟雨初至的緊張場面,給讀者提供了一個閱讀視角,增強了身臨其境的藝術效果。而按現在的順序,在表達上略顯突兀。

    【解析】第一題考查煉字。第二題考查對某一句的賞析。第三句考查謀篇布局。

    【高考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詩歌簡析】南宋詩人華岳是一個出了名的硬骨頭。他以武學生出身,上疏請殺權相韓詫胃,結果自己被關進了監牢,直到韓倪胃死后才得以出獄做官。后來又策劃鏟除奸臣史彌遠,事敗而遭杖殺。他的一生屢遭打擊,卻堅守特立不馴的人格,“不肯附和浮議”。其詩歌也一反江西詩派和江湖詩派的飯仃、雕琢習氣,把自己的真情實感痛快淋漓地表達出來,體現出蒼勁豪健的風格。這首《驟雨》詩非常真切地寫出了農村中夏日急雨的壯觀景象。一個家住溪西水灣里的牧童,大清早騎著牛來到溪北放牧。正在放牧的時候,忽然風雨驟至。詩歌就從暴雨將至的一剎那寫起。在牧童的身后,烏云密布,一片陰沉。潑濃墨,是說天空呈現出深黑色,就像潑上了大片濃墨一般。在他的眼前,暴雨已經傾瀉了下來。翻車軸,形容風雨聲的巨大,就像是農村里用水車汲水,軸翻水涌,發出嘩啦嘩啦的聲響。波濤頃刻間卷上了沙灘,轟鳴的瀑布如同十萬軍隊發出喊聲。讓原先心情悠閑早早出門的牧童慌忙冒雨渡溪,誰知天突然晴了。驟晴寫雨來得急、去得快,暗扣詩題;山又綠寫出了下雨前后景色變化,隱含牧童因雨停而輕松的心情。

    四.(陜西)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8—9題。

    春日秦國懷古周樸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涇水縈紆傍遠村。

    牛馬放多春草盡,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積雪蒼山晚,煙伴殘陽綠樹昏。

    數里黃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樸(?~878):字太樸,吳興(今屬浙江)人。②消魂;這里形容極其哀愁。③涇水:渭水支流,在今陜西省中部,古屬秦國。縈紆:旋繞曲折。

    8.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5分)

    【答案】表現了懷古傷今之情。詩人春日眺望經水之濱,不見春草,只見古碑,行客之路盡是黃沙,想當年秦國何等強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國勢日衰,眼前一片荒涼,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解析】解答此題,關鍵是著眼于詩題中透露的信息;否則容易解讀成行客思家,羈旅之愁。擬寫答案時,不但要答出感情,還要具體闡述“懷古”“傷今”之情在詩文中的具體語句中是如何體現的。

    9.你認為這首詩在寫作上是如何處理情景關系的?(6分)

    五.(陜西)名篇名句默寫(6分)

    10. 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_;擇其善者而從之,。”(《論語·述而》)

    (2)西當太白有鳥道, 。地崩山摧壯士死, 。(李白《蜀道難》)

    (3)若夫日出而林霏開, ,晦明變化者, 。(歐陽修《醉翁亭記》)

    【答案】⑴必有我師焉其不善者而改之

    ⑵可以橫絕峨眉巔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⑶云歸而巖穴暝山間之朝暮也

    【解析】⑴中注意遺漏“焉”“其”;⑵中注意不要寫錯“峨眉巔”“棧”“鉤”;⑶中注意“暝”不要漏“也”

    六.(山東)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

    詠山泉

    儲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問不知名。映地為天色,飛空作雨聲。

    轉來深澗滿,分出小池平。恬澹無人見,年年長自清。

    (1)結合全詩,簡要分析“映地為天色,飛空作雨聲。”的妙處。

    【解析】分析妙處,應該依次考慮(1)詩句的意思,(2)詞類的活用,(3)修辭手法和表現手法,(4)在文中結構的作用,(5)與意境主題情感的作用。注意描寫的角度有:遠近高低,大小廣狹,動靜明暗,聲光色態,視聽觸嗅。

    (2)這首詩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詩人借詠山泉表現了怎樣的情懷?

    七.(全國)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8分)

    關河令 周邦彥①

    秋陰時晴漸向暝,變一庭凄冷。佇聽寒聲②,云深無雁影③。更深人去寂靜。但照壁孤燈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彥(1056~1121):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聲:指秋聲,如風聲、落葉聲、蟲鳴聲等。③雁:古人認為雁能傳書。

    (1)從上、下兩闋的首句看,這首詩是以什么為線索來寫的?請簡要說明。

    (2)簡要分析作者在這首詞中所表現的心情。

    【答案】作者在詞中表現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闋寫作者站在庭院等候親人的消息,但盼來的只是“無雁影”;下闋寫作者本想借酒消愁,酒醒之后,卻愁上加愁,于是感嘆不已,使孤棲之愁更深一層。(答出心情的給2分,能簡析表現的給3分,意思對即可)

    【解析】回答本題時一要答出詞中體現的心情,二要結合關鍵語句進行分析。答出作者的心情,首先要抓住有情感信息的詞句,如“寂”“孤”“ 如何消夜永”;二要抓主人公的行為、情態等,如“佇聽寒聲”“照壁孤燈相映。酒已都醒”;三要抓住意象意境,因為“一切景語即情語”,如“云深無雁影”;四要看注解,如“雁:古人認為雁能傳書”。

    八.(遼寧)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

    題鄭防畫夾五首①(其一) 黃庭堅

    惠崇②煙雨歸雁,坐我瀟湘洞庭③。

    欲喚扁舟歸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鄭防:畫的收藏者,生平不詳。畫夾:分頁裝潢的畫冊。②惠崇:北宋僧人,畫家。擅長畫雁、鵝、鷺鷥及水鄉景色。③瀟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8.請從畫境、真景以及兩者的關系對本詩進行賞析。(6分)

    【答案】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畫,畫面上煙雨籠罩湖面,天上掠過歸雁;進而作者仿佛已由畫境置身于現實的湖上,望著歸雁,就想喚一條小船歸去;突然,耳旁響起朋友的聲音:這是一幅畫。于是作者才發現自己是將畫境當作真景了。作者從畫面引出真景,再從真景返回畫境。

    【解析】答出畫境的,給2分;答出想象中的真景的,給2分;答出從畫面引出想象中的真景、再返回畫面的,給2分。意思對即可。

    9.古代有人批評這首詩說,要別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畫,這“太過”、太夸張了。你認為這個批評恰當嗎?請簡要說明理由。(5分)

    【答案】不恰當。表面看,這首詩確有不合常理之處,但其實十分高妙,生動地表現了詩人因欣賞畫中景而產生幻覺的以中國獨特感覺,從而贊賞畫的高度逼真。批評者確未能領悟詩的這種佳趣。

    【解析】答出詩表面不合理,其實很高秒的,給2分;能做簡要說明的,給3分。意思對即可。

    如認為前人的說法恰當,只要言之有理,也可給分。

    【詩歌賞析】《題鄭防畫夾》共有五首,是作者題詠鄭防畫夾中作品的詩,這是第一首。鄭防是藏畫的人,畫夾大概相當于現代的集錦畫冊之類。

    這首詩題惠崇的畫。惠崇是僧人,能詩善畫。《圖繪寶鑒》說他“工畫鵝、雁、鷺鷥”;《圖畫見聞錄》說他“尤工小景,為寒江遠渚,瀟灑虛曠之象,人所難到”。正因為惠崇的山水、花鳥饒有詩意,才格外引起詩人品題的興味。王安石、蘇軾都有詩題詠他的畫。蘇軾的七絕《惠崇春江晚景》,更是膾炙人口。黃庭堅這首詩的首句六字,既點明畫的作者,又描繪出畫境。畫中景物并不止“煙雨”、“歸雁”,但作者有念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詩中給人們展現了一幅煙雨歸雁圖。二三句承上,一氣而下,寫因欣賞畫中景色而生幻覺:恍惚之間,好像坐在瀟湘、洞庭的煙波之上,目送行行歸雁,鄉情油然而生。詩人很想喚一葉扁舟,回歸故鄉。第三句中的“喚”字,有的版本作“買”。“買”字不如“喚”字靈活。這三句不僅筆致疏朗輕淡,傳寫出畫中的“虛曠之象”,而且化畫境為實境,融入思歸之情。第四句從前三句中跌落,描寫詩人身心已沉浸于幻境之中,忽聽得友人說:“這是丹青!”才恍然省悟,知道錯把畫境當作真境。這樣結尾,峰回路轉,饒有情趣。

    “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郭熙《林泉高致》),詩畫有相通之處。因此,詩歌可再現畫境。但以詩題畫,一般不宜于全寫真境,更不宜全寫畫境。全寫真境,變成了山水景物詩,不成其為題畫詩;全寫畫境。用詩句一一描述畫中景物,無異于舍棄詩歌的想象和抒情之長,容易寫得呆滯而無生氣。沈德潛說杜甫題畫詩“全不粘畫上發論。如題畫馬、畫鷹,必說到真馬真鷹,復從真馬、真鷹發出議論。后人可以為式。”(《說詩晬語》)他的《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便從畫面引出真景,又由真景返回畫景。黃庭堅這首詩,便學習了杜甫題畫詩的手法,使畫中之景與畫外真景水乳交融,并同人的感情發生交流。

    九.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回答問題。(8分)

    清明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蕪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詩作于詩人被貶宜州期間。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時晉人。從晉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絕做官,隱居錦山被燒死。

    (1)這首詩首聯寫抒情有什么特點?(4分)

    【答案】運用擬人、對比的羞恥手法,描寫清明時節兩種不同的景色,以樂景寫哀情,哀景襯哀情。

    (2)指出“人乞祭余驕妾婦”這句話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背景?(4分)

    【答案】表現了詩人對賢愚混雜、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憤慨;表現出詩人一種無奈的超脫。

    【詩歌鑒賞】全詩的意思是說,清明時節,桃李含笑盛開,但野田荒墳卻是一片凄涼,另人哀愁的景象。春雷驚天動地,驚醒了蟄伏的龍蛇,春天雨水充足,郊外原野上的草木長得很柔嫩。過去有個齊國人在墳墓前乞求祭品充饑,回家卻向妻妾炫耀,說富人請他喝酒與此相反,晉國志士介子推不貪公侯富貴,寧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悠悠千載,賢愚混雜,誰是誰非?最后都是掩埋在長滿野草的荒墳中。詩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從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義。詩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古代的某個齊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別人祭奠親人的飯菜,吃得油嘴膩臉。回到家里,還要對妻子和小妾撒謊吹噓,他是在某個當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這種人的人生萎瑣卑下,毫無人格尊嚴。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戰國時代的介子推,他幫助晉文公建國以后,不要高官厚碌,寧可隱居山中。晉文公想讓他出來做官,下令放火燒山。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動搖,抱樹焚死在綿山中。黃庭堅由清明的百花盛開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價值。他感嘆地說,雖然無論智愚高低,最后都是篷蒿一丘,表現了詩人對賢愚混雜、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憤慨;表現出詩人一種無奈的超脫。

    十.(江蘇)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春日憶李白

    杜甫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注:庾開府、鮑參軍:指庾信、鮑熙,均為南北朝時著名詩人。

    渭北、江東:分別指當時杜甫所在的長安一帶與李白所在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

    論文:此處指論詩。

    (6)這首詩的開頭四句從哪三個方面對李白的詩作出了什么樣的高度評價?(3分)

    【答案】①詩壇地位,無人能比;②詩的思想情趣,灑脫不凡;③詩歌風格,清新、俊逸。

    (7)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一聯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種表現手法?(4分)

    【答案】表達了雙方翹首遙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現手法。

    (8)說說這首詩的構思脈絡。(3分)

    【答案】立足于詩,懷念李白:從贊揚李白的詩歌開始,轉為對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見、切磋詩藝作結。

    【賞析】

    這首詩抒發了詩人對李白的贊譽和懷念之情,同時也充滿著對李白詩文深深的懷念。

    杜甫同李白的友誼,首先是從詩歌上結成的。這首懷念李白的五律,是746年(天寶五年)或747年(天寶六年)春杜甫居長安時所作,主要就是從這方面來落筆的。開頭四句,一氣貫注,都是對李白詩的熱烈贊美。首句稱贊他的詩冠絕當代。第二句是對上句的說明,是說他之所以“詩無敵”,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異不凡,因而寫出的詩,出塵拔俗,無人可比。接著贊美李白的詩像庾信那樣清新,像鮑照那樣俊逸。庾信、鮑照都是南北朝時的著名詩人。這四句,筆力峻拔,熱情洋溢,首聯的“也”、“然”兩個語助詞,既加強了贊美的語氣,又加重了“詩無敵”、“思不群”的分量。

    對李白奇偉瑰麗的詩篇,杜甫在題贈或懷念李白的詩中,總是贊揚備至。從此詩坦蕩真率的贊語中,也可以見出杜甫對李白的詩作十分欽仰。這不僅表達了他對李白詩的無比喜愛,也體現了他們的誠摯友誼。清代楊倫評此詩說:“首句自是閱盡甘苦上下古今,甘心讓一頭地語。竊謂古今詩人,舉不能出杜之范圍;惟太白天才超逸絕塵,杜所不能壓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杜詩鏡銓》)這話說得很對。這四句是因憶其人而憶及其詩,贊詩亦即憶人。但作者并不明說此意,而是通過第三聯寫離情,自然地加以補明。這樣處理,不但簡潔,還可避免平鋪直敘,而使詩意前后勾聯,曲折變化。

    表面看來,第三聯兩句只是寫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長安一帶;“江東”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帶地方。“春天樹”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實敘出,未作任何修飾描繪。分開來看,兩句都很一般,并沒什么奇特之處。然而作者把它們組織在一聯之中,卻有了一種奇妙的緊密的聯系。也就是說,當作者在渭北思念江東的李白之時,也正是李白在江東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時;而作者遙望南天,惟見天邊的云彩,李白翹首北國,惟見遠處的樹色,又見出兩人的離別之恨,好像“春樹”、“暮云”,也帶著深重的離情。故而清代黃生說:“五句寓言己憶彼,六句懸度彼憶己。”(《杜詩說》)兩句詩,牽連著雙方同樣的無限情思。回憶在一起時的種種美好時光,懸揣二人分別后的情形和此時的種種情狀,這當中有十分豐富的內容。這兩句,看似平淡,實則每個字都千錘百煉;語言非常樸素,含蘊卻極豐富,是歷來傳頌的名句。”《唐詩別裁》稱它“寫景而離情自見”,《杜臆》引王慎中語譽為“淡中之工”,都極為贊賞。

    上面將離情寫得極深極濃,這就引出了末聯的熱切希望:“什么時候才能再次歡聚,像過去那樣,把酒論詩啊!”把酒論詩,這是作者最難忘懷、最為向往的事,以此作結,正與詩的開頭呼應。說“重與”,是說過去曾經如此,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悵恨更為悠遠,加深了對友人的懷念。用“何時”作詰問語氣,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達得更加強烈,使結尾余意不盡,回蕩著作者的無限思情。清代浦起龍說:“此篇純于詩學結契上立意。”(《讀杜心解》)道出了這首詩在內容和結構上的特點。全詩以贊詩起,以“論文”結,由詩轉到人,由人又回到詩,轉折過接,極其自然,通篇始終貫穿著一個“憶”字,把對人和對詩的傾慕懷念,結合得水乳交融。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寫得深厚無比,情韻綿綿。

    十一.(湖南)閱讀下面的古代詩歌,完成題目。(7分)

    春暮西園 高啟

    綠池芳草滿晴波,春色都從雨里過。

    知是人家花落盡,菜畦今日蝶來多。

    請任選一個角度賞析本詩。

    十二.(湖北)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后面的題目。(8分)

    登 城 望湖樓晚景

    劉敞 蘇軾

    雨映寒空半有無,橫風吹雨入樓斜,

    重樓閑上倚城隅。壯觀應須好句夸。

    淺深山色高低樹,雨過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圖。電光時掣紫金蛇。

    (1)兩詩均寫江南雨景,但景色有異,《登城》寫的是□□□□,《望湖樓晚景》寫的是疾風驟雨。(2分)

    (2)兩詩第三句都描寫相對靜止的畫面,請分別說說它們在原詩結構中的作用。(2分)

    (3)以上兩首詩,劉詩優美,蘇詩壯美,請結合詩句賞析。(4分)

    【參考答案】(1)和風細雨。

    (2)①劉詩第三句承接前兩句,并與蒙蒙細雨疊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圖意境;②蘇詩第三句從“橫風吹雨”轉入“雨過潮平”,為描寫雷電蓄勢,.承上啟下。

    (3) ①劉詩通過寫雨映寒空,山深樹幽,倚樓眺望的一幅水墨畫,運用白描手法,描繪出一幅江南水墨圖。 ②.蘇詩通過寫橫風斜雨,潮江涌動,運用比喻手法,寫出了雨 前,雨后的壯觀美景。

    【解析】兩首詩歌同為寫景佳作,賞析時抓住詩人描寫的景物,品味景物的特點,結合詩人的詩歌特點,全面賞析。(1)要填與“疾風驟雨”相反的詞語,結合詩歌即可得出。(2)分析作用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答題,內容包括強調的內容和對主題情感的作用,形式包括對題目、開頭、上文、下文和結尾的作用。(3)王國維以西方美學崇高的理論糅合中國古代美學陰陽柔剛說而提出:“美之為物有二種:一曰優美,一曰壯美。”若吾人與審美對象無利害關系,又毫無生活之欲存在,則“此時吾心寧靜之狀態,名之曰優美之情,而謂此物曰優美。若此物大不利于吾我人,而吾生活之意志為之破裂,因之意志遁去,而知力得獨立之作用,以深觀其物,吾人謂此物曰壯美,而謂其感情曰壯美之情”(《紅樓夢》評論)。優美指審美主體在觀賞具有審美價值的客觀對象時,主客體之間所呈現出來的和諧統一的美。其特征是:1)和諧;2)在形式上具有小巧、和諧、精致、輕盈、絢麗、清新、秀麗、優雅等品格;3)是外觀形式與美的內容的統一,具有靜態、柔性的美,沒有沖突、矛盾。壯美是凡事物能使人有崇高、嚴肅、雄壯之感者。

    【賞析】

    《登城》是一首登樓野望之作。首句寫秋日“微雨”,一個“映”字,十分貼切地抓住了自然景物的特征。如果是春日微雨,它彌漫一片,有如云霧,那是不可能與天空相“映”的;而初夏煙雨,無邊無際,將遠處的一切都裹了起來,就更談不上與天空相“映”了。只有在秋天,這“無點亦無聲”的仿佛透明的雨絲,才具備這個特點。因此,從“雨映寒空”入手,再用“半有無”加以細致描寫,就細致真切地傳達了秋日微雨之神。至于在“空”前著一“寒”字,則是為了表現秋雨生寒的清冷之感,其中并不包含詩人的主觀情緒。

    次句寫“登城”。“重樓閑上”即“閑上重樓”。這個“閑”字既表明詩人并非第一次登臨此處——那樣會心情迫切,不會著一“閑”字;又暗示他亦非勞人遷客——那樣會侘傺無聊,不可能“閑上”。而主要的,還是點出詩人時有余暇,心自安閑,盡可慢慢欣賞這秋雨中的秋山景色。詩人縱目野望,詩人用一句詩進行了概括:“淺深山色高低樹。”天高氣清,列岫千重,或近或遠,或蒼或黛,各有“淺深”;而山上樹木則頗為混茫,無可分辨,但見層層樹叢,“高低”不等而已。“淺深”、“高低”,寫出了秋山的淡遠之境。

    這景色是詩人從未發現過的,他顯得更加興致勃勃。元代劉因有一首《村居雜詩》:“鄰翁走相報,隔窗呼我起。數日不見山,今朝翠如洗。”詩人對于“舊相識”的新感受比乍見之時更具魅力。雖然這景色詩人已經見過,但以往他不是在微雨中縱目野望,也沒有如此恬適的情緒,他后來的賞玩之興才特別高。總之,詩人留連忘返,已陷于凝想之中。他在反復的玩味之后,終于豁然開朗:展現在眼前的這“淺深山色高低樹”,正像“一片江南水墨圖”。它空靈清逸,蕭疏淡遠,只有水墨畫才有這種意境。以前他從未欣賞到的美,此刻卻悠然心會,于是感到十分愜意。所以這最后一句就不止是一個精致貼切的比喻,而是飽含了極度愉悅之情。

    但“淺深山色高低樹”和“一片江南水墨圖”之間的比喻關系也很有意味。上句是實景,為了用水墨圖比擬,詩人有意避開色彩,僅用“淺深”二字加以形容;下句則是虛擬的意象,雖是虛擬,卻又極為細致,“水墨圖”前著以“江南”二字,“山色”的清逸瀟灑之致,就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這樣由實入虛,虛實相生,雖無細膩的景物刻畫,卻更能顯示景物的綽約多姿,更能引發讀者悠遠的聯想。

    《望海樓晚景》共有五首,這是其中第二首。有人認為,蘇軾詩中的“橫風”、“壯觀”(“觀”在這里讀第四聲,不讀第一聲)兩句,寫得不夠好。他既說“應須好句夸”,卻不著一字,一轉便轉入“雨過潮平”了。那樣就是大話說過,沒有下文。

    這話雖說不無道理,但蘇軾這樣寫,自是另有原因。第一,他是要寫一組望海樓晚景的詩,眼下還不想騰出筆墨來專寫忽來忽去的橫風橫雨。所以他只說“應須”,是留以有待的意思。第二,既然說得上“壯觀”,就須有相應的筆墨著力描寫,老把它放在“晚景”組詩中,是不太合適的,不好安排。

    蘇軾寫下這組詩后的第二年,他游覽了有美堂,適逢暴雨,就立即寫了《有美堂暴雨》七律一篇,奇句驚人,是一首名作。應了他那“壯觀應須好句夸”的話了。

    其實在這首詩中,他的思想有過一段起伏變化。在開頭,他看到一陣橫風橫雨,直撲進望海樓來,很有一股氣勢,使他陡然產生要拿出好句來夸一夸這種“壯觀”的想法,不料這場大雨,來得既急,去得也塊,一眨眼間,風已靜了,雨也停了。就好像演戲拉開帷幕之時,大鑼大鼓,敲得震天價響,大家以為下面定有一場好戲,誰知演員還沒登場,帷幕便又落下,毫無聲息了。弄得大家白喝了彩。蘇軾這開頭兩句,正是寫出人們(包括詩人在內)白喝了一通彩的神情。

    雨過以后,向樓外一望,天色暗下來了,潮水穩定地慢慢向上漲,錢塘江浩闊如海,一望如碧玉似的顏色。遠處還有幾朵雨云未散,不時閃出電光,在天空里劃著,就像時隱時現的紫金蛇。

    這首詩寫的就是這樣一幅望海樓的晚景。開頭時氣勢很猛,好像很有一番熱鬧,轉眼間卻是雨收云散,海闊天肯,變幻得使人目瞪口呆。其實不止自然界是這祥,人世間的事情,往往也是如此的。上了年紀的人,經歷的事情多了,會不止一次地遇到過類似的現象。

    十三.(廣東)閱讀下面的宋詞,然后回答問題。(7分)

    減字木蘭花蘇軾

    鶯初解語,最是一年出好處。微雨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休辭醉倒,花不看開人易老。莫待春回,顛倒紅英間綠苔。

    (1)詞中所寫的春天是最美好時節是什么時候?為什么?結合詞中的描寫簡要說明。(3分)

    (2)結合全詞,簡要分析詞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上片描寫“鶯語”“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現春天開始時的生機與美麗;下片敘寫花開易謝、年華易老,感嘆美景易逝,勸人一醉方休。全詞表達了珍惜春光、盡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時光的情感(熱愛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考點】本題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鑒賞評價)。

    【解析】本題在鑒賞過程中,不但要細讀本詩,還要知人論世,根據平時所學習的蘇軾的詩詞,并結合蘇軾的性格特點進行綜合思考。

    十四.(福建)古代詩文閱讀(27分)

    (一)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6分)

    (1)匪來貿絲, 。(《詩經氓》)

    (2) ,風雨興焉。(《荀子勸學》)

    (3)山氣日夕佳, 。(陶淵明《飲酒結廬在人境》)

    (4)云銷雨霽, 。(王勃《滕王閣序》)

    (5) ,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李白《蜀道難》)

    (6)亂石穿空, ,卷起千堆雪。(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答案】(1)來即我謀 (2)積土成山 (3)飛鳥相與還(4)彩徹區明(5)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6)驚濤拍岸

    【解析】六句話都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誦的篇章,需要結合上下文準確填寫。從時間來看,涉及了先秦、東晉、唐、宋四個時期,涉及了詩、詞、文、賦四種文體。今年新要求的背誦篇目在考試中有一定的體現。《詩經》《勸學》《滕王閣序》《赤壁懷古》是出題頻率較高的篇章。這就要求考生在平時備考中一定要重視重點篇目。本題考查識記能力,需要一字不錯,考生失誤在于記憶不準或書寫出現錯漏。

    【高考考點】默寫常見名句名篇

    十五.(福建)古代詩歌閱讀(6分)

    6.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問題。(6分)

    曉至湖㈠上

    [清]歷鶚

    出郭曉色微,臨水人意靜。

    水上寒霧生,彌漫與天永。

    折㈡葦動有聲,遙山淡無影。

    稍見初日開,三兩列舴艋。

    安得學野鳧,泛泛逐清景㈢。

    (選自《清詩選》)

    [注]① 湖:杭州西湖。②折:彎曲。③景:影。

    (1) 這首詩情感豐富,請做分析。(3分)

    (2)請從表達技巧的角度對“折葦動有聲,遙山淡無影”進行賞析。(3分)

    【答案】(1)答題要點:①喜愛幽靜:“人意靜”、“寒霧生”等;②親近自然:“臨水”、“稍見初日開”等;③向往自由:“學野鳧”、“逐清景”等;④自由暫不可得的惆帳:“安得”。(意思對即可。)(2)答題要點:①對比:以“有聲”與“無影”對比,遠寫視覺,突出層次的遠近的景致的深闊。②對偶:以“折葦”對“遙山”,近景與遠景相結合;以“動有聲”對“淡無影”,聽覺與視覺相結合;節奏優美(或形象豐富,或層次分明),意境深闊、淡雅(或幽靜、清新)。(其它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第一小題要從詩歌的意象入手,找出打上作者情感絡印的名詞,挖掘作者隱含在“景語”里面的“情語”,此題并不難解。第二小題的詩句通俗易懂,設題相當開放,答案有好幾種,關鍵要圍繞表達技巧進行答題,只要能有理有據,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高考考點】鑒賞古代文學作品思想內容、語言和表達技巧。

    【詩歌簡析】厲鶚寫水極具特色。由于閱歷的限制,特別是審美情趣偏于柔美,因此,厲鶚的寫水之作,更多的是寧靜秀美的湖景。此詩用清涼的晨霧,清淡的遠山,清澈的湖水,清靈的野鳧,構成一幅清新宜人的曉湖之景。表現了詩人平靜閑適的心態,愿象野鳧一樣回歸自然的情懷。厲鶚的山水詩,所寫不僅僅是風景畫,而是對山光水色的欣賞,對人生世事的感悟。詩中有畫,畫中有人,人有所思,值得回味。
    * 一.(重慶)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渡江【明】張弼揚子江頭幾問津,風波如舊客愁新。西飛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孤枕不勝鄉國夢,敞裘猶帶帝京塵。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對沙鷗一愴神。(1)“客愁”在詩中表現在哪些方面?請加以概括。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