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杜甫古詩歌鑒賞試題及答案專項練習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人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1)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被稱為“詩史”,他被后人奉為_________。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______詩。  (詩圣   律詩)
    (2)從詩中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詩寫于安史之亂時期。
    (戍鼓斷人行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任意寫出其中兩句即可)
    (3)作者為什么要說“月是故鄉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詩人思念故鄉,感情上覺得故鄉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詩人對故鄉的熱愛之情。)



    (2004廣東卷)16.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6 分)
    【考題原貌】
    江漢/杜甫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題解】有人認為此詩作于夔州,有人認為作于江陵,當以后者為是。大歷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峽,秋天,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詩即作于此間。詩題作《江漢》,近乎無題,大概漂泊流徙中,已無心擬題。杜甫這時已五十六歲,長期飄零,歷盡艱辛,北歸無望,生計日困,至老仍如浮云行止無定,心中自然頗多感慨。盡管如此,詩人忠魂仍存,壯心猶在,并未因處境困頓和年老多病而悲觀消沉,此詩就集中地表現了這種“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精神。
    【句解】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漂泊江漢,我這思歸故鄉的天涯游子,在茫茫天地之間,只是一個迂腐的老儒。“江漢”,長江、漢水之間。首聯表達出詩人客滯江漢的窘境,有自嘲意。“思歸客”是杜甫自謂,因為身在江漢,時刻思歸故鄉,但思歸而不得,飽含天涯淪落的無限辛酸。“乾坤”,即天地。“腐儒”,迂腐的讀書人,這里實際是詩人自指不會迎合世俗。如果說前一句還只是強調詩人飄泊在外的思鄉之心,后一句則將自己在天地間的渺小孤獨感吐露無遺。詩人原來的抱負是要經天緯地的,然而越到人生的最后階段,他越是痛感自己的渺小無力。其中的痛楚和無奈該有多深!
    【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像飄蕩在遠天的片云一樣遠客異鄉;與明月一起,孤獨地面對漫漫長夜。頷聯為工對。“天共遠”,承江漢客;“月同孤”,承一腐儒。詩人表面上是在寫片云孤月,實際是在寫自己。他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為一片,慨嘆自己飄泊無依。不過,在明月的皎潔和孤清中,我們又體會到了詩人的孤高自許,他的心,仍然是光明的。“永夜”,長夜。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疏】我雖已到暮年,就像日將落西山,但一展抱負的雄心壯志依然存在;面對颯颯秋風,我不僅沒有悲秋之感,反而覺得病逐漸好轉。頸聯為借對,“落日”比喻暮年,而非寫實。“秋風”句是寫實。詩的意境闊大而深沉,形象地表達出詩人積極用世、身處逆境而壯心不已的精神,“疏”,復蘇。
    【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自古以來存養老馬是因為其智可用,而不必取其體力,跋涉長途。尾聯用老馬識途的典故,比喻自己身雖年老多病,但智慧猶可用,還能有所作為。《韓非子•說林上》里講,春秋時管仲隨齊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失道路。管仲提議用老馬領路,于是找到了歸途。“老馬”是詩人自比。
    【評解】詩人身滯江漢,心有感而作此詩。他用凝煉的筆觸,抒發了懷才見棄的不平之氣和報國思用的慷慨情懷。前兩聯寫所處之窮,后兩聯寫才猶可用。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評論這首詩說:“味之久矣,愈老而愈見其工。中四句用‘云天’、‘夜月’、‘落日’、‘秋風’,皆景也,以情貫之。‘共遠’、‘同孤’、‘猶壯’、‘欲蘇’,八字絕妙,世之能詩者,不復有出其右矣。”確實,詩的中間兩聯,情景相融,妙合無垠,有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故歷來為所稱道,明代胡應麟《詩藪•內篇》就說,這兩聯“含闊大于沉深,高(適)、岑(參)瞠乎其后”。
    (l)這是杜甫晚年客滯江漢時所寫的一首詩。詩中二三聯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風”幾個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案】“片云”“孤月”意境凄涼,流露出作者孤獨、苦無知音的煩悶;“落日”“秋風”意境雄壯、開闊,又體現了作者“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樂觀曠達。
    (2)有人認為這首詩洋溢著詩人自強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的怨憤之情,你同意哪種看法?請說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見。
    【答案】開放題,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強不息”的要聯系“落日心猶壯”,答“怨憤”的要聯系“不必取長途”。



    【2008年高考福建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按要求答題(6分)
    絕句漫興九首(其三)杜甫
    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銜死點污琴書內,更接飛蟲打著人。
    [注]這首詩寫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請從表現手法的角度,對這首詩作簡要賞析。
    【答案】7.這首詩景中含情。詩人從燕子落筆,細膩逼真地描寫了它們頻頻飛人草堂書齋,“點污琴書”、“打著人”等活動。這些描寫既凸現了燕子的可愛之態,又生動傳神地表現出燕子對草堂書齋的喜愛,以及對詩人的親昵。全詩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給人自然、親切之感,同時也透露出詩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悅和悠久閑之情。
    也可以理解為詩人通過對燕子頻頻飛入草堂書齋擾人情景的生動描寫,借燕子引出禽鳥也好像欺負人的感慨,表現出詩人遠客孤居的諸多煩惱和心緒不寧的神情。負人的感慨,表現出詩人遠客孤居的諸多煩惱和心緒不寧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題重點考查考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解答時,除把握全詩內容外,還要結合作者及注釋內容理解。本詩可看為山水田園詩,注意從詩歌的意象入手,從景與情的關系來把握作者的情感。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杜甫這首詩也是善于景中含情的一例。全詩俱從茅齋江燕著筆,三、四兩句更是描寫燕子動作的景語,就在這“點污琴書”、“打著人”的精細描寫中,包蘊著遠客孤居的諸多煩擾和心緒不寧的神情,體物緣情,神物妙合。“不可人意”的心情,詩句中雖不著一字,卻全都在景物描繪中表現出來了。】



    (09年廣東卷)10.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后回答問題。(7分)
    月  杜甫
    萬里瞿唐①月,春來六上弦②。時時開暗室,故故③滿青天。
    爽和風襟靜,高當淚滿懸。南飛有烏鵲,夜久落江邊。
    【注】①瞿唐:瞿塘峽,位于長江三峽奉節至巫山段,安史之亂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農歷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頻頻。
    ⑴作者通過詠月主要抒發了怎樣的感情?(3分)
    ⑵從“萬里”、“時時”、“夜久”三個詞中任選兩個,分別簡析它們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4分)
    【參考答案】⑴全詩以明月興思情,同一輪明月寄予著兩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遠綿長與月夜的孤獨寂寞相織相融,形成一種清麗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圍,抒發了詩人對時局動蕩、國事艱難的憂慮以及對家鄉故園親人的思念。作者通過描寫春夜清冷靜謐的月下景色,抒發了自己因國難而顛沛流離、生活動蕩不定的凄涼傷感之情。
    ⑵①“萬里”一詞,突出空間范圍之廣,表現了廣闊地天地籠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襯了詩人的個體的渺小孤獨寂寞之情。
    ②“夜久”一詞,強調時間之長,寫出了南飛的烏鵲在深夜經長時間飛奔后只能落在江邊暫時棲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現了詩人長時間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艱難處境。
    “時時”一詞,運用疊詞,寫月光時時照進黑暗的居室,與下句的“故故”相對,使語言表達更富有韻律美。
    【考點】本題主要考查詩歌形象和情感,首先通讀全文,結合背景,從詩歌所描繪的意象出發。
    【解析】第⑴題考查詩歌景和情的關系,“月”是本詩的主要意象,抓住作者所描寫的月的特點,再結合詩人遭遇和國家的局勢作答。第⑵題考查詩歌情感,結合注釋①作答。



    【2009•天津卷】13.閱讀下面的詩,按要求作答。(6分)
    嚴鄭公宅同詠竹  唐•杜甫
    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墻。色侵書帙晚,陰過酒樽涼。
    雨洗涓涓凈,風吹細細香。但令無剪伐,會見拂云長。
    :嚴鄭公,即嚴武,受封鄭公。籜(tuò),筍殼。帙,包書的布套。
    (1)本詩前三聯描寫出竹子怎樣的形象?(2)請賞析“色侵書帙晚”一句。
    (3)請你談談對最后一聯寓意的理解。
    【答案】(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陰涼,雨洗竹凈,風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書上,使人感到光線暗了下來。“侵”寫出了竹影移動擴大的漸進過程。“晚”字則寫出了竹影給人帶來的時間錯覺。
    (3)答案符合詩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順應自然。示例二:要呵護人才,不要摧殘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攜,使自己有所作為。
    【考點】鑒賞詩的內容,理解主旨。
    【解析】這是一首詠物詩,理解詠物詩就要抓住作者所吟詠事物的特征。詩中作者著力描繪的形象是“竹”,第一聯著力寫竹子的嫩和新,第二聯著力寫竹陰的涼爽怡人,第三聯寫竹子經雨洗刷后的潔凈,以及竹子的清香,根據對詩句的這些理解,概括竹子的形象特點。
    “色侵書帙晚”一句描繪竹子的形象,注意描寫的是竹影,結合全句加以描繪。注意鑒賞具有刻畫效果的詞語,即要錘煉的字“侵”的動態效果和“晚”字的襯托效果。
    理解詩的主旨要緊扣住詩的最后一聯“但令無剪伐,會見拂云長”。因為詠物詩往往寄寓作者的某種思想情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加以判斷。這種題的答案不求一致,但求合理。就像對詩經中“窈窕淑女”的理解一樣,她可以是現實的人,也可借喻理想,這里也不求一致。
    但是,出題人在設置考點時似乎對內容的考查擬題重復,前兩個小題都是對形象的鑒賞,雖然一概括一具體,但我本人覺得這一點有些欠缺。
    【思路分析】詠物詩往往扣住所詠之物的具體特點,又在其中有所寄寓。閱讀鑒賞時要注意抓住詠物詩的這些特征就可以讀懂了。解題時注意考題的考點,注意篩選答案要點。

    【答案】(1)參考答案:嫩竹新出,竹影陰涼;雨洗竹凈,風送竹香。
    ⑵請賞析“色侵書帙晚”一句。
     這一句中的“色”是什么?應該首先指竹的青翠。而這種顏色,是可以浸潤映照在書帙之上的。再看這一句中最后一個字,晚,說明固然是竹林翠色染綠了書帙,但何嘗又不是這種顏色加上竹影婆娑,使書帙淹沒在一片深色里,從而有讓人覺得天色將晚的錯覺呢?總結起來,這一句好在哪里呢?好在側面寫出了竹的特點——翠綠,竹影婆娑;好在動詞富有想象力,“侵”字將顏色寫出了動感,而且竹林仿佛有了思想;好在一個“晚”字寫出來作者的感受。
    參考答案:翠竹的影子投映在書上,使人感到光線暗了下來。“侵”字寫出了竹影移動擴大的的漸進過程。“晚”字則寫出了竹陰給人帶來的時間錯覺
    ⑶請你談談對最后一聯寓意的理解。
     尾聯作者展開想像,仿佛看到了高高的竹已經伸入云端,輕輕的拂動著。本詩是一首應答之作,自然少不了對主人的一番贊頌,以竹盛贊了嚴鄭公高潔的情操,杜甫雖然長嚴武十四歲,嚴武也是一個毀譽參半的人物,但作者后半身長期依賴嚴武接濟,出語自然更加謙恭。
     答:(答案符合詩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順應自然。
    示例二:要呵護人才,不要摧殘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攜,使自己有所作為。



    2010 安徽卷
    歲暮
    [唐]杜甫
    歲暮遠為客,邊隅還用兵。
    煙塵犯雪嶺,鼓角動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誰請纓?
    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
    作客異鄉,年關已經臨近;
    邊防前線,戰爭還在進行。
    警報傳來,敵人進犯雪嶺;
    軍鼓號角,響聲振動江城。
    前方將士,日夜流血犧牲;
    朝廷大員,可有一人請纓?
    國難當頭,豈敢吝惜性命;
    報效無路,空有一片豪情!
    公元763年為唐代宗廣德元年,這一年杜甫52歲。這一年,他先是在梓州,聽說官軍大勝叛軍,便寫下了著名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喜悅之下便欲還都,不久又想東下吳楚。其間曾經到閬州(今四川閬中)。在這兒,他聽到了吐蕃攻破松、維、保三州,成都告警。作者那年在梓州,感于國防空虛,朝中無人,自己雖有壯志,不被重用,于是憂國家的杜甫寫下了這首抒發感慨的《歲暮》詩。從這里可以看出作者既反對非正義的對外戰爭,也堅決主張抵抗外來的侵略。
    •         首聯交待詩人客居他鄉,在歲暮之際,聽到了邊境傳來的外族入侵的消息。剛剛經歷了安史之亂的詩人,是多么希望國家安定,人民能夠安居樂業呀。可是內憂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聯看似平淡的敘述語氣中,卻包含了憂國憂民的詩人多么沉重的心境!“歲暮遠為客”,首句帶給我們一種凄涼之意:歲尾年末,不能跟家人團聚,還是漂泊異鄉。
    •         頷聯緊承首聯,具體寫吐蕃兵勢的浩大,以“煙塵”和“鼓角”來借代戰爭,戰爭的烽煙籠罩了雪嶺,鼓角聲聲也震動了江城,一個“犯”字,一個“動”,示敵人來犯的氣勢,寫出了詩人聽到外敵入侵后內心受到的強烈沖擊,把詩人心系國家百姓的那份真摯情感含蘊其中煙塵”。
    頸聯先寫戰爭給人們帶來災難,天天在流血,真是慘不忍睹,再發出自己的憂嘆“朝廷誰請纓”,這里用漢代終軍請纓故事,經歷安史之亂后,國家一片亂象,如今面臨強敵入侵,讓我們感受到當時朝廷中并沒有能奮不顧身以身殉國難的人。
    •         尾聯先來一個反問句:“濟時敢愛死?”如果于國有濟,我敢吝惜一死嗎?一個真正心系國家的人,是不會顧及個人生死榮辱的,為了拯救國家民族、天下蒼生,只會奮不顧身,投身于保家衛國的血雨腥風之中,暗示自己渴望能赴難報國的決心。
    •              最后一句“寂寞壯心驚”,點出了詩人此時的心境,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報國無門的志士無奈和悲憤。“寂寞”二字,有兩層含義:一是詩人此時獨自客居閬州,確實孤單寂寞;二是詩人有報國之心,卻無從施展,只能獨自寂寞。然而詩人畢竟是一個憂國憂民的詩圣,盡管年過半百,他的胸中依然跳動一顆不已的“壯心”!一個“驚”字,把他那顆報國的“壯心”在聽到外敵入侵之后,砰然一動,豪情頓起的心情表露無遺。
    •         (1)詩人為什么會發出“寂寞壯心驚”的感慨?請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4分)
    •         答:歲末暮年,漂泊異鄉,政治上被冷落,孤獨寂寞;邊境發生戰爭,時局艱危,朝中無人為國分憂;詩人崇高的責任感、強烈的愛國感情與其艱難的處境,報國愿望難以實現形成巨大反差。
    (2)這首詩使用了多種表達技巧,請舉出兩種并作賞析。(4分)
    •         答:借代,如“煙塵” “鼓角”代邊境戰爭,從視角和聽覺兩方面突出了戰爭的緊張,渲染了時局的艱危。
    •         用典,如“請纓”,典出《漢書.終軍傳》,指主動請求擔當重任,在詩句中暗示朝中無人為國分憂,借以表達詩人對國事的深深憂慮。
    •         對偶,“煙塵犯雪嶺”與“鼓角動江城”。
    •         雙關,如“歲暮”表面指的是時序歲末,深層指作者已進入人生暮年,還指唐帝國由盛而衰進入晚唐。
    •         反問,“朝廷誰請纓?濟時敢愛死?” 寫出了朝中無人為國分憂,
    •         描寫手法中有虛實結合,如“朝廷誰請纓”是作者的想象,是虛寫;“鼓角動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實寫。
    •         表現手法中有對比,如朝廷之臣無人請纓與江湖之士的作者“敢愛死”對比;作者高遠的心志與報國無門對比等等。



    2011江蘇卷
    春日憶李白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①,俊逸鮑參軍②。
    渭北春天樹③,江東日暮云④。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⑤。

    作品注釋
      ①庾開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司馬、司徒、司空),世稱庾開府。
      ②鮑參軍:指鮑照。南朝宋時任荊州前軍參軍,世稱鮑參軍。
      ③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長安一帶,當時杜甫在此地。
      ④江東:指今江蘇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帶,當時李白在此地。
      ⑤論文:即論詩。六朝以來,通稱詩為文。
    作品譯文
    •         李白的詩作無人能敵,他那高超的才思也遠遠地超出一般人。俗話說的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他的詩作清新、俊逸,和南北朝時兩位著名詩人庾信、鮑照的作品一樣。李白啊,如今,我在渭北獨對著這無語的春之綠樹,你在江東遠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遙相思念。我們什么時候才能同桌共飲,再次探討一下我們的詩作呢?
    •         杜甫同李白的友誼,首先是從詩歌上結成的。這首懷念李白的五律,是746年(天寶五年)或747年(天寶六年)春杜甫居長安時所作,主要就是從這方面來落筆的。開頭四句,一氣貫注,都是對李白詩的熱烈贊美。首句稱贊他的詩冠絕當代。第二句是對上句的說明,是說他之所以“詩無敵”,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異不凡,因而寫出的詩,出塵拔俗,無人可比。接著贊美李白的詩像庾信那樣清新,像鮑照那樣俊逸。庾信、鮑照都是南北朝時的著名詩人。這四句,筆力峻拔,熱情洋溢,首聯的“也”、“然”兩個語助詞,既加強了贊美的語氣,又加重了“詩無敵”、“思不群”的分量。

    (1)這首詩的開頭四句從哪三個方面對李白的詩作出了什么樣的高度評價?(3分)
    答:①詩壇地位,無人可比;②詩的思想情趣,灑脫不凡;③詩歌風格,清新、俊逸。
    表面看來,第三聯兩句只是寫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長安一帶;“江東”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帶地方。“春天樹”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實敘出,未作任何修飾描繪。分開來看,兩句都很一般,并沒什么奇特之處。然而作者把它們組織在一聯之中,卻有了一種奇妙的緊密的聯系。也就是說,當作者在渭北思念江東的李白之時,也正是李白在江東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時;而作者遙望南天,惟見天邊的云彩,李白翹首北國,惟見遠處的樹色。《唐詩別裁》稱它“寫景而離情自見”,是歷來傳頌的名句 。

    (2)“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一聯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種表現手法?(4分)
     答:表達了雙方翹首遙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現手法。
    尾聯賞析
    上面將離情寫得極深極濃,這就引出了末聯的熱切希望:“什么時候才能再次歡聚,像過去那樣,把酒論詩啊!”把酒論詩,這是作者最難忘懷、最為向往的事,以此作結,正與詩的開頭呼應。說“重與”,是說過去曾經如此,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悵恨更為悠遠,加深了對友人的懷念。用“何時”作詰問語氣,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達得更加強烈,使結尾余意不盡,回蕩著作者的無限思情。
    (3)說說這首詩的構思脈絡。(3分)
     答:立足于詩,懷念李白:從贊美李白的詩歌開始,轉為對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見、切磋詩藝作結。


    客從
    杜甫
    客從南溟來,遺我泉客珠①。珠中有隱字②,欲辨不成書。
    緘之篋笥③久,以俟公家須。開視化為血,哀今征斂無。
    【注】①泉客珠:指珍珠。泉客,傳說中的人魚,相傳它們流出的眼淚能變為珍珠。②佛教傳說,有些珠子中隱隱有字。③篋笥:指儲藏物品的小竹箱。
    (1)這首詩講述了一個故事,請簡述這個故事。(4分)
    (2)從全詩看,“珠中有隱字”、珍珠“化為血”各有什么寓意?(4分)
    【答案】
    (1)有客人從南海來,送我珍珠;珍珠里隱約有字,想辨認卻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來征求;但日后打開箱子一看,珍珠卻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現在再也么有什么可以應付官家的征斂了。
    (2)“珠中有隱字”,寓意為百姓心中有難言的隱痛。珍珠“化為血”,寓意為官家征斂的實為平民百姓的血汗。
    【思路點撥】此詩大約是公元七六九年(唐代宗大歷四年)杜甫在長沙所作。這是一首寓言式的政治諷刺詩。揭露統治者對人民的橫征暴斂,便是這首詩的主題。杜甫巧妙地、準確地運用了傳說,用“泉客”象征廣大的被剝削的勞動人民,用泉客的“珠”象征由人民血汗創造出來的勞動果實。第(1)題答出故事梗概的,給2分;答出“欲辨不成書”意思的,給1分;答出“哀今征斂無”意思的,給1分。第(2)題答出“珠中有隱字”寓意的,給2分;答出珍珠“化為血”寓意的,給2分。兩題意思答對即可。
    ⑴南溟,南海,遺,問遺,即贈送。泉客,即鮫人,也叫泉仙或淵客(左思《吳都賦》“淵客慷慨而泣珠”)。古代傳說:南海有鮫人,水居如魚,能織綃,他們的眼淚能變成珠子。
    ⑵泉客珠:指珍珠。泉客:傳說中的人魚,相傳它們流出的眼淚能變為珍珠。唐中宗《石淙》詩:“水炫珠光遇泉客,巖懸石鏡厭山精。”
    ⑶有隱字:有一個隱約不清的字。因為隱約不清,所以辨認不出是個什么字。佛教傳說,有些珠子中隱隱有字。珠由淚點所成,故從珠上想出“有隱字”,這個字說穿了便是“淚”字。它是如此模糊,卻又如此清晰。
    ⑷書:即文字。
    ⑸緘:封藏。篋笥(qiè sì):指儲藏物品的小竹箱。《禮記·內則》:“男女不同椸枷,不敢縣于夫之楎椸,不敢藏于夫之篋笥。”
    ⑹俟:等待。公家:官家,須:需要,即下所謂“征斂”。
    ⑺化為血:實即化為烏有,但說化為血,更能顯示出人民遭受殘酷剝削的慘痛。
    ⑻征斂:猶征收。《周禮·地官·里宰》:“以待有司之政令,而徵斂其財賦。”[1] [2]
    白話譯文
    有客人從南方來,送我珍珠,珍珠里隱約有字,想辨認卻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來征求;但日后打開箱子一看,珍珠卻化成了血水,可想的是我現在再也沒有什么可以應付官家的征斂了。


    奉陪鄭駙馬韋曲
    杜甫
    韋曲花無賴,家家惱煞人。綠樽須盡日,白發好禁春。
    石角鉤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時占叢竹,頭戴小烏巾。

    注釋:【1】韋曲:唐代長安游覽勝地。杜甫作此詩時,求仕于長安而未果。【2】禁:消瘦。
    ① 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的首句和辛棄疾的“最喜小兒無賴”,兩處“無賴”都傳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B.三四句意謂韋曲的滿眼春色,讓自感老去的詩人也覺得應借酒釋懷,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過“石角鉤衣”、“藤梢刺眼”的細致描寫,狀寫韋曲春去夏來的美景。
        D.此詩運用了“反言”,如“惱煞人”,實際是愛煞人,正話反說,有相反相成之趣。
    ② 詩家常借“韋曲”寓興亡之感。下列詩句寓有興亡之感的兩項是(4分)
        A.杜甫詩中韋曲花,至今無賴尚家家。(唐·羅隱《寄南城韋逸人》)
        B.當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韋曲,草暗斜川。(宋·張炎《高陽臺》)
        C.莫夸韋曲花無賴,獨擅終南雨后青。(元·虞集《題南野亭》)
        D.花氣上林春浩渺,酒香韋曲晚氤氳。(明·胡應麟《寄朱可大進士》)
        E.韋曲杜陵文物盡,眼中多少可兒墳。(清(此當作明,出題人有誤)·王象巽《游曲江》)
    ③ 前人引《南史》注詩中“小烏巾”:“劉巖隱逸不仕,常著緇衣小烏巾。”結合這一注解,談談詩的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鑒賞
        ①答案:C
        解析:本詩所寫明顯是春日景色,并非夏日。
        ②答案:BE
        解析:興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過描繪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當年燕子知何處”和“韋曲杜陵文物盡”均是在感慨當初繁華如今已經不再,因此答案容易獲得,余下三句均為襲用杜甫原句進行單純的景物描寫。
        ③答案: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時才能占據一叢竹林,頭戴小烏巾,過著像劉巖一樣的隱士生活”,運用典故,通過對韋曲春色描寫,表達出作者的喜愛之情,因此產生對歸隱山林的隱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達出對久圖官場功名而不得的厭倦情緒。
        解析:參照注釋和典故本身,知人論世,即可得到答案,注意要先理解詩句本身的意思再分析,歸隱之懷在表面,厭倦功名之心則為根本

    鑒賞
        十多年的長安生活,足跡踏遍了長安的山山水水,他在去潏河(長安八水之一)岸邊散步“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與農人、樵夫交談,他游何將軍山林(郭子儀偏將何其昌的山林,聞名中外的長安古樂就在這里,現在的長安區韋曲街道何家營村)留下了“名園依綠水,野竹上青宵”名句,信步于長安韋曲街頭:韋曲花無賴,家家惱煞人,綠尊須盡日,白發好禁春;去瓜州村(現在的杜曲鎮瓜州)訪友,他上終南山翠微宮,同村民和睦相處,“隔屋喚兩家,借問有酒不?”多么親切,多么富于鄉土氣息。他愛長安,贊長安,更不忍離開長安,但嚴酷的現實逼得他不得流落到四川棲居,既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他日夜仍想著長安,游子拳拳心令人心動“白云青山萬余里,愁看直北是長安”。
    * 月夜憶舍弟?杜甫戍人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1)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被稱為“詩史”,他被后人奉為_________。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______詩。?(詩圣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