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李白古詩歌鑒賞試題閱讀練習及答案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曾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
    參考答案:“折柳”這首曲子寓有惜別懷遠之意。本詩抒寫了思鄉之情,而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折柳曲的寓意”、“本詩的思鄉之情”、“折柳的關鍵作用”三點,每答出一點給2分。如認為“折柳”不是全詩的關鍵,但能夠自圓其說,可根據具體情況考慮給分。
    注釋:
    1.洛城:洛陽。2.《折柳》:即《折楊柳》笛曲,樂府"鼓角橫吹曲"調名,內容多寫離情別緒。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四:"《樂府雜錄》云:'笛者,羌樂也。古典有《折楊柳》、《落梅花》'。故謫仙《春夜洛城聞笛》……杜少陵《吹笛》詩:'故園楊柳今搖落,何得愁中曲盡生?'王之渙云:'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皆言《折楊柳》曲也。"
    簡析:
    這首詩當是開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陽時所作。描寫在夜深人靜之時,聞笛聲而引起思鄉之情。王堯衢《唐詩合解》:"忽然聞笛,不知吹自誰家。因是夜聞,聲在暗中飛也。笛聲以風聲而吹散,風聲以笛聲而遠揚,于是洛春夜遍聞風聲,即遍聞笛聲矣。折柳所以贈別,而笛調中有《折楊柳》一曲。聞折柳而傷別,故情切乎故園。本是自我起情,卻說聞者'何人不起',豈人人有別情乎?只為'散入春風',滿城聽得耳。"
     
     
     
    2005福建卷高考題:
    10.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  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陽而作此詩。
    (1)詩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寫作"雁別秋江去"。你認為哪一句更妙,為什么?(4分)
    (2)對第三聯"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所運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做簡要分析。(2分)
    參考答案:
    10.(6分)
    (1)“雁引愁心去”運用了擬人手法,寫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興心情。這一句寫大雁有意為詩人帶走愁心,下句寫君山有情為詩人銜來好月,愁去喜來,互相映襯。“引愁心”比“別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穎。(意思對即可)
    答“雁別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第三聯運用夸張手法寫出了岳陽樓高聳入云的情狀,同時這兩句詩想象神奇,在云間連榻,在天上“行杯”,寫出了詩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對即可)


    【賞析】:
      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陽,秋季作這首詩。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岳陽樓座落在今湖南岳陽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顧君山”,與黃鶴樓、滕王閣同為南方三大名樓,于開元四年(716)擴建,樓高三層,建筑精美。歷代遷客騷人,登臨游覽,莫不抒懷寫志。李白登樓賦詩,留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陽樓更添一層迷人的色彩。詩人首先描寫岳陽樓四周的宏麗景色:“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岳陽,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帶。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陽縣西南。登上岳陽樓,遠望天岳山南面一帶,無邊景色盡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遠方,洞庭湖面浩蕩開闊,汪洋無際。這是從樓的高處俯瞰周圍的遠景。站得高,望得遠,“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這一“盡”、一“迥”、一“開”的渺遠遼闊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詩人立足點之高。這是一種旁敲側擊的襯托手法,不正面寫樓高而樓高已自見。
       李白這時候正遇赦,心情輕快,眼前景物也顯得有情有意,和詩人分享著歡樂和喜悅:“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詩人筆下的自然萬物好象被賦予生命,你看,雁兒高飛,帶走了詩人憂愁苦悶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銜來了團圓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華》作“雁別秋江去”。后者只是寫雁兒冷漠地離別秋江飛去,缺乏感情色彩,遠不如前者用擬人化手法寫雁兒懂得人情,帶走愁心,并與下句君山有意“銜好月來”互相對仗、映襯,從而使形象顯得生動活潑,情趣盎然。“山銜好月來”一句,想象新穎,有獨創性,著一“銜”字而境界全出,寫得詭譎縱逸,詼諧風趣。
       詩人興致勃勃,幻想聯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陽樓上住宿、飲酒,仿佛在天上云間一般。這里又用襯托手法寫樓高,夸張地形容其高聳入云的狀態。這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景。誠然,詩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樓高風急,高處不勝寒。醉后涼風四起,著筆仍在寫樓高。涼風習習吹人,衣袖翩翩飄舞,儀表何等瀟灑自如,情調何等舒展流暢,態度又何其超脫豁達,豪情逸志,溢于言表。收筆寫得氣韻生動,蘊藏著濃厚的生活情趣。
       整首詩運用陪襯、烘托和夸張的手法,沒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寫樓高,句句從俯視縱觀岳陽樓周圍景物的渺遠、開闊、高聳等情狀落筆,卻無處不顯出樓高,不露斧鑿痕跡,可謂自然渾成,巧奪天功。
     
     
     

    2004年浙江省高考語文試題
    菩薩蠻
    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1)   古典詩詞特別講究煉字。請簡要分析“空”字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2) 關于這首詞表達的內容,有人認為是“游子思歸鄉”,有人認為是“思婦盼歸人”,也有人認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

    參考答案
    ①“空"字表達了苦苦等待而沒有結果的孤寂、惆悵,增添了全詞的“愁”味,使主題更加鮮明。
    ②游子思歸鄉: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見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觸景生情,設想家人盼望自己歸去的情景;最后兩句游子感嘆旅途漫漫,歸鄉無期,更添愁苦。 思婦盼歸人:上片寫思婦見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寫思婦佇立玉階,見鳥歸而懷念游子;最后兩句寫思婦設想游人歸途艱難,感嘆相逢無期。二者兼有:全詞以游子思歸鄉和思婦盼歸人相互渲染,傳達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情思。
    賞析:此首望遠懷人之詞,寓情于境界之中。一起寫平林寒山境界,蒼茫悲壯梁元帝賦云:“登樓一望,唯見遠樹含煙。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幾千。”此詞境界似之。然其寫日暮景色,更覺凄黯。此兩句,白內而外。“瞑色”兩句,自外而內。煙如織、傷心碧,皆瞑色也。兩句折到樓與人,逼出“愁”字,喚醒全篇。所以覺寒山傷心者,以愁之故;所以愁者,則以人不歸耳。下片,點明“歸”字。“空”字,亦從“愁”字來。烏歸飛急,寫出空間動態,寫出鳥之心情。鳥歸人不歸,故云此首望遠懷人之詞,寓情于境界之中。一起寫平林寒山境界,蒼茫悲壯。粱元帝賦云“空佇立”。“何處”兩句,自相呼應,仍以境界結束。但見歸程,不見歸人,語意含蓄不盡。    


    200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天津卷)語文
    16.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聽蜀僧濬彈琴
    李白
    蜀僧抱綠綺①,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響入霜鐘③。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注:① 綠綺: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 霜鐘:《山海經中山經》載,豐山有九鐘,霜降而鳴。
    (1)詩的第二聯中“一揮手”和“萬壑松”分別表現了什么?
    (2)結合全詩談談你對第四聯“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的理解。
    參考答案
    (1)“一揮手”寫蜀僧彈琴的姿態(動作、技藝) “萬壑松”寫出了琴聲的音樂效果。
    (2)① 寫出了曲終時的景色。 ② 寫出了作者沉醉于琴聲之中的狀態,側面描寫了琴聲的魅力。



    2008年江蘇省高考語文試題
    10.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別概括這首詩頷聯和頸聯的內容,并說說其中寄寓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慨。(4分)
    (2)“總為浮云能蔽日”—句中用了何種修辭方法?尾聯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4分)
    10.【參考答案】(1)頷聯寫六朝古都的歷史遺跡,頸聯寫金陵美麗的自然風物;寄寓人事滄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興廢的感慨。(2)比喻。①憂君王為奸邪所蒙蔽,憂奸邪為非作歹;②憂賢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憂國憂君憂民。
    【考點】鑒賞評價文學作品的形象、思想內容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D級)
    【解析】”
    (1)頷聯具體寫的是,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那一時的烜赫,在歷史上留下了什么有價值的東西呢!概括起來,是寫六朝古都的歷史遺跡。頸聯具體寫的是,西南三峰并列著,只能見到一半,而另一半似乎隱于青天之外;一條大江,看起來被白鷺洲分割成兩道。概括起來,是寫金陵美麗的自然風物。頷聯反映了六朝繁華不再;頸聯反映江水永流,自然永恒。作者通過自然的永恒反襯歷史繁華的短暫,抒發了人事滄桑之感。
    (2)以“浮云”比喻奸邪,以“日”比喻君王和賢人。作者以浮云蔽日為喻,寫奸邪為非作歹、君王被奸邪所蒙蔽,寫包括自己在內的賢者不得任用。“使人愁”,點明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浮云蔽日、不見長安,是愁產生的原因。



    2010年北京卷
    13.讀下面這首詩,完成①、②題。(7分)
    古風 (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風飄大荒寒。
    榮華東流水,萬事皆波瀾。白日掩徂輝①,浮云無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棲鴛鸞③。且復歸去來,劍歌《行路難》。
    注:①徂輝:落日余暉。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鴛鸞:傳說中與鳳凰同類,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①    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前四句,寫詩人登高望遠,看到天高地闊、霜染萬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詩昂揚激發的基調。
    B.     詩中“榮華東流水”與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古來萬事東流水”表達的意思有相似性。
    C.     七、八句借助于描寫百日將近、浮云變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世事人生的感受。
    D.    九、十句的意思是本應棲息于梧桐的鵷鸞 竟巢于惡樹之中 學科網(www.zxxk.com)--教育資源門戶,提供試卷、教案、課件、論文、素材及各類教學資源下載,還有大量而豐富的教學相關資訊!,而燕雀卻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②    結合全詩,簡述結尾句“劍歌行路難”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1.A。
    2.①.對榮華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②.對黑白顛倒,小人得志的社會現實的不滿。
      ③.對懷才不遇,壯志未酬的自身遭際的激憤。



    2008年湖南卷
    15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5分)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揚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龍標野宴
    王昌齡
    沅漠夏晚足涼風,春酒相攜就竹叢。
    莫道弦歌愁遠誦,青山明月不曾空。
    兩首詩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詩中的含義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請簡要分析
    答:李白詩中的“愁”是懷人之愁;它是全詩的“詩眼”,作者以此統攝全詩。

    王昌齡詩中的“愁”是遠謫之愁;作者以“愁”襯托自己不以遠謫為念,寄情山水的曠達之情。


    〖注釋〗
    (1)王昌齡:唐代詩人,天寶年間被貶為龍標縣尉。左遷:貶謫,降職。龍標:唐代縣名,在今湖南黔陽縣,唐時這里還是非常荒遠的地方。    
    (2)左遷:古尊右卑左,左遷即貶官。
    (3)楊花:柳絮。子規:即杜鵑鳥,啼聲哀婉凄切。
    (4)子規:即杜鵑鳥。
    (5)龍標:今湖南黔陽,唐時甚僻。詩中指王昌齡,古人常用官職或任官之地的州縣名來稱呼一個人。   
    (6)五溪:指沅溪、武溪、西溪、巫溪、辰溪五條溪水,在今湖南西部和貴州東部。
    (7)隨風:一作“隨君”。
    (8)夜郎: 漢代我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曾在今貴州西部、北部和云南東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區建立過政權,稱為夜郎。唐代在今貴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設過夜郎縣。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縣境,與黔陽鄰近)。李白當時在東南,所以說“隨風直到夜郎西”。

    【解析】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為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的抒發感憤、寄以慰藉的好詩。在盛唐詩壇上,王昌齡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寫邊塞題材著稱,特別擅長七絕。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與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齡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與李白的傲岸不羈有著相似之處。王昌齡貶龍標尉的時間不可確考,有人推測大約在天寶七八年間。李白從天寶三年離京漫游,此時正在揚州,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便題詩抒懷,遙寄給遠方的友人。
    詩的首句以寫景起興。楊花落盡,萬卉消歇,暮春時節那種寥落迷茫的景象,已經足以撩起人的愁思了,而陣陣傳來的杜宇的悲啼更使人產生一種空曠孤寂的情緒。是什么事情引起詩人的感傷呢?接下去便用敘事之筆點明,“聞道龍標過五溪”,是因為詩人聽到了好友遠謫的惡訊。在這里,詩人并沒有赤裸裸地傾吐自己的感情,也沒有將自己對友人那種純真的友情和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交融在一起,景語中蘊含著濃郁的情味。所謂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心與物融,情與景合。這首詩就達到了情景相融,妙合無垠的境界。“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澄碧的藍天,月亮是那樣皎潔無暇,明凈幽美,不正象征著詩人的真摯友情嗎?詩人之“愁”是懷人之愁。而用一“直”字,更寫出了詩人那種要急切前往撫慰友人的深婉情致。結句頗為奇特,不僅想象超人,而且寫得極為開闊,余意不盡,無形中使人陶醉在詩意盎然的境界里。    
    《龍標野宴》表現了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精神。因有“青山明月”和他相依為伴而情緒昂揚。歡聚、暢飲并不能使遠謫的王昌齡獲得真正的心理平衡,所以“青山明月不曾空”便自然而出。“青山”“明月”是天地間永恒的美好存在,是作者譴懷寄情的對象,更是詩人精神人格的物化。詩人以青山明月自許,表現了對人生大自在大擁有的追求。充分表達詩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懷。一洗“黯然銷魂”的低沉情調,表現了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精神。
    *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曾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參考答案:“折柳”這首曲子寓有惜別懷遠之意。本詩抒寫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