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古詩歌寫景抒情詩鑒賞方法與技巧練習及答案

    借景抒情詩,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觀景物的描寫來抒發詩人主觀感情的詩作。詩人在詩中不是直接抒發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將自己的感情轉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帶上感情色彩。詩人帶著有情之眼去觀察景物,以有情之筆去描寫景物,使感情附著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渾然無隔。借景抒情詩往往是含而不露,蘊藉悠遠,情豐意密,深切動人。
    一、分析高考試題
    1、(2008山東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回答問題。(8分)
    畫堂春  秦觀
    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
    柳外畫樓獨上,憑欄手捻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
    【注】1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闕的景物描寫是如何表現無奈之情的?請作簡要分析。(4分)
    上闕通過描寫鋪徑之落紅、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園、哀啼之杜鵑等殘春景象,表現傷春(惜春)的無奈之情。
    (2)“憑欄手捻花枝”“ 放花無語對斜暉”兩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現了詞中人物怎樣的感情變化?(4分)
    這兩句詞主要的表現手法是:細節描寫。寫動作描寫也可。用捻花、放花兩個細節(動作)表現了詞中人物由愛春、傷春(惜春)到無奈春歸的感情變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愛春、傷春(惜春)到無奈的感情變化也可。
    2、(2008福建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按要求答題。(6分)
    絕句漫興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
    銜泥點污琴書內,更接飛蟲打著人。
    [注]這首詩寫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問:請從表現手法的角度,對這首詩作簡要賞析。
    答:這首詩景中含情。詩人從燕子落筆,細膩逼真地描寫了它們頻頻飛入草堂書齋,“點污琴書”、“打著人”等活動。這些描寫既凸現了燕子的可愛之態,又生動傳神地表現出燕子對草堂書齋的喜愛,以及對詩人的親昵。全詩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給人自然、親切之感,同時也透露出詩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悅和悠閑之情。
    也可以理解為詩人通過對燕子頻頻飛入草堂書齋擾人情景的生動描寫,借燕子引出禽鳥也好像欺負人的感慨,表現出詩人遠客孤居的諸多煩惱和心緒不寧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二、賞析答題指導
    1、賞析步驟:
    (1)結合詩題、作者、主體、注解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樂、哀)。
    (2)找出詩中寫到的景物,明確景色的特點。(抓意象)
    (3)展開聯想根據詩中的景物在自己的頭腦中構建詩中所展示的畫面,體味詩歌情景交融的意境。(明意境)
    (4)把自己融入意境中,想象作者處于其中,會有怎樣的感情。(品感情)
    2、答題步驟:
    (1)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回答:表層含義+深層含義
    (2)對詩歌意境的體味回答:客觀形象+主觀感受+交融了什么樣的感情
    (3)對所抒發情感的理解和回答:通過什么+抒發(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對關鍵字的品位回答:詞語含義+手法+表達作用
    (5)對表達方式的賞析回答:運用什么手法+描寫什么+抒發什么情
    (6)對表現手法的賞析回答:手法+表達作用
    3、語言
    景色——意境——感情
    4、手法
    (1)賞景:角度、順序、手法、色調
    (2)析情:
    ①思想內容——熱愛自然   向往自由   歸隱
    閑適淡泊   悠然自得
    ②表現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③語言特點——清新自然   質樸自然   清新洗練
    附:意境常見的表達程式有兩兩相對的四組概念:
    宏闊——蒼涼、雄渾、莽蒼、遼闊、高遠、壯闊、深遠
    細膩——空寂、纏綿、幽靜、幽美、寧謐、婉轉、朦朧
    繁復——繁麗、熱烈、高亢、繁華、淳樸、喧鬧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蕭條、荒涼、冷寂
    附:藝術手法,又叫表達技巧,包括三個方面:
    ①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
    ②表現手法:起興、聯想、烘托、抑揚、照應、正側、象征、對照、由實入虛、虛實結合、運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諷今、化動為靜、動靜結合、以小見大、開門見山。
    ③修辭:比喻、借代、夸張、對偶、對比、比擬、排比、設問、反問。
    附:詩歌內容鑒賞口訣
    1.題目識對象   2.字面讀感覺
    3.注釋破難點   4.作者解背景
    5.景物握情感   6. 意境察心胸
    7.首聯找特點   8.尾句參主旨
    9.題干得啟示   10.原作找根據

    三.閱讀詩詞賞析
    調笑令    韋應物
    胡馬,胡馬,遠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獨嘶,東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邊草無窮日暮。
    這首小令運用象征的手法,表現離鄉遠戍的士卒的孤獨和惆悵。作者以清晰的線條,單純的色調,描繪了邊地遼闊的草原風光,和徬徨在這奇異雄壯的大自然中的胡馬的形象。語言淺直而意蘊深曲。
    燕支山,即焉支山,位于甘肅省永昌縣西,古長城附近。唐代此地與東突厥接壤,是邊境。這是本詞所涉及的地理環境。我們首先從詞中看到燕支山下的四季風光。春,風沙撲面;冬,大雪蓋地;夏,綠草如茵;秋,天高云淡。胡馬就活動在這樣的背景中。作者描寫了一天中馬的生活,它是在與風雪搏斗和期望中度過的。詞的末句攝下的是,在桔黃的渾圓的落日漸漸沉沒到地平線下,暮藹籠罩大地那最易引起鄉思離愁的時刻,胡馬在天邊的草原上的孤寂形象。仿佛它在為歲月有限與草原無限的對比而悵惘。在對景物的描寫中處處交織著胡馬的情緒。
    詞作寫了邊地風光而并非主旨。在對馬的擬人化的描寫中,揭示了它的象征意義。“遠放燕支山下”,“放”字已說明胡馬非野馬。“放”前著一“遠”字,令人遐想。“遠放”既給人以遼遠的空間感,又使人見出“胡馬”并非胡地之馬,而是被遠遠地放到接近胡地的馬。這時已使人感到馬的象征性。但從進一步的描寫中,象征意義就明顯得不容置疑了。一般說來,放馬時間是在夏天水草肥美,沒有戰事或農閑的時候,目的是節省草料,并使馬吃到鮮草而肥壯。而“跑沙跑雪獨嘶,東望西望路迷”,又寫這匹馬在風沙中、在大雪中迷失道路,不停地奔波,孤獨地嘶鳴,惶惑不安地四處張望,尋找著、呼喚著伴侶。仔細揣摩,就會發現其中有兩點矛盾:一,“放”馬不會在風雪中;二,既然“放”馬,馬必有主人,不會迷路。產生這些矛盾不能歸結于藝術高于生活,是因為作者把馬當作人來寫。如果將馬看作是戍卒的象征,就合情合理了。“迷路”是戍卒的感覺,與“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意近,而春秋代序,年復一年,在塞外無邊風沙中長期戍守正是戍邊戰士的生活。
    此詞用準確精煉的詞語,含蓄曲折地表現了馬的情緒,即戍邊戰士的情思。“遠放”、“獨嘶”、“無窮”這三個詞都有一定的相對性,遠對近,獨對偶,無窮對有盡。正是這種相對性的張力表現了戍卒在此種情境中對彼種情境的向往。即戍卒從內地被遣放到邊疆的感受、征戍生活的艱苦和思親盼歸的心緒。輕松的筆調表現深刻的主題,平淺的語言有著豐富的內涵,淡筆勾勒的畫面浸潤著濃郁的感情。

    憶江南詞三首
    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古語云,言而無文,行而不遠。白居易的憶江南詞從寫成,流傳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還將一直流芳百世,那么這寥寥數語,文在何處?如何能“行”如此之遠呢?
    白居易曾經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兩年,后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蘇杭,應該說,他對江南有著相當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當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后十二年,他六十七歲時,寫下了這三首憶江南,可見江南勝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幾個字來概括江南春景,實屬不易,白居易卻巧妙地做到了。他沒有從描寫江南慣用的“花”、“鶯”著手,而是別出心裁地從“江”為中心下筆,又通過“紅勝火”和“綠如藍”,異色相襯,展現了鮮艷奪目的江南春景。異色相襯的描寫手法,在大詩人杜甫的詩里常常可見,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兩種不同的顏色互相映襯,使詩意明麗如畫。白居易走的也是這條路,從他的詩里也可見端倪,“夕照紅于燒,晴空碧勝藍”、“春草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筆下,從初日,江花,江水之中獲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襯的手法而形成了我們想象中的圖畫,色彩絢麗耀眼,層次豐富,幾乎無需更多聯想,江南春景已躍然眼前。
    既是“能不憶江南”,那么杭州這個白居易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是什么給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載:“杭州靈隱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種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墮,寺僧亦嘗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來,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時候,很有興趣去拾它幾顆,也似多次去靈隱寺尋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賞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詩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氣質,在八月桂花暗飄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連桂叢,時而舉頭望月,時而俯首細尋,看是否有桂子從月中飛墮于桂花影中。這是何等美麗動人的一副畫面。一個尋字,而情與景合,意與境會,詩情畫意,引人入勝。
    也許,月中桂子只是傳說,那么錢塘潮奇觀確實是存在的。尋桂子不一定能尋到,潮頭卻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極深的景觀。錢塘江自杭州東南流向東北,至海門入海。錢塘潮每晝夜從海門涌入,異常壯觀。錢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勢最大,潮頭可高達數丈,正因為如此,所以白居易寫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見那卷云擁雪的潮頭了,趣意盎然。上句寫跑去寺里尋找那美麗的傳說,下句寫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錢塘潮,一動一靜,從中我們可以一窺作者內心蘊涵的種種心理活動,也許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難忘。
    第三首,寫的是蘇州。吳酒一杯春竹葉,也許有人會說,竹葉青并非是吳酒啊,這是怎么回事呢?一來,竹葉是為了與下句的芙蓉對偶,二來,“春”在這里是形容詞,所謂春竹葉并非一定是指竹葉青酒,而是指能帶來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詩里就有“甕頭竹葉經春熟”的說法,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時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類。文人大多愛酒,白居易應該也不例外,喝著吳酒,觀“吳娃雙舞”猶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者,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稱為“娃”,吳王夫差為她建的房子就叫“館娃宮”。也許白居易這樣寫,就是出于對西施這位絕代佳人的聯想吧。十多年后,他在洛陽,回憶起當年飲酒觀舞,不禁嘆道:“早晚復相逢?”。早晚,是當時的口語,意思就是何時。
    三首詞,從今時,憶起往日,最后又回到今天,從洛陽到蘇杭,從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時間,空間都有極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陽,神馳江南,撫今追昔,無限深情地追憶最難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滿足。而我們今日讀此詞,則因為白居易的出色描寫,也能得到某種精神滿足,不知當時白居易是寫給自己回憶的,還是留待后人欣賞的,你覺得呢?

    憶江南其一
    劉禹錫
    春去也,多謝洛城人。弱柳從風疑舉袂,叢蘭裛露似沾巾。獨坐亦含嚬。
    其二
    春去也,共惜艷陽年。猶有桃花流水上,無辭竹葉醉尊前。惟待見青天。
    第一首詞寫的是一位洛陽少女的惜春之情。她一邊惋惜春天的歸去,一邊又覺得春天對她也有無限依戀之情。詩人通過擬人化手法,不寫人惜春,卻從春戀人著筆。楊柳依依,叢蘭灑淚,寫來婉轉有致,耐人尋味。最后“獨坐亦含嚬”,以人惜春收束全詞,更增添了全詞的抒情色彩。該詞抒發了惜春、傷春之情。[3]?
    第二首詞寫的是作者惜春傷春之情。開篇發出了“共惜艷陽年”的感慨;其后寫作者見到春天已過、桃花飄落在流水上的情景,包含了一種無可奈何的傷感情緒;后兩句寫借酒消愁,不惜醉倒在酒杯前,卻希望能等到雨過天晴的時候。詞中即有傷春之意,又表現了作者珍惜流年的情懷。
    這兩首詞構思新穎,描寫細膩,手法多變。充分體現了詩人樂府小章的“清新流暢、含思婉轉”的藝術特色。清代況周頤《蕙風詞話》中評價說:“唐賢為詞,往往麗而不流,與其詩不甚相遠也。劉夢得《憶江南》‘春去也’云云,流麗之筆,下開北宋子野、少游一派。”近代學者俞陛云在《唐五代兩宋詞選釋》中提到:“作傷春詞者,多從送春人著想。此獨言春將去而戀人,柳飄離袂,蘭浥啼痕,寫春之多情,別饒風趣,春猶如此,人何以堪!”

    采桑子
    歐陽修
    群芳過后西湖好,狼藉殘紅。飛絮蒙蒙。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歐陽修致仕后,隱居潁州西湖作了一組《采桑子》詞,共十首,此詞是第四首,寫暮春依欄觀湖游興之感,全詞在暮春美景中寄托閑適之情。詞中描寫了潁州西湖暮春時節靜謐清疏灑的風姿。作者以詩為詞,將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現得優美可愛,體現了對大自然和現實人生的無限熱愛和眷戀。上片寫暮春之景。下片言眾人歸去之靜。以細雨雙燕狀寂寥之況,于落寞中尚有空虛之感,文字疏雋,感情含蓄。
    上片描寫群芳凋謝后西湖的恬靜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詞的綱領,由此引出“群芳過后”的西湖景象,及詞人從中領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飛絮”二句寫落紅零亂滿地、翠柳柔條斜拂于春風中的姿態。以上數句,通過落花、飛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遠的暮春圖景。“群芳過后”本有衰殘之味,常人對此或惋惜,或傷感,或留戀,而作者卻贊美說“好”,并以這一感情線索貫穿傷篇。人心情舒暢則觀景物莫不美麗,心情憂傷則反之。這就是所謂的移情。一片風景就是一種心情,道理也正在于此。
    過片表現出環境之清幽,虛寫出過去湖上游樂的盛況。“笙歌散盡游人去,”乃指“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的游春盛況已過去,花謝柳老,“笙歌處處隨”的游人也意興闌珊,無人欣賞殘紅飛絮之景;“始覺春空”,點明從上面三句景象所產生的感覺,道出了作者惜春戀春的復雜微妙的心境。“始覺”是頓悟之辭,這兩句是從繁華喧鬧消失后清醒過來的感覺,繁華喧鬧消失,既覺有所失的空虛,又覺獲得寧靜的暢適。首句說的“好”即是從這后一種感覺產生,只有基于這種心理感覺,才可解釋認為“狼藉殘紅”三句所寫景象的“好”之所在。
    最后二句,“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寫室內景,以人物動態描寫與自然景物映襯相結合,表達出作者恬適淡泊的胸襟。末兩句是倒裝,本是開簾待燕,“雙燕歸來”才“垂下簾攏”。結句“雙燕歸來細雨中”,意蘊含蓄委婉,以細雨襯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氣氛,又以雙燕飛歸制造出輕靈、歡娛的意境。
    這首詞通篇寫景,不帶明顯的主觀感情色彩,卻從字里行間婉曲地顯露出作者的曠達胸懷和恬淡心境。此詞表現出詞人別具慧眼的審美特點,尤其最后兩句營造出耐人尋味的意境。作者寫西湖美景,動靜交錯,以動顯靜,意脈貫串,層次井然,顯示出不凡的藝術功力。
    西湖花時過后,群芳凋零,殘紅狼藉。常人對此,當覺索然無味,而作者卻面對這種“匆匆春又去”的衰殘景象,不但不感傷,反而在孤寂清冷中體味出安寧靜謐的美趣。這種春空之后的閑淡胸懷,這種別具一格的審美感受,正是此詞有異于一般詠春詞的獨到之處。
    * 借景抒情詩,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觀景物的描寫來抒發詩人主觀感情的詩作。詩人在詩中不是直接抒發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將自己的感情轉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帶上感情色彩。詩人帶著有情之眼去觀察景物,以有情之筆去描寫景物,使感情附著于景物, ......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