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詩詞的表達技巧專項練習及答案
鑒賞詩詞的表達技巧
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多種多樣,難以窮盡。概括起來說,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表達方式
在古代詩歌中主要有描寫、抒情兩類。
描寫,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之別。在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這兩句主要是運用正面描寫,表現其高峻奇偉之勢;“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則是用側面描寫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偉。
描寫方式:(1)動靜結合(2)虛實結合(3)點面結合(4)正面側面(5)遠近、高低各個角度的描寫(6)明暗、冷暖等色調形態(7)各種感覺:視、聽、觸、嗅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
(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也是直接吶喊出心中的不滿,表明了自己與權貴們決絕的決心。
(2)間接抒情。間接抒情是指作者不直接出面,而是通過借景抒情、移情于物、寓情于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通等方式來抒發感情。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寫景之中包含著對春雨無比的喜愛之情。當讀到“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時,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和家人的思念躍然紙上。
2.運用表現手法的技巧
要讀懂詩歌就要掌握詩歌的各種表現手法。在詩歌中常見的表現手法有:比興、象征、對比、襯托、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用典等。
(1)比興
欲言此物,先言彼物。比興手法是古代詩歌中較常見的,如“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借孔雀失偶起興,引起所要敘述的恩愛夫妻被迫分離的凄楚故事,為全詩定感情基調。(《孔雀東南飛》)
(2)對比
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將封建統治集團的窮奢極欲、醉生夢死,與勞動人民的被奴役、被掠奪、凍死路旁的悲慘狀況,作了鮮明的對照。
(3)象征
如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行路難》),表現了詩人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及對人生的樂觀態度。
(4)運用典故
詩歌中常常引用古書中現成的故事或詞句,這叫“用典”。例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就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宋文帝、佛貍、廉頗),這些典故的運用,借用歷史事實很好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用典的作用是作者的立論有根據,委婉含蓄,充實內容、美化詞句等。
(5)虛實結合
虛實結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說與具體的描寫結合起來,或者是把眼前現實生活的描寫與回憶、想象結合起來。虛與實是相對的,客觀為實,想象為虛;當前為實,未來是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虛與實形成對比或相襯的關系,表達出作者寄寓的深沉感慨。
例如姜夔《揚州慢》中的虛景是指“春風十里”,寫往日揚州城十里長街的繁榮景象;實景是“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 凄涼情形。由這一虛一實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6)動靜結合
動靜手法是指在一首詩中既有動態描寫,又有靜態描寫。如賈島的《題李凝幽居》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門”,就是以響襯靜,與“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
3.謀篇布局
近體的律詩絕句,十分講究起承轉合的謀篇布局。如杜牧《九日齊山登高》為例:“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一二句寫登山一事起,為引發詩情做鋪墊;三四兩句緊承一二句,寫詩人對登高一事的主觀感受;五六兩句用“但”(只)字一轉,拓展到對人世的感嘆;七八借用典故凝重結尾。整首詩歌,一層進一層,顯得情景交融、理趣深刻。
詞的一般結構是先寫景后抒情。寫景為抒情鋪墊,抒情是寫景升華。如蘇軾的《念奴嬌》,上闋狀寫赤壁之景物,下闋通過與周瑜經歷的對比抒發“人生如夢”的感慨。
其他謀篇布局的技巧有
(1)做鋪墊:在情節發生前的交代、暗示。
(2)埋伏筆:前段為后段埋下的線索。
(3)呼應照應:前后的互相聯系。
(4)渾然天成:結構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5)層層深入、首尾呼應、有總有分等。
4.修辭手法的運用
(1)比喻: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能突出事物特征,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生動化。如劉禹錫的《望洞庭》“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詩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做銀盤里的青螺,色調淡雅,山水渾然一體。
(2)借代: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如李清照《如夢令》中“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出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 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能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特點。如李白《秋浦歌》中“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愁生白發,發長“三千丈”,愁思深重啊!
(4)比擬: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的更形象、生動。如林逋《山園小梅》中“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先偷眼”寫白鶴愛梅之甚,它還未來得及飛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幾眼;“合斷魂”寫粉蝶因愛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對梅得喜愛之情夸張到極點。
(5)設問: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如“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以設問開篇,點明題旨,領起下面分層次地敘述三國人物的英雄業績。
(6)反問:用疑問的形式表 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如王安石《疊題烏江亭》“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使用反問句式,語氣冷峻,強調了歷史之必然。
?基礎鞏固練
一、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后回答問題。(7分)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櫻①青豆酒,綠草白鵝村。
水滿船頭滑,風輕袖影翻。
幾家蠶事動,寂寂晝門關②。
【注】①朱櫻:櫻桃的一種。②晝門關:從蠶孵出到結繭期間,養蠶人家為防外人沖犯而終日緊閉門戶。
(1)詩的頷聯在寫景上用了多種表現手法,請指出其中一種并結合詩句簡要分析。(3分)
【答案】①使用對比(映襯)的手法。如上下句之間的朱纓與綠草、青豆與白鵝的鮮明對比(上句中朱纓的“朱”與青豆的“青”、下句綠草的“綠”與白鵝的“白”的對比),表現出景物色彩的鮮麗。(2分)或:使用渲染手法。(1分)用豐富的色彩去描寫初 夏的水果菜蔬(朱纓、青豆)、悅目怡情的青草和白鵝,渲染生命勃發的氣息。(2分)或:使用了名詞排列(意象并列)的組句手法。(1分)如上句由朱纓、青豆、酒三個名詞(意象)組成,下句由綠草、白鵝、村三個名詞(意象)組成,使人產生一種畫面感。(2分)意思答對即可。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給分。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2)“一 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體現在詩中哪些地方?請簡要分析。(4分)
【答案】“一晴生意繁”的意思:雨過天晴,到處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2分) “一晴生意繁”體現在:①初夏成熟的櫻桃鮮紅,豆子青青,綠草茵茵,白鵝成群。②雨過天晴,江河水滿,船只輕快地行駛;微風吹拂,袖影飄動。③村莊里門戶緊閉的人家寂然無聲,而里面蠶事正忙呢。
【解析】
考點: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14屆江西師大附中高三上期中)
二、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2)題。
柳 堤
明·金鑾
春江水正平,密樹聽啼鶯。十里籠晴苑,千條鎖故營。
雨香飛燕促,風暖落花輕。更欲勞攀折,年年還自生。
(1)①下列對本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一二句點題,寫“春江”暗含江邊之“堤”,寫“密樹”點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題,“十里”承“春江”,寫堤長;“千條”承“密樹”,狀柳茂。
C.三四句寫柳堤晴日的靜景,五六句寫雨天的動景,以靜寫動,借靜襯動。
D.“啼鶯”“飛燕”“風暖”“落花”具體生動地描繪出暮春時節的美麗景色。
【答案】C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②雨本無香味,但詩人在“雨香飛燕促”中卻說雨“香”,這是用嗅覺來表達觸覺和視覺的修辭方法。下列詩句中“香”字的運用與本詩類似的兩項是(4分)
( )
A.花經宿雨香難拾,鶯在豪家語更嬌。(唐·鄭谷《闕下春日》)
B.蒹葭影里和煙臥,菡萏香中帶雨披。(宋·楊樸《莎衣》)
C.幾經夜雨香猶在,染盡胭脂畫不成。(宋·劉子翚《海棠花》)
D.燕子來時春雨香,燕子去時秋雨涼。(元·楊維楨《燕子辭》)
E.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塵香雨潤如膏。(明·邱氵睿《都城春日》)
【答案】D.E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理解修辭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和表達效果的能力。讀題干可知,本題需要選出的是用“嗅覺”表達“觸覺”和“視覺”,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覺”的概念,也應該知道此“香”絕非嗅覺上的香味。選項A.B.C寫的都是真實的花香,并沒有用到“通感移覺”的修辭手法。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2)這首詩運用了由景及理的寫法,這種寫法在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等詩中也有體現。任選上述詩歌中的一首,也可選取其他詩作,具體說明其中景和理的內容,并分析景理之間的關系。(不少于150字)(10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王之渙《登顴雀樓》:詩人登上高高的鸛雀樓,極目四望,看到太陽慢慢向西山落去,黃河正奔流不息。只有站在這高高的樓上,才能看到如此壯觀的景色。詩人由此悟出了一個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如果想要看到更為廣闊的風景,就必須努力再上一層樓。做其他事情亦如此,只有不斷努力,不斷追求進步,人生的境界才會不斷擴展升華。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野草離離,生生不已。離離是生長的態勢;歲歲枯榮是其生命之律動過程,其意蘊是規律和永恒。然而永恒的生命并不是在平庸中延續的。詩人把它放在熊熊的烈火中去焚燒,在毀滅與永生的壯烈對比中,驗證其生命力之頑強。野火焚燒象征生命之艱辛和考驗;春風吹又生言其頑強不屈,執著不移;侵古道、接荒城則言其無所不往,勢不可阻。
蘇軾《題西林壁》:作者通過身處廬山深處而“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描述,形象地啟發了讀者的認識思維,并告誡讀者這樣的道理——人們在現實生活中,要克服認識事物的片面性,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才能實現“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樣“站得高、看得全”的認識事物的要求。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三、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一首宋詩,完成8-9題。(11分)
秋日三首(其二)
高翥①
庭草銜秋自短長,悲蛩傳響答寒螿②。
豆花似解通鄰好,引蔓殷勤遠過墻。
[注]①高翥(zhǔ)(1170-1241)南宋詩人,字九萬,號菊磵,余姚(今屬浙江)人,游蕩江湖,布衣終身。②蛩:蟋蟀。螿(jiāng):蟬。
【小題1】本詩一開篇就抓住了對秋天的到來最敏感的小草來寫,你認為哪個字最能寫出秋天小草的神韻,為什么?(5分)
【小題2】古人在談到詩歌創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請從“景”和“情”的角度賞析這首詩歌的后兩句。(6分)
【答案】
【小題1】“銜”字可以寫出小草的神韻。作者通過一個“銜”字,運用擬人手法,把無形的秋具體化(形象化)了,仿佛是小草伸長脖子首先銜住了秋的衣角,而后秋天才會張開它金色的翅膀去擁抱整個庭院乃至世界。答出“銜”字,給1分:答出運用的手法,給2分:答出作用,給2分。
【小題2】后兩句融情于景,長長的豆莢蔓上綴著一朵朵淡色的小花,曲曲彎彎地爬過墻頭,好象是去殷勤慰問鄰家,作者把自然景物描寫得如此有人情味,含蓄地表現了平時與鄰居之間的和睦相處、友好往來的情形,飽含著詩人滿腔的感激之情(或對村居生活的熱愛之情)。
答出借景抒情并具體分析,給2分;答出詩的意境,給2分:答出作者此時此刻的感情,給2分。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提升突圍測
一、(2013•四川卷)閱讀下面的宋詩,回答問題。(8分)
九日和韓魏公①
蘇洵
晚歲登門最不才,蕭蕭華發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東閣,閑伴諸儒老曲臺③。
佳節久從愁里過,壯心偶傍醉中來。
暮歸沖雨寒無睡,自把新詩百遍開。
【注】①九日:農歷九月九日,即重陽節;韓魏公,即韓琦,時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盞。③曲臺,指太常寺,掌禮樂郊廟社稷之事。
(1)本詩主要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結合全詩簡要分析。(4分)
(2)“佳節久從愁里過,壯心偶傍醉中來”在對比手法的運用上有何妙處?請簡要賞析。(4分)
【答案】⑴主要表達了作者壯志未酬的憂愁和苦悶。作者頭已花白卻得不到重用 ,佳節時愁苦嘆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無眠,凡此種種都表達了作者的憂愁和憤懣。
⑵妙在用三層對比強化了詩人憂愁之深和潛藏于心的壯心未絕。佳節時不喜反憂,壯心在現實中的落空與在酒醉豪言之的顯現,“久”與“偶”在時間上一長一短,三層對比,層層遞進,準確的表現了作者的內心世界。
考點: 本題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和“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
二、(2013•新課標Ⅱ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
次韻雪后書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悵江頭幾樹梅,杖藜行繞去還來。前時雪壓無尋處,昨夜月明依舊開。
折寄遙憐人似玉,相思應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鴉起,卻望柴荊獨自回。
8.這首詠梅詩中,作者用什么手法來表現梅花的?請簡 要分析(5分)
【答案】運用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詩幾乎未涉及梅花的描述,而注重環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從而表現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藝術技巧的能力。
9詩的最后一聯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請簡要分析。(6分)
【答案】表現了作者落寞惆悵、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將自己復雜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緒萬端卻又無從說起,以至在梅樹下沉吟許久,直到日暮才獨自離開。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三、(2013•安徽卷)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8~9題。
秋齋獨宿
【唐】韋應物
山月皎如燭,霜風時動竹。
夜半鳥驚棲,窗間人獨宿。
和韋蘇州①《秋齋獨宿》
【金】趙秉文
冷暈侵殘燭,雨聲在深竹。
驚鳥時一鳴,寒枝不成宿。
【注】①韋蘇州:即韋應物,因其曾任蘇州刺史,故稱“韋蘇州”。
8.兩首詩中詩人的心境有何異同?請作簡要分析。(4分)
答:
【答案】相同點:兩首詩都表現了詩人在秋夜的孤獨之感。韋詩以風動竹、鳥驚棲、人獨宿表現內心孤獨;趙詩以驚鳥無宿暗寓詩旨,含蓄地道出詩人心境的孤獨。
不同點:韋詩孤獨中又有淡靜。皎月悅目,風竹悅耳,恬靜怡人。
趙詩孤獨中更顯凄冷。冷月殘燭,秋雨寒枝,凄冷襲人。
考點: 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鑒賞評價D
9.請分別指出兩首詩第一句使用的修辭手法,并加以賞析。(4分)
答:
【答案】 韋詩:比喻,以燭喻月。山月皎潔,宛如夜燭相伴,照人無眠。趙詩:借代,借“暈”代月。“暈”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襲人;“暈”又預示天氣變化,引出下句。
【解析】山月皎如燭,運用比喻,將月亮比作蠟燭;冷暈侵殘燭,運用借代,用部分代整體。本題借代較隱蔽,考生需緊緊抓住題目要求中的修辭手法考慮。
考點: 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鑒賞評價D。
【賞析】(1)這是個山中秋夜,明月高懸斜掛在墨綠的山邊,皎皎如燭光,真是一幅天然墨水畫,帶著秋意的霜風不時拂動著翠竹,搖曳不定的翠竹發出的簌簌聲無意驚醒了正在棲息的山鳥,它撲楞著從一樹飛向別一樹!這大自然的一動一靜,都被我這個半夜還未眠的獨宿詩人感知到了。這首詩奇妙處,就是僅僅用二十字,給我們勾畫了一幅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詩情畫意場景,在這詩情畫意中,你不僅僅是在讀一首五言絕句,而是在隨著詩人的腳步,與他同置山中,與他共鳴,隨著他的視角,靜靜獨宿在山中,用整個身心去聆聽和感知大自然的一動一靜。韋應物《秋齋獨宿》所描寫的顯然不是作為刺史的韋應物的生活情趣,而恰恰像是個恬淡自適的幽人逸士所追求的生活境界。這種境界與禪子追求的恒常清凈、自我解脫的境界并沒有什么不同。
(2)趙秉文(1159-1232),字周臣,號閑閑,磁州滏陽人。登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1186)進士,累官至禮部尚書,歷仕五朝,宦海沉浮,居官廉明,直言敢諫,死而后已。是金代后期的著名文學家,繼黨懷英之後與楊云翼同為文壇領袖。主張宗唐復古、倡導風雅,大力糾正章宗后期浮艷尖新的創作傾向,為金代后期文學的正確發展作出了貢獻。
四、(14屆云南玉溪一中高三上期中)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 下面的題目。
南園十三首(其十三)
李賀
小樹開朝徑,長茸濕夜煙。
柳花驚雪浦,麥雨 漲溪田。
古剎疏鐘度,遙嵐破月懸。
沙頭敲石火,燒竹照漁船。
【小題1】這是一首游記詩,請結合全詩分析詩人是以什么為線索展開描寫的。(5分)
【小題2】請對詩歌頸聯進行賞析。(6分)
【答案】
【小題1】詩人以時間為線索,從早上、白天、傍晚到深夜依次展開描寫。“朝徑”“夜煙”點明是清晨,柳花飛舞、麥田水漲則是白天所見,“鐘聲”“懸月”已是黃昏,尾聯則寫漁家勞作到深夜。
【小題2】①古廟里遠遠傳來緩慢的鐘聲,山頭云氣中一彎缺月高懸,營造了一種渾厚深遠的意境,表現了作者寧靜、淡雅的心緒。②“疏鐘”“破月”,一聲一色,視聽結合,自然真切。③“度”寫出了鐘聲由遠及近的傳遞感,化虛為實;“懸”表現了缺月浮于山頭的姿態,形象生動。
【解析】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小題2】
試題分析:答本題時,一定范圍只能在最后頸聯上,位置不錯,先寫畫面,分析意境,結合全詩來寫感情。從煉字、技法上下功夫。①古廟里遠遠傳來緩慢的鐘聲,山頭云氣中一彎缺月高懸,營造了一種渾厚深遠的意境,表現了作者寧靜、淡雅的心緒。②“疏鐘”“破月”,一聲一色,視聽結合,自然真切。③“度”寫出了鐘聲由遠及近的傳遞感,化虛為實;“懸”表現了缺月浮于山頭的姿態,形象生動。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五、(2015屆廣西南寧九中一模)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后面題。
未展芭蕉
(唐)錢珝
冷燭無煙綠蠟干,芳心猶卷怯春寒。
一緘書札藏何事,會被東風暗拆看。
同兒輩賦未開海棠(其一)
(金)元好問
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
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
【小題1】這兩首詩描寫的都是 狀態的植物,均以 一詞表達詩人的愛憐之情。
【小題2】簡要分析這兩首詩的表現手法。
【答案】
【小題1】還未展開 芳心
【小題2】第一首巧妙運用比喻,如將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蠟燭、未拆封的書札,又把它比擬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東風暗 拆”想象芭蕉終于展開,不僅傳神,而且傳達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運用襯托、比擬、對比等手法,不僅表現了海棠 的天然之美,更賦予海棠一種沉穩獨立、自主自愛的品格。
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多種多樣,難以窮盡。概括起來說,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表達方式
在古代詩歌中主要有描寫、抒情兩類。
描寫,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之別。在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這兩句主要是運用正面描寫,表現其高峻奇偉之勢;“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則是用側面描寫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偉。
描寫方式:(1)動靜結合(2)虛實結合(3)點面結合(4)正面側面(5)遠近、高低各個角度的描寫(6)明暗、冷暖等色調形態(7)各種感覺:視、聽、觸、嗅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
(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也是直接吶喊出心中的不滿,表明了自己與權貴們決絕的決心。
(2)間接抒情。間接抒情是指作者不直接出面,而是通過借景抒情、移情于物、寓情于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通等方式來抒發感情。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寫景之中包含著對春雨無比的喜愛之情。當讀到“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時,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和家人的思念躍然紙上。
2.運用表現手法的技巧
要讀懂詩歌就要掌握詩歌的各種表現手法。在詩歌中常見的表現手法有:比興、象征、對比、襯托、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用典等。
(1)比興
欲言此物,先言彼物。比興手法是古代詩歌中較常見的,如“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借孔雀失偶起興,引起所要敘述的恩愛夫妻被迫分離的凄楚故事,為全詩定感情基調。(《孔雀東南飛》)
(2)對比
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將封建統治集團的窮奢極欲、醉生夢死,與勞動人民的被奴役、被掠奪、凍死路旁的悲慘狀況,作了鮮明的對照。
(3)象征
如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行路難》),表現了詩人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及對人生的樂觀態度。
(4)運用典故
詩歌中常常引用古書中現成的故事或詞句,這叫“用典”。例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就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宋文帝、佛貍、廉頗),這些典故的運用,借用歷史事實很好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用典的作用是作者的立論有根據,委婉含蓄,充實內容、美化詞句等。
(5)虛實結合
虛實結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說與具體的描寫結合起來,或者是把眼前現實生活的描寫與回憶、想象結合起來。虛與實是相對的,客觀為實,想象為虛;當前為實,未來是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虛與實形成對比或相襯的關系,表達出作者寄寓的深沉感慨。
例如姜夔《揚州慢》中的虛景是指“春風十里”,寫往日揚州城十里長街的繁榮景象;實景是“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 凄涼情形。由這一虛一實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6)動靜結合
動靜手法是指在一首詩中既有動態描寫,又有靜態描寫。如賈島的《題李凝幽居》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門”,就是以響襯靜,與“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
3.謀篇布局
近體的律詩絕句,十分講究起承轉合的謀篇布局。如杜牧《九日齊山登高》為例:“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一二句寫登山一事起,為引發詩情做鋪墊;三四兩句緊承一二句,寫詩人對登高一事的主觀感受;五六兩句用“但”(只)字一轉,拓展到對人世的感嘆;七八借用典故凝重結尾。整首詩歌,一層進一層,顯得情景交融、理趣深刻。
詞的一般結構是先寫景后抒情。寫景為抒情鋪墊,抒情是寫景升華。如蘇軾的《念奴嬌》,上闋狀寫赤壁之景物,下闋通過與周瑜經歷的對比抒發“人生如夢”的感慨。
其他謀篇布局的技巧有
(1)做鋪墊:在情節發生前的交代、暗示。
(2)埋伏筆:前段為后段埋下的線索。
(3)呼應照應:前后的互相聯系。
(4)渾然天成:結構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5)層層深入、首尾呼應、有總有分等。
4.修辭手法的運用
(1)比喻: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能突出事物特征,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生動化。如劉禹錫的《望洞庭》“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詩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做銀盤里的青螺,色調淡雅,山水渾然一體。
(2)借代: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如李清照《如夢令》中“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出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 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能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特點。如李白《秋浦歌》中“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愁生白發,發長“三千丈”,愁思深重啊!
(4)比擬: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的更形象、生動。如林逋《山園小梅》中“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先偷眼”寫白鶴愛梅之甚,它還未來得及飛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幾眼;“合斷魂”寫粉蝶因愛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對梅得喜愛之情夸張到極點。
(5)設問: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如“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以設問開篇,點明題旨,領起下面分層次地敘述三國人物的英雄業績。
(6)反問:用疑問的形式表 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如王安石《疊題烏江亭》“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使用反問句式,語氣冷峻,強調了歷史之必然。
?基礎鞏固練
一、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后回答問題。(7分)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櫻①青豆酒,綠草白鵝村。
水滿船頭滑,風輕袖影翻。
幾家蠶事動,寂寂晝門關②。
【注】①朱櫻:櫻桃的一種。②晝門關:從蠶孵出到結繭期間,養蠶人家為防外人沖犯而終日緊閉門戶。
(1)詩的頷聯在寫景上用了多種表現手法,請指出其中一種并結合詩句簡要分析。(3分)
【答案】①使用對比(映襯)的手法。如上下句之間的朱纓與綠草、青豆與白鵝的鮮明對比(上句中朱纓的“朱”與青豆的“青”、下句綠草的“綠”與白鵝的“白”的對比),表現出景物色彩的鮮麗。(2分)或:使用渲染手法。(1分)用豐富的色彩去描寫初 夏的水果菜蔬(朱纓、青豆)、悅目怡情的青草和白鵝,渲染生命勃發的氣息。(2分)或:使用了名詞排列(意象并列)的組句手法。(1分)如上句由朱纓、青豆、酒三個名詞(意象)組成,下句由綠草、白鵝、村三個名詞(意象)組成,使人產生一種畫面感。(2分)意思答對即可。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給分。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答案】“一晴生意繁”的意思:雨過天晴,到處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2分) “一晴生意繁”體現在:①初夏成熟的櫻桃鮮紅,豆子青青,綠草茵茵,白鵝成群。②雨過天晴,江河水滿,船只輕快地行駛;微風吹拂,袖影飄動。③村莊里門戶緊閉的人家寂然無聲,而里面蠶事正忙呢。
【解析】
考點: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14屆江西師大附中高三上期中)
二、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2)題。
柳 堤
明·金鑾
春江水正平,密樹聽啼鶯。十里籠晴苑,千條鎖故營。
雨香飛燕促,風暖落花輕。更欲勞攀折,年年還自生。
(1)①下列對本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一二句點題,寫“春江”暗含江邊之“堤”,寫“密樹”點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題,“十里”承“春江”,寫堤長;“千條”承“密樹”,狀柳茂。
C.三四句寫柳堤晴日的靜景,五六句寫雨天的動景,以靜寫動,借靜襯動。
D.“啼鶯”“飛燕”“風暖”“落花”具體生動地描繪出暮春時節的美麗景色。
【答案】C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②雨本無香味,但詩人在“雨香飛燕促”中卻說雨“香”,這是用嗅覺來表達觸覺和視覺的修辭方法。下列詩句中“香”字的運用與本詩類似的兩項是(4分)
( )
A.花經宿雨香難拾,鶯在豪家語更嬌。(唐·鄭谷《闕下春日》)
B.蒹葭影里和煙臥,菡萏香中帶雨披。(宋·楊樸《莎衣》)
C.幾經夜雨香猶在,染盡胭脂畫不成。(宋·劉子翚《海棠花》)
D.燕子來時春雨香,燕子去時秋雨涼。(元·楊維楨《燕子辭》)
E.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塵香雨潤如膏。(明·邱氵睿《都城春日》)
【答案】D.E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理解修辭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和表達效果的能力。讀題干可知,本題需要選出的是用“嗅覺”表達“觸覺”和“視覺”,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覺”的概念,也應該知道此“香”絕非嗅覺上的香味。選項A.B.C寫的都是真實的花香,并沒有用到“通感移覺”的修辭手法。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2)這首詩運用了由景及理的寫法,這種寫法在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等詩中也有體現。任選上述詩歌中的一首,也可選取其他詩作,具體說明其中景和理的內容,并分析景理之間的關系。(不少于150字)(10分)
答:
【答案】(示例):王之渙《登顴雀樓》:詩人登上高高的鸛雀樓,極目四望,看到太陽慢慢向西山落去,黃河正奔流不息。只有站在這高高的樓上,才能看到如此壯觀的景色。詩人由此悟出了一個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如果想要看到更為廣闊的風景,就必須努力再上一層樓。做其他事情亦如此,只有不斷努力,不斷追求進步,人生的境界才會不斷擴展升華。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野草離離,生生不已。離離是生長的態勢;歲歲枯榮是其生命之律動過程,其意蘊是規律和永恒。然而永恒的生命并不是在平庸中延續的。詩人把它放在熊熊的烈火中去焚燒,在毀滅與永生的壯烈對比中,驗證其生命力之頑強。野火焚燒象征生命之艱辛和考驗;春風吹又生言其頑強不屈,執著不移;侵古道、接荒城則言其無所不往,勢不可阻。
蘇軾《題西林壁》:作者通過身處廬山深處而“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描述,形象地啟發了讀者的認識思維,并告誡讀者這樣的道理——人們在現實生活中,要克服認識事物的片面性,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才能實現“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樣“站得高、看得全”的認識事物的要求。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三、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一首宋詩,完成8-9題。(11分)
秋日三首(其二)
高翥①
庭草銜秋自短長,悲蛩傳響答寒螿②。
豆花似解通鄰好,引蔓殷勤遠過墻。
[注]①高翥(zhǔ)(1170-1241)南宋詩人,字九萬,號菊磵,余姚(今屬浙江)人,游蕩江湖,布衣終身。②蛩:蟋蟀。螿(jiāng):蟬。
【小題1】本詩一開篇就抓住了對秋天的到來最敏感的小草來寫,你認為哪個字最能寫出秋天小草的神韻,為什么?(5分)
【小題2】古人在談到詩歌創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請從“景”和“情”的角度賞析這首詩歌的后兩句。(6分)
【答案】
【小題1】“銜”字可以寫出小草的神韻。作者通過一個“銜”字,運用擬人手法,把無形的秋具體化(形象化)了,仿佛是小草伸長脖子首先銜住了秋的衣角,而后秋天才會張開它金色的翅膀去擁抱整個庭院乃至世界。答出“銜”字,給1分:答出運用的手法,給2分:答出作用,給2分。
【小題2】后兩句融情于景,長長的豆莢蔓上綴著一朵朵淡色的小花,曲曲彎彎地爬過墻頭,好象是去殷勤慰問鄰家,作者把自然景物描寫得如此有人情味,含蓄地表現了平時與鄰居之間的和睦相處、友好往來的情形,飽含著詩人滿腔的感激之情(或對村居生活的熱愛之情)。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提升突圍測
一、(2013•四川卷)閱讀下面的宋詩,回答問題。(8分)
九日和韓魏公①
蘇洵
晚歲登門最不才,蕭蕭華發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東閣,閑伴諸儒老曲臺③。
佳節久從愁里過,壯心偶傍醉中來。
暮歸沖雨寒無睡,自把新詩百遍開。
【注】①九日:農歷九月九日,即重陽節;韓魏公,即韓琦,時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盞。③曲臺,指太常寺,掌禮樂郊廟社稷之事。
(1)本詩主要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結合全詩簡要分析。(4分)
(2)“佳節久從愁里過,壯心偶傍醉中來”在對比手法的運用上有何妙處?請簡要賞析。(4分)
【答案】⑴主要表達了作者壯志未酬的憂愁和苦悶。作者頭已花白卻得不到重用 ,佳節時愁苦嘆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無眠,凡此種種都表達了作者的憂愁和憤懣。
⑵妙在用三層對比強化了詩人憂愁之深和潛藏于心的壯心未絕。佳節時不喜反憂,壯心在現實中的落空與在酒醉豪言之的顯現,“久”與“偶”在時間上一長一短,三層對比,層層遞進,準確的表現了作者的內心世界。
考點: 本題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和“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
二、(2013•新課標Ⅱ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
次韻雪后書事二首(其一)
惆悵江頭幾樹梅,杖藜行繞去還來。前時雪壓無尋處,昨夜月明依舊開。
折寄遙憐人似玉,相思應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鴉起,卻望柴荊獨自回。
8.這首詠梅詩中,作者用什么手法來表現梅花的?請簡 要分析(5分)
【答案】運用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詩幾乎未涉及梅花的描述,而注重環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從而表現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藝術技巧的能力。
9詩的最后一聯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請簡要分析。(6分)
【答案】表現了作者落寞惆悵、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將自己復雜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緒萬端卻又無從說起,以至在梅樹下沉吟許久,直到日暮才獨自離開。
考點: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三、(2013•安徽卷)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8~9題。
秋齋獨宿
【唐】韋應物
山月皎如燭,霜風時動竹。
夜半鳥驚棲,窗間人獨宿。
和韋蘇州①《秋齋獨宿》
【金】趙秉文
冷暈侵殘燭,雨聲在深竹。
驚鳥時一鳴,寒枝不成宿。
【注】①韋蘇州:即韋應物,因其曾任蘇州刺史,故稱“韋蘇州”。
8.兩首詩中詩人的心境有何異同?請作簡要分析。(4分)
答:
【答案】相同點:兩首詩都表現了詩人在秋夜的孤獨之感。韋詩以風動竹、鳥驚棲、人獨宿表現內心孤獨;趙詩以驚鳥無宿暗寓詩旨,含蓄地道出詩人心境的孤獨。
不同點:韋詩孤獨中又有淡靜。皎月悅目,風竹悅耳,恬靜怡人。
趙詩孤獨中更顯凄冷。冷月殘燭,秋雨寒枝,凄冷襲人。
考點: 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鑒賞評價D
9.請分別指出兩首詩第一句使用的修辭手法,并加以賞析。(4分)
答:
【答案】 韋詩:比喻,以燭喻月。山月皎潔,宛如夜燭相伴,照人無眠。趙詩:借代,借“暈”代月。“暈”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襲人;“暈”又預示天氣變化,引出下句。
【解析】山月皎如燭,運用比喻,將月亮比作蠟燭;冷暈侵殘燭,運用借代,用部分代整體。本題借代較隱蔽,考生需緊緊抓住題目要求中的修辭手法考慮。
考點: 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鑒賞評價D。
【賞析】(1)這是個山中秋夜,明月高懸斜掛在墨綠的山邊,皎皎如燭光,真是一幅天然墨水畫,帶著秋意的霜風不時拂動著翠竹,搖曳不定的翠竹發出的簌簌聲無意驚醒了正在棲息的山鳥,它撲楞著從一樹飛向別一樹!這大自然的一動一靜,都被我這個半夜還未眠的獨宿詩人感知到了。這首詩奇妙處,就是僅僅用二十字,給我們勾畫了一幅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詩情畫意場景,在這詩情畫意中,你不僅僅是在讀一首五言絕句,而是在隨著詩人的腳步,與他同置山中,與他共鳴,隨著他的視角,靜靜獨宿在山中,用整個身心去聆聽和感知大自然的一動一靜。韋應物《秋齋獨宿》所描寫的顯然不是作為刺史的韋應物的生活情趣,而恰恰像是個恬淡自適的幽人逸士所追求的生活境界。這種境界與禪子追求的恒常清凈、自我解脫的境界并沒有什么不同。
(2)趙秉文(1159-1232),字周臣,號閑閑,磁州滏陽人。登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1186)進士,累官至禮部尚書,歷仕五朝,宦海沉浮,居官廉明,直言敢諫,死而后已。是金代后期的著名文學家,繼黨懷英之後與楊云翼同為文壇領袖。主張宗唐復古、倡導風雅,大力糾正章宗后期浮艷尖新的創作傾向,為金代后期文學的正確發展作出了貢獻。
四、(14屆云南玉溪一中高三上期中)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 下面的題目。
南園十三首(其十三)
李賀
小樹開朝徑,長茸濕夜煙。
柳花驚雪浦,麥雨 漲溪田。
古剎疏鐘度,遙嵐破月懸。
沙頭敲石火,燒竹照漁船。
【小題1】這是一首游記詩,請結合全詩分析詩人是以什么為線索展開描寫的。(5分)
【小題2】請對詩歌頸聯進行賞析。(6分)
【答案】
【小題1】詩人以時間為線索,從早上、白天、傍晚到深夜依次展開描寫。“朝徑”“夜煙”點明是清晨,柳花飛舞、麥田水漲則是白天所見,“鐘聲”“懸月”已是黃昏,尾聯則寫漁家勞作到深夜。
【小題2】①古廟里遠遠傳來緩慢的鐘聲,山頭云氣中一彎缺月高懸,營造了一種渾厚深遠的意境,表現了作者寧靜、淡雅的心緒。②“疏鐘”“破月”,一聲一色,視聽結合,自然真切。③“度”寫出了鐘聲由遠及近的傳遞感,化虛為實;“懸”表現了缺月浮于山頭的姿態,形象生動。
【解析】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小題2】
試題分析:答本題時,一定范圍只能在最后頸聯上,位置不錯,先寫畫面,分析意境,結合全詩來寫感情。從煉字、技法上下功夫。①古廟里遠遠傳來緩慢的鐘聲,山頭云氣中一彎缺月高懸,營造了一種渾厚深遠的意境,表現了作者寧靜、淡雅的心緒。②“疏鐘”“破月”,一聲一色,視聽結合,自然真切。③“度”寫出了鐘聲由遠及近的傳遞感,化虛為實;“懸”表現了缺月浮于山頭的姿態,形象生動。
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五、(2015屆廣西南寧九中一模)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后面題。
未展芭蕉
(唐)錢珝
冷燭無煙綠蠟干,芳心猶卷怯春寒。
一緘書札藏何事,會被東風暗拆看。
同兒輩賦未開海棠(其一)
(金)元好問
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
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
【小題1】這兩首詩描寫的都是
【小題2】簡要分析這兩首詩的表現手法。
【答案】
【小題1】還未展開
【小題2】第一首巧妙運用比喻,如將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蠟燭、未拆封的書札,又把它比擬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東風暗 拆”想象芭蕉終于展開,不僅傳神,而且傳達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運用襯托、比擬、對比等手法,不僅表現了海棠 的天然之美,更賦予海棠一種沉穩獨立、自主自愛的品格。
上一篇:寫景抒情詩的鑒賞方法及例解
下一篇:張祜《贈內人》閱讀答案及賞析
* 鑒賞詩詞的表達技巧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多種多樣,難以窮盡。概括起來說,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1.表達方式在古代詩歌中主要有描寫、抒情兩類。描寫,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之別。在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這兩句主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