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兒童放風箏的古詩
描寫兒童放風箏的古詩
又是一年草長鶯飛,又是一年春暖花開,徜徉在古詩詞的海洋里放飛風箏,放飛一份美麗的心情。湛藍的天空中那越飛越高的風箏,既牽動著我們的視線,更系著我們對未來的向往和憧憬。小編今天為大家帶來描寫兒童放風箏的古詩,一起來看看吧!
《村居》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在吟詠風箏的詩詞中,最經典的當屬清朝詩人高鼎的《村居》一詩:“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首膾炙人口的佳作,生動地描繪了春光明媚,柳絮紛飛時節,快樂的孩子舒臂引線,喜放風箏的情景。吟誦全詩,一幅生活氣息濃郁的畫面不覺出現在眼前。
觀村童戲溪上
宋-陸游
雨余溪水掠堤平,閑看村童謝晚晴。
竹馬踉蹡沖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
三冬暫就儒生學,千耦還從父老耕。
識字粗堪供賦役,不須辛苦慕公卿。
風鳶圖詩
明-徐謂
江北江南低鷂齊,線長線短回高低。
春風自古無憑據,一伍騎夫弄笛兒。
南宋大詩人陸游則通過“竹馬踉蹡沖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這句詩,生動地刻畫了紙鳶的姿態,以及孩子那天真可愛、歡樂自在的狀態。“江北江南低鷂齊,線長線短回高低。春風自古無憑據,一伍騎夫弄笛兒。”徐謂的《風鳶圖詩》,如畫卷一般徐徐展開,讓我們看到春天里,人們爭放風箏的情景。
風箏
清-孔尚任
結伴兒童褲褶紅,手提線索罵天公。
人人夸你春來早,欠我風箏五丈風。
風箏的確可以給人帶來快樂,但放風箏也大有講究,要想讓風箏高高飛在天上絕非易事。孔尚任在《放風箏》中描繪了這種情景:“結伴兒童褲褶紅,手提線索罵天公。人人夸你春來早,欠我風箏五丈風。”天真頑皮的兒童沒有把風箏成功放飛,他不但不從自身找原因,反而抱怨風力不夠。在孔尚任的筆下,孩子那種可愛的.形象一下子躍然紙上。
其實,喜愛風箏的決不單是兒童,還有成年人。明朝徐文長在《風鳶圖十首》中就寫到了一個老人對待風箏的情趣:“我亦曾經放鷂嬉,今來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駐游春馬,閑看兒童斷線時。”老人們放風箏,不再有孩童的喧鬧,也不再有年輕人的激情,他們有的只是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和在寧靜閑適中生活的情致。和煦的春風中,明媚的陽光下,眼看風箏高入云霄,自然令人心曠神怡。難怪詩仙李白吟詠“愿乘冷風去,直出浮云間”,寇準寫出“清風如可托,終共白云飛”,元朝馬臻詩贊“手拍絲輪爭上下,一時回首看青天”。
懷濰縣
清-鄭板橋
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
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
放風箏的古詩所描寫的場景中,最壯觀的莫過于鄭板橋的《懷濰縣》:“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又是“如雪”,又是“滿天”,放風箏的場面可以說是盛況空前。再加上一隊“嬌女”,在滿天飛翔的風箏下,又是“打四圍”,又是擺羅裙,不知是風箏給了她們春天的心境和展示美麗的天地,還是她們使春天更加俏麗多彩。
紙鳶
宋-寇準
碧落秋方靜,騰空力尚微。
清風如可托,終共白云飛。
同樣是風箏,在不同人的眼里會流露不同的情感。宋朝寇準的《紙鳶》卻曰:“碧落秋方靜,騰空力尚微。清風如可托,終共白云飛。”清末畫家吳友如的題畫詩:“只憑風力健,不假羽毛豐,紅線凌空去,青云有路通。”則通過畫中的風箏寫出了自己樂觀向上的心態。
風箏
清-曹雪芹
階下兒童仰面看,清明裝點最堪宜。
游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
“階下兒童仰面看,清明裝點最堪宜。游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這是清代著名大文學家曹雪芹在《紅樓夢》里借探春這一人物寫的一首風箏詩,此詩把放風箏的人和放風箏的季節,以及放風箏時出現斷線的情況寫得惟妙惟肖,耐人尋味。由此看來,風箏遙遙一線牽,有放飛成功后的喜悅與興奮,也有盤旋墜地后的思考與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