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閱讀答案附意思翻譯賞析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
杜牧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云閑今古同。
鳥去鳥來山色里,人歌人哭水聲中。
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
惆悵無日見范蠡①,參差煙樹五湖東。
注:此詩寫于唐文宗開成年間,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團練判官時。八年前,他供職于沈傳師的幕下,也曾在此地盤桓。[2]范蠡,春秋時曾輔助越王勾踐打敗吳王夫差,功成后,乘扁舟歸隱于五湖一帶。
①范蠡:春秋時越國大夫,曾助越王勾踐滅吳復國,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1)對杜牧這首詩,古人曾說:“此詩全在景中寫情,極灑脫,極含蓄,讀之再三,神味益出。”結合詩句分析在頸聯中詩人是如何“景中寫情”的。(5分)
(2)請你談談對這首詩中“惆悵無因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一聯的理解。(5分)
3、對杜牧這首詩,古人曾說:“此詩全在景中寫情,極灑脫,極含蓄,讀之再三,神味益出。”(見《瀛奎律髓匯評》)在二、三兩聯中任選一聯,結合詩句分析詩人是如何“景中寫情”的。
【參考答案】
(1)頸聯“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展現了時間上并不連續卻又每每使人難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時節的密雨,像給上千戶人家掛上了層層的雨簾;一是落日時分,夕陽掩映著的樓臺,在晚風中送出悠揚的笛聲。兩種景象:一陰一晴;一朦朧,一明麗,有聲有色,以略顯悲涼的意象,勾畫出秋天特有的情韻,隱隱透露出惆悵、悲涼之情。
(2)詩中把宣城風物,描繪得很美,很值得流連,而又慨嘆六朝文物已成過眼云煙,大有無法讓人生永駐的感慨。這樣,游于五湖享受著山水風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詩人懷戀的對象了。第四聯借對一代名臣范蠡的追慕而不可得,表達出仕途失落的惆悵;以似煙如霧的景語作結,更加重了惆悵之感。也可以理解為因為仕途失落而產生歸隱之念,故對游于五湖享受著山水風物之美的范蠡產生了追慕之情。
(3)第二聯:描繪了一幅明麗的圖景:飛鳥來去出沒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兩岸,百姓臨河夾居,人歌人哭,摻和著水聲,隨著歲月一起流逝。承上聯“今古同”想到宛溪的山水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卻是有限的。于是頓生無法讓人生永駐的感慨。或:聯想八年前曾游此地,今故地重游,雖明麗的風景依舊,無奈年華如流水,一去不復返,于是頓生人世易變的感慨。
第三聯:深秋時節的密雨,像給千戶人家掛上了層層的雨簾;落日時分,夕陽掩映著的樓臺,在晚風中送出悠揚的笛聲。一陰一晴,一朦朧一明麗。略顯悲涼的意象,勾畫出秋天特有的情韻,隱隱透露出惆悵、凄涼之情。(以麗景寫哀情)或:時間上并不連續卻又每每使人難忘的景象同時涌入腦海,引發詩人人生多變的感慨。
二:
(1)“六朝文物草連空”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首聯寄寓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慨?(3分)
(2)尾聯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情感?(3分)
參考答案:
(1)借代(1分)。寄寓了六朝興廢、自然永恒的感慨(2分)。
(2)對隱逸古人的緬懷仰慕之情(1分),厭倦官場、縱情山水的逍遙之念(1分),無法像范蠡那樣泛舟五湖的惆悵之意(1分)。
(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BD )
A.首聯勾連古今,寫登樓所見之景:放眼天際,惟見草色連空。詩人眼中風景如故,但六朝繁華已為
陳跡。
B.第二聯寫的是眼前平淡而真實的生活:飛鳥來去出沒在山色之中,詩人隱約聽見夾溪居住的百姓的歌
聲和哭聲。
C.第四聯借對一代名臣范蠡的追慕而不可得,表達出仕途失望的惆悵;以似煙如霧的景語作結,更加重
了惆悵之感。
D.詩中使用了融情于景的藝術手法,景物描寫實虛結合,將風物景色表現得有色有聲,傳達出詩人明朗
的心境。
E.詩人由六朝文物消磨而云天不為之變起興,全詩筆意揮灑自如,含蓄有致,對仗精妥,意象頗有新意。
三:
1.本詩中間兩聯采用了什么手法來描繪景物?請簡要分析。(5分)
2.本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簡要賞析。(6分)
參考答案
1、視聽結合、動靜結合。(2分)詩人描繪了山色之間飛鳥來去之態,秋雨連綿家家掛上天然雨幕之形,寫出了綠水之畔人歌人哭以及樓臺夕照竹笛悠悠之聲。(2分)視覺與聽覺、動景和靜景有機結合,形態與聲音相得益彰,描繪了一幅安靜祥和的湖光山色圖。(1分)
2、本詩抒發了作者對物是人非、盛衰無常的感慨,對古人的緬懷思慕和棄絕官場、縱情山水的情感。(3分)作者感慨自然亙古如斯,而六朝人物早已化為塵土;又由眼前安靜祥樂之景而想到曾經功勛卓絕卻功成身退、泛游五湖的范蠡;在煙樹參差之中,油然而生棄絕官場、縱情山水之情。(3分)
【注釋】
⑴此詩作于文宗開成(836-840)年間,當時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團練判官。城東有宛溪,城東北有敬亭山。城中開元寺,原名永樂寺,東晉時建。
⑵人歌人哭:指人生之喜慶吊喪,即生死過程。《禮記·檀弓》:“晉獻文子成室,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國族于斯。”
⑶范蠡:春秋時輔佐越王勾踐打敗吳王夫差,功成之后,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歸隱五湖。《吳越春秋》:“范蠡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適。”
⑷五湖:舊說太湖有五湖。
【譯文】
六朝的繁華已成陳跡,放眼望去,只見草色連空,那天淡云閑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發生什么變化。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風,展開在宣城的近旁,飛鳥來去出沒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兩岸,百姓臨河夾居,人歌人哭,摻合著水聲,隨著歲月一起流逝。深秋時節的密雨,象給上千戶人家掛上了層層的雨簾;落日時分,夕陽掩映著的樓臺,在晚風中送出悠揚的笛聲。心頭浮動著對范蠡的懷念,無由相會,只見五湖方向,一片參差煙樹而已。
賞析:
宣州,即現在的安徽宣城,城東有宛溪流過,城東北有著名的敬亭山,風景優美。開元寺(本名永樂寺),建于東晉時代,是宣城的名勝之一。唐文宗大和二年(828),26歲的杜牧進土及第,同年又考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授弘文館校書郎、試左武衛兵曹參軍。冬季,入江西觀察使沈傳師(字子言,也是著名的書法家)幕,后隨其赴宣歙觀察使任,為幕僚。這是他第一次到宣州(今安徽宣城)。大和七年(833),杜牧又被淮南節度使牛僧孺(字思黯,牛李黨爭中是牛黨的領袖)辟為推官,轉掌書記,在揚州過了幾年放浪形骸的生活。開成二年(837),他入宣徽觀察使崔鄲(后成為宰相)幕,為團練判官。這是他第二次到宣州。
開成三年(838),36歲的杜牧故地重游,他在開元寺的水閣上俯瞰宛溪,眺望敬亭。只見兩岸民居錯落,四圍景色蒼茫,詩人不禁感慨系之,寫下了這首《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
“六朝的遺跡已渺不可尋,唯有連天的草色依舊;天淡云閑的景象,自古至今從未變化。飛鳥來去,在蒼翠的山色之中出沒;人歌人哭,和水聲一起隨歲月流逝。深秋時節的密雨,象給上千戶人家掛上了層層的雨簾;夕陽掩映的樓臺,在晚風中送出悠揚的笛聲。再也無緣見到范蠡了!惆悵遠望五湖,只見一片參差煙樹而已……”
詩首聯對比寫景,渲染氣氛:“六朝”,指吳、東晉、宋、齊、梁、陳這六個建都南京的朝代;“空”,即是天,也隱含“無”的意味。六朝的繁華已成陳跡,放眼望去,只見草色連空,那天淡云閑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發生什么變化。若此句只寫“草連空”的景象而無“六朝文物”,則顯空洞;以“六朝文物”開頭后接“草連空”景象為證,語氣強硬、更有興衰之感。接著,詩人以“天淡云閑”的悠然、永恒對比“六朝文物”的興衰剎那、短暫。古今聯想、對比,人世變易的感慨油然而生,為全詩渲染出一種濃重的滄桑意味。
頷聯緊承上句,寫景用典:“人歌人哭”,語出《禮記·檀弓下》:“晉獻文子成室,晉大夫發焉。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國族于斯。’”意思是,群居的人們生老蕃息于此。這兩句似乎是寫眼前景象,寫“今”,但同時又和“古”相溝通:飛鳥在山色里出沒,固然是向來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這些都不是詩人一時所見,而是平時積下的印象,在登覽時被觸發了。寫鳥寫人,鳥飛不出山色、人逃不出水聲,山水如一個巨大的牢籠把鳥、人鎖住了,而現在這晚唐恐又是另一個“六朝”,走不出一只無形的手。寫得深刻、看得透徹!一“色”一“聲”,寫出了朦朧之美。而“人歌人哭水聲中”句融眼前景象、典故、言外意為一爐,以一歌一哭寫人的一生,雖用典卻不隔,寫盡了歷史的輪回、時代的更替,堪稱“神來之筆”也!
頸聯繼續寫景,融合特殊景象:深秋時節的密雨,象給上千戶人家掛上了層層的雨簾;落日時分,夕陽掩映著的樓臺,在晚風中送出悠揚的笛聲。兩種景象:一陰一晴;一朦朧,一明麗。在現實中是難以同時出現的。但當詩人面對著開元寺水閣下這片天地時,這種雖非同時,然而卻是屬于同一地方獲得的印象,匯集復合起來了,從而融合成一個對宣城、對宛溪的綜合而長久性的印象。深秋、落日、雨和笛風,從句外看來何等纖麗,骨子里的是凄涼:在這片天地,在時間的長河里,“六朝文物”不見、風景依舊的感慨,自然就愈來愈強烈了;客觀世界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卻是有限的,這使“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晚唐詩人,在自覺不自覺間透出了一種無可奈何的歷史沉重感,精神是無奈的寂寞、痛苦的蒼涼。痛苦到了極點了,只好轉而說景了。此聯為傳誦千古的名句,一寫所見之景物,一寫所聞之聲音;而“千”與“一”對,以多與少相映成趣;“雨”與“風”對,以自然現象構成秋天情韻。宋代人魏慶之在《詩人玉屑》中稱贊為“雙句有聞”,并與溫庭筠的名句“羌管一聲何處笛,流鶯百囀最高枝”一同譽為“鏘金戛玉”。
尾聯抒懷,融情于景:“無因”,沒有機緣;“范蠡”,春秋時越國大夫,曾助越王勾踐滅吳復國,功成身退,泛游五湖;“參差”,長短、高低不齊的樣子;“煙樹”,云煙籠罩的樹木;“五湖”,太湖及其相屬的四個小湖。詩人心頭浮動著對范蠡的懷念,無由相會,只見五湖方向,一片參差煙樹而已。“見范蠡”,即詩人實現自己抱負的愿望,既感到失望悲觀又不愿輕易放棄;“參差煙樹”,寫得既真切又朦朧,“參差”是真切的、“煙樹”是朦朧的。整句詩像全籠在煙里霧里,亦真亦幻。詩人仿佛已經感覺到了晚唐王朝的風雨飄搖、朝不保夕,但又希望自己能像范蠡那樣“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這是何等蒼涼又讓人深深感動的抱負啊!
全詩八句無一不是景,無一不是情;八句皆是眼前景,又皆非眼前景。明是風景,實是一層套一層的感慨:首聯以大筆“六朝文物”起,配以小景“草連空”為佐證,接著以“天淡云閑”對比,又借“今古同”承上啟下。于是頷聯盡寫人生(此人生非個人之人生)無奈之狀,無限悲涼之際轉而說景,最后落于遙想范蠡上。詩人將“六朝文物”、“天淡云閑”、“鳥去鳥來”、“人歌人哭”、“深秋雨”、“落日風”、“參差煙樹”,真實的、虛構的、幻想的、古典的披著“眼前景”的模樣一一入詩,但并未按由近及遠的一般順序去寫,而是根據詩人的言外意安排。“山色”“水聲”“參差煙樹”以及“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的昏暗色,都給全詩籠罩了一層似明似暗、如真如幻的夢幻感,這一切都暗示了詩人的理想與現實的距離。這層朦朧是美麗的,也是不安的。
杜牧的七言律詩,在其全部詩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僅數量多,而且在思想藝術上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吳喬《圍爐詩話》云:“杜牧詩,唯絕句最多風調,……其七言律亦極有佳致。”這就明確地指出其七律的成就僅次于絕句。這首詩語言清麗,主題沉重;情景交融,氣魄壯偉,沉雄勁健而不失于木質枯直,有韻致而不流于柔弱無力。明朗、健爽與低回惆悵交互作用,體現出了杜牧詩歌的“拗峭”(楊慎《后村詩話》)的特色,表現出一種勁直峻峭、氣力健舉的氣勢,從而更增強了雄渾豪宕的意境。所以,清代薛雪(字生白﹐號一瓢)在《一瓢詩話》中說:“杜牧之晚唐翹楚,名作頗多,……如《題宣州開元寺水閣》,直造老杜門墻,豈特人稱小杜而已哉。”
杜牧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云閑今古同。
鳥去鳥來山色里,人歌人哭水聲中。
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
惆悵無日見范蠡①,參差煙樹五湖東。
注:此詩寫于唐文宗開成年間,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團練判官時。八年前,他供職于沈傳師的幕下,也曾在此地盤桓。[2]范蠡,春秋時曾輔助越王勾踐打敗吳王夫差,功成后,乘扁舟歸隱于五湖一帶。
①范蠡:春秋時越國大夫,曾助越王勾踐滅吳復國,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1)對杜牧這首詩,古人曾說:“此詩全在景中寫情,極灑脫,極含蓄,讀之再三,神味益出。”結合詩句分析在頸聯中詩人是如何“景中寫情”的。(5分)
(2)請你談談對這首詩中“惆悵無因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一聯的理解。(5分)
3、對杜牧這首詩,古人曾說:“此詩全在景中寫情,極灑脫,極含蓄,讀之再三,神味益出。”(見《瀛奎律髓匯評》)在二、三兩聯中任選一聯,結合詩句分析詩人是如何“景中寫情”的。
【參考答案】
(1)頸聯“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展現了時間上并不連續卻又每每使人難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時節的密雨,像給上千戶人家掛上了層層的雨簾;一是落日時分,夕陽掩映著的樓臺,在晚風中送出悠揚的笛聲。兩種景象:一陰一晴;一朦朧,一明麗,有聲有色,以略顯悲涼的意象,勾畫出秋天特有的情韻,隱隱透露出惆悵、悲涼之情。
(2)詩中把宣城風物,描繪得很美,很值得流連,而又慨嘆六朝文物已成過眼云煙,大有無法讓人生永駐的感慨。這樣,游于五湖享受著山水風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詩人懷戀的對象了。第四聯借對一代名臣范蠡的追慕而不可得,表達出仕途失落的惆悵;以似煙如霧的景語作結,更加重了惆悵之感。也可以理解為因為仕途失落而產生歸隱之念,故對游于五湖享受著山水風物之美的范蠡產生了追慕之情。
(3)第二聯:描繪了一幅明麗的圖景:飛鳥來去出沒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兩岸,百姓臨河夾居,人歌人哭,摻和著水聲,隨著歲月一起流逝。承上聯“今古同”想到宛溪的山水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卻是有限的。于是頓生無法讓人生永駐的感慨。或:聯想八年前曾游此地,今故地重游,雖明麗的風景依舊,無奈年華如流水,一去不復返,于是頓生人世易變的感慨。
第三聯:深秋時節的密雨,像給千戶人家掛上了層層的雨簾;落日時分,夕陽掩映著的樓臺,在晚風中送出悠揚的笛聲。一陰一晴,一朦朧一明麗。略顯悲涼的意象,勾畫出秋天特有的情韻,隱隱透露出惆悵、凄涼之情。(以麗景寫哀情)或:時間上并不連續卻又每每使人難忘的景象同時涌入腦海,引發詩人人生多變的感慨。
二:
(1)“六朝文物草連空”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首聯寄寓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慨?(3分)
(2)尾聯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情感?(3分)
參考答案:
(1)借代(1分)。寄寓了六朝興廢、自然永恒的感慨(2分)。
(2)對隱逸古人的緬懷仰慕之情(1分),厭倦官場、縱情山水的逍遙之念(1分),無法像范蠡那樣泛舟五湖的惆悵之意(1分)。
(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BD )
A.首聯勾連古今,寫登樓所見之景:放眼天際,惟見草色連空。詩人眼中風景如故,但六朝繁華已為
陳跡。
B.第二聯寫的是眼前平淡而真實的生活:飛鳥來去出沒在山色之中,詩人隱約聽見夾溪居住的百姓的歌
聲和哭聲。
C.第四聯借對一代名臣范蠡的追慕而不可得,表達出仕途失望的惆悵;以似煙如霧的景語作結,更加重
了惆悵之感。
D.詩中使用了融情于景的藝術手法,景物描寫實虛結合,將風物景色表現得有色有聲,傳達出詩人明朗
的心境。
E.詩人由六朝文物消磨而云天不為之變起興,全詩筆意揮灑自如,含蓄有致,對仗精妥,意象頗有新意。
三:
1.本詩中間兩聯采用了什么手法來描繪景物?請簡要分析。(5分)
2.本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簡要賞析。(6分)
參考答案
1、視聽結合、動靜結合。(2分)詩人描繪了山色之間飛鳥來去之態,秋雨連綿家家掛上天然雨幕之形,寫出了綠水之畔人歌人哭以及樓臺夕照竹笛悠悠之聲。(2分)視覺與聽覺、動景和靜景有機結合,形態與聲音相得益彰,描繪了一幅安靜祥和的湖光山色圖。(1分)
2、本詩抒發了作者對物是人非、盛衰無常的感慨,對古人的緬懷思慕和棄絕官場、縱情山水的情感。(3分)作者感慨自然亙古如斯,而六朝人物早已化為塵土;又由眼前安靜祥樂之景而想到曾經功勛卓絕卻功成身退、泛游五湖的范蠡;在煙樹參差之中,油然而生棄絕官場、縱情山水之情。(3分)
【注釋】
⑴此詩作于文宗開成(836-840)年間,當時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團練判官。城東有宛溪,城東北有敬亭山。城中開元寺,原名永樂寺,東晉時建。
⑵人歌人哭:指人生之喜慶吊喪,即生死過程。《禮記·檀弓》:“晉獻文子成室,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國族于斯。”
⑶范蠡:春秋時輔佐越王勾踐打敗吳王夫差,功成之后,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歸隱五湖。《吳越春秋》:“范蠡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適。”
⑷五湖:舊說太湖有五湖。
【譯文】
六朝的繁華已成陳跡,放眼望去,只見草色連空,那天淡云閑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發生什么變化。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風,展開在宣城的近旁,飛鳥來去出沒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兩岸,百姓臨河夾居,人歌人哭,摻合著水聲,隨著歲月一起流逝。深秋時節的密雨,象給上千戶人家掛上了層層的雨簾;落日時分,夕陽掩映著的樓臺,在晚風中送出悠揚的笛聲。心頭浮動著對范蠡的懷念,無由相會,只見五湖方向,一片參差煙樹而已。
賞析:
宣州,即現在的安徽宣城,城東有宛溪流過,城東北有著名的敬亭山,風景優美。開元寺(本名永樂寺),建于東晉時代,是宣城的名勝之一。唐文宗大和二年(828),26歲的杜牧進土及第,同年又考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授弘文館校書郎、試左武衛兵曹參軍。冬季,入江西觀察使沈傳師(字子言,也是著名的書法家)幕,后隨其赴宣歙觀察使任,為幕僚。這是他第一次到宣州(今安徽宣城)。大和七年(833),杜牧又被淮南節度使牛僧孺(字思黯,牛李黨爭中是牛黨的領袖)辟為推官,轉掌書記,在揚州過了幾年放浪形骸的生活。開成二年(837),他入宣徽觀察使崔鄲(后成為宰相)幕,為團練判官。這是他第二次到宣州。
開成三年(838),36歲的杜牧故地重游,他在開元寺的水閣上俯瞰宛溪,眺望敬亭。只見兩岸民居錯落,四圍景色蒼茫,詩人不禁感慨系之,寫下了這首《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
“六朝的遺跡已渺不可尋,唯有連天的草色依舊;天淡云閑的景象,自古至今從未變化。飛鳥來去,在蒼翠的山色之中出沒;人歌人哭,和水聲一起隨歲月流逝。深秋時節的密雨,象給上千戶人家掛上了層層的雨簾;夕陽掩映的樓臺,在晚風中送出悠揚的笛聲。再也無緣見到范蠡了!惆悵遠望五湖,只見一片參差煙樹而已……”
詩首聯對比寫景,渲染氣氛:“六朝”,指吳、東晉、宋、齊、梁、陳這六個建都南京的朝代;“空”,即是天,也隱含“無”的意味。六朝的繁華已成陳跡,放眼望去,只見草色連空,那天淡云閑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發生什么變化。若此句只寫“草連空”的景象而無“六朝文物”,則顯空洞;以“六朝文物”開頭后接“草連空”景象為證,語氣強硬、更有興衰之感。接著,詩人以“天淡云閑”的悠然、永恒對比“六朝文物”的興衰剎那、短暫。古今聯想、對比,人世變易的感慨油然而生,為全詩渲染出一種濃重的滄桑意味。
頷聯緊承上句,寫景用典:“人歌人哭”,語出《禮記·檀弓下》:“晉獻文子成室,晉大夫發焉。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國族于斯。’”意思是,群居的人們生老蕃息于此。這兩句似乎是寫眼前景象,寫“今”,但同時又和“古”相溝通:飛鳥在山色里出沒,固然是向來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這些都不是詩人一時所見,而是平時積下的印象,在登覽時被觸發了。寫鳥寫人,鳥飛不出山色、人逃不出水聲,山水如一個巨大的牢籠把鳥、人鎖住了,而現在這晚唐恐又是另一個“六朝”,走不出一只無形的手。寫得深刻、看得透徹!一“色”一“聲”,寫出了朦朧之美。而“人歌人哭水聲中”句融眼前景象、典故、言外意為一爐,以一歌一哭寫人的一生,雖用典卻不隔,寫盡了歷史的輪回、時代的更替,堪稱“神來之筆”也!
頸聯繼續寫景,融合特殊景象:深秋時節的密雨,象給上千戶人家掛上了層層的雨簾;落日時分,夕陽掩映著的樓臺,在晚風中送出悠揚的笛聲。兩種景象:一陰一晴;一朦朧,一明麗。在現實中是難以同時出現的。但當詩人面對著開元寺水閣下這片天地時,這種雖非同時,然而卻是屬于同一地方獲得的印象,匯集復合起來了,從而融合成一個對宣城、對宛溪的綜合而長久性的印象。深秋、落日、雨和笛風,從句外看來何等纖麗,骨子里的是凄涼:在這片天地,在時間的長河里,“六朝文物”不見、風景依舊的感慨,自然就愈來愈強烈了;客觀世界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卻是有限的,這使“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晚唐詩人,在自覺不自覺間透出了一種無可奈何的歷史沉重感,精神是無奈的寂寞、痛苦的蒼涼。痛苦到了極點了,只好轉而說景了。此聯為傳誦千古的名句,一寫所見之景物,一寫所聞之聲音;而“千”與“一”對,以多與少相映成趣;“雨”與“風”對,以自然現象構成秋天情韻。宋代人魏慶之在《詩人玉屑》中稱贊為“雙句有聞”,并與溫庭筠的名句“羌管一聲何處笛,流鶯百囀最高枝”一同譽為“鏘金戛玉”。
尾聯抒懷,融情于景:“無因”,沒有機緣;“范蠡”,春秋時越國大夫,曾助越王勾踐滅吳復國,功成身退,泛游五湖;“參差”,長短、高低不齊的樣子;“煙樹”,云煙籠罩的樹木;“五湖”,太湖及其相屬的四個小湖。詩人心頭浮動著對范蠡的懷念,無由相會,只見五湖方向,一片參差煙樹而已。“見范蠡”,即詩人實現自己抱負的愿望,既感到失望悲觀又不愿輕易放棄;“參差煙樹”,寫得既真切又朦朧,“參差”是真切的、“煙樹”是朦朧的。整句詩像全籠在煙里霧里,亦真亦幻。詩人仿佛已經感覺到了晚唐王朝的風雨飄搖、朝不保夕,但又希望自己能像范蠡那樣“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這是何等蒼涼又讓人深深感動的抱負啊!
全詩八句無一不是景,無一不是情;八句皆是眼前景,又皆非眼前景。明是風景,實是一層套一層的感慨:首聯以大筆“六朝文物”起,配以小景“草連空”為佐證,接著以“天淡云閑”對比,又借“今古同”承上啟下。于是頷聯盡寫人生(此人生非個人之人生)無奈之狀,無限悲涼之際轉而說景,最后落于遙想范蠡上。詩人將“六朝文物”、“天淡云閑”、“鳥去鳥來”、“人歌人哭”、“深秋雨”、“落日風”、“參差煙樹”,真實的、虛構的、幻想的、古典的披著“眼前景”的模樣一一入詩,但并未按由近及遠的一般順序去寫,而是根據詩人的言外意安排。“山色”“水聲”“參差煙樹”以及“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的昏暗色,都給全詩籠罩了一層似明似暗、如真如幻的夢幻感,這一切都暗示了詩人的理想與現實的距離。這層朦朧是美麗的,也是不安的。
杜牧的七言律詩,在其全部詩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僅數量多,而且在思想藝術上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吳喬《圍爐詩話》云:“杜牧詩,唯絕句最多風調,……其七言律亦極有佳致。”這就明確地指出其七律的成就僅次于絕句。這首詩語言清麗,主題沉重;情景交融,氣魄壯偉,沉雄勁健而不失于木質枯直,有韻致而不流于柔弱無力。明朗、健爽與低回惆悵交互作用,體現出了杜牧詩歌的“拗峭”(楊慎《后村詩話》)的特色,表現出一種勁直峻峭、氣力健舉的氣勢,從而更增強了雄渾豪宕的意境。所以,清代薛雪(字生白﹐號一瓢)在《一瓢詩話》中說:“杜牧之晚唐翹楚,名作頗多,……如《題宣州開元寺水閣》,直造老杜門墻,豈特人稱小杜而已哉。”
*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杜牧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云閑今古同。鳥去鳥來山色里,人歌人哭水聲中。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惆悵無日見范蠡①,參差煙樹五湖東。注:此詩寫于唐文宗開成年間,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團練判官時。八年前,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