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詩經》十五國風地域考略
古代文學《詩經》十五國風地域考略
摘要:《詩經·國風》為反映當時周代社會各諸侯國人民風俗、生活特色的詩作。《國風》共十五地,由于年代久遠,許多地名地域湮沒不清,本文通過對有關資料的研究與對比,對《國風》所涉及地域的大致范圍做一考證。
關鍵詞:詩經 國風 地域
一、《國風》概述
《國風》為《詩經》重要組成部分,多為周時各諸侯國的民間歌謠。宋·朱熹曾說:“風者,里巷歌謠之詩也”。清·牟庭所著《詩切》云:“風者,人民之風謠,觀其詩,知其俗之習尚與其人之風操,故曰風”。《國風》共160篇,分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十五國風。其中周南、召南、豳均為地名,“王”指東周王畿洛陽,其余均為諸侯國名。國風比較直接而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生活,藝術風格純樸自然,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有的表達了摯熱而純真的愛情;有的表達了對征人的思念;有的則直接揭露了統治階級橫征暴斂的罪惡行為,在當時具有一定的諷戒作用,在現在看來亦具有巨大的進步意義。《毛詩序》曰:“風者,諷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之”。
關于《國風》的結集,漢朝部分學者認為當時周朝曾有采詩制度。《漢書·食貨志》記載:“孟春之日,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循于路,以采詩,獻之太師,以其音律,以之聞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窺牖戶而知天下事’”。劉歆《與揚雄書》:“詔問三代,周、秦軒車使者,遒人使者,以歲八月巡路,求代語、童謠、歌戲”。然周代首開分封之制,所封諸侯之數遠過十五【1】,為何至今傳世之作止十五國風?由于資料有限,學術界對采詩之制是否確切存在尚有爭鳴【2】,故在此暫且存疑,俟日后有新的資料發現后再行論證。
二、十五國風地名考
(一)周南、召南:
周南為周時南國民歌,南國泛指洛陽以南直至江漢一帶的地區。《詩切》:“周之畿內有周、召焉,周南之詩言河洲、江漢、汝墳。召南之詩言江汜、江渚、江沱,皆東周之地望也。東周在《禹貢》豫州太華外方之間,北得河陽,南望江漢”。《禹貢》為《尚書·夏書》篇名,大約成書于周、秦之際。當中把當時中國劃為九州,保存了我國古代重要的地理資料。豫州,古九州之一,《爾雅·釋地》:“河南曰豫州”,疏曰:“河南其氣著密,厥性安舒,故曰豫。豫,疏也”。太華,即西岳華山,《漢書·地理志》:“河南曰豫州,其山曰華”。在陜西渭南縣東南,因其西有少華山,故又稱太華山。外方,中岳嵩山,《禹貢》謂之外方。河陽, 縣名,春秋晉地,漢時置縣河內郡,故地在今河南省孟縣。江漢,長江、漢水。因此周地當在河南省境內華山與嵩山之間,孟縣以南,長江、漢水以北地區。
召,為周初召公奭之采邑,在岐山之南。召公,姓姬,名奭,武王滅商后,封召公于北燕(今北京),元子受實封,召公留在朝廷輔佐年幼的成王。《史記·燕召公世家》記:“其在成王時,召王為三公:自陜(今河南陜縣)以西,召公主之;自陜以東,周公主之”,從此舊說,故召地方應在含今陜南、豫西、鄂西北以西之周王化所覆地區。
關于“二南”的“南”究竟為何意義,歷來眾說紛紜,總結起來,大致可分為五種觀點:(1)南化說,見于《毛詩·關雎序》:“南,言化自北而南也。”但清·崔述在《讀風偶記》中駁斥道:“江、沱、汝、漢皆在周岐之東,當云自西而東,豈得自北而南乎?”(2)南土說,方玉潤《詩經原始》:“竊謂南者,周以南之地也。”(3)詩體說,梁啟超《釋四詩名義》:“《詩·鼓鐘篇》‘以雅以南’,‘南’與‘雅’對舉,雅既為詩之一體,‘南’自然也是詩之一體。”(4)南國說,朱熹《詩集傳》:“南,南方諸侯國也。”(5)南樂說。本文認為,較為合理的應該為“南方”、“南國”之說。周族崛起時,其西北和北方有戎狄的阻擋,東部是強大的殷商政權,因此只能向南方的廣闊地區發展。“(文王)又擴充勢力到長江、漢水、汝水三個流域,教化那里的蠻夷,稱為江漢汝墳之國,也稱南國,也稱為周南、召南。”【3】周、召兩地詩中提及的許多地名如《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中“河”在先秦時專指黃河,《漢廣》:“漢之廣矣”中“漢”指漢水。“江之永亦”中“江”指長江,《汝墳》:“遵彼汝墳”中“汝”指汝水。又如《周南·漢廣》、《召南·江有汜》諸篇,從中可以窺見南方水鄉的自然環境、民俗風情,可以說是產生于楚境無疑。故“二南”之地限于當時周王朝的`南方,江漢流域之內。
(二)邶、鄘、衛
邶、鄘、衛,皆古諸侯國名。《邶風》19篇、《鄘風》10篇、《衛風》10篇說的都是衛地之事,故季札觀樂,即把邶、鄘、衛放在一起評說。《漢書·地理志》:“周既滅殷,分其畿內為三國,《詩風》邶、鄘、衛是也”。武王將商都殷地以北地封給紂王之子武庚,謂之邶;殷地以南地封給管叔,謂之鄘;殷地以東地封給蔡叔,謂之衛,以監督管理殷地的人民,謂之“三監”。公元前十一世紀武王崩,成王即位。成王年幼,三監盡叛,周公東征,滅三監,將其地封給康叔【4】,號曰孟侯,以夾輔周王室,盡遷邶、鄘之民于雒邑,因此邶、鄘、衛三國之詩相與同風。《詩切》:“邶、鄘、衛者,衛之兼名也……邶、鄘接殷之故邑。在河淇之間”。河,即黃河;淇,淇水,《邶風·泉水》:“毖彼泉水,亦流于淇”,在今河南省北部,源出淇山,自西北向東南流至今汲縣東北淇門鎮南入黃河。淇山在河南省林縣東南,輝縣西北之界,為太行山脈。商都殷地舊址在今河南省安陽小屯村,由此可知,邶、鄘、衛三地應在太行山以東,淇水之南,黃河以西北、以安陽小屯村為中心的范圍之內。
(三)王風
《王風》為周王室東遷之后京畿地區,含東周國都雒邑(今河南省洛陽市)及周王直轄地區的民歌。東周京畿地區方六百里【5】,約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賈魯河上游及黃河以北的濟源、孟縣、溫縣、焦作、沁陽、武陟、修武、博愛、獲嘉一帶。《詩切》:“王風者,西周之詩作于東遷之后者也”。周幽王時,寵愛褒姒,生伯服,廢申后及太子宜臼。宜臼逃往申國,申侯大怒,聯合犬戎攻周,弒幽王于岐山之下。晉文侯、鄭武公迎宜臼于申,立為周平王,將都城由鎬京遷至洛邑。東遷之后,周室衰弱,與諸侯國無異,故其地之詩稱《風》而不稱《雅》,但其王號未失,故稱“王”而不稱“周”。《王風·黍離》即是東周朝臣憑吊西周廢都鎬京所作。
(四)鄭
鄭,古諸侯國名,后為韓所滅。本在西周京畿內地(今陜西省華縣境內),《漢書·地理志》:“鄭國,今河南之新鄭,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也。及成皋、滎陽、穎川之崇高、陽城,皆鄭分也”。周宣王封季弟友于此。《史記·鄭世家》:“鄭桓公友者,周厲王少子而周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鄭”。公元前七七一年,犬戎弒周幽王于驪山,并殺桓公,次年桓公之子武公隨周平王遷于東都畿內,地近虢、檜【6】,后滅虢、檜,建立鄭國,都于新鄭(今河南省新鄭市)。《鄭風·大叔于田》記載鄭武公之子、鄭莊公同母之弟共叔段出獵之景,《左傳·隱公元年》記載莊公母姜氏向莊公要求將制地封給共叔段做采邑,莊公說:“制,嚴邑也,虢叔死焉”,據此可知《鄭風》應成于虢、檜之滅后,因此《鄭風》之鄭國應為東鄭,即今河南省新鄭市及其周邊地區。
(五)齊
齊,古諸侯國名,《史記·齊太公世家》:“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師尚父于齊營丘”。尚父,即呂尚,《史記·齊太公世家》:“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後苗裔也。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是為齊太公。《漢書·地理志》:“齊地,虛、危之分野也。東有甾川、東萊、瑯邪、高密、膠東,南有泰山、城陽,北有千乘,清河以南,勃海之高樂、高城、重合、陽信,西有濟南、平原,皆齊分也”。《詩切》:“齊在青州,岱山之陰,淄濰之野”。青州,故九州之一,《漢書·地理志》:“海岱惟青州”,唐·顏師古傳曰:“東北據海,西南距岱。岱即泰山也”,海指渤海。淄,水名,源出今山東省萊蕪縣,東北流經臨淄東,北上小清河出海。濰,水名,源出今山東省五蓮縣西南箕屋山,東北流經諸城,又北流匯汶水,過昌邑入海。《左傳·襄公十八年》記晉侯伐齊,東侵及濰及沂。即此水。故齊應位于渤海之濱,泰山之北,清河以南地區。
(六)魏、唐
魏,古諸侯國名,姬姓,后為晉獻公攻滅,以其地封畢萬【7】。《詩切》:“魏在禹貢冀州,雷首之北,析城之西,南枕河曲,北涉汾水”。冀州,包括今山西全境,河北西北部,河南北部,遼寧西部。雷首,山名,在今山西省永濟縣南,西起雷首山,東至吳坂,綿延數百里。析城,山名。在山西省陽城縣西南,山峰四面如城,高大險峻,上平坦,因此得名。河曲,在今山西省永濟縣兩蒲州。《春秋·文十二年》:“晉人秦人戰于河曲”,即此地。汾水,黃河支流。源出今山西省寧武縣管涔山,南流至曲沃縣西折在河津縣入黃河,《詩經·汾沮洳》:“彼汾一方,言其采桑”,即此水。故魏地當在以今山西運城為中心的山西、河南、陜西交界地區。
唐為晉之前身,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史記·晉世家》記載:“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珪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請擇日立叔虞。成王曰:‘吾與之戲耳。’史佚曰:‘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于是遂封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姓姬氏,字子于。”今山西翼城縣西有古唐城遺址,《詩切》:“唐在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太原太岳之野”。《漢書·地理志》:“ 河東土地平易,有鹽鐵之饒,本唐堯所居,《詩·風》唐、魏之國也”。河東,黃河以東,故唐地當在黃河、汾水以東,太行山以西,今山西翼城附近。
(七)秦
秦,古諸侯國名,其祖先女修相傳為顓頊的后代,公元前256年秦滅東周,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大一統國家。秦地本在隴西(今甘肅省東南一帶),周東遷時得岐雍、豐鎬之地。《史記·秦本紀》:“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岐,有岐山與岐山縣之別,岐山在今陜西省西部、岐山縣之東北,岐山縣在秦漢時為雍縣,隋開皇十六年改為岐山縣,故周時“岐”當為岐山。岐山狀如柱,故又稱天柱山。豐,地名,西周文王滅崇,自岐遷都于此。《詩經·大雅·文王有聲》:“既伐于崇,作邑于豐”。地在今陜西省戶縣西,故秦應在今甘肅省東南及陜西省岐山以西一帶。
(八)陳
陳,古諸侯國名,周武王封舜的后代媯滿于陳,《史記·陳杞世家》:“至于周武王克殷紂,乃復求舜後,得媯滿,封之於陳,以奉帝舜祀,是為胡公”。武王還將自己的女兒大姬嫁給媯滿,大姬喜好祭祀占卜,因此陳地盛行巫鬼之風【8】。公元前479年為楚國所滅。《詩切》:“陳在禹貢豫州之東,其地廣平,無名山大澤,西望外方,東不及明豬,最居諸夏之南,南接吳楚之地”。明豬,即明都,古澤名。《史記·夏本紀》:“道荷澤,被明都”,即此地。此澤久已湮沒,故址在今河南商丘縣東北。由此推知,陳應為當時中原諸國地理位置最為靠南的一個,確切位置在嵩山與商丘之間的廣闊平原之上,今河南省淮陽市及安徽省亳縣一帶,與今安徽省、江蘇省接壤。
(九)檜
檜,古諸侯國名,即前文為鄭所滅之檜國也。傳為祝融之后,在今河南省密縣東北。《史記·鄭世家》記檜地近雒之東土,河濟之南。雒,即洛陽古名,在今河南省西北部,地近山西。河,即黃河。濟,濟水,出于河南省濟源縣王屋山,現下游被黃河所奪,惟河北發源處尚存【9】。《詩切》:“檜國在禹貢豫州,外方之北,滎波之南,居溱洧之間,即鄭所都也”。外方,即嵩山。滎,古澤名,即滎澤,漢平帝后漸漸淤為平地。故址在今河南省滎陽縣內。溱,即溱水,源出今河南省密縣東北,東南匯洧河。洧,洧河,發源于今河南省登封市東陽城山,東流至新鄭市,匯溱水為雙洎河,入于賈魯河。《左傳·襄元年》:“晉韓厥、荀偃帥諸侯之師伐鄭,入其郛,敗其徒兵于洧上”,即此水。故檜國舊址應在今河南省滎陽縣以南,嵩山之東北,西望洛陽,東北臨鄭州市,西北臨新鄭市,密縣周圍地區。今密縣東北尚有檜城,當是昔日檜國都城。
(十)曹
曹,古諸侯國名。武王克商,封其弟叔振鐸于曹,后為宋所滅,故地在今山東省荷澤、定陶、曹縣一帶。《詩切》:“曹國在禹貢兗州陶邱之北,雷夏、荷澤之野,魯之西,衛之東,小國也”。兗州,即今山東省黃河以東部。陶邱:古地名,在今山東省定陶縣西北。雷夏,古澤名,亦稱雷澤,《漢書·地理志》謂其在濟陰城陽縣西北,今山東省定陶縣地。魯,古諸侯國名,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于此,在今山東省泰山以南的汶、泗、沂、沐水流域,曲阜市周圍。故曹地舊址應在今黃河山東段以南,商丘市以北,曲阜以西,河南省安陽市以東,荷澤、定陶、曹縣、成武等地范圍之內。
(十一)豳
豳,古地名,殷商時公劉遷于此,(《大雅·公劉》:“篤公劉,于豳斯館”。)豳是周王朝的發祥地。《史記·周本紀》:“子公劉立。公劉雖在戎狄之間,復修后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周道之興自此始,故詩人歌樂思其德。公劉卒,子慶節立,國於豳”。《漢書·地理志·右扶風》:“栒邑,有豳鄉,《詩》豳國,公劉所都”。栒邑,即今旬邑縣。《詩切》記豳為“郇伯國中之邑也”,然此處之“郇”非栒邑,乃是另一古國名,為周文王第十七子郇侯的封地,在今山西省臨猗縣西南。后“郇”字作“荀”,唐·顏師古:“此‘栒’讀與‘荀’同,自別邑耳”【10】。因此豳國故地應在栒邑,即今旬邑、彬縣一帶,陜西、甘肅交界處。
三、結語
由以上考證可知,《詩經·國風》中所涉及地區,以北方的黃河流域為中心,向南擴展至江漢流域。包括今天的陜西、山西、河南、河北、湖北、安徽、山東等地,亦可見周王朝勢力的逐漸東擴【11】。其詩歌內容生動地表現出了各個地域的風土人情,有鮮明的地域文化色彩,是“將文化按地域類分的先聲”。【12】
四、注釋
【1】.《左傳》載成鱄之言曰:“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荀子》儒效曰:“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者五十三人”。
【2】.后世學者亦有否定“采詩”之說者,如清·崔述《讀風偶識》卷二《通論十三國風》:“舊說‘周太史掌采列國之風,今自邶、鄘以下十二國風,皆周太師循行所采也’余按:克商以后,下逮陳靈近五百年,何以前三百年所采殊少,后二百年所采甚多?周之諸侯千八百國,何以獨此九國有風可采,而其余皆無之?……且十二國風中,東遷以后之詩居其大半,而《春秋》之策,王人至魯雖微賤無不書者,何以絕不見有采風之使?乃至《左傳》之廣搜博采而亦無之,則此言出于后人臆度無疑也”。
【3】.見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第一編,人民出版社,1964年8月第4版,130—131頁。
【4】.《史記·周本紀》:“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與武庚作亂,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誅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開代殷後,國於宋。頗收殷馀民,以封武王少弟封為衛康叔”。
【5】.唐·顏師古傳《漢書》云:“宗周,鎬京也,方八百里,八八六十四,為方百里者六十四也。雒邑,成周也,方六百里,六六三十六,為方六百里者三十六”。
【6】《史記·鄭世家》:“於是桓公問太史伯曰:‘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太史伯對曰:‘獨雒之東土,河濟之南可居。’公曰:‘何以?’對曰:‘地近虢、鄶,虢、鄶之君貪而好利,百姓不附。今公為司徒,民皆愛公,公誠請居之,虢、鄶之君見公方用事,輕分公地。公誠居之,虢、鄶之民皆公之民也。’公曰:‘吾欲南之江上,何如?’對曰:‘昔祝融為高辛氏火正,其功大矣,而其於周未有興者,楚其後也。周衰,楚必興。興,非鄭之利也。’公曰:‘吾欲居西方,何如?’對曰:‘其民貪而好利,難久居。’公曰:‘周衰,何國興者?’對曰:‘齊、秦、晉、楚乎?夫齊,姜姓,伯夷之後也,伯夷佐堯典禮。秦,嬴姓,伯翳之後也,伯翳佐舜懷柔百物。及楚之先,皆嘗有功於天下。而周武王克紂後,成王封叔虞于唐,其地阻險,以此有德與周衰并,亦必興矣。’桓公曰:‘善。’於是卒言王,東徙其民雒東,而虢、鄶果獻十邑,竟國之”。
【7】.《史記·魏世家》:“獻公之十六年,趙夙為御,畢萬為右,以伐霍、耿、魏,滅之。以耿封趙夙,以魏封畢萬,為大夫”。《漢書·地理志》:“河東郡河北縣,《詩》魏國,晉獻公滅之,以封大夫畢萬,曾孫絳徙安邑也。”
【8】.“妻以元女大姬。婦人尊貴,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巫鬼”。見《漢書·地理志》第八下,中華書局,1975年4月第3版,1653頁。
分頁標題#e#
【9】.見酈道元《水經注·水七·濟水》。巴蜀書社,1985年9月第1版,162—163頁。
【10】. 見《漢書·地理志》。中華書局,1975年4月第3版,1548頁注釋7。
【11】.錢穆《國史大綱》:“大概周人勢力,逐步東侵,分為兩線,由豐、鎬向東南經營漢水上流,漸及淮域,此文王已開其基。由豐、鎬向東北,經營河、洛,及于殷商,則為武王之新猷。周初封建,即為此兩線展擴之初步成績也”。
【12】.見劉冬穎《<詩經>“變風變雅”考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53頁。
五、參考文獻
1.程俊英.《詩經譯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2月,第1版。
2.《詩經》【M】. 廣州:廣州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3.杜預.《春秋左傳集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8月,第1版。
4. 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4月,第3版。
5.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2月,第1版。
6.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9月,第1版。
7. 錢穆.《國史大綱》【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6月,第7版
8.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9. 孫云.《〈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2月,第1版。
10. 元江.《〈風〉類詩新解》【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11. 牟庭.《詩切》【M】.濟南:齊魯書社,1983年9月,第1版。
12. 郭沫若.《中國史稿地圖冊》【M】.上海:地圖出版社,1985年1月,第3版。
13. 劉冬穎.《<詩經>“變風變雅”考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14.酈道元.《水經注》【M】.成都:巴蜀書社,1985年9月,第1版。
15.袁梅.《詩經譯注》【M】.濟南:齊魯書社,1980年12月,第1版。
16.朱熹.《詩集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月,新1版。
17.方玉潤.《詩經原始》【M】.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2月,第1版。
18.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8月,第4版。